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预防骨质疏松症,人生各阶段都需要“它”

尽管目前国人骨骼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但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前面提到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开始时并无症状,但随着骨量流失的加剧,可能感觉腰酸背痛,劳累时加重,或者人变“矮”,甚至发生骨折。它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中老年人的“三大健康杀手之一”。

从理论上来说,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注意提防骨质疏松。

20岁前

我们的骨骼看似静止,实际上一直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交互作用中。从出生开始,骨形成要大于骨吸收,骨骼一天天变得结实和强壮起来。骨骼在20岁以前沉积速度最快,20岁时基本上达到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约到30岁达到骨量的最高点,到此骨量积累停止。20岁前谁的钙质储备越多,以后发生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就越小。加强骨骼方面的营养,要从孩童时期开始抓起。不偏食挑食,均衡饮食,才是骨量存储的基本保障,如服用维生素D、富含矿物质的食物等。

20-40岁(含妊娠期)

根据人体的生长规律,20~35岁这个年龄段骨量应该是接近或者达到骨峰值的,似乎的确不应该担心会有骨质疏松的问题,然而一些错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比如经常喝浓茶和喝咖啡,过度防晒缺乏阳光照射,过度节食减肥,平时久坐不动,缺乏运动锻炼,过度吸烟饮酒,低钙饮食等,都会影响骨骼的新陈代谢,导致骨质疏松。

女人生一次孩子骨量流失约10%;生的孩子越多,越容易骨质疏松。有的女性在哺乳后出现牙齿松动、腰背酸痛、足跟痛等“月子病”,哺乳期缺钙也是原因之一。在哺乳期间,母亲每天都会把一定的矿物质通过乳汁喂给宝宝,满足宝宝的营养所需。如果此时母亲食物中的钙吸收不完全,就会动用自己骨骼中储存的钙,来维持母乳中钙的浓度,从而会导致母亲缺钙,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此在妊娠期要注意补钙及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宝宝孕育的需求,一方面是妈妈身体的需求。

40~60岁

50~60岁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特别是女性,开始步入更年期。更年期钙质容易流失,缺钙特别会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的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日本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女性40~50岁时,绝经前每年骨量只丢失0.3%~0.5%,十年丢3%~5%,到50~60岁,绝经这十年,就会丢失20%~30%。因此更年期女人要注意。

那么,该如何维持骨量预防骨质疏松呢?钙和维生素D作为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无疑是首选的补充方式。

60岁以上

骨质疏松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后果就是骨折。所以,已经换骨质疏松的患者,防止骨质疏松加重和预防骨折需要同步进行。老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骨和髋骨骨折。一旦骨折,卧床休养一个月骨量就会流失10%,同时开始出现肌肉萎缩,运动能力下降,这对于骨量原本就存余不多的老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我国90%的骨折就是由于跌倒引起的。所以,防跌倒也是骨质疏松患者需要注意的首要问题。因此,老年人一定要注意补钙。尽管钙与骨骼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没有维生素D,人体也很难有效吸收利用钙。所以,补钙的同时,配合补充一定的维生素D来促进钙的吸收、合成是十分必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骨质疏松的预防
女性到了中年,如何避免缺钙导致骨质疏松?一文早知道
【休闲养生】“三健”核心信息解读(三)
一生骨骼变化有三个阶段,好骨骼离不开这5点!
生命各阶段健康骨骼的饮食计划
您想远离骨质疏松吗?为您支几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