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是个不断扩张的“海”--老鱼

每天一早,呼吸北京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古都的文化气息,沐浴着初升的圆滚滚的金太阳的辉光,我朝我从业的文化公司“嘉海”走去。我思想着,在我这脚下的黄土地层中,埋藏着多少个不可一世的王朝、一册册黄金一样珍贵的经典呢?
  明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称帝,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创建了北京城,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于此,北京的名字就镂刻在青史上了。当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称赞北京是“最富庶的都市,百物输入之众,犹如川流不息”。
  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其不同的称谓。
  读“嘉海”正在主编的“京华作家文丛”之一——刘仲孝作品集《决口》,得知北京有“春明”“日下”等雅称,于是乎,我来个穷追不舍,收获了北京二十多个别称。
  (1)蓟: 据史书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奭于燕。另一说法称,周朝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秦灭燕后,设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析津 :日月沿黄道带运行一周,每年会合十二次,称为“十二星次”,“析津”是十二星次之一。古人把十二星次与地上的州郡相对应,“析津”对应幽州,其分野相当于今北京一带。元末人熊梦祥著有一部记述元大都的书,名《析津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专写北京地区地理历史的地方专志。
  (4)日下:古人把皇帝比作天日,皇帝所居都城称为“日下”。《晋书·陆云传》讲,陆云与荀隐第一次见面,分别以“云间陆士龙”和“日下荀鸣鹤”自称。“云间”指现在的松江县,“日下”指西晋都城洛阳附近的颖川。后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句,运用了此典。清代朱彝尊编著《日下旧闻》,“日下”已指清朝帝都北京。乾隆命臣下编纂《日下旧闻考》,并作了两首七律作为书的序言,开头四句是:“重考彝尊书以成,七言权当序而行。名因日下荀鸣鹤,迹逮春明孙北平。”后两句的意思是:书名还用晋荀隐说的“日下”之典,北平人孙承泽著的《春明梦余录》有些内容也被收在这书里了。
  (5)京师:“京师”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公刘》;春秋时期,《公羊·桓九》载:“京师者,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言之。”还有一种说法,陕西凤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师,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统名为京师,以后便将京师当成国都的代称。
  (6)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为北京的别称。上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类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7)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为司春之神青帝所统管,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别称。清人孙承泽在著《天府广记》前,曾编成记述北京明代史地之书《春明梦余录》。
  (8)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9)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今河北涿州)为燕京。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后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变动,而燕京却被广泛使用。这也是北京最常用的别称。
  (10)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前,称长安为京城,北京成为国都后,也称其为京城,这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11)长安: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唐朝以后,通常把王朝的都城称为“长安”。明万历年间,江苏武进人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专门记叙北京都城、郊坰、畿辅、关镇的历史地理名著。
  (12)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13)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宋、金议和后,燕京回归北宋,建燕山府(因临近燕山脚下),故燕京又称燕山。
  (14)中都:宋宣和六年(1125),金人南侵,占领宋燕山府。金贞元元年(1153)金人迁都燕京,改称中都,所治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带。
  (15)大兴:金将燕京改为中都,又设大兴府,在今北京东南部。
  (16)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至元九年(1272)改称大都。
  (18)汗八里:元时蒙古人称大都为汗八里,蒙语为“汗城”,即可汗所居之处。故元朝定都北京后也称汗八里,马可·波罗在他著的游记中就称大都(北京)为汗八里。
  (19)天府:《周礼·春官》中提出“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天府”指代帝都。明末清初人孙承泽写有44卷的《天府广记》,也是一部带有北京地方志性质的专著。
  (20)宸垣: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天上最尊贵的星,由众星拱卫,所以喻为帝位,北极星所在处叫“宸”;天上“三垣”的紫微垣,有星十五,东西罗列,以北极为中枢,呈屏藩状,后人遂以指代皇宫或都城。18世纪时,清人吴长元著《宸垣识略》,记载北京史地沿革。
  (21)咫尺:《左传·僖九》:“天威不违颜咫尺……敢不下拜!”后人以“天咫”为帝王所居之地,清人震钧著有《天咫偶闻》,对近代北京的事件、轶闻,多有记述。
  (22)北平: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灭元后,为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23)宛平:这是老北京人对北京的泛称,其实,明清的宛平县治,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部。
  (24)京兆:民国二年(1913)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民国十七年废京兆,改北京为北平。
  此外,北京还有广阳、涿郡、渔阳等别称。
  我忽地傻想,说不定几个世纪以后,连“嘉海”等名词也会成为它的一个别称呢。一千多年前,当中国的瓷器(CHINA)源源不断运往欧洲的时候,欢喜若狂的欧洲人满口CHINA地叫着,瓷器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啊,奇迹的时代,时时事事都在创造着奇迹!而创造着奇迹的人,正有一颗与俗人不同的宽如海洋的嘉美胸怀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历史上有多少称谓
北京在历史上到底改过多少次名字
中国历史上的“五京”、“六京”
从幽昧之地到日下春明——地名中北京城市地位变化
不同朝代不同名,看北京频繁的改名史,燕京的名字源于安史之乱
历史上北京都叫过什么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