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转载】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本文转载自教育星空《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要谈“专业尊严”,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专业”。所谓专业,就是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从事的某种工作,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可替代性。所谓专业化,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达成尽可能多的功效。专业化就是高效化。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现代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所以,职业的尊严,只有靠专业去赢得,上天并不会白白的恩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空前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一、专业觉醒是发展的前提

要在任何一种职业上取得成功,首先都要从自身上找原因。毕竟,我们最容易也最有效影响的变量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我们可以利用今天;我们不能样样顺利,但我们可以事事尽力。

教师专业成长首先是心灵的成长,而职业和专业认同是其基础。作为教师,想在专业上快速成长,就要敢于在灵魂的镜子前照出“丑陋的自己”,从而真正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因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是同等重要的。这正如《教学勇气》一书中所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只要学有专长,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对于一个教师的事业而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业不精专。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不思进取、业不精专。笔者认为,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幸事,可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则是教育的悲哀。

可是,在我们中国,长期以来,我们漠视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教育被人为的简单化了:我们用“敬业精神”替代“专业智慧”,用“天然爱心”替代“专业尊严”,不讲效率,不讲科学,不讲专业化,让教师辛苦的走在高耗低能的路上,拼时间,拼体力,拼汗水。

近些年来,简化的赏识教育大行其道,但很少有人理解真正的赏识教育。如果仅仅是“棒棒棒,你真棒;行行行,你真行”就能够让一个孩子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好的话,教育就实在太简单不过了!种庄稼,光靠爱不行,只有懂才有好收成;教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才有好未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教育仅仅靠赏识和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专业的技巧和智慧。高尔基说得好:“单单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养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公共事业。”

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一门科学。既然教育是科学,就应按科学的规律办事。但遗憾的是,在我们身边,个别教师完全是“跟着感觉走”,忽视教育科学,忽视孩子成长的规律。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越来越难管了,而忽视了自身专业素养上的严重问题。一些教师在培养学生成长的同时,恰恰忽视了自己专业上的进德修业。

比如,在个别教师看来,学生上课不听讲,就是“不想学”;不好好写作业,就是“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守纪律,就是“成心捣乱”;“早恋”就是“思想复杂、肮脏”;成绩一下降,就是因为“松劲”了。

总之,他们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归结为觉悟问题、道德问题、认识问题,好象只要“认识”提高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孩子的许多问题并不属于道德问题、认识问题,而常常是心理问题或者能力问题。心理问题和能力问题靠一般的思想教育方式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每当教师用自己的错误方式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茫然不知所措了,只会埋怨学生不接受我们的教导,却不想想自己开的药方是否对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不是一个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职业,它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一个没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会把天才培养成庸才,那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犯罪。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人类有两件事情最难:一个是如何“统治”他人;另一个是如何“教育”他人。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蒙田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英国著名思想家和数学家怀特海说:“教育培养人是个极其复杂的题目……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决没有普遍适用而简单易行的办法。”

舒尔曼认为,教师的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学术的专业”,一种复杂的智慧性工作。因为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更因为伟人和罪犯都可能在教师手中诞生。我们许多人对于教育情景中的各种因果交叉、亦因亦果的非线型关系,懒得去用心观察与思考,许多人都只停留于最表面、最肤浅层次轻率地作出所谓的事实和价值判断。我们平时教育的许多行为都并没有顾及问题的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因为自己认识肤浅、说不清楚,所以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用一种表面的潇洒来掩盖自己内心对“因果关系的无知”。我想,这也是处于推动期的新课程实施举步维艰的最重要的师源性因素。

前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马卡连柯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全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的,不论你是多么亲切,你的话说得多么动听,态度是多么和蔼,不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时候是多么的可爱,但是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跌跤,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假如你做出来的成绩都是废品和一场空,——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

二、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是教育之核,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实践场。对学校和教师而言,得课堂者得天下!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如果说教育教学是一名教师思想存在的方式,那么他只有借助于课堂这个载体,才能获得振翅冲天的快感。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误入歧途,以为专业发展就是写写文章、做做课题等,而荒了自己的课堂。其实,我们现在倡导的读书、反思、写随笔等,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

没有见过风景的人,会把盆景当作风景;即使见到了真的风景,也不应只停留在一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两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而它恰恰最有赖于教师“脑内存”的容量和品质。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我们借这个“引子”,可以更深的走进人类的精神空间。教师要有科学与文化上的积累意识,应该像牧羊人那样,把学生引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而不是圈养起来。教师应该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科学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科学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从专业化的角度讲,教师要想尽办法对教材“美容”或“整容”,应尽可能地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发掘点,在课堂上尽量去补白、延伸、演示等,用足用活教材这个“引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全国特级教师于漪教师谈到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时,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六十年前她的国文教师贮满情思的眼睛——“教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不敢妄称自己的教学有此神力,但在现时作为“榜样”的课一次次被铺天盖地的技术手段无情无理地强bao之后,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讲台上的学者面容清癯,鬓发斑白,长衣飘举,满目忧思。这形象也许是闻一多,也许是叶圣陶,也许是朱自清——我始终偏执地认为:他们才应是教师的思想典范和人格高标!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专业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师应该用真情润泽律动的生命。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情动,才有心动;心动,才有行动。课堂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泪花。正像干涸的荒野需要甘霖、冰冻的雪原需要暖流、寂寞的空山需要鸟鸣、平静的大海需要浪花。

课堂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教育之魂。唯有思想,才能还教育以永久的灵性、质感与生命的活力。我始终认为,教师的思想贫困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更可怕!说句老实话,多少年来,中小学的课堂很难与思想的深度联系起来。现代课堂的文化品格——文化的烛照、人格的熏陶、思想的启蒙等,长期与我们绝缘。笔者认为,那种没有高尚价值引领、没有思想深度的教学,是庸俗的教学、粗劣的教学、甚至是罪恶的教学,因为它培养的是一批批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空心人”。真正的教学,应该是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的灵魂回响,开掘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课堂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和学生生命思想“拔节”的声音!

三、用网络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世界,是引领教师成长的好地方,是最便宜、最实在的教师培训基地。现在是一个被互联网碾平了的世界,一个不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另一类文盲。如果我们还满足于读几本教育杂志和与几位同事进行交流,那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我建议大家利用网络来提高自己的成长力!无论你生活的地方多么贫困落后,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买来电脑(哪怕是二手的),一定要引来一根网线,有了这根网线,你通往外面世界的通道就始终是畅通的。我们可以通过QQ、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在网上直接与大师、专家对话,与优秀教师交流,甚至能够寻找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最智慧的头脑进行交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吗?论坛、博客没什么门槛和限制,敲入文字,你就能向所有地球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著名教育学者许锡良教授说:“现在从不上网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说真的,我曾经以为网络是孩子们玩玩游戏的天堂,是大人们寻找无聊的憩栖地。2003年,当我要上公开课,用电脑搜索我需要的教学资料时,才明白网络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上面无奇不有。初来网络乍到的我,被这里深深地吸引,自己像一条搁浅的鱼儿一下子找到了浩瀚自由的海洋。我贪婪的阅读和下载着自己喜欢的帖子,开始为他人的文章叫好,为他人的思想而折服,也为自己与网络结识太晚而懊悔。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每天都像农夫一样走进自己网络的田地里溜达。还记得20046月的一天,我在网上写了一篇关于教师职称方面的文章。犹如银瓶乍破,引起网友激烈的讨论。623日,一位网友的跟帖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写道:

“看了您的大作,真的大开眼界。尤其是中国的职称竟然跟工资、福利等挂钩,更令人费解!……”

然后是洋洋洒洒1000多字关于美国教师“职称”的介绍,让我眼界大开。这些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甚至连听说也没有的东西。我十分纳闷他对美国“职称”怎么如此了解?带着疑问,我便给他发了悄悄话。不久他就热情的回复,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他是大洋彼岸的美国博士、汉学专家!这时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地球村”。

与网友的交流让我的教育教学思路大开,我在改造课堂中不断追寻和实现自我超越,大胆创生诗意的教育,我小心翼翼地用智慧和爱心给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涂上了快乐的底色,让学生在自由、幸福中领略到别样的课堂风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交流情感、分享智慧、敞亮人生,我欣喜地觉察到自己在探索的路上似乎已经触摸到了诗意教育的境界。感谢网络!在基础教育这座直入云霄的大山上攀援时,是它把我送到一个新的高度,使我采摘了一些香美的鲜花,收获了一路令我数次热泪盈眶的故事。渐渐的,上网不仅成为我成长的动力,更成了我感悟教育的行动。在网上,与专家名师的文字对话,也逐渐打开了我认识教育的“天眼”,继而写的一些教育文章也显得有了一定的深度,受到一些网友的“热烈的追捧”。2010年底,我的网易博客“诗意的河流”访问量突破200万次。在教育探索的路上,我也欣喜地觉察到自己似乎触摸到了诗意教育的境界。这应该主要归功于网络,是它让我睁大审视教育的双眼,是它把我送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是它使我采摘到一些香美的教育鲜花。

四、用思考和写作抵达心灵之乡

我国古代就素有“三耕”之说——“目耕”(读书)、“舌耕”(教书)、“笔耕”(写作)。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思考和写作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教师的工作重在思考,要学会常反思,反常思,思反常,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我个人认为,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如果你每天特别忙和累,那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忙者,心亡也,太忙则心死。脑力劳动没有完成的教师,一定会付出成倍的体力劳动。

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有自己的“每日三问”,即:一问“今天我的课学生喜欢吗?”二问“今天我读书了吗?”三问“今天我反思写作了吗?”虽然它让我经历了蝉蜕蝶化前的焦灼痛楚,但却让我听到我与学生生命拔节的声响。

教师专业成长,要行动,要思考,更要专业写作。近年来,“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成为比较时尚的教育科研词汇。其实,这些“研究”都是反思自己的实践、以专业写作为载体的研究。

写作不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积极态势,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收获是专业发展、教育的智慧和教育的幸福。每一个教师要想提升生命的价值,就不能轻视写。坚持写作能促使自己多读多学多思考,与发表不发表并无多大的关系,也与功利目的相去甚远。写作,表面看来,只是随时随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但某种意义上,是教师在书写自己的职业和生命传奇。美国学者查尔斯·布考斯说得好:“写作是最终的精神病医生,是所有上帝中最慈善的上帝。”

拿起笔,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却促使写作者慢慢地去摒弃外在的浮华和自己内心的浮燥,同时也促使思维和情感迅速进入自由、灵动和生发的积极状态。许多大教育家之所以成就卓著,他们除了有丰富的实践、大量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之外,更重要的是经年累月地笔耕不辍。可以这样说,他们也正是经常处于一种不间断的写作状态和写作行为之中,教育实践才转化为教育思想,吸纳的教育智能才转化为教育艺术,个人的教育特色才转化为教育风格。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正是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才使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百科全书”。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来写教育日记。

肖川教授曾说过:“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加拿大学者马克斯.范梅南在其《生活体验研究》一书中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写作是某种自我制造或自我塑造。写作是为了检验事物的深度,也是为了了解自身的深度。”要写得精彩,就要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写是人生从此岸向彼岸的泅渡;写是生活晶体的析出。如果说“学而不思则罔”,那么“思而不写则庸”。一个人的智慧水平是靠外显的文字水平来评估的,人的外显文字数量一般都与人的智慧水平成正比。

全国名师李镇西老师曾这样写道:

20多年的教育成长经历告诉我,教师的写作,对于教师成长实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也许许多老师是因为《爱心与教育》而记住了我的名字,我也因这本书而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尊敬,并渐渐被人称作‘教育专家’。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比千千万万的一些普通老师高明多少。常常在外面向同行们作汇报时,我总是说:‘其实,我和大家是一样的——对学生的爱是一样,对教育执著是一样,所遇到的困惑是一样,所感受到的幸福也是一样,甚至包括许多教育教学方法或者说技巧都是一样的!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著、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些思考,并把它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

如果说反思是教育科研的的本质,那么专业写作则的确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名师的有效途径。像李镇西等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坚信,更多正在成长的教师也将继续证明这一点。因为专业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

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写作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专业性”,即它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的写作,应该把它看作是自己教育生涯的一部分,整个过程应该是写作磨砺、专业发展、教育生命对话的过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热衷于文学创作,而对于“面向教育事实本身”并无多大兴趣。文学创作这种非专业写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诗人未必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也是事实。所以,我们更提倡老师“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观察和行动和反思,通过这些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第二是“日常性”,即教师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的写作,而不是那些为了应付检查才写的计划、总结和论文。它原汁原味的保留着鲜活的气息,似心灵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来。作为一线教师,可以说每天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且又极其生动珍贵的特有的实践和感受。上完一堂课,或看完一篇文章,或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甚至听同行、专家、领导的某一句话,都应该随时把自己的思考用笔记下来。否则,这些”活”的、“细小的”、或许有重大研究意义和价值的“思想材料”就会稍纵即逝,实在可惜。实际上,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勤于拿起笔来积累,才会越积越厚:勤于拿起笔来思考,才能全身心地贯注于文章的写作之中。拿起笔,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这却促使写作者慢慢地去摒弃外在的浮华和自己内心的浮燥,同时也促使思维和情感迅速进入自由、灵动和生发的积极状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正是三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才使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百科全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教师的专业写作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智慧,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坚强的毅力。思想和灵感是上苍恩赐给我们的智慧火星儿,不记录下来,他很快就会熄灭的。而坚持记下来,则会让一颗火星儿点燃另一颗火星儿,慢慢形成燎原之势。“没时间”、“写不出来”,其实多为懒惰的遁词。治懒唯有用“逼”,因为一切成功皆与“逼”字有缘。虽然写作的最佳状态是追求文思泉涌,但是,有些时候“挤牙膏”也不失为一种写作方式。文思泉涌的状态,可能时常出现,但是却不能恒常保持。敢于“逼”,善于“逼”,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大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没有写作,就拿起笔来,写‘今天不知因为什么我没写’,把这句话一遍一遍地写下去,直到写得厌烦了,就要开始写作了。”这种苦苦的自逼,更包含有自警、自责和自励。这种“与自己较劲”,“与自己过不去”的行为和精神,正促使那些暗淡的、困惑的、慵懒的思维和情感渐次被激活,这种非要写下去不可的执着,才能使平时积累的那些零碎的、彼此孤立的、缺乏活力的写作材料在脑中明晰,在笔下生彩。

其实,我们每个教师也完全可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本来我们都是白天鹅,但由于我们做惯了丑小鸭,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够飞翔;本来我们都是千里马,但由于长期习惯于拉磨,不相信自己还能奔跑起来。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是行动和坚持。一个像渴望呼吸一样渴望发展自己的人,没有什么能阻挡得了你。美国著名的富尔顿学院的学者们说:“编撰20世纪历史时可以这样写:我们最大的悲剧不是恐怖的地震,不是连年战争,甚至不是原zi弹投向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生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

我们应时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我是否看到教师职业能给人带来的内在尊严?”“我的专业劳动质量是否已达到了因创造而获得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水平?”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必将唤起我们作为职业主体的意识,重建自己的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行为,使自己成为自觉创造教师专业生命和专业内在尊严的主体,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尊严关键靠我们这个群体自己。正如《国际歌》所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只要能够轻松高效快乐地当好班主任、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更上一层楼就足够了,这也是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红花”的,当张绿叶,放出氧气,来得更实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我为教坛而生】专业尊严
校本培训心得
教师的尊严从哪里来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教学反思
制作微课的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