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隆普敦 | 修行的方法

[英译] Bhikkhu Khemasanto

[中译] 张熠璇

 

英文原文节译自“Atulo”一书。本书来源于Phra Choa Khun Bodhinandamuni的笔记和记忆。英文译文存在不易理解的地方,译者无法核实泰文原文,故本文可能和原作者想表达的意图有出入,仅供参考。原标题为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Bhavana。

 

他应当以最方便的姿势禅修,无论是站立、行走、坐着或躺下。然后他应该保持完全的觉知,仅仅是觉知,而不要努力去觉知“某物”,仅仅只是知道。让心持续如此,只是纯粹的觉知。没有必要去描述或分析。不要强迫心,但也不要让心迷失在俗事当中。

 

不久,心就会跑到外面去追逐感官对象,他还无法捕捉到。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正常的。当心对那个感官对象感到满意,他就能够重新觉知自己。当他能够觉知,他应该审查觉知的状态和心去追逐感官目标的状态。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方法能够让心注意并记住。

 

之后,小心、轻柔地让心保持在觉知的状态,像之前一样。如果不够有正念、不够谨慎,心又会跑到外面去寻找感官目标,并停留在那里直到心满意。然后他又会能够重新觉知。

 

重新觉知、重新审查,然后轻柔地让心保持在觉知的状态,就像之前一样。通过这种方法,他不需要太久就能控制心,并最终获得禅定。他将能够了解心的运作,不需要再去问其他人。

 

不要在心处在情感混乱的情况时禅修。这没有用,甚至可能会抵消之前的努力,导致不想再继续禅修。

 

如果不能用上面讲的方式禅修,应该试着默念“Buddho”,或其他任何词语,只要它不会造成干扰或排斥。只是持续默念这个词,然后试着注意这个词在哪里最为清楚,那将成为心的“基地”。这个基地不会一直保持不变,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又是在那里。心的基地——“Buddho”变得清晰的那点,永远不会是在外面,它总是在身体内部。然而,当我们审查这点,我们无法准确指出它在身体内的哪个地方,所以很难判断它是在外面还是内部。出现这种情况说明他已经找到了心正确的基地。

 

当有了正确的注意,且“Buddho”在心中清晰,他努力不间断地继续修行。因为如果有间断,心又会溜出去到感官对象。当它对感官对象满意,他又能重新找回觉知,继续“Buddho”,像前面提到的方法那样。慢慢地他最终将能控制心。

 

记得当觉知(或稳固)心时,他必须谨记“提高心到理想的状态”这一目标。这个目标是戒(sila)。没有这个戒的目标,只是默念“Buddho”不会有任何作用,并且会抵消我们的努力,让未来的禅修变得困难。然而如果他的目标坚定,毫无疑问地,心的培育每次都会有不同程度、但总是让禅修者满意的结果。当练习“Buddho”,清晰、稳固、持续的念头必须伴随勤奋的努力。我曾经把坚定、持续的努力比作一个人看着敌人将要砍向他的刀刃。看着刀刃的这个人想,“无论它从哪个方向砍向我,我都必须反击以保持安全”。

 

意志必须坚定以使禅定生起。如果它不够坚定,那么不要浪费你的时间、毁掉你的信念。

 

当心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达到平静,心跑去感官和感官对象的习性会逐渐减轻,直到一发生他就能觉知到。当到达这个阶段,“Buddho”这个念诵词会自己消失,因为念诵词本身是一个粗糙的对象,当心超越了这一粗糙的对象时心就会抛弃它。如果这一准备用词消失,不需找回它,只要持续将心保持在基地,并注意心在那个基地的感觉和倾向。

 

在默念以达到心一境性这一方法中,注意“谁”在默念“Buddho”。当心平静时他应该看着心。让正念看着这个基地。当任何感官对象生起,让它们离去,并继续看着心。他不应该担心或强迫,只要继续保持注意在基地的心,在那里保持正念觉知事物。他不应该猜测什么正在发生或什么生起了,只是保持觉知。持续这样做,他会开始明白心运作的方式。是心制造了烦恼(kilesa)还是烦恼制造了心?明白念头的对象并注意这三种类型:贪(raga)、嗔(dosa)和痴(moha)。

 

不要把心往外送。觉知这一个对象(心),不要让它跑到外面去找感官对象。当心跑了出去,有正念地让它回到基地,回到觉知。他应该努力总是保持清晰的了解(sampajanna)。除了平常的视像,他不应该注意心理的影像(禅相)(namanimitta)。当心没有在思维外在的事物时,注意心跟随六个感官的活动。

 

他必须获得智慧(nana),以像眼睛看到色那样看到心。当他观察了一段时间心的行为,并理解各种念头背后的条件和原因后,心就会像这些念头一样快,念头会渐渐被抛弃,直到心从这些对象中解脱。心那时会从身受(body-based feelings)中解脱,留在它原本的基地。这种方式就是以慧眼去看。无论思考多少,我们不会知道。当我们停止思考,我们将会知道。但为了做到这个我们必须利用思考。

 

道心(maggacitta)区分开识(vinnana)和明觉(vijja)。当他能够明白心和身体是分开的,继续观察心,看看是否还有任何东西留在它的基地。他应该用正念去观察心,不断让心平静,直到他一层一层地理解了心复杂的活动。心不断地混合、增加、创造、出生,没有尽头,而念头来源于这心。他必须理解它们的因和果。它们是欺骗人的错觉。心将能不断让自己从它们当中解脱,直到它们消失。这说明已经培育心达到了能够放下心中最微细的识(rupa-paramanu-vinnana)的那点。

 

他必须把因和果都放下。当他培育心,达到从念头和造作中解脱的那点,他就不再依赖于因果。那时心将会解脱,超越那些依赖于造作的状态,从一切虚假中解脱。它被叫做正断法(samucchedadhamma)。

 

所有的“债务”都被付清,他会超越导致出生的因。当他抛下最微小的执着,所有的业将没有机会在未来成熟。心接触内在或外在的境界时不会再增加债务,它只是接触,不会有持续的后果。他已经从之前的“存在”的业中脱离,付清了债务,不再有任何责任,或是为了偿清旧业而导致出生的结缚。因为他的债务已付清,不再有执着,导致出生的业不再能结果。这叫做“超越导致出生的因”。

 

看见(觉悟)的人不会说那是什么。当所有“法”都已经被传递(transmitted),被称作是“法”的还怎么能是“法”呢?所谓“没有任何法”的,那是指法已经完整(知道的那个是真实的,但被知道的不是)。当心不再有各种活动,它会达到真正的空,没有任何需要再去注意的东西。他那时会知道,事实上,心没有任何形状,它是空的。这个意思是心没有任何边界或限制。它属于一切,且心和“知道的那个”是同一的。

 

当心和“知道的那个”在“空”中合为一,那时将不再需要任何事物或知识。没有任何“东西”去知道任何状态,也没有任何状态去知道任何“东西”。当他明白心最初的状态,那时“心清楚地看见心”。心会超越所有约定俗成的标签,超越所有拥有和存在,超越所有语言和关于它的描述。它是“纯净的自然”,与空连接,没有任何虚假。它被称为“涅槃”。

 

 

中译者注:请注意隆普敦所讲的“空”或“心”是对修行结果的描述,而实际修行则应像本文所讲的一样,不干扰地观察、理解心的各种活动。观想空是另一种造作,遮掩了心原本自然的活动,这不会导向解脱。无需创造什么境界,修行始终是观察当下自己身心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修经行方法
怎样确定你的心是否散乱 |婵琴
禅修世界--定09
心观《道德经》(3)
直指大印 第七章 止——稳定自心
念的五个层次(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