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象图解 舌下血管】中医舌诊准确吗?中医教你望舌色知健康

【中医舌诊准确吗?】 绝大多数准确,有时存在假相需参照其他诊法。

中医是经验学最好是四诊合用啊。

不能光看舌头。中医望闻问切。阴阳理论相结合才能准确。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属望诊范畴。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征象,称为舌象。舌象的变化,能较客观地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测病情进退,为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

    舌的形态结构

舌附着于口腔底、下颌骨和舌骨,是由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有感受味觉、调节声音、搅拌食物、协助吞咽等功能。舌很软,形状及大小可以变化,在安静时舌扁平而长。舌分为舌体及舌根两部分,其间有一条人字形界沟。舌体的上面称为舌背(又称舌面),下面称为舌底,两侧叫舌边,前端叫舌尖。

舌背黏膜层薄而透明,黏膜上有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总称为舌乳头),后两者内有味蕾可感受味道。丝状乳头上皮浅层细胞轻度角化,故凡有其覆盖的舌面均呈微白色。

丝状乳头有轻微而持续不断的生长能力,故在病变时可增长如毛发状。菌状乳头位于舌边、舌尖,分散在丝状乳头之间,可用肉眼识别,透过上皮隐约可见其固有膜内的毛细血管,使菌状乳头在活体表面呈红色。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很丰富,可灵敏反映机体变化。

    【正常舌象】 舌体柔软,活动灵活自如,颜色淡红而红活鲜明,胖瘦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舌苔色白,颗粒均匀,薄薄地铺于舌面,揩之不去,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黏不腻。肉眼观察,正常舌象为薄白苔、淡红舌。

正常薄白苔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咀嚼吞咽动作及饮食、唾液冲洗,可使丝状乳头间的物质及角化上皮脱落清除,而仅留一层薄白舌苔。淡红舌的形成,与舌乳头内良好的微循环状态有关,其中菌状乳头内微血管较丝状乳头丰富,故淡红舌的形成与菌状乳头数量的关系尤为密切。

健康青少年舌尖部菌状乳头占乳头总数的70%,丝状乳头占30%,而老年人舌尖部菌状乳头减少,仅占45%,故老年人淡红舌比例大大低于青少年。由于舌肌的红色尚须通过一层白色半透明角化的黏膜层透出,因此当肉眼观察时便呈现淡红色舌质。

    【舌与脏腑的关系】 人体五脏六腑通过经络和经筋的循行,直接或间接地与舌有联系。如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足厥阴肝经络舌本,足太阳经筋的分支结于舌本,手少阳经筋入系舌本,上焦出于胃上口,上至舌、下足阳明等。

舌通过经脉、经筋、经别与心、肝、脾、肾、胃、膀胱、三焦各脏腑有着直接联系。而肺、胆、大肠、小肠等,通过经络的间接联系与舌相通。

五脏六腑均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与舌相连,其精气上荣于舌。因此,脏腑的病变影响精气的变化,同时也反映至舌象上来。在脏腑中,心、脾、胃、肾与舌的关系尤为密切。舌为心之苗窍,心气直接通于舌。心主血脉,主神志,血脉虚则舌质淡,血热盛则舌质深红,神志不清则语言声音失常,舌卷缩。

舌苔为胃气熏蒸所生,舌苔的变化直接受脾胃功能变化的影响。肾主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归藏于肾。肾之经脉上挟舌本而通舌下,舌下金津、玉液两穴为津液上泛于口的孔道,而直接影响舌体的润燥、荣枯。因此,肾水的盛衰,甚至全身精气的变化也反映于舌。所以五脏六腑的变化均可从舌象察知。

    根据舌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在临床上,将舌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部分,而分别与各脏腑相配。因心肺居上,舌尖候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候脾胃;肝胆之脉布于两胁,所以舌的两边候肝胆;肾居下焦,舌根候肾的变化(见图)。

    【临床意义】 观察舌象的变化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判断正气盛衰。辨舌质可知气血盛衰,辨舌苔可知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如舌质红润为气血旺盛,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苔薄白而润为脾胃功能正常,舌苔光剥甚而无苔,则为脾胃功能衰败,或阴津枯竭。

②分辨病位深浅。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观察舌苔的厚薄和分布,可以了解病位的深浅和病变之所在。如舌苔薄多为疾病初起,病位在表;舌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苔分布于舌中,病变在脾胃;舌苔分布于舌边,则病变在肝胆。

在热病过程中,舌质的颜色可反映病位深浅,卫分、气分病证舌质颜色不绛,病入营分、血分则舌质绛紫。③区分病邪性质。病邪性质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舌象变化。

如白苔主寒邪,黄苔主热邪,腐腻苔多为食积、痰浊所致,黄厚腻苔为湿热,舌歪为风邪所引起,舌有瘀点或舌质青紫,则属瘀血证。④推断病情进退。舌苔的颜色(苔色)和质地(苔质),往往随邪正消长和病情进退呈相应的动态变化。

如舌苔由白转黄,又进一步变灰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病情正在发展;舌苔由润转燥,为热邪渐盛而津液渐伤;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的表现,病情即将好转。

    【舌诊基本内容】 舌诊分为望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望舌质包括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见舌质)。望舌苔包括望苔色,即舌苔的色泽,主病的苔色有白苔、黄苔、灰黑苔等;望苔质,即舌苔的形状与质地,包括苔的厚薄、润燥、腐腻、偏全、剥落、消长、真假等(见舌苔)。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统一的。舌质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可知正气的盛衰;舌苔反映病邪性质和病位深浅,可知邪气的消长。气分病察舌苔,血分病观舌质。

淡白舌主虚寒,红舌主热证,青紫舌润者为寒,燥者为热;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里证、热证,灰黑苔润者为寒,燥者为热。在分别掌握舌质、舌苔的基本变化及其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二者的相互关系,将舌质、舌苔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全面认识病变。

如舌红苔黄而干,是内有实热的舌象;舌淡苔白而润,则为虚寒病证的变化。有时舌质和舌苔变化不一致,如红绛舌温邪入营,兼见白苔而干,表示燥热伤津,兼见滑腻白苔表示气分有湿,或为内伤病阴虚火旺而又有痰湿。因此,舌诊需结合临床实际具体分析。另外,还应结合其他诊病方法以作出正确判断。

【中医教你望舌色知健康】 本文导读:我们都知道中医会需要望诊,而望诊其中之一就是舌头颜色,那么不同颜色代表着哪些意思呢?

观察舌象最佳时间宜选择每天清晨刷牙前,此时没有药物及食物影响,舌象更能反应脏腑虚实变化。正常人的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 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舌下络脉隐现,称为“淡红舌、薄白苔”,表明气血调和,舌象“有胃、有神、有根”。

中医教你望舌色知健康

淡白舌

淡白舌可见于疾病初起阶段,正盛邪弱,尚未内扰脏腑,病情较轻。如中风患者见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或薄黄,则多神志清,二便调和,仅 见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生活尚能自理等,此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此类多见于脑血管痉挛及腔隙性脑梗死,淡白舌等为中风早期或病势较浅,无血瘀表现。

紫暗或红绛舌

若出现舌质红绛(舌红而颜色深暗)或紫暗,舌苔黄厚燥或无苔,则表明邪气入内、瘀血或痰浊内生等,患者可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病情较重,常反复发作,应及时救治。舌苔厚腻为痰湿、痰热内盛之象,治疗多以降浊化痰为主,舌质紫暗为瘀血之征,多以活血化瘀为主。

青舌

中风后期或病久患者,多见青舌(舌色如青筋色)等,为气虚血瘀之象,临床上以补气活血为主,代表方为补阳还五汤。因此,若舌质由红绛或紫暗转淡红,苔由厚腻转薄白或薄黄,则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舌由淡红转红绛或紫暗,舌苔由薄白变黄腻或干燥起芒刺,或无苔、舌体僵硬不能伸出口外,则表示病情加重。

中医望诊的注意事项

1、不要化妆,不要涂指甲油,望神色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定要让中医看到你的“本来面目”。

2、不要进食染舌的食品(如山楂、草莓、橄榄等),这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黑,造成误诊。

3、不宜喝牛奶、豆浆等乳白色食品:喝这些东西容易使舌苔变白腻,造成医生误诊。

4、不宜饮酒、吃辣椒或吃过热过冷的食物:酒、辣椒等属于热性,使气血运行加快,舌质变红,舌苔减少,脉搏增加,影响对疾病的诊断。

5、不宜喝咖啡、吃橘子等黄色食物:吃这些东西会令舌苔发黄,易造成误诊。

6、不宜吃花生、瓜子、核桃:因为这些含脂肪多的食品也会使舌苔白腻,使医生误诊。

7、不宜饭后就诊:饭后不但脉多洪缓,而且舌变薄,舌质变红,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色;这样会导致医生误诊(就诊最好在饭后1小时),最好清晨就诊,不用刷牙。

8、不宜在激烈的体力活动后立即就诊:因为这时就诊会影响医生切脉,掩盖疾病的其他表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基础的舌诊入门
舌与脏腑经络
【经方学堂】与你一起学习舌诊,学会如何观舌知病
望舌察病
舌诊的依据是什么
李芳祥讲中医诊断 舌诊内容 珍贵的舌诊图谱 中医舌诊辩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