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骄傲!香港最好的警察竟大多是威海人……延续近百年

时光飞逝

转眼香港回归20周年

咱来扒一扒那些在香港的威海人

你造吗?

香港最好的警察竟大多是咱威海人

你造吗?

曾任香港特首的梁振英

他的父亲也是从威海卫走出来的香港警察!


香港警察是一支颇具战斗力的队伍,因各种影视作品的不断渲染,早已大名鼎鼎,妇孺皆知。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警察的来源地竟然是数千里之外的威海卫(现威海市环翠区)。

香港好的警察竟大多是威海人

英国人告诉你原因


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事件发生。港英政府为稳定局势,招募第一批共约50名威海卫警察。首批应招者于1923年2月抵港,同年再有两批陆续到港。1924年8月到港的一批为人数最多的一批,有102名警员和5名翻译员。

第一批威海卫警察接受检阅,1923年摄于威海大操场(选自《老照片》)


1936年12月28日,威海卫警察同游人在维多利亚山顶缆车总站夏力道入口处合影。(选自《老照片》)当时洋人不太喜欢广东人员,反而对身材魁梧和品格单纯的鲁籍人员较具好感。因此当时中西警区及山顶范围常可看见鲁籍人员执勤。


少年梁振英(右)

曾任香港特首的梁振英作为“励志典型”,从一个警察后代成长为政界名人的奋斗历程,曾令无数人为之折服与赞叹。而他的祖籍就是威海卫,他的父亲是从威海卫走出来的香港警察。直到今天,在香港警察中,祖籍威海卫的警察二代甚至三代比比皆是。 

这些威海人

世世代代在香港做警察

香港,中环。

荷李活道鸭巴甸街35号。

60年前的1957年,梁绍庄出生在这个充斥着山东口音的警察宿舍里。

94年前的1923年,他父亲和进入这幢“已婚警察宿舍”的大多数人一样,从两千多公里外的山东威海,漂洋过海来到开埠不久的香港,成为了警察队伍中的一员。

漂洋过海 两千公里外当警察

连接了中环兰桂坊至上环嚤啰街的荷李活道,留下了梁绍庄难忘的童年时光。

梁绍庄就出生在荷里活道鸭巴甸街35号北栋四楼西首的房间,而他的堂弟,后来担任特首的梁振英,出生在六层东首的房间。

在加起来不足两百户的警察宿舍里,梁绍庄有过统计,“百分之七十都是山东人、威海人,整个香港‘老警’到今天,精英都是从这里出去的。”

来到艰苦的异乡,七成山东老乡营造了一种“竖立的精神”——四层西首这间不足40平米的单元,生活着梁绍庄父母和七个兄弟——在艰苦的环境下拼搏向上。

在那个时候,香港警队贪污风气很厉害,只有山东人是一股清流,他们上班只有一个目标,把工作做好,发工资后养大、教育好小孩。”梁绍庄告诉记者,“他们最简单的思维如此”。

所以,对从小“野生”的梁绍庄们来说,两件事情印象深刻:老爸们晚上进修英文、老妈们年节包起水饺。

1959年出生,后来成为鲁警一员的丛培胜,对这样的细节印象深刻:“山东人聚在一起很团结的,我婆婆经常带着我去每一家串门。家里都吃面食,还有一些水煮花生、花生米拌小黄瓜。大葱、蒜头,肯定都是要的,切了一段一段就着面吃了。”

和梁绍庄一样,今年61岁的毕成德同样在警察宿舍里长大。吃过面后的绝大部分时光,就是待在阳台,看父辈们出勤、跑操。

警察宿舍里的时光日复一日,操着威海话的“山东差”们,警衔越来越高。听着父辈们励志故事上大的男孩子们,有八成第一志愿就是当警察


我在警察宿舍长大,所以我就想当警察

毕成德出生的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香港社会的多次动荡。年幼的他,常常要拎着午餐,突破重重关卡来到父亲所在的湾仔警署,跟一个多月回不了家的父亲见上一面。

“我跟弟弟上学包一个车,中午吃饭的时候,在我们等车的地方就被人放上了炸弹,开车前半小时被人发现了。”经历过动荡年代的父亲没让毕成德当警察,但对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来说,父亲已经成为了心中的英雄和偶像。

1978年,高中毕业的毕成德没有丝毫犹豫,放弃读大学进入了警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获得晋升。

从五十年代开始,依靠自己忠诚、厚道、不计较的付出,第一代鲁警已经在香港扎根,奠定了在香港警界的地位。相较于父辈,服务警队的第二代山东警察,从七十年代到千禧年代,经历更加波澜壮阔的人生:经济起飞、定期返乡、回归祖国、去留抉择……

在熬过了七十年代的艰苦生活后,从警第六年的毕成德,迎来了他们家族的重要时刻——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这意味着往威海发了几十年的邮件后,警察父亲将被批准回到山东老家探亲。

“我就看到他一年到头往回跑,从一年一次到两年三次,很快很快往老家跑。”除了香港饭桌上的水饺,毕成德告诉记者,他开始对遥远的家乡产生新的兴趣。1988年,毕成德终于跟着父亲回到了祖籍威海。

与西化的香港不同,威海平房的土炕、房顶的鱼干,这一切都让毕成德感受到了浓郁的乡情,“我喜欢威海,只能是因为乡情。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学生手册里问你的名字源自什么地方,我一定是源自山东威海。”

“我们从小就知道我们老家在什么地方,但不知道是什么样子。”32岁,已过而立之年的毕成德,以家族长孙的身份回到故乡,他一个劲的跟着父亲“激动”——“爸爸的兄弟姊妹有几十年没有见,再见一定很激动,我就也跟着激动。”

退休后的毕成德依然经常往返鲁港两地,他成为了为数不多能听懂威海话“家去”就是“回家”意思的同龄人。

97回归前,港英政府给服务于香港警队的警察提供了一个选择权——去英国或留香港,但无论是毕成德还是丛培胜,都选择留在了香港——“因为这里是中国”。


做警察一百年 他们正在创造一个纪录

毕成德内心正在创造一个记录——父亲当警察36年,自己当警察34年,儿子当警察也已经有10年,“所以现在我们三代当警察有80年。到我儿子退休可能最少得100年。这会个是一个纪录。”

从第一代威海警察到港的1923年开始算起,威海人在港从警100年的纪录,很快就会被创造。而创造这个纪录的,一定不止毕成德一个家族。在今天的香港警队里,依然活跃着不少山东警察的后代。

1971年,谷家的长辈来到香港做警察42年后,迎来了长孙的降临——名字寄托了这个家族的理想——谷祖耀。只不过,相隔42年,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谷祖耀,已经完全听不懂爷爷固执的山东话。

父亲对谷祖耀的管教相当严格。17岁,谷祖耀进入警校,同年,父亲因病去世。第二年,谷祖耀进入警队,成为了第三代警察。在进入警队后,随着对父亲的理解,没能和父亲有更多的情感交流,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在童年的记忆力,过节包饺子的场景,成为他脑海中为数不多的父慈子孝的难忘时光。

“小时候就常凑到一个家里吃饭,我爸爸那年代、爷爷那年代,他们过节都去家里包饺子,我的叔叔、我的爸爸每个人能吃六七十个,他们包很多很多才足够。”谷祖耀很小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包饺子,而且把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于是,水饺成为了谷祖耀内心的情感符号。同样对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山东警察群体来说,水饺也成为了维系乡情和思念的感情纽带。

梁绍庄用“山东人的太庙”形容位于港岛骆克道20号的“美利坚京菜馆”,这家由威海老板经营的老饭馆,主打山东烧鸡、胶东打卤面、鲅鱼水饺等地道山东菜。“所有的山东老警,都知道这家店,想家的时候,就会来这里吃水饺吃炸酱面,这里是山东人的‘太庙’。”

对这些一代、二代的老警来说,每年3月14号和9月7号在“太庙”举行的聚餐,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毕成德听老人说,这两天,是第一代山东人从威海来到香港的日子。

他记不清自己是从哪年开始参加了“老警们”的聚餐,但他能感受到,这两年越来越多的警察开始加入,大家AA制,吃饭、谈天、唱歌,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

5月底,得知齐鲁网-闪电新闻记者赴港采访的来意后,在山东省政协常委、港区召集人朱铭泉先生的组织下,梁绍庄、毕成德、丛培胜、谷祖耀等等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席间,朱先生夫人朱吴妮娜创作的一曲《我爱山东》,唱哭了众人:

这是一个儒家文化之都

它陪伴我们成长拥抱梦想

……

海外游子心连心

担当窗口纽带桥梁

……

你我如同血脉来相连

昂首向前

席间,毕成德说,除了希望儿子能打破山东警察在港从警100年的记录,他更希望能接过班,把“太庙”的传统继承下去,“我想家,老家也是我的家。”

综合自:齐鲁网-闪电新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港鲁警
香港 | 这些风暴中的香港警察,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香港百年来“最好”的警察,为什么都是山东威海人?
香港为什么有那么多讲山东方言的“阿sir”? | 循迹晓讲
山东名面孔 香港特首梁振英
《老照片》里的难忘瞬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