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小院儿情思--寒梅
现在的大都市是由钢筋混凝土构筑而成。举目四望,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像森林一样遮天闭日。耀眼的玻璃幕墙将阳光向四面八方反射成蓝的,绿的,黄的……各种颜色的刺眼光芒,晃得人眼睁不开。清晨,甚至连沥青路面都可以反射出令人目眩的强光;马路上由汽车组成的钢铁巨龙使城市变得有生气,可是因此也使城市变得无比喧闹;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像最大服装展示会一样展示着时装和形体的美,同时也使人觉得凌乱和无序;商业街区建筑物上巨幅的商业广告从天而降,似乎想填满整个城市空间。从沿街大小店铺里传出的录音机播放的叫卖声,揽客声此起彼伏,对人们的耳朵进行着饱和轰炸。到处显得那么杂乱,那么亢奋;都市的每一天都是在这样这看似杂乱无章,但却有条不紊的状态下运行着。人们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

        于是,人类的那种越拥有什么就越不珍惜什么,越失去什么越感到惋惜什么的劣根性在我的心底深处逐渐地升腾起来。

        我想起了40年前的北京胡同深处的市民小院儿。我说的市民小院儿不是那些至今令北京人引以自豪的北京四合院儿。作为六朝古都的北京,当然不缺规模宏伟,结构严谨,磨砖对缝,雕梁画栋充分显示着主人身份的四合院儿。那些四合院儿绝大部分不是明清皇家贵族、达官贵人的府第,就是民国以后官僚新贵、巨贾富商的宅院,和一般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在北京住了一辈子从没有进过真正四合院儿的大有人在。我这里说的小院儿是指那些座落在北京四通八达的胡同里的民居。这些小院儿使人觉得那么亲切,那么温馨。虽然他们显得些许衰老、些许破旧,但是他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老百姓。他们是构成北京文化底韵的基础。没有了他们北京的悠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当我站阳台上凭空眺望的时候,对周围由现代化的高楼和马路织就的纵横交错的画面经常熟视无睹,在脑海里流淌的却常常是对北京小院儿的思念。

        走进四十年前的北京胡同,就踏上了原始自然的土路。虽然那时北京的胡同有刮风三尺土,下雨一脚泥的烦恼,可是他却让你的心里感到那么踏实。胡同临街的墙面都用是灰色墙灰抹成的。有些掉了墙灰的地方露出了房屋的山墙大部分是用碎砖和泥土砌成的秘密。据说,只有北京的泥瓦匠才有本事用碎砖和泥土来砌墙,而且历经数十年不倒。胡同里间或种有几棵槐树、枣树、柳树,在稍大的空地中一般有公共自来水龙头。这里往往成了胡同居民侃山聊天和孩子们玩耍的场所。那时的胡同比现在要通畅得多。那时没有杂乱无章的自行车,没有停在山墙外的汽车。那时的孩子们在胡同里疯跑疯玩是很安全的。小院儿的街门一般比路面高出二尺。台阶一般用青石垒就。大门用黑色和古铜色的油漆砌成。讲究一点的还写有对联。常见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词句。走进街门正对街门的一般是一个影壁。他把小院儿与胡同隔开。用现在的话说是保护隐私吧。就是没有影壁的小院儿,街门也一般是开在厢房的侧面。进了院子后要拐过弯儿来才能看到院里的请况。好一点的小院儿里住着三五户人家,差一点的住着七八户,甚至更多。那可能就不能再叫小院儿了。那就是北京的大杂院儿了。解放前,很有一些北京人把拥有一座独门独院儿的住房当作毕生奋斗的目标。小院儿的上房应该是坐北朝南的。但同时也应该是面对街门方向的。所以人们一般认为胡同里北侧的小院儿要比南侧的好一些,因为胡同里北侧的小院儿可以有北房作为上房。小院儿里的地面通常也是土的。大一点的小院里有青石或青砖铺的甬路通往住房。视小院主人的文化情趣和收入的不同,小院的格调是大不相同的。

        但是,通常小院里会有一两棵大树。到了夏天会给小院带来荫凉。种得比较多的树有枣树,柿子树,黑枣树等比较高大的树。也有石榴,海棠等比较矮小的树。在临街的院墙下往往会有一篷葡萄架。院内一般有正房三五间,厢房一两间。大一点儿的小院也可能四面都有房屋。那小院儿主人就可能是不大不小的房产主了。那时小院儿里一般没有自来水。院里的房檐下一定会有很大的水缸。有的人家还有不止一个水缸。喜欢小动物的人家会在小院里养着金鱼、小猫、小狗等等。甚至可能在院儿里养些鸡鸭。小院儿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在小院儿里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或乘凉。很小的孩子们在院儿里嬉戏玩耍。大了一点的孩子也常常会在树下读书。到了傍晚晚饭时光,就更是小院儿的黄金时间了。人们在小院里,一家一户地围在小桌旁吃晚饭。晚饭后,在外面工作的男人们会沏上一壶茶,坐在小院里聊天,上到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无所不聊。这时是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时刻。因为那时有收音机和订阅报纸杂志的人家很少。当然,就更别提电视机了。妇女们自然也会在一起交流生活心得,从东家长西家短,到交流做活儿,做饭的经验。到了酷暑炎炎的夏天,人们更是可能聊到深夜才去睡觉。北京的小院儿里流露出来的是安宁和详和、亲情和友善。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没有浮夸、没有烦躁。即使是偶尔的夫妻拌嘴,邻里矛盾也会很快在街坊们的劝解下重归于好的。这样的小院给人以温馨,给人以留恋。

        也许有人会说你现在住在高楼中感慨和留恋小院儿,要是再让你回到小院儿里住,你还去吗?我相信99%的从小院儿迁往现代化高楼的人们都不愿意再回到小院儿的平房去住了。但是,我更相信也还会有很多的人会和我一样的感慨和留恋小院儿。那是生活的经历,那是历史的凝聚。是藏在心底永远也去不掉的印迹。北京的小院儿养育了我,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北京老百姓。现在她的历史使命即将终结,我心中不免升起一缕惆怅,一丝遗憾。不知道北京能不能建立一个北京民居博物馆。如果能建立的话,我一定会经常光顾的。现在,北京还有不少胡同里的小院儿。但是,此小院儿已非彼小院儿了。文革期间许多私人小院儿被革命群众占领,私分。房产主们当时不但没有怨言,反而唯恐落后般地把房子都交给了房产局。使得小院儿的瓜分变成为合法的。可是,那个年月哪里还有什么法可讲呢!随后,北京的人口剧增,可是却没有盖出响应的住房。于是,中国人顽强的生命力在小院儿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开始在自己的房前屋后搭建一些临时小房子,以解燃眉之急。到了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时人们更是乘搭防震棚之机在小院儿里搭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临时小房。使得小院儿彻底面目全非了。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以后,国家已经将小院儿产权归还给了原来的主人。但是,这时的小院儿早已面目全非了。几乎所有小院儿已经不能再被称为小院儿了。他们已经成为了胡同里的“胡同”了。而且小院儿里的“胡同”比真正胡同要窄多了,以至与两个并不胖的人迎面相遇要侧身才能通过。电视剧里张大民住的围起一棵树的小房子确实没有任何文学虚构和夸张。这样的小院儿与其保留倒不如让她消亡。只是我希望在北京民居博物馆中可以看到小院儿消亡前最后的惨状。虽然她令喜欢北京小院儿的人们心在滴血,但是历史是应该让人们永远记住的!

        我的这篇小文就算是为北京小院儿唱的一首挽歌吧,借以抒发我心中对她的留恋和感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州作家】李相林:回忆鲁迅故居
四合院里的树
北京三条胡同的消亡
【古城名人之七】北京鲁迅故居绿林书屋在哪里?
胡同和四合院
淳朴的民风民俗 北京胡同的老礼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