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平经》(二)·【东汉】于 吉 撰
·

《太平经》
【正文】

《太平经》丙部之六(卷四十)


努力为善法第五十二

“真人前,天下之人凡有几穷乎?”“何谓也?”“谓平平无变,人有几迫穷乎?”“所穷众多。”“其所穷,独无有名字邪?”“不可名字也。”“子未知也。天下之人有四穷。”

“何谓也?”“谓子本得生于父母也,既生,年少之时,思其父母不能去,是一穷也。适长,巨大自胜,女欲嫁,男欲娶,不能胜其情欲,因相爱不能相离,是二穷也。既相爱,即生子,夫妇老长,颜色适不可爱,其子少可爱,又当见养,是三穷也。其子适巨,可毋养身,便自老长不能行,是四穷也。

四穷之后,能得明师,思虑守道尚可。高才有天命者或得度,其次或得寿,其次可得须臾乐其身,魂魄居地下,为其复见乐。”

“何谓也?”“地下得新死之人,悉问其生时所作为,所更,以是生时可为,定名籍,因其事而责之。故事不可不豫防,安危皆其身自得之也。真人慎之,见此诫耶?”“唯唯。天师乃敕以不见之言。”“然,所以敕教子者,见子常有善意,恐真人懈倦,故明示敕之耳。”“唯唯。”

“真人今学,以何自期乎?”“以年穷尽为期。”“善哉子志,可谓得道意矣。然凡人行,皆以寿尽为期,顾有善恶尽耳。”

“何谓也?愿闻之。”“然,守善学,游乐而尽者,为乐游鬼,法复不见愁苦,其自愁苦而尽者为愁苦鬼,恶而尽者为恶鬼也。此皆露见之事,凡人可知也,而人不肯为善,乐其魂神,其过诚重。”

“何谓也?”“人生乃受天地正气,四时五行,来合为人。此先人之统体也。此身体,或居天地四时五行。先人之身,常乐善无忧,反复传生,后世不肖,反久苦天地四时五行之身,令使更自冤死,尚愁其魂魄。是故愚士不深计,不足久居也,故令欲使其疾死亡,于其死不复恨之也。精神但自冤怜,无故得愁恚于此下士。是故古者大贤圣,深计远虑知如此,故学而不止也。

其为人君者,乐思太平,得天之心,其功倍也,魂神得常游乐,与天善气合。其不能平其治者,治不合天心,不得天意,为无功于天上,已到终,其魂神独见责于地下,与恶气合处。是故太古上圣之君,乃知此,故努力也。愚人不深计,故生亦有谪于天,死亦有谪于地。”

“可骇哉!弟子愚暗,不欲闻也。”“善哉!子既来学,不欲闻此,即且努力为善矣。”“唯唯。天师处地,使得知天命,受教敕深厚,以何得免于此哉?” “善乎!子但急传吾书道,使天下人得行之,俱思其身,定精念,合于大道,且自知过失所从来也,即承负之责除矣。天地大喜,年复得反上古而倍矣。”“善哉善哉!”

“行,辞小竟,真人努力勉之,异日复来。”“唯唯。”“得书详思上下,学而不精,名为惚恍。求事不得无形象,思念不致精神,无从得往。”“善哉善哉!”

右天师诫人生时不努力卒死尚为魂神得承负之谪

分解本末法第五十三

“真人前,子既来学,当广知道意,少者可案行耶?多者可案行耶?”“然,备足众多者,可案行也。”“噫!子内未广知道要意也。今天,一也,反行地二。其意何也?今地,二也,反行人三,何也?”“愚生愿闻其相行意”。

“然,夫地为天使,人为地使,故天悦喜,则使今年地上万物大善。天不喜悦,地虽欲养也,使其物恶。地善,则居地上者人民好善,此其相使明效也。故治乱者,由太多端,不得天之心,当还反其本根。

夫人言太多,而不见是者,当还反其本要也,乃其言事可立也。故一言而成者,其本文也;再转言而止者,乃成章句也;故三言而止,反成解难也,将远真,故有解难也;四言而止,反成文辞也;五言而止,反成伪也;六言而止,反成欺也;七言而止,反成破也;八言而止,反成离散远道,远复远也;九言而止,反成大乱也;十言而止,反成灭毁也,故经至十而改,更相传而败毁也。

夫凡事毁者,当反本。故反守一以为元初。是故天数起于一,十而终也,是天道自然之性也。是故古者圣人问事,初一卜占者,其吉凶是也,守其本也,乃天神下告之也;再卜占者,地神出告之也;三卜占者,人神出告之也;过此而下者,皆欺人不可占,故卦数则不中也,人辞文多则不珍。”

“善哉善哉!今缘天师常哀怜其不及,愿复更乞一言。”“平行。”“数何故止十而终?”“善哉!子深执知,问此事法。然,天数乃起于一,终于十,何也?天,初一也,下与地相得为二,阴阳具而共生万物。始萌于北,元气起于子,转而东北,布根于角,转在东方,生出达,转在东南,而悉生枝叶,转在南方,而茂盛,转在西南,而向盛,转在西方,而成熟,转在西北,而终。

物终,当更反始,故为亥,二人共抱一为三皇初,是故亥者,核也,乃始凝核也,故水始凝于十月也。壬者,任也,已任必滋日益巨,故子者,滋也,三而得阴阳中和气,都具成而更反初起,故反本,名为甲子。

夫天道生物,当周流俱具,睹天地四时五行之气,乃而成也,一气不足,即辄有不足也,故本之于天地,周流八方也,凡数适十也。真人宁解知之不乎?”

“唯唯,善哉善哉!诚受厚恩。”“子勿谢也。”“何乎?”“夫师弟子功大重。比若父母生子,不可谢而解也。”

“何谓也?”“父母未生子之时,愚者或但投其施于野,便著土而生草木,亦不自知当为人也。洞洞之施,亦安能言哉?遂成草木。及乃得阴阳相合,生得成人,何于成草木乎哉?

夫人既得生,自易不事善师,反事恶下愚之师,乃教人以恶,学入邪中,或使人死灭,身尚有余罪过,并尽其家也。人或生而不知学问,遂成愚人。夫无知之人,但独愁苦而死,尚有过于地下,魂魄见事不得游乐,身死尚不得成善鬼。

今善师学人也,乃使下愚贱之人成善人,善善而不止,更贤;贤而不止,乃得次圣;圣而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而不止,乃得仙不死;仙而不止,乃得成真;真而不止,乃得成神;神而不止,乃得与天比其德;天比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德。

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德乃复覆盖天地八方,精神乃从天地饮食,天下莫不共祭食之,尚常恐懈,不能致之也。是至善师生善弟子之功也,宁可谢不乎?”

“可骇哉!愚生触忌讳,过言耳。”“何谦不置?真人也。行,觉子使知可谢不耳。”“唯唯。”

右分解本末终始数父子师弟子功要文

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

“真人前,凡人之行,君王之治,何者最善哉?”“广哀不伤,如天之行最善。”“子言可谓得道意矣,然治莫大于象天也,虽然,当有次第也。”“何谓也?愚生勤能一言,不复再言也,唯天师陈之耳。”

“然,凡人之行,君王之治也,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汲汲若渴,乃后可也。其次莫若善于乐成,常悒悒欲成之,比若自忧身,乃可也。其次莫若善于仁施与,见人贫乏,为其愁心,比若自忧饥寒,乃可也。其次莫若善为设法,不欲乐害,但惧而置之,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莫善于治而不陷于罪,乃可也。其次人既陷罪也,心不欲深害之,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触死,事不可奈何,能不使及其家与比伍,乃可也。其次罪过及家、比伍也,愿指有罪者,慎毋尽灭煞人种类,乃可也。

夫人者,乃天地之神统也。灭者,名为断绝天地神统,有可伤败于天地之体,其为害甚深,后亦天灭煞人世类也。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当为后生者计,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是以圣人治,常思太平,令刑格而不用也。所以然者,乃为后生计也。今真人见此微言耶?”“唯唯。”

问:“帝王诸侯之为治,何者最善哉?”曰:“广哀不伤,如天之行最善。” “夫治,莫若大象天也,虽然,当有次第。”“何谓也?”“夫人最善莫如乐生,急急若渴,乃后可也。其次乐成他人善,如己之善。其次莫若人施,见人贫乏,谓其愁心,比若忧饥寒,乃可也。其次莫若设法,但惧而置之可也。其次人有大罪,莫若于治,不陷于罪过,乃可也。其次人有过触犯,事不可奈何,能不使及其家与比伍,乃可也。其次罪及比伍,愿指有罪者,慎无绝嗣也。人者,天地神明之统,伤败天地之体,其为祸深矣。无为子孙承负之厄,常思太平,以消刑格也。”

“真人前。”“唯唯。”“真人真人,不及说乎?但引谦耶?一言之!”“ 然吾统乃系于地,命属昆仑。今天师命乃在天,北极紫宫,今地当虚空,谨受天之施,为弟子当顺承,象地虚心,敬受天师之教,然后至道要言,可得□□□□ □□□。无有师弟子之义,但名为交□□□□□□其才,是名为乱 学不纯也。 □□□□□□□□敕教,使道不明,一是一非,其说不可传于为帝王法,故不敢有言不也。”

“何谦!吾愿与真人共集议之为善,亦无伤于说也。□□□□也。何乎?” “生有先后,知有多少,行有尊卑,居有高下。今吾可说,不若天师所云也。小人之言,不若耆老之睹道,端首之明也。天师既过觉愚不及之生,使得开通,知善恶难之,何一卒致也,愿毋中弃,但为皇天后土。”“然,今既为天语,不与子让也。但些子悒悒常不言,故问之耳。”“不敢悒悒也,今见天师说,积喜且骇。”“何也?”“喜者,喜得逢见师也;骇者,恐顽顿学不遍而师去也。今欲问汲汲,常若大渴欲得饮。”“何乎?”“愿得天师道传弟子,付归有德之君能用者。今阴阳各得其所,天下诸承负之大病,莫不悉愈者也。”“善哉!子之言也。详案吾文,道将毕矣。次其上下,明于日月,自转相使。今日思行之,凡病且自都除愈,莫不解甚,皆称叹喜。”“唯唯。”

右治所先后复天心诀师弟子让说


《太平经》丙部之七(卷四十一)


件古文名书诀第五十五

“日益愚暗蒙不生谨再拜,请问一事。”“平言。”真人乃曰:“自新力学不懈,为天问事。”“吾职当主授真人义,无敢有所惜也,疾言之。”“ 唯唯。今小之道书,以为天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大德之辞,以为德经也;拘校上古、中古、下古贤明之辞,以为贤经也。今念天师言,不能深知其拘校之意,愿天师示其门户,所当先后,令使德君得之,以为严教也;敕众贤,令使各得生校善意于其中也。”

“然,精哉真人问事,常当若此矣,善哉善哉!诺,吾将具言之真人自随而记之,慎毋失吾辞也。吾乃为天地谈,为上德君制作,可以除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厄会,义不敢妄语,必得怨于皇天后土,又且负于上贤明道德之君,其为罪责深大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然,所言拘校上古、中古、下古道书者,假令众贤共读视古今诸道文也,如卷得一善字,如得一善诀事,便记书出之,一卷得一善,十卷得十善,百卷得百善,千卷得千善,万卷得万善,亿卷得亿善,善字善诀事,卷得十善也,此十亿善字;如卷得百善也,此百亿善字矣。书而记之,聚于一间处,众贤共视古今文章,竟都录出之,以类聚之,各从其家,去中复重,因次其要文字而编之,即已究竟,深知古今天地人万物之精意矣。因以为文,成天经矣。子知之乎?”“ 善哉善哉!”

“子已知之矣。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经中善字诀事,卷得一善也,十卷得十,百卷得百,千卷得千,万卷得万,亿卷得亿;如卷得十善字也,已得十亿矣;卷得百善字也,已百亿矣。贤明共记书,聚一间善处,已都合校之,以类相从,使贤明共安而次之,去其复重,即成圣经矣。真人知之乎?”“唯唯。”

“子已知之矣。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贤明辞,其中大善者卷记一,十卷得十,百卷得百,千卷得千,万卷得万,亿卷得亿;卷得十,十亿矣;卷得百,百亿矣。已毕竟,复以类次之,使相从,贤明共安之,去其复重,编而置之,即成贤经矣。真人知之耶?”“唯唯。”

“子已知之矣。如都拘校道文经书及众贤书文、及众人口中善辞诀事,尽记善者,都合聚之,致一间处,都毕竟,乃与众贤明大德共诀之,以类更相微明,去其复重,次其辞文而记置之,是名为得天地书文及人情辞,究竟毕定,其善诀事无有遗失,若丝发之间。此道道者,名为洞极天地阴阳之经,万万世不可复易也。”“善哉善哉!”

“行诸!真人可谓已觉矣。”“愚生不及,今愿复问一疑。”“行言。”“ 今天地开辟以来久远,河洛出文出图,或有神文书出,或有神鸟狩持来,吐文积众多,本非一也。圣贤所作。亦复积多,毕竟各自有事。天师何疑、何睹、何见?而一时示教下古众贤明,共拘校古今之文、人辞哉!”

“然,有所睹见,不敢空妄愁下古贤德也。今吾乃见遣于天,下为大道德之君解其承负、天地开辟以来流灾委毒之谪。古今天文圣书贤人辞,已备足,但愁其集居,各长于一事耳。今案用一家法也,不能悉除天地之灾变,故使流灾不绝,更相承负后生者,曰得灾病增剧,故天怜德君复承负之。天和为后生者,不能独生比积灾诸咎也,实过在先生贤圣,各长于一,而俱有不达,俱有所失。天知其不具足,故时出河洛文图及他神书,亦复不同辞也。夫大贤圣异世而出,各作一事,亦复不同辞,是故各有不及,各有短长也。是也明其俱不能尽悉知究洞极之意,故使天地之间,常有余灾,前后讫不绝,但有剧与不耳。

是故天上算计之,今为文书,上下极毕备足,乃复生圣人,无可复作,无可复益,无可复容言,无可复益于天地大德之君。若天复生圣人,其言会复长于一业,犹且复有余流灾毒常不尽,与先圣贤无异也。

是故天使吾深告敕真人,付文道德之君,以示诸贤明,都并拘校,合天下之文、人口诀辞,以上下相足,去其复重,置其要言、要文诀事,记之以为经书。如是乃后,天地真文正字善辞,悉得出也,邪伪毕去,天地大病悉除,流灾都灭亡,人民万物乃各得居其所矣,无复殃苦也,故天教吾拘校之也。

吾之为书,不效言也,乃效征验也。案吾文而为之,天地灾变怪疾病、奸猾讠臣、不详邪伪。悉且都除去,比与阴日而除云无异也。以此效吾言与吾文, □□万不失一也;如不力用吾文也,吾虽敬受天辞下语,见文不用,天安能空除灾哉?自若文书内乱,人亦内乱,灾犹无从得去也。真人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知之矣。”“愿请问一疑事。”“平言之。”“今天地开辟以来,神圣贤人皆为天所生,前后主为天地语,悉为王者制法,可以除灾害而安天下者。今帝王案用之,不失天心阴阳规矩,其所作文书,各有名号,今当名天师所作道德书,字为等哉?”“善哉!真人之问事也。然,名为大洞极天之政事。”

“何故正名为大洞极天之政事乎?”“然,大者,大也,行此者,其治最优,大无上。洞者,其道德善恶,洞洽天地阴阳,表里六方,莫不响应也,皆为慎善,凡物莫不各得其所者。其为道,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天文、地文、人文、神文,皆撰简,得其善者,以为洞极之经。帝王案用之,使众贤共乃力行之,四海四境之内,灾害都扫地除去,其治洞清明,状与天地神灵相似,故名为大洞极天之政事也。真人知之耶?”“唯唯,可骇哉!可骇哉!”“行,子已觉知之矣。”

右拘校上古中古下古文书人辞诀


《太平经》丙部之八(卷四十二)


九天消先王灾法第五十六

“凡天理九人而阴阳得,何乎哉?”“夫人者,乃理万物之长也。其无形委气之神人,职在理元气;大神人,职在理天;真人,职在理地;仙人,职在理四时;大道人,职在理五行;圣人,职在理阴阳;贤人;职在理文书,皆授语;凡民,职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职在理财货。”

“何乎?”“凡事各以类相理。无形委气之神人,与元气相似,故理元气。大神人有形,而大神与天相似,故理天。真人专又信,与地相似,故理地。仙人变化,与四时相似,故理四时也。大道人长于占知吉凶,与五行相似,故理五行。圣人主和气,与阴阳相似,故理阴阳。贤人治文便言,与文相似,故理文书。凡民乱愦无知,与万物相似,故理万物。奴婢致财,与财货相似,富则有,贫则无,可通往来,故理财货也。夫皇天署职,不夺其心,各从其类,不误也。反之,为大害也。故署置天之凡民,皆当顺此。古者圣人,深承知此,故不失天意,得天心也。真人今宁晓此不?”“善哉善哉!”“吾是所言,以戒真人,不失之也。” “唯唯。”“行努力!”

“愚生今心结不解言,是九人各异事,何益于王治乎不也?”“治得天心意,使此九气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如此九事不合乖忤,不能致太平也。此九事,乃更迭相生成也,但人不得深知之耳,先圣贤未及陈之也,故久闭绝乎!然今一事不得,治不可平。”

“何也?”“太上皇气太至,此九人皆来助王者治也。一气不和,辄有不是者,故不能悉和阴阳而平其治也。其来云何哉?无形神人来告王者,其心日明。大神人时见,教其治意;真人、仙人、大道人悉来为师,助其教化;圣人贤者出,其隐士来为臣;凡民奴婢皆顺善,不为邪恶,是乃天地大喜之征也。其一气不和,即辄有不至者,云何乎?元气不和,无形神人不来至;天气不和,大神人不来至;地气不和,真人不来至;四时不和,仙人不来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来至;阴阳不和,圣人不来至;文字言不真,大贤人不来至;万物不和得,凡民乱,财货少,奴婢逃亡,凡事失其职,此正其害也。今真人既欲救天乱气,宜努力平之,勿倦懈,慎之。”“唯唯。”

“气得,则此九人俱守道,承负万世先王之灾悉消去矣。此人俱失其所,承负之害日增。此九人,上极无形,下极奴婢,各调一气,而九气阴阳调。夫人,天且使其和调气,必先食气,故上士将入道,先不食有形而食气,是且与元气合。故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不睹邪恶,日练其形,毋夺其欲,能出无间去,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是为神士,天之吏也。毋禁毋止,诚能就之,名为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之,还为人利也。”

“何谓乎哉?”“然此得道去者,虽不为人目下之用,皆共调和阴阳气也。古者帝王,祭天上神下食,此之谓也。”

得此九人,能消万世帝王承负之灾。此九人,上极无形,下极奴婢,各调一气。故上士修道,先当食气,是欲与元气和合,当茅室斋戒,不睹邪恶,日炼其形,无夺其欲,能出入无间,上助仙真元气天治也,是为神士,为天之吏也。无禁无止,诚能就之,名天士简阅善人,天大喜,还为人利也。夫得道去世,虽不时目下之用,而能和调阴阳气,以利万物。古者帝王祭天上诸神,为此神吏也。

“曾但天精神自下食耶?”“善哉,子言是也。然此人上为天吏,天精神为其君长,君与吏相为使,吏者职在主行。凡事,吏道人善有功,故君与其下,既下则说喜,故除人承负。吏不说,则道人有过于天,君吏俱不肯下临人食,故过责日增倍。身尚自得重过,何能除先王之流灾哉?真人亦晓知此不耶?”“可骇哉!吾大怖惶,恍若失气。今且过问天师,不意乃见是说也。”“行,子努力。所说竟,当去矣。”“唯唯。”

右简阅九人竟其志无冤者平王治天因喜解其先王承负。

验道真伪诀第五十七

行事亦且毕不久。“真人前,详受教敕。”“唯唯。”“自行此道之后,承负久故弥远,积厄结气,并灾委毒诚多,不可须臾而尽也。知力行是之后,承负之厄日少,月消岁除愈,何以知之乎?”

“善哉!子之难也,可谓得道意矣。然,明听。行此之后,天下文书且悉尽正,人亦且尽正,皆入真道,无复邪伪文,绝去人,人自谨。其后生者尤甚,更相仿学,皆知道,内有睹,其身各自重爱。其后生者孝且寿,悉工自养老,颜色不与无道时等。后生者日知其至意,以为家也,学复过其先,日益就相厚相亲,爱重有道人,兵革奸猾悉无复为者也,故承负之厄会日消去,此自然之术也。

□□万不失一,是吾之文大效也,不可但苟空设善言也,亲以征验起,乃与天地响相应,何可妄语乎?故文书前后出,非一人FDAB积难知情,是故吾道以诚也。子连时□□问,必乐欲知其大效。其效相反,犹寒与暑,暑多则寒少,寒多则暑少。

夫天地开辟以来,先师学人者,皆多绝匿其真道,反以浮华学之,小小益耶且薄,后生者日增益复剧,其故使成伪学相传,虽天道积远。先为文者,所以相欺殆之大阶也。壹欺不知,后遂利用之也,令上无复所取信,下无所付归命,因两相意疑,便为乱治。后生者后连相承负,先人之厄会聚并,故曰剧也。天今冤是,故吾语子□□也。真人努力,自爱勉之。子乃为天除病,为帝王除厄,天上知子有重功。”“不敢不敢。”

右效行征验道知真伪诀

四行本末诀第五十八

“真人前。”“唯唯。”“人行有几何乎?”“有百行万端。”“不然也,真人语几与俗人语相类似哉!人有四行,其一者或。”“何谓也?”“然,人行不善则恶,不善亦不恶为浮平行,壹善壹恶,为不纯无常之行,两不可据,吉凶无处也。”“善哉,行吉凶有几何乎?有千条亿端。”“真人之言,几与俗人同。吉凶之行有四,一者,惑何谓也?”“然,凡事为行,不大吉当大凶,不吉亦不凶为浮平命,一吉一凶为杂不纯无常之,吉凶不占。”“善哉!”

“行天地之性,岁月日善恶有几何乎?”“不可胜纪。”“子已熟醉,其言眩雾矣。天地岁月日有四行,一者不纯,主为变怪。”“何谓也?”“然,真人明听。今天地岁不大乐当大恶,不乐亦不恶为浮平岁,壹善壹恶为天变惑岁。令今日不大善当大恶,不善亦不恶为浮平日月,壹善壹恶为惑行,主行为怪异灾。吾是但举纲见始,天下之事皆然矣。”

“何谓也?”“然,天下之万物人民,不入于善,必陷于恶,不善亦不恶,为平平之行,壹善壹恶,为诈伪行,无可立也,平平之行,无可劝,大善与大恶,有成名。”

“何故正有此四行乎?”“善哉,子之难问,可谓得道意矣。然,大善者,太阳纯行也;大恶者,得太阴煞行也;善恶并合者,中和之行也;无常之行者,天地中和、君臣人民万物失其道路也。故行欲正,从阳者多得善,从阴者多得恶,从和者这浮平也,其吉凶无常者,行无复法度。是故古圣贤,深观天地岁月日人民万物,视所兴衰浮平进退,以自知行得与不得,与用洞明之镜自照,形容可异。”

“善哉善哉!今当奈何乎?”“然,行守本,法天者,是其始也;法地者,其多贼也;法和者,其次也;无常者,其行未也。”

“今人何故乃得至无常之行乎哉?”“然,先人小小佚失之,其次即小耶,其次大耶,其次大失道路根本,更迷乱,无可倚著其意,因反为无常之行,便易其辞,为无常之年也。是明道弊未极也,当反本。夫古者圣人睹此,知为末流,极即还反,故不失政也,而保其天命。故大贤圣见事明,是以常独吉也,真人乐重知其信效耶?”“唯天师开示之耳。”

“行岁本兴而末恶者,阴阳之极也;人后生者恶且薄,世之极也;万物本兴末无收者,物之极也;后生语多空欺无核实者,言之极也;文书多FDAB委积而无真者,文之极也,是皆失本就末,失实就华。故使天地生万物,皆多本无末,实其咎在失本流就末,失真就伪,失厚就薄,因以为常。故习俗不知,复相恶,独与天法相违积久,后生者日轻事,更作欺伪,积习成神,不能复相禁,反言晓事,故致更相承负,成天咎地殃,四面横行,不可禁防。君王虽仁贤,安能中绝此万万世之流过?

始失小小,各失若粟。天道失之若毫厘,其失千里。粟粟相从从聚,乃到满太仓数万亿斛。夫雨一一相随而下,流不止,为百川,积成四海水多。不可本去,故当绳之以真道,反其末极还就本,反其华还就实,反其伪还就真。夫末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

夫失正道者,非小病也,乃到命尽后,复相承负其过,后生复迷复失,正道日暗,冥复失道,天气乖忤,治安得平哉?人人被其毒害,人安得寿?万物伤,多夭死。故比比敕真人传吾书,使人人自思失道意,身为病;各自忧劳,则天地帝王、人民万物悉安矣。真人乐合天心,宜勿懈忽也。”

“唯唯。愿复问一疑:天师今是吉凶,曾但其时运然耶?”“善哉,真人之难,得道意矣。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故阳极当反阴;极于下者当反上,故阴极反阳,极于末者当反本。今天地开辟以来,小小连失道意,更相承负,便成邪伪极矣。”

“何以知之乎?”“以万物人民,皆多前善后恶,少成事,言前□□哉!前有实,后空虚。古者圣人,常观视万民之动静以知之,故常不失也。”

“善哉善哉!愿复乞问一事。”“行言。”“今若天师言,物有下极上极。今若九人,上极为委气神人,下极奴婢。下学得上行,上极亦得复下行不耶?”

“善哉,子之问也。今真人自若愚罔。未洞于太极之道也。今是委气神人,乃与元气合形并力,与四时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委气神人宁入人腹中不邪?”“唯唯。”

凡圣皆有极,为无形神人,下极为奴婢。神人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即有神,气绝即神亡。

“又五行乃得兴生于元气,神乃与元气并同身并行。今五行乃入为人藏,是宁九人,上极复下,反人身不?”“善哉善哉!初学虽久,一睹此说耳。”“然,子学当精之,不精无益也。”“唯唯。见天师言,夫天道固如循环耶?”“然,子可谓已知之矣。行去,有疑勿难问。”“唯唯。”

右简天四行实本末太极以反政


《太平经》丙部之九(卷四十三)


大小谏正法第五十九

真人稽首言:“愚生暗昧,实不晓道,今既为天视安危吉凶,乃敢具问道之诀。今世神,法岂亦有谏正邪?唯天师教敕,示以至道意。”“子之所问,何其妙要深远也!”

“吾伏见人有相谏正,故问天亦有相谏正不?”“善哉,子之所问,已得天道实核矣。天精已出,神悦喜矣。今且为子具说其大要意今使可万万世不可忘也。”“唯唯。”

“然,天者小谏变色;大谏天动裂其身,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三光小谏小事星变色,大谏三光失度无明,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地也小谏动摇,大谏山土崩地裂,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五行小谏,灾生,大谏,生东行虫杀人,南行毒杀人,西行虎狼杀人,北行水虫杀人,中央行吏民克毒相贼杀人,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四时小谏,寒暑小不调;大谏,寒暑易位,时气无复节度,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精气共小谏,乱复数起,中有生虫灾,或飞或步,多云风而不雨,空虚无实,大谏,水旱无常节,贼杀伤万物人民,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飞步鸟兽小谏灾人,大谏禽兽食人,蝗虫大兴起,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鬼神精小谏,微数贼病吏民,大谏裂死灭门,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小谏,风雨乱发,狂与恶毒俱行伤人,大谏横加绝理,瓦石飞起,地土上柱皇天,破室屋,动山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天地音声之小谏,雷电小急声,大谏人多相与污恶,使霹雳数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吏民小谏,更变色,大谏多相贼伤,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天地六方八极大谏,俱欲正河洛文,出天明证,天下瑞应书见,以谏正君王,天下莫不响应,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天道经会当用,复以次行,是故古者圣贤见事,辄惟论思其意,不敢懈忽,失毛发之间,以见微知著,故不失皇天心,故能存其身,安其居,无忧患,无危亡。凶不得来者,计事校B77A,实乃天心意同也。”

“善哉善哉!愚生已解。今唯明天师既陈法,愿闻其因而消亡意,党开之。善哉善哉,子之心也。然,天道乃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易敕。将要人君厚,故教之。不要其厚者,不肯教之也。其象效,犹若人相与亲厚,则相教示以事;不相与至厚,不肯教示之也。教而不听,忿其不以时用其言,故废而置之,不复重教示之也,于是灾变怪便止,不复示敕人也。如是,则虽贤圣,聋暗无知也。聪明闭塞,天地神不肯复谏正者也,灾异日增不除,人日衰亡,失其职矣。

天之所佑者,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敕。天之于帝王最厚矣,故万般误变以致之。不听其教,故废而致之。天地神明不肯复谏正也,灾异日增,人民日衰耗,亡失其职。

故古者圣贤,旦夕垂拱,能深思虑,未尝敢失天心也。故能父事皇天,母事皇地,兄事日,姊事月,正天文,保五行,顺四时,观其进退,以自照正行,以深知天得失也。唯天地自守要道,以天保应图书为大命,故所行者悉得应若神。是乃独深得天意也,比若重现合矩,相对而语也,故神灵为其动摇也。如逆不肯用其谏正也,乃要天反与地错,五行四时为其乱逆,不得其理,故所为者不中,因而大凶矣,此之谓也。子宁晓未?”“唯唯。”

“故天地之性,下亦革谏其上,上亦革谏其下,各有所长短,因以相补,然后天道凡万事,各得其所。是故皇天虽神圣,有所短,不若地之所长,故万物受命于天,反养体于地。三光所短,不若火所长,三光虽神且明,不能照幽寝之内,火反照其中。大圣所短,不若贤者所长。人之所短,不若万物之所长。故相谏及下,极小微,则不失道,得天心。故天生凡事,使其时有变革,悉皆以谏正人君,以明至德之符,不可不大慎也。夫天地万物变革,是其语也。”

“唯唯,皇天师既示晓,愿效于人。”“诺,子详聆吾言,而深思念之。臣有忠善诚信而谏正其上也,君不听用,反欲害之,臣骇,因结舌为喑,六方闭不通。贤儒又畏事,因而蔽藏,忠信伏匿,真道不得见。君虽圣贤,无所得闻,因而聋盲,无可见奇异也,日以暗昧。君聋臣喑,其祸不禁;臣昧君盲,奸邪横行;臣喑君聋,天下不通,善与恶不分别,天灾合同,六极战乱,天下并凶,可不慎乎哉?”“唯唯。”

“故古者圣贤重灾变怪,因自以绳正,故万不失一者,实乃与要文大道同,举事悉尽忠,无复凶。子重诫之,谨慎吾言。”“唯唯。”“然,夫天高且明,本非一精之功德也;帝王治得天心,非一贤臣之功。今吾之言,但举其纲见始,凡事不可尽书说也,子自深计其意。”“唯唯。”“行去矣,说何极乎?勿复有可问也。”“唯唯。”

右天谏正书诀


《太平经》丙部之十(卷四十四)


案书明刑德法第六十

真人纯谨敬拜:“纯今所问,必且为过责甚深。吾归思师书言,悉是也,无以易之也,但小子愚且蒙,悃悒不知明师皇天神人,于何取是法象。今怪师言积大□□,愿师既哀怜,示其天证阴阳之诀,神之卜要效。今且不思,心中大烦乱,所言必触师之忌讳,又欲言不能自禁绝,唯天师虽非之,愿以天之明证法示教,使可万万世传,昭然无疑,比若日中之明也,终始不可易而去也。”

“然,子固固不信吾言邪?子自若未善开通,知天心意也。子自若愚乎!愈于俗人无几耳。以为吾言可犯也,犯者乱矣,逆者败矣。吾且与子语,皆已案考于天文,合于阴阳之大诀乃后言也。子来者为天问事,吾者为天传言制法,非敢苟空伪言佞语也。子生积岁月日幸不少,独不见扰扰万物之属,悉尽随德而居,而反避刑气邪?此者,纯皇天之明要证也,所以严敕人君之治,得失之效也。”

“唯唯。今若且觉而未觉,愿重问其教戒。”“然。夫刑德者,天地阴阳神治之明效也,为万物人民之法度。故十一月大德在初九,居地下。德时在室中,故内有气,万物归之也。时刑在上六,在四远野,故外无气而清也,外空万物,士众皆归王德,随之入黄泉之下。十二月德在九二,之时在丑,居土之中,而未出达。时德在明堂。万物随德而上,未敢出见,上有刑也。正月寅,德在九三。万物莫不随盛德乐窥于天地而生,时德居庭。二月德在九四在卯,巳去地,未及天,谪在界上,德在门,故万物悉乐出窥于门也。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四月巳,德在上九,到于六远八境,盛德八方,善气阳气莫不响应相生。扰扰之属,去内室,之野处,时刑在万物之根,居内室,故下空无物,而上茂盛也,莫不乐从德而为治也。是治以德之大明效也。”

“今谨已闻用德,愿闻用刑。”“然,五月刑在初六,在午,地下,下内清无气,地下空。时刑在室中,内无物,皆居外。六月刑居六二,在未,居土之中,未出达也。时刑在堂,时刑气在内,德气在外,扰扰之属莫不乐露其身,归盛德者也。七月刑在六三,申之时。刑在庭,万物未敢入,固固乐居外。

八月刑在六四,酉,时上未及天界。时德在门,万物俱乐窥于门,乐入随德而还反也。九月刑在六五,在戌,上及天中。时刑在道巷,万物莫不且死困,随德入藏,故内日兴,外者空亡。十月刑在上六,亥。时刑及六远八境四野,万物扰扰之属,莫不入藏逃,随德行,到于明堂,C738行自怀居内,野外空无士众,是非好用刑罚者见从去邪哉?

但心意欲内怀以刑,治其士众,辄日为其衰少也,故五月内怀一刑,一群众叛;六月内怀二刑,二群众叛;七月内怀三刑,三群众叛;八月内怀四刑,四群众叛;九月内怀五刑,五群众叛;十月内怀六刑,六群众叛,故外悉无物,皆逃于内,是明证效也。故以刑治者,外恭谨而内叛,故士众日少也。是故十一月内怀一德,一群众入从;十二月内怀二德,二群众入从;正月内怀三德,三群众入从;二月内怀四德,四方群众入从;三月内怀五阳盛德,五群众贤者入从;四月内怀六德,万物并出见,莫不扰扰,中外归之,此天明法效也。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二月物半伤于寒,八月物亦半伤于寒;二月之时,德欲出其士众于门,刑欲内其士众于门,俱在界上,故二月八月,万物刑德适相逢,生死相半,故半伤也。子今乐知天地之常法,阴阳之明证,此即是也。夫刑乃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反曰无人;德乃舒缓日生,无刑罚而不畏万物,反曰降服,悉归王之,助其为治,即是天之明证,昭然不疑也。”

“今人不威畏不可治,奈何乎哉?”“然古者圣人君子,威人以道与德,不以筋力刑罚也。不乐为善德,劣者反欲以刑罚威惊以助治,犹见去也。夫刑但可以遗穷解卸,不足以生万物,明扰扰之属为其长也。今使人不内附,反欺诈,其大咎在此。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万物半伤于寒。夫刑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古者圣人威人以道德,不以筋力刑罚也。

今子比连时来学,问事虽众,多畜积文,则未能纯信吾书言也,得此宁解未哉?”纯稽首敬拜:“有过甚大,负于明师神人之言,内惭流汗,但愚小德薄至贱,学日虽多,心顿不能究达明师之言,故敢不反复问之!甚大不谦,久为师忧不也。”“但为子学未精耳,可慎之。天乃为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万不失一也。子欲知其意,正此也。治不惟此法,常使天悒悒,忿忿不解,故多凶灾,子戒之!天将兴之者,取象于德;将衰败者,取法于刑,此之谓也。

吾之言,谨与天地阴阳合其规矩,顺天地之理,为天明言纪用教令,以示子也。吾之言,正若锋矢无异也,顺之则日兴,反之则令自穷也。天法神哉神哉!是故夫古者神人、真人、大圣,所以能深制法度,为帝王作规矩者,皆见天文之要,乃独内明于阴阳之意,乃后随天地可为以治,与神明合其心,观视其可为也,故其治万不失一也。

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王道将兴,取象于德;王道将衰,取象于刑。夫为帝王制法度,先明天意,内明阴阳之道,即太平至矣。

今愚吏人民,以为天法可妄犯也,自恣不以法度,故多乱其君治也,大咎在此也。今子得书,何不详结心意,丁宁思之?幽室闲处,念天之行,乃可以传天之教,以示敕愚人,以助帝王为法度也。将举刑用之,当深念刑罚之所居,皆见从去寂然无士众独处,故冬刑在四野无人,万物悉叛之内藏,避之甚。夏刑在内,万物悉出归德,地下室内中空,刑寂然独居,皆随德到野处。德在外,则万物归外;德在幽空,则物归内。”

“天刑其威极盛,幸能厌服人民万物,何故反不能拘制其士众,独不怪斯耶? ”“明刑不可轻妄用。伤一正气,天气乱;伤一顺气,地气逆;伤一儒,众儒亡;伤一贤,众贤藏,凡事皆有所动摇,故古者圣人、圣王、帝主,乃深见是天戒书,故畏之不敢妄为也,恐不得天心,不能安其身也,上皇天德之人,乃独深见道德之明效也。不厌固不畏骇,而士众归之附之,故守道以自全,守德不敢失之也。

子德吾书诵读之,而心有疑者,常以此书一卷,自近旦夕常案视之,以为明戒证效,乃且得天心意也。违此者,已与天反矣。是犹《易》之乾坤,不可反也;犹六甲之运,不可易也;犹五行固法,不可失也;犹日月之明,不可掩盖也;犹若君居上,臣在下,故不可乱也。

此所以明天地阴阳之治,有好行德者。或有愚人,反好刑,宜常观视此书,以解迷惑。务教人为善儒,守道与德,思退刑罚,吾书□□正天法度也。夫为道德易乎?为刑罚难乎?爱之则日多,威之反日无也。子疾去矣,为天传吾书,毋疑也,吾书言不负于天地六合之扰扰也。”

“唯唯,诚归思过,惟论上下,不敢失一也。”“行,戒之慎之。子不能分别详思吾书意,但观天地阴阳之大部也。从春分到秋分,德居外,万物莫不出归王外,蛰虫出穴,人民出室;从秋分至春分,德在内,万物莫不归王内,蛰藏之物悉入穴,人民入室,是以德治之明效也。从春分至秋分,刑在内治,万物皆从出至外,内空,寂然独居;从秋分至春分,刑居外治外,无物无气,空无士众,悉入从德,是者明刑不可以治之证也。

故德者与天并力同心,故阳出亦出,阳入亦入;刑与地并力同心,故阴出亦出,阴入亦入。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

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是故古者圣人独深思虑,观天地阴阳所为,以为师法,知其大□ □万不失一,故不敢犯之也,是正天地之明证也,可不详计乎!可不慎哉!自然法也,不以故人也,是天地之常行也。今悉以告子矣,子宜反复深思其意,动作毋自易。”“唯唯,不敢负。”“行,吾已悉传付真法语于子,吾忧解矣。为天除咎,以敕至德,以兴王者,子毋敢绝,且蒙其害。”“唯唯。”

右案天法以明古今前后治者所好得失诀


《太平经》丙部之十一(卷四十五)


起土出书诀第六十一

“下愚贱生不胜,心所欲问,犯天师忌讳,为过甚剧。意所欲言,不能自止,小人不忍情愿,五内发烦懑悃悒。请问一大疑,唯天师既待以赤子之分,必衰原其饥渴汲汲乎!”“行道之,何谦哉!”

“唯唯。今天师乃与皇天后土常合精念,其心与天地意深相得,比若重规合矩,不失毛发之间也。知天地常所忧□□,是故下愚不及生冒惭,乃敢前具问,愿得知天地神灵其常所大忌讳者何等也?”

“善乎,生精益进哉!子今且可问正入天地之心意,人得知之,著贤人之心,万世不复去也。吾常乐欲言,无可与语,今得真人问之,心中诀喜,且为子具分别道之。不敢有可隐匿也,所以然者,乃恐天地神灵深恶吾,则为身大灾也。真人但安坐明听:天地所大疾苦,恶人不顺与不孝。”

“何谓也?愿闻之。”“善乎,子之难也。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父当主教化以时节,母主随父所为养之,子者生受命于父,见养食于母,为子乃当敬事其父而爱其母。”

“何谓也?”“然,父教有度数时节,故天因四时而教生养成,终始自有时也。夫恶人逆之,是为子不顺其父。天气失其政令,不得其心,天因大恶人,生灾异,以病害其子。比若家人,父怒治其子也,其变即生,父子不和,恨子不顺从严父之教令,则生阴胜其阳,下欺其上,多出逆子也。臣失其职,鬼物大兴,共病人,奸猾居道傍,诸阴伏不顺之属,咎在逆天地也。真人是又可不顺乎?此乃自然之术,比若影之应形,与之随马不脱也,诫之!”“唯唯。”

“天师乃与皇天后土常合精念,其心与天地意深相得,比若重规合矩,不失毛发之间也。知天地常所忧预,得知天地之大忌讳者,何等也?”“天地神灵深大疾苦,恶人不顺不孝。”“何谓也?”“夫天地中和三气,内共相与为一家,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为治,称子。子者受命于父,恩养于母,为子乃敬事父而爱其母。”“何谓也?”“然,父教有度数时节,故因四时而教生成,恶人逆父之意,天气失其政令,比若家人,父怒其子,父子不和,阴胜阳,下欺上,臣失其职,鬼物大兴。”

“今谨已敬受师说天之教敕,愿闻犯地之禁。”“诺,真人明听。”“唯唯。 ”“天者,乃父也;地者,乃母也;父与母俱人也,何异乎天亦天也,地亦天也。父与母,但以阴阳男女别耳,其好恶者同等也。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人则大愚蔽且暗,不知重尊其父母,常使天地生凡人有悔,悒悒不解也。”

“何谓也?”“善哉,子之言也,深得天地意,大灾害将断,人必吉善矣。” “何谓也?唯天师分别之。”“然今天下之人,皆共贼害,冤其父母。”“何谓也?”“四时天气,天所案行也,而逆之,则贼害其父。”“何谓也?”“今人以地为母,得衣食焉,不共爱利之,反共贼害之。”

“何谓也?”“然,真人明听,人乃甚无状,共穿凿地,大兴起土功,不用道理,其深者下著黄泉,浅者数丈。母内独愁恚,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通其言。古者圣人,时运未得及其道之,遂使人民妄为,谓地不疾痛也。地内独疾痛无訾,乃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愁困其子不能制,上诉人于父,诉之积久,复久积数,故父怒不止,灾变怪万端并起,母复不说常怒,不肯力养人民万物。父母俱不喜,万物人民死,不用道理,咎在此。

后生所为日剧,不得天地意,反恶天地,言不调;又共疾其帝王,言不能平其治。内反人人自得过于天地,而不自知,反推其过以责其上,故天地不复爱人也,视其死亡忽然。人虽有疾,临死啼呼,罪名明白,天地父母不复救之也,乃其罪大深过,委顿咎责,反在此也。其后生动之尤剧,乃过前,更相仿效,以为常法,不复拘制,不知复相禁止,故灾日多,诚共冤天地。天地,人之父母也,子反共害其父母而贼伤病之,非小罪也,故天地最以不孝不顺为怨,不复赦之也。人虽命短死无数者,无可冤也。真人岂晓知之邪?”“唯唯。”

天地之位,如人男女之别,其好恶皆同。天者养人命,地者养人形,今凡共贼害其父母。四时之气,天之按行也,而人逆之,则贼害其父;以地为母,得衣食养育,不共爱利之,反贼害之。人甚无状,不用道理,穿凿地,大兴土功,其深者下及黄泉,浅者数丈。独母愁患诸子大不谨孝,常苦忿忿悃悒,而无从得道其言。古者圣人,时运未得通其天地之意,凡人为地无知独不疾痛,而上感天,而人不得知之,故父灾变复起,母复怒,不养万物。父母俱怒,其子安得无灾乎?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可不㤥哉!

“今天使子来具问,是知吾能言,真人不可自易,不可不慎也。”“唯唯。” “今人共害其父母,逆其政令,于真人意,宁可久养不邪?故天不大矜之也。” “今天师哀愚生为其具说,以何知天地常忿忿悒悒,而怨恶人数起土乎?”“善哉,天使子屈折问之,足知为天地使子问此也。诺,吾甚畏天,不敢有可隐,恐身得灾,今且使子昭然知之,终古著之胸心,不可复忘也。

今有一家有兴功起土,数家被其疾,或得死亡,或致盗贼县官,或致兵革斗讼,或致蛇蜂虎狼恶禽害人。大起土有大凶恶,小起土有小凶恶,是即地忿忿,使神灵生此灾也,故天地多病人,此明证也。子知之邪?”

“唯唯。今或有起土反吉无害者,何也?”“善哉,子之问也,皆有害,但得良善土者,不即病害人耳,反多四方得其凶,久久会且害人耳。得恶地者,不忍人可为,即害之也,复并害远方。”“何也?”“是比若良善肠之人也,虽见冤,能强忍须臾,心不忘也,后会害之;恶人不能忍,须臾交行。”

“善哉善哉!今地身体积巨,人比于地,积小小,所为复小不足道,何乃能疾地乎哉?”“善哉,子之难也。天使子分别不明此。”“以何知之?”“以其言大C36AC36A。子今欲云何,心中悃悒,欲言乃快,天地神精居子腹中,敬子趣言,子固不自知也。凡人所欲为,皆天使之。诺,不敢有可匿也,子明德。”“ 唯唯。”

或起土不便为灾者,得良善地也;即灾者,得凶恶地也。主能害人,并害远方。何谓也?比若良善之人,虽见冤害,强忍须臾,心终不忘也;恶人不能忍须臾,便见灾害也。地体巨大,人比于地积小,所穿凿安能为害也?

“今子言:人小小,所动为不能疾地。今大人躯长一丈,大十围,其齿有龋虫,小小不足道,合人齿。大疾当作之时,其人啼呼交,且齿久久为堕落悉尽。夫人比于天地大小,如此虫害人也。齿尚善金石,骨之坚者也;夫虫,但肉耳,何故反能疾是子?人之疾地,如此矣。子知之邪?行,真人复更明开耳。”“唯唯。”

然比夫人躯长一丈,大十围,其齿龋间虫,小小不足道,食人齿。大疾当作之时,其人啼呼,久久齿为之坠落悉尽。人比于天地大小,如此虫与人矣。齿若金石之坚者,小虫但肉耳,而害物若此。

“夫人或有长出丈,身大出十围。疽虫长不过一寸,其身小小,积小不足道也,居此人皮中,旦夕凿之,其人病之,乃到死亡。夫人与地大小,比若此矣。此虫积小,何故反贼杀此人乎?真人其为愚暗,何故大剧也,将与俗人相似哉?” “实不及。”“子尚不及,何言凡人乎?”“有过有愚,唯天师,愿闻不及业,幸为愚生竟说其意。”“诺,不匿也。吾知天地病之剧,故口口语子也。行复为子说一事,使子察察重明知之。”“唯唯。”

“今大丈夫力士,无不能拘制疥虫。小小不足见也,有一斗所共食此人,病之疾痛不得卧,剧者著床。今疥虫蚤虱小小,积众多,共食人,蛊虫者杀人,疥虫蚤同使人烦懑,不得安坐,皆生疮疡。夫人大小比于地,如此矣。宁晓解不?” “唯唯。”

今有大丈夫巨力之士,无不能制蚧虫者。一升蚧虫共蚀此人,乃病痛不得卧,剧者著床。今蛄虫蚤虱小小,积众多,共食人,蛊虫者能杀人,蚤虱同使人烦满,不得安坐,皆生疮耳。人之害天地,亦若是耳。

“行,今子或见吾所说,如不足以为法也,今为子言之。人虽小,其冤愁地形状,使人昭然自知,深有过责,立可见也,今一大里有百户,有百井;一乡有千户,有千井;一县有万户,有万井;一郡有十万户,有十万井;一州有亿户,有亿井。大井一丈,中井数尺,小井三尺,今穿地下著黄泉,天下有几何哉?或一家有数井也。今但以小井计之,十井长三丈,百井长三十丈,千井三百丈,万井三千丈,十万井三万丈,天下有如此者凡几井乎?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也。今穿子身,得其血脉,宁疾不邪?今是一亿井者,广从凡几何里?子自详计之,天下有几何亿井乎哉?故人为冤天地已明矣。

子贼病其母,为疾甚剧,地气漏泄,其病人大深,而人不爱不怜之,反自言常冤天地,何不纯调也?此不反邪?是尚但记道诸井耳。今天下大屋丘陵冢,及穿凿山阜采取金石,陶瓦竖柱,妄掘凿沟渎,或闭塞壅阏,当通而不得通有几何乎?今是水泉,或当流,或当通,又言闭塞穿凿之几何也?

今水泉当通,利之乃宣,因天地之利渎,以高就下。今或有不然,妄凿地形,皆为疮疡;或有塞绝,当通不通。王治不和,地大病之,无肯言其为疾病痛者。地之精神,上天告诉不通,日无止也,天地因而俱不说喜,是以太和纯气难致也。真人宁解不邪?”

“唯唯。今人生天地之间,会当得室庐以自盖,得井饮之,云何乎?”“善哉,子之言也。今天不恶人有室庐也,乃其穿凿地大深,皆为疮疡,或得地骨,或得地血。”“何谓也?”“泉者,地之血;石者,地之骨也;良土,地之肉也。洞泉为得血,破石为破骨,良土深凿之,投瓦石坚木于中为地壮,地内独病之,非一人甚剧。”

“今当云何乎?”“地者,万物之母也,乐爱养之,不知其重也。比若人有胞中之子,守道不妄穿凿其母,母无病也;妄穿凿其母而往求生,其母病之矣。人不妄深凿地,但居其上,足以自彰隐而已,而地不病之也,大爱人,使人吉利。”

“今愿闻自彰隐多少而可。”“凡动土入地,不过三尺,提其上。”“何止以三尺为法?”“然,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属及地身,气为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

“古者穴居云何乎?”“同贼地形耳。多就依山谷,作其岩穴因地中,又少木梁柱于地中,地中少柱,又多倚流水,其病地少微,故其人少病也。后世不知其过,多深贼地,故多不寿,何也?此剧病也。”

穿地见泉,地之血也;见石,地之骨也;土,地之肉也。取血,破骨,穿肉,复投瓦石坚木于地中,为疮。地者,万物之母也,而患省若此,岂得安乎?凡人居母身上,亦有障隐多少。穿地一尺,为阳所照,气属天;二尺者,物之所生,气属中和;三尺者及地身,阴;过此以往,皆伤地形也。

今天不恶人有庐室也,乃恶人穿凿地太深,皆为创伤,或得地骨,或得地血者。泉是地之血也,石为地之骨也,地是人之母,妄凿其母,母既病愁苦,所以人固多病不寿也。凡凿地动土,入地不过三尺为法:一尺者,阳所照,气属天也;二尺者,物所生,气属中和也;三尺者及地身,气属阴;过此而下者,伤地形,皆为凶也。古者依山谷岩穴,不兴梁柱,所以其人少病也。后世贼土过多,故多病也。

“今时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固多病不寿者,何也?”“此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比若一家有过,及其兄弟也。”

“今人或有不动土,有所立,但便时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是者行不利,犯神。”“何神也?”“神非一,不可豫名也。真人晓邪?”“唯唯。”

“今时有近流水而居,不凿井,何故多病不寿,何也?”答曰:“如此者,是明天地既怒,及其比伍,更相承负,比如一家有过,及其兄弟也。是知穿地皆下得水,水乃地之血脉,宁不病乎?”又云,有问者曰:“今人或有不动土,有所立,便旦时有就故舍,自若有凶,何也?”答曰:“如是者,行动不利,犯神凶也。”问曰:“犯何神也?”答曰:“神者非一,不可务名也。”

“是故人居地上,不力相教为善,故动作,过反相及也,是者冤。”“今人或大远流水,会当得井水饮之乃活,当云何乎?”“善哉,子之言也。然有故井者,宜使因故相与共饮之,慎无数易之;既易,宜填其故,塞地气,无使发泄。饮地形,令地衰,不能养物也。填塞故,去中壮。”

“何谓也?”“谓井中瓦石材木也,此本无今有,比若人身中有奇壮,以为病也。”“可㤥哉!可㤥哉!卿不及天师详问之,不但知是。”

“真人来前”“唯唯。”“子问事,恒常何一究详也?”“所以详者,比与天师会见,言人命在天地,天地常悦喜,乃理致太平,寿为后,是以吾居天地之间,常骇忿天地,故勉勉也。天地不和,不得竟吾年。”“善哉,子之言也。吾所以常恐骇者,见天地毒气积众多,贼杀不绝,帝王愁苦,其治不平,常助其忧之,子何豫助王者忧是乎?”“吾闻积功于人,来报于天,是以吾常乐称天心也。 ”“善哉子意。”

“今天师既开通愚生,示以天忌,愿复乞问一疑事:今河海下田作室庐,或无柱梁,入地法三尺,辄得水,当云何哉?”“善乎,子之问也。此同为害耳,宜复浅之。此者,地之薄皮也,近地经脉。子欲知其效,比若人,有厚皮难得血,血出亦为伤矣。薄皮者易得血,血出亦为伤,俱害也,故夫血者,天地之重信效也。夫伤人者,不复道其皮厚与薄也。见血为罪名明白。夫人象天地,不欲见伤,伤之则怒,地何独欲乐见伤哉?夫天地,乃人之真本,阴阳之父母也,子何从当得伤其父母乎?真人宜深念是于赤心。愚人或轻易,忽然不知,是为大过也。”

“今子当得饮食于母,故人穿井而饮之,有何剧过哉?”“子言已失天心明矣。今人饮其母,乃就其出泉之处,故人乳,人之泉坼也,所以饮子处,比若地有水泉可饮人也。今岂可无故穿凿其皮肤,而饮其血汁邪?真人难问,甚无意。”

“愚生有过,触天师忌讳。”“不谦也。然难问不极,亦不得道至诀也。不恶子言也,此必皇天大疾,乃使子来,口口问是,此故子言屈折不止也。”“今唯天师原之,除其过。愚生欲言,不能自禁止。”“平行,何所谦?子既劳为天地远来问,慎无闭绝吾书文也。”

“唯唯。凡人不见睹此书,不自知罪过重,反独常共过罪天地,何不和也?治何一恶不平也?”“不知人人有过于天地,前后相承负,后生者得并灾到,无复天命,死生无期度也。真人努力,无灭去此文,天地且非怒人。”“唯唯。” “真人被其谪罚,则凶矣。”“唯唯。”

“书以付归有德之君,宜以示凡人,人乃天地之子,万物之长也。今为子道,当奈何乎?俱各自深思,从今以往,欲乐富寿而无有病者,思此书言,著之胸心,各为身计。真人无匿也,传以相告语。今天地之神,乃随其书而行,察视人言何也,真人知之邪?”

“今以何知其随人而行?”“以吾言不信也,子诫绝匿此书,即有病;有敢绝者,即不吉,是即天地神随视人之明证也,可畏哉!”“唯唯。”

“行去,自励自励!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今乃反愁天地,共贼害其父母,以何为而得安吉乎哉?前后为是积久,故灾变不绝也。吾语不误也。吾常见地神上自讼,未尝绝也,是故诚知其□□。见真人比如丁宁问之,即知为天使真人来问,是天欲一发觉此事,令使人自知。百姓适知责天,不知深自责也。”

“今天何故一时使吾问是乎?”“所以使子问是者,天上皇太平气且至,治当太平,恐愚民人犯天地忌讳不止,共乱正气,使为凶害,如是则太平气不得时和,故使子问之也。欲乐民不复犯之,则天地无病而爱人,使五谷万物善以养之也;如忽之,忿不爱人,不肯养之也。故将凶岁者,无善物;将兴岁,其物善,此之谓也。真人知之邪?”

“善哉善哉!古者同当太平,何不禁人民动土地哉?”“善乎,子之问事也。天地初起,未尝有今也。”“以何明之?”“今者天都举,故乃录委气之神人、真人、仙人、道人、圣人、贤人,皆当出辅德君治,故为未尝有也。初阴阳开辟以来,录天民仕之,未尝有此也,故为最大也。”“可骇哉!可骇哉!”

“是故都出第一之道,教天下人为善之法也。人善即其治安,君王乐游无忧。 ”“善哉善哉!乐乎乐乎!”“是故教真人急出此书,慎无藏匿,以示凡民。百姓见禁且自息,如不止,祸及后世,不复救。得罪于天地,无可祷也。真人宁知之邪?”“唯唯。”“行去,书中有所疑乎,来问之。”“唯唯。”

右解天地冤结


《太平经》丙部之十二(卷四十六)


道无价却夷狄法第六十二

“天师将去,无有还期,愿复乞问一两结疑。”“行,今疾言之,吾发已有日矣,所问何等事也?”“愿乞问明师前所赐弟子道书,欲言甚不谦大不事,今不问入,犹终古不知之乎。”“行勿讳。”“今唯明师开示下愚弟子。”“诺。”

“今师前后所与弟子道书,其价直多少?”“噫!子愚亦大甚哉!乃谓吾道有平耶?诺,为子具说之,使子觉悟,深知天道轻重、价直多少。然今且赐子千斤之金,使子以与国家,亦宁能得天地之欢心,以调阴阳,使灾异尽除,人君帝王考寿,治致上平耶?今赍万双之璧玉,以归国家,宝而藏之,此天下之珍物也,亦宁能使六方太和之气尽见,瑞应悉出,夷狄却去万里,不为害耶?

今吾所与子,道毕具,乃能使帝王深得天地之欢心,天下之群臣遍说,C738 行动摇之属莫不忻喜,夷狄却降,瑞应悉出,灾害毕除,国家延命,人民老寿。审能好善、案行吾书,唯思得其要意,莫不响应,比若重规合矩,无有脱者也。成事大□□,吾为天谈,不欺子也,今以此天法奉助有德帝王,使其无忧,但日游,其价直多少哉!子之愚心,解未乎哉?

诺,复为子陈一事也。天下之人好善而悦人者,莫善于好女也,得之乃与其共生子,合为一心,诚好善可爱,无复双也。今以万人赐国家,莫不悦且喜,见之者使人身不知其老也,亦宁能安天地,得万国之欢心,令使八远响应,天下太平耶哉?吾道乃能上安无极之天,下能顺理无极之地,八方莫不悦乐来降服,扰扰之属者,莫不被其德化,得其所者也。是价直多少,子自深计其意。

子欲乐报天重功,得天心者,疾以吾书报之。如以奇伪珍物累积之上柱天,天不为其说喜也,不得天之至心也。欲得天心,乃宜旦夕思吾书言,已得其意,即亦得天心矣,其价直多少乎?

故赐国家千金,不若与其一要言可以治者也。与国家万双璧玉,不若进二大贤也。夫要言大贤珍道,乃能使帝王安枕而治,大乐而致太平,除去灾变,安天下,此致大贤要言奇道,价直多少乎哉?

故古者圣贤帝王,未尝贫于财货也,乃常苦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心,而常愁苦,若但欲乐富于奇伪之物,好善之,不能得天地之心而安四海也;积金玉璧奇伪物,横纵千里,上至天,不能致大贤、圣人、仙士,使来辅治也。

子详思吾书,大贤自来,共辅助帝王之治,一旦而同计,比若都市人一旦而会,万物积聚,各资所有,往可求者。得行吾书,天地更明,日月列星皆重光,光照B77C远八方。四夷见之,莫不乐来服降,贤儒悉出,不复蔽藏,其兵革皆绝去,天下垂拱,而行不复相伤,同心为善,俱乐帝王。吾书乃能致此,其价直多少,子亦知之耶?

欲与国千斤金,不若与一要言,以致治太平,除灾安天下。古者帝王未尝患财货,乃患贫于士,愁大贤不至,人民不聚,皆欲外附,日以疏少,以是不称皇天之心。若积金玉奇物,纵横千里,直上至天,终不至大贤、圣人、仙士来,赖助帝王之治。

故古者圣贤,独深知道,重气平也,故不以和土,但付归有德;有德知天地心意,故尊道重德。愚人实奇伪之物,故天书不下,贤圣不授,此之谓也。子其慎之矣,吾言不误也,子慎吾道矣。夫人持珍物璧玉金钱行,冥尚坐守之,不能寐也。是尚但珍物耳,何言当传天宝秘图书,乃可以安天地六极八远乎?出,子复重慎之。”“唯唯。”

“吾书乃天神吏常坐其傍守之也,子复戒之。”“唯唯。”“吾书乃三光之神吏常随而照视之也。”“唯唯。”“吾书即天心也意也,子复深精念之。”“ 唯唯。”“子能听吾言者,复为子陈数不见之事。”“唯唯。”

“出口入耳,不可众传也。帝王得之天下服,神灵助其行治,人自为善,不日令而自均也。”“唯唯。弟子六人悉愚暗,无可能言,必触忌讳。今俱唯师自为皇天陈列道德,为帝王制作万万岁宝器,必师且悉出内事无隐匿,诚得伏受严教密敕,不敢漏泄。”

“诺,今且为子考思于皇天,如当悉出,不敢有可藏;如不可出,亦不敢妄行。天地之运,各自有历,今且案其时运而出之,使可常行,而家国大吉,不危亡。所以不付小人而付帝王者,帝王其历,常与天地同心,乃能行此;小人不能行,故属君子,令付其人也。”

右平道德价数贵贱解通愚人心


《太平经》丙部之十三(卷四十七)


上善臣子弟子为君父师得仙方诀第六十三

“真人前,凡为人臣子民之属,何者应为上善之人也?真人虽苦,宜加精为吾善说之。”“唯唯。但恐反为过耳。”“何谦?诺,诚言。”“今为国君臣子及民之属,能常谨信,未尝敢犯王法,从生到死,讫未尝有重过,生无罪名也,此应为最上善之人也。”“噫!子说似类之哉,若是而非也。子之所说,可谓中善之人耳,不属上善之人也。行,真人复为吾说最上善孝子之行当云何乎?宜加精具言之。”

“今所言,已不中天师意,不敢复言也。”“何谦?真人取所知而言之,不及者,吾且为子达之。”“唯唯。然上善孝子之为行也,常守道不敢为父母致忧,居常善养,旦夕存其亲,从已生之后、有可知以来,未尝有重过罪名也,此为上孝子也。”“噫,真人所说,类似之又非也。此所说,谓为中善之人也,不中上孝也。”

“不及为过。”“非过也。今乃以真人为师弟子行作法,真人视其且言何耳。今子言财如是,俗人愚暗无知,难教是也。积愚日久,见上善孝之人,或反怪之。子不及,为子说之。”“唯唯。”

“行虽苦,复为吾具说上善之弟子。”“今已有二过于天师,不敢复言也。” “行,子宜自力加意言之。为人弟子,见教而不信,反为过甚深也。但不及者,是天下从古到今所共有也,平说之。”“唯唯。然为人弟子,旦夕常顺谨,随师之教敕所言,不失铢分,不敢妄说,乱师之文。出入不敢为师致忧,从见教于师之后,不敢犯非历邪,愉愉日向为善,无有恶意,不逆师心,是为上善弟子也。” “噫,真人言,几类似之。是非上善之弟子也,财应中善之弟子耳。”

“实不及。愚生见师严敕,自力强说三事,三事不中明天师意,为过责甚重,恐复有罪不除也。”“凡人行,有不及耳,子无恶意,无罪也。今天下人俱大愚冥冥,无一知是也。极于真人,说事常如此,今何望于俗夫愚人哉!其常不达,信其愚心,固是也。”“天师幸事事哀之,既示之,愿复见为达其所不及,恩惟明师师。”“行,吾将为真人具陈说之,子宜自力,随而记之。”“唯唯,诺。”

“然夫上善之臣子民之属也,其为行也,常旦夕忧念其君王也。念欲安之,心正为其疾痛,常乐帝王垂拱而自治也,其民臣莫不象之而孝慈也。其为政治,但乐使王者安坐而长游,其治乃上得天心,下得地意,中央则使万民莫不欢喜,无有冤结失职者也。C738行之属,莫不向风而化为之,无有疫死者,万物莫不尽得其所。

天地和合,三气俱悦,人君为之增寿益算,百姓尚当复为帝王求奇方殊术,闭藏隐之文莫不为其出,天下响应,皆言咄咄。善哉!未尝有也。上老到于婴儿,不知复为恶,皆持其奇殊之方,奉为帝王;帝王得之,可以延年。皆惜其君且老,治乃得天心,天地或使神持负药,而告子之,得而服之,终世不知穷时也。是所谓为上善之臣子、民臣之行所致也。真人宁晓知之不邪?”“唯唯。”

C738行之属,莫不向风而化,万物各得其所。天地和悦,人君为增寿,上老至于婴儿,不知复为恶。天下且惜其君恐老,天地必使神人持负灵药告之,帝王服之,寿无穷矣。

“子可谓已觉矣。是故太古上皇帝第一之善臣民,其行如此矣。以何能求之,致此治正也?以此道。吾道正上古之第一之文也,真人深思其意,即得天心矣。吾敬受是于天心矣,而下为德君解灾除诸害,吾畏天威,敢不悉其言?天旦怒,吾属书于真人,疾往付归之上德君,得之以治,与天相似,与天何异哉?”

“善乎善乎?见天师言,承知天太平之平气真真已到矣。其所以致之者,文已出矣,乐哉复何忧?今民非子事,何故见善即喜,见恶则忧之乎?所以然者,善气至,即邪恶气藏,吾且常安,可无疾伤;夫恶气至,则善气藏,使吾畏灾不敢行,天下皆然,故吾见善则喜也。”“善哉,子之言也。”

“天师幸哀,已为说上善臣子民之法,愿复闻上孝之术。”“善哉,子难问也。然,上善第一孝子者,念其父母且老去也,独居闲处念思之,常疾下也。于何得不死之术,向可与亲往居之,贱财贵道活而已。思弦歌哀曲,以乐其亲,风化其意,使入道也,乐得终古与其居,而不知老也。常为求索殊方,周流远所也,至诚乃感天,力尽乃已也。其衣食财自足,不复为后世置珍宝也,反悉愁苦父母,使其守之。家中先死者,魂神尚不乐愁苦也,食而不求吉福,但言努力自爱于地下,可毋自苦念主者也。是名为太古上皇最善孝子之行。四方闻其善,莫不遥为其悦喜,皆乐思象之也,因相仿效,为帝王生出慈孝之臣也。

夫孝子之忧父母也,善臣之忧君也,乃当如此矣。真人今旦所说,但财应平之行,各欲保全其身耳,上何益于君父师,而反言为上善之人乎?此财名为自佑利之人耳。真人尚乃以此为善,何况俗人哉!自见行谨信,不犯王法,而无罪名者,啼呼自言不负天,不负君父师也,汝行适财自保全其身耳,反深自言有功于上,而啼呼天地,此悉属下愚之人也,不能为上善之人也。

今所以为真人分别具说此者,欲使真人以文付上德之君,以深示敕众贤,使一觉悟,自知行是与非,亦当上有益于君父师不邪?太上中古以来,人益愚,日多财,为其邪行,反自言有功于天地君父师,此即大逆不达理之人也。真人亦岂知之耶?”“唯唯。”

“子可谓已觉矣。今为行善,实大难也,子慎之,子不力通吾文,以解天地之大病,使帝王游而无忧无事,天下莫不欢喜,下及草木,子未能应上善之人也,财名为保全子身之人耳,又何以置天地乎?夫人欲乐全其身者,小人尤剧,子亦知之乎?”“唯唯。”“子可谓为已觉矣,慎之!”

“唯唯。今天师幸哀愚贱不达道之生,愿复闻上善之弟子行也。”“然,上善之弟子也,受师道德之后,念缘师恩,遂得成人,乃得长与贤者相随,不失行伍;或得官位,以报父母;或得深入道,知自养之术也。

夫人乃得生于父母,得成道德于师,得荣尊于君,每独居一处,念君父师将老,无有可以复之者,常思行,为师得殊方异文,可以报功者。惟念之,正心痛也,不得奇异也,念之故行。更学事贤者,属托其师,为其言语,或使师上得国家之良辅,今复上长有益帝王之治,若此乃应太古上善之弟子也。

及后生者,明君贤者,名为上善之人。若真人,今且可言易教谨信,从今不达师心,此者,财应顺弟子耳,但务成其身也,又何益于上,而言为善弟子乎哉?真人说尚言,而民俗夫愚人常自言有功于师,固是也。

夫为人臣子及弟子,为人子,而不从君父师教令,皆应大逆罪,不可复名也。真人所说善子民臣、善弟子,其行财不合于罪名耳。愚哉子也,何谓为善乎?是故俗夫之人愚,独已洞达久矣。今以真人说绳之,已知其实失正路,入邪伪,迷惑久哉!是故天独深知之,故怒不悦,灾委积,更相承负是也。皆若真人言,行财保其身不犯非者,自言有功于天地旁人也,是其大愚之剧者也,子复慎之。

子言未尽合于天心也,吾所以使真人言者,不以故子也,但欲观俗人之得失,以何为大过乎!故使子言之,视其枉直非耳。子赤知之耶?”“唯唯。”

“行,子已觉矣。本觉真人之时,不欲与真人语言也。见子C36AC36A,日致善也,故与子深语,道天地之意,解帝王之所愁苦,百姓之冤结,万物之失理耳。今既为子陈法言义,无所复惜也,子但努力记之。”“唯唯。”“吾向睹几何弟子,但不可与语,故不与研究竟语也,故吾之道,未尝传出也,子知之耶?”“ 唯唯。”“行去,子晓矣。”

“然。天师既哀弟子,得真言不讳,君贤则臣多忠,师明则弟子多得不讳而言。”“善哉,子之言也得觉意。行言之。”“今天地实当有仙不死之法、不老之方,亦岂可得耶?”“善哉,真人问事也。然,可得也。天上积仙不死之药多少,比若太仓之积粟也;仙衣多少,比若太官之积布白也;众仙人之第舍多少,比若县官之室宅也。常当大道而居,故得入天大道者,得居神灵之传舍室宅也。若人有道德居县官传舍室宅也。

天上不惜仙衣不死之方,难予人也。人无大功于天地,不能治理天地之大病,通阴阳之气,无益于三光四时五行、天地神灵,故天不予其不死之方仙衣也。此者,乃以殊异有功之人也。子欲知其大效乎?比若帝王有太仓之谷、太官之布帛也。夫太仓之谷,几何斗斛?而无功、无道德之人,不能得其一升也;而人有过者,反入其狱中,而正尚见治,上其罪之状,此明效也。

今人实恶,不合天心,故天不具出其良药方也,反日使鬼神精物行考、笞击无状之人。故病者不绝,死者众多也,比若县官治乱,则狱多罪人,多暴死者,此之谓。

如有大功于帝王,宫宇积多,官谷有布帛,可得常衣食也。夫人命帝王,但常思与善人为治,何惜爱哉?人君职会,当与众贤柔共平治天下也。夫君无贤臣,父无孝子,师无顺善弟子,其为愁不可胜言也。

是故上古三皇垂拱,无事无忧也,其臣谨良,忧其君,正常心痛,乃敢助君平天下也,尚复为其索得天上仙方,以予其君也,故其君得寿也。或有大功,功大尚得俱仙去,共治天上之事,天复衣食之。此明效也,不虚言也。夫中古以来,多妒真道,闭绝之,更相欺以伪道,使人愚,令少贤者,故多君臣俱愁苦,反不能平天下也,又多不寿。非独今下古人过也,所由来久矣,或大咎在此,子亦岂知之耶?”“唯唯。”

“故今天上积奇方仙衣,乃无亿数也,但人无大功,不可而得之耳。比若人有县官室宅、钱谷、布帛,常当大道而居,为家不逃匿也;而无功德者,不能得谷一斗、钱一枚、布帛一寸,此明效也。故太古中古以来,真道日衰少,故真寿仙方不可得也。而人过得独寿者,极是其天下之大寿人也。”

“何也?”“真道德多,则正气多,故人少病而多寿也;邪伪文多,则邪恶气多,故人多病而不得寿也,此天自然之法也,故古者三皇之臣多真道也,故其君多寿;五帝之臣少真道,故其君不若三皇之寿也;三王之臣复少真道,不能若五帝也;五霸之臣最上功伪文祸,无有一真道,故多夭死,是明效也。其中时时得寿者,极天下之寿人也。子重知之耶?”“唯唯。”

“是故占者圣贤,但观所得瑞应善恶,即自知安危吉凶矣;其得上善文应者,其治已最无上矣;其得中文应者,已象中人矣;其得下文应者,已象下人矣。”

“何谓也?”“谓得文如得三皇之文者,即其上也;若得五帝之文者,即其中也;若得三王之文者,即其大中下也。如得五霸之文者,即其最下也。”

“何以明如斯文乎?”“善哉,子之言也。教其无刑而自治者,即其上也;其出教令,其惧之、小畏之者,即其中也;教其小刑治之者,即其大中下也。多教功伪,以虚为实,失其法,浮华投书,治事暴用刑罚,多邪文,无真道可守者,即是其下霸道之效也。古有圣贤,但观可,得天教敕,即自知优劣矣。”

“愿闻教者,使谁持往乎?然或为其生贤,辅助其治,此若人家将兴,必生贤子也。或河洛为其出应文图,以为券书,即是也,子知之耶?”“唯唯。”

“复为真人更明之。家人且衰,生子凶恶;人君且衰,天不为生贤良辅也。人家且衰,子孙不好为真正道德,反好佞伪浮华,功邪淫法,即成凶乱家矣。且人家兴盛,必求真道德,奇文殊方,可以自救者;君子且兴,天必子其真文真道真德,善人与其俱共为治也。河洛尚复时或敕之,灾害日少,瑞应日来,善应日多,此即其效也。”“善哉善哉!”

“行去,真人勉之力之,当有功于天,当助德君为聪明。”“何谓也?”“ 欲有大功于天者,子今又去世之人也,不得誉于治,以何得有功于天乎?”“今当奈何哉?”“但以文书付归德君。德君,天之子也,应天心,当以此治,报天重功,而以安天下,兴其身,即子亦得吉,保子寿矣。”“善哉!唯唯。”

“行去,三行之说已竟矣。以是示众贤凡人,后世为善,当若此也。勿敢但财利其身者自言为善上,以置天君父师也。真人所说人行也,尚可折中以上,及其大下愚、为恶性恶行者积多,讫不可胜名。以书付下古之人,各深自实校,为行以何上有益于天君父师。其为行,增但各自佑利而已邪?天深知人心□□哉,故病者众多也。”

“善乎!愚生得睹天心师言,已大觉矣。”“子可谓易觉之人也。今世多下愚之人,自信愚心,不复信人言也,过在此。毁败天道,使帝王愁苦者,正起此下愚之士,反多妒真道善德,言其不肖而信其不仁之心。天病苦之,故使吾为上德之君出此文,可以自致能安其身,而平其治,得天心者。太古上皇之君深与天厚者,正以此也。真人宁晓不邪?”“唯唯。”

“行,子已知之,去矣,行思之。”“唯唯,愿复请问一事。”“行言。” “天师陈此法教,文何一众多也?”“善哉,子之难也,可谓得道意矣。然天下所好善恶,义等而用意各异,故道者,大同而小异,一事分为万一千五百二十字,然后天道小耳,而王道小备。若令都道天地上下、八方六合、表里所有,谓此书未能记其力也。真人宁知之耶?”“唯唯。”“行,子已知之矣。以此书付道德之君,令出之,使凡人自思行得失,以解天地之疾,以安帝王,其治立平。真人晓邪?”“唯唯。”“行去,自厉勿忽也。”“唯唯。”

右分别君臣父子师弟子知其善恶行得失占

服人以道不以威诀第六十四

“真人前,凡人当以严畏智诈常威胜服人邪?不宜邪?子自精言之。”“然人致当以严畏智诈胜服人。”“何也?”“夫人以此,乃能治正人。”

“噫!真人内但俗夫之人知耳,未得称上真人也。其投辞皆类俗人,不入天心也。夫上真人投说,乃当与天心同也。

今以严畏智诈胜服人,乃鬼神非恶之也,非独鬼神非恶之也,乃阴阳神非恶之也,非独阴阳神非恶之也。是故从天地开辟以来,天下所共病苦而所共治者,皆以此胜服人者,不治其服者。故其中服而冤者,乃鬼神助之,天地助之。天地助之,故人者亦治其胜人者,而助服其服者也。

是故古者三皇上圣人胜人,乃以至道与德治人胜人者,不以严畏智诈也。夫以严畏智诈刑罚胜人者,是正乃寇盗贼也。夫寇盗贼亦专以此胜服人,君子以何自分别、自明殊异乎?而真人言当以此,曾不愚哉!是正从中古以来乱天地者也,子知之耶?

是故上古有道德之君,不用严畏智诈治民也。中古设象,而不敢用也。下古小用严畏智诈刑罚治民,而小乱也。夫下愚之将,霸道大兴,以威严与刑罚畏其士众,故吏民数反也。是故以道治者,清白而生也;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故下古之人进退难治,多智诈也。

天以道治,故其形清,三光白;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其辞,变易无常故也。天正为其初,地正为其中,人正最居下,下极故反上也。”

“以何知其下极也?”“以其言进退无常,出入异辞也。此三气下极也,下极当反上就道,乃后得太平也,与天相似;就德乃中平也,与地相似;就和乃得小乱也,与人相似;就严畏智诈刑罚乃日乱,故与霸君相似,刑罚大起也。今真人反言当以严畏智诈,此乃乱天义者也。”

“今天师言,不当以严畏刑罚也,天何故时遣雷电辟历取人乎?”“善哉!子之难也,得其意。然所以取之者,人主由所敬重,事欲施恶,以易冤人。人乃至尊重,反使与人六畜同食,故天治之也,而助其服人食此人,恶之也。是故天下无大无小,轻易冤人者也,悉共见治也,而怜助服者也。

故君子胜服人者,但当以道与德,不可以寇害胜人、冤人也。夫严畏智诈,但可以伏无状之人,不可以道德降服而欲为无道者。当下此也,比若雷公以取无状之人,不可常行也。

与天心逆、治欲得天地心者,乃行道与德也,故古者圣贤,乃贵用道与德、仁爱利胜人也,不贵以严畏刑罚惊骇,而胜服人也。以此邪枉、安威骇服人者,上皇太平气不得来助人治也。所以然者,其治理人,不知或有大冤结而畏之不敢言者。比若寇盗贼夺人衣服也,人明知其非而不敢言,反善名字为将军上君,此之谓也。或有力弱而不能自理,亦不敢言,皆名为闭绝不通,使阴阳天气不和。

天之命人君也,本以治强助劣为职,而寇吏反以此严畏之威之也,乃以智诈惊骇之。使平气到,德君治,恐以是乱其正气,故以此示真人也,以付上德君,以示诸贤及凡人,使吏民自思,治当有益于上,慎毋乱之也。真人觉晓知之邪?”

“唯唯。”“行,子已觉矣。去常慎言,毋妄语也,天非人。”“唯唯。” “凡人不及,不若好问也。”“唯唯。”

右分别胜服天地人鬼神所非恶所助法


《太平经》丙部之十四(卷四十八)


三合相通诀第六十五

纯谨再拜:“请问一事。”“真人所疑者,何等也哉?”“朝学暮归,常居静处,思其要意,不敢有懈也。今天师书辞,常有上皇太平气且至,今是何谓为上?何谓为皇?何谓为太?何谓为平?何谓为气?”“真人今且何睹何疑,一时欲难问微言意哉?”“所以及天师遍具问书文意者,书上多道皇气且至,而不得其大要意。今不及天明师诀问之,恐后遂无从得知之,故敢不具问之也!”

“善哉子之言,万世不可易也。夫天至道、大德、盛仁、时已到,皇灵乐人急行之,故天气讽子之心,使子旦夕问。天法察察,吾甚怪之。”“诺。”“真人安坐,为子具分解其字意,使可传而无极时。然,上为字者,一画也,中央复画一直,上行复抱一,一而上,得三一。上行而不止,不复下行也,故名为上者,乃其字无复上也。反上为下。下者,一画也,亦中央复画直,下行复抱一,其行遂下,不得复上,故名为下也。

夫志常欲下行者,久久最下,无复下也,比若浊者,乐下为地,故地最下,无复下也;上为字者,常上行,不得复下,比若清者,乐上行为天,天乃无上也。是故天之为法,名各各自,字各自定。凡天下事,皆如此矣。

故圣人制法,皆象天之心意也,守一而乐上卜。卜者,问也,常乐上行而卜问不止者,大吉最上之路也,故上字一画,直上而卜。下为字者,一下而卜,卜,问也,常思念问下行者,极无下,故乐下益者,不复得上也。故上常无上字者,乃言其治当日上行,合天心,复无上也。”

“善哉善哉!明师幸哀为其解上字,愿复闻皇为字者。”“一日而王,日上一者,天也;天者数一,天得日,昭然大明则王,故为字,一与日、王并合,成皇字也。一为天,天亦君长也,日亦君长也,王亦君长也,三君长相得成字,名为皇。皇者,乃言其神盛煌煌,故名为皇也。皇,天下第一,无复能上者也。”

皇字者,一日而王,上一者天,数得一,得日照,然后大明则为王,一与日、王合,而成皇字也。一为天,天亦君也;日,君德也;王亦君长也,三君长共成皇,言盛德煌煌,天下第一,无复能上者也。

“善哉善载!师幸哀,开以皇字,愿闻其太平气之字。”“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者,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地之执平也,比若人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人与之善,用力多,其物子好善;人与之鲜鲜,其物恶也。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三合,共养凡物,三气相爱相通,无复有害者。太者,大也;平者,正也;气者,主养以通和也,得此以治,太平而和,且大正也,故言太平气至也。”

“善哉善哉!此者乃独言天地中和气,当合相通共治耶?凡事皆当三合共事耶?”“善哉善哉!子之言也,已得天法。帝王象之以治,比若神矣。然为真人具说之,自随而记之。”“唯唯。”

“元气与自然、太和之气相通,并力同心,时B837B837未有形也,三气凝,共生天地。天地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与三光相通,并力同心,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刚柔与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共万物。四时气阴阳与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兴生天地之物利。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

地高下平相通,并力同心,共出养天地之物。蠕动之属雄雌合,乃共生和相通,并力同心,以传其类。男女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国,此皆本之元气自然、天地授命。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

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有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比若地居下执平,比若人种刈,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耕用力,分别报之厚。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

共生和,三事常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职,共成一事,如不足一事,便凶。故有阳无阴,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无阳,亦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有阳而无和,不能传其类,亦绝灭。故有天而无地,凡物无于止;有地而无天,凡物无于生;有天地相连而无和,物无于相容自养也。故男不能独生,女不能独养,男女无可生子,以何而成一家,而名为父与母乎?故天法皆使三合乃成。故古者圣人深知天情,象之以相治,故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

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故君者须臣,臣须民,民须臣,臣须君,乃后成一事,不足一,使三不成也。故君而无民臣,无以名为君;有臣民而无君,亦不成臣民;臣民无君,亦乱,不能自治理,亦不能成善臣民也。此三相须而立,相得乃成,故君臣民当应天法,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比若夫妇子共为一家也,不可以相无,是天要道也。此犹若人有头足腹,乃成一身,无可去者也,去之即不足,不成人也,是无地自然之数也。

故古者圣人,取法于天,故男子须得顺善女,与为治,然且有善子。男者,君也;女者,臣也;子者,民也,故天命治国之道,以贤明臣为友。善女然后能和其子也,善臣然后能和其民也,善女然后能生善子,善臣然后能生善民,民臣俱好善,然后能长安其上也。真人欲乐知其效,天者,君也;地者,臣也;天雨周流,雨之善地,生物善;雨之恶地,生物恶,此之谓也。

今父母君臣,尚但共持其大纲纪耳,大要实仰衣食于子。人无子,绝无后世;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若家人父母忧无子,无子以何自名为父母,无民以何自名为君也。故天之法,常使君臣民都同命,同吉凶,同一职,一事失正,即为大凶矣。

中古以来,多失治之纲纪,遂相承负,后生者遂得其流灾尤剧,实由君臣民失计,不知深思念,善相爱相通,并力同心,反更相愁苦。夫君乃一人耳,又可处深隐,四远冤结,实闭不通,治不得天心,灾变怪异,委积而不除。天地所欲言,人君不得知之,大咎在此。不三并力,聪明绝,邪气结不理,上为皇天大仇,下为地大咎,为帝王大忧,灾纷纷不解,为民大害,为凡物大疾病,为是独积久矣,非独今下古人过所致也。真人亦知之乎?”

“知如此久矣,实不知其所由致,故问之。诚冤,今当奈何之乎?”“然,天太平气方到,治当得天心,乃此恶悉自除去,故天使吾具言之,欲使吾救其失,为出正文,故使真人来悉问之也。此所由生凶也,不象天地元气自然法,不三相通,并力同心,故致此也。若三相通,并力同心,今立平大乐,立无灾。”

“愿闻治之,当云何乎哉?“急象天法,如比上为也。天法,凡事三并力同心,故天以三光为文,三光常相通共照,无复绝时也。天券出以来,人以书为文以治,象天三光,故天时时使河洛书出,重敕之文书、人文也,欲乐象天洞极神治之法度,使善日兴,恶日绝灭。

书者,但通文书三道行书也。君宜善开导其下,为作明令示敕,教使民各居其处而上书,悉道其所闻善恶。因却行亦可但寄便足,亦可寄商车载来,亦可善自明姓字到,为法如此,则天下善恶毕见矣。君导天气而下通,臣导地气而上通,民导中和气而上通。真人传书,付有德之君,审而聆吾文言,立平立乐,灾异除,不失铢分也。吾书敬受于天法,不但空陈伪言也。天诛杀吾,子亦知是谪重邪?” “唯唯。”

“欲得吾书信,得即效司之,与天地立响相应,是吾文信也。以此大明效证,可毋怀狐疑。夫治国之道,乐得天心自安者,但行此,效与天响相应,即天与人谈之明券也。吾但见真人常乐助有德之君,欲报天重功,故一二言之耳。吾知其失,在此闭不通。□□得书,君为制作明教善令,言从今以往,吏民宜各居其处,力上书,悉道善恶,以明帝王治,以通天气,勿得相止,止者坐其事三年。独上书尽信无欺文者,言且召而仕之。其仕之云何?各问其才能所长,以筋力所及署其职。何必署其筋力所能及乎?天之事人,各因其能;不因其才能,名为故冤人,则复为结气增灾。所以然者,人所不及,虽生之死,犹不能为也。

今人所乐,极乐得善物金玉也。今使明君有教,言人有能抚手尽得天下县官金银奇伪之物,不以过汝,尽以与汝,其人极乐得之也,力而不及物,系其两手弊尽之,犹不能致也。今为人父母君,将署臣子之职,不以其所长,正交杀之,犹不能理其职事,但空乱其官职,愁苦其民耳。官职乱,民臣愁,则复仰呼天,自言冤,上动天,复增灾怪。故古圣贤欲得天心,重慎署置,皆得人心,故能称天心也。

其称天心云何?行之得应,其民吏日善且信忠,是其效也;则迁之以时,是助国得天心之人也。或但有乐一旦贪名得官,其行无效,不称天心无应者。夫帝王乃承天心而治,一当称天心,不称天心为过,故其治无善放应,当退使思过。如此,则天已喜,而天下莫不尽忠信,尽其能力者也。幽隐远方闻之,无藏其能者也。

其上书急者,人命至重,不可须臾。人且复啼呼冤,今复结增怪变,疾解报之。其事可忍者须秋冬。”“何必须秋冬乎?”“然,秋者物毕成,冬者物毕藏,天气定也。物以仲秋八月成熟,其实核可分别,故当顺天地之法,始以八月分别视之。九月者,天气之究竟也,物到九月尽欲死,故当九月究竟读视之,观其善恶多少。十者,数之终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天正以八月为十月,故物毕成;地正以九月为十月,故物毕老;人正以亥为十月,故物毕死。三正竟也,物当复生,故乾在西北,凡物始核于亥。天法以八月而分别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实核之,故天地人三统俱终,实核于亥,故十月而实核,下付归之。所以然者,此八月、九月、十月三月也,天地人正俱毕竟,当复反始。

不实不核,不得其意,天地且不悦喜,其灾不除,复害来年,故八月而分别视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而实核,下付归之,令使吏民悉得更思过失,不敢复为也,来年吏民更谨,凡物悉善矣。不归使思过,固固民臣居下失政令,不自知有过,其心不易,天道固固恶不易矣,故当付归之也。

真人欲知其效,今年所付归,因书一通自置之亦教吏民自记一通置之。视善恶多少,名为天券;来年付归,复置一通,视善恶多少;来年复付归,置一通,视善恶多少,下疏与上所记置,当繇相应,名为天征合符。

令吏民更易心为善,得天意,所上当多善;若令大易,当大善;若令固固无变不易,所上固固;如令为恶不止,所上当益恶;吏民大欺忿天,所上当大恶增剧,故是天洞明照心之镜也,不失铢分,以明吏民治行。夫天地比若影响,随人可为,不脱也。真人幸有善意,努力卒之慎之。子虽来问此,若无事无益天,内默视子,口可言。”

“以何明之?”“以言也。夫人言事,辞详善,人即报之以善,响亦应之以善;其言凶恶不祥,人亦报之以恶,响亦应之以恶也。凡事相应和者,悉天使之也。子宁解耶?”“唯唯。”

“夫天乃高且远、尊严,安可事事自下,与人言语乎?故其法皆以自然应和之也。子心今开不?”“唯唯,已解。愿及天师,复假一言。”“行道之。”

“中古皇无文,不三相通,以何能安之乎?”“善哉!子之言也。天运使其时人直质朴,其人皆怀道而信,又专一,但流言相通,人人各欲至诚信,思称天心,乃无一相欺者也。故君臣民三,并力同心相通,故能相治也。如使不同心为一家,即乱矣。

今者承负,而文书众多,更文相欺,尚为浮华,贤儒俱迷,共失天心。天既生文,不可复流言也,但当实核,得其实,三相通,即天气平矣。

天法者,或亿或万,时时不同,治各自异,术各不同也。今者太平气且至,当实文本元正字,乃且得天心意也。子不能分别天地立事以来,其治亿端,行其事,悉得天应者是也;不得天应者,非也,是即其大明天券征验效也。宁解耶?” “唯唯。”

“行去,勿得复问。今非不能为子悉记天地事立以来、事事分别、解天下文字也,但益文难胜记,不可为才用,无益于王治,故但悉指授要道而言。夫治不理本,由天文耳,是天地大病所疾也,古时贤圣所共憎恶也。故道为有德君出,不敢作文,皆使还守实,求其根,保其元,乃天道可理,国自安。真人虽好问,忽复令益文也,去思之。”“唯唯。”

右包裹元气自然天地凡事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天明券和皇平治法


《太平经》丙部之十五(卷四十九)


急学真法第六十六

“真人前,今良和气且俱至人但当游,而无职事,当以何明其心而正其意,常使其忽然忘为邪恶,而日好为善,不知置?令帝王垂拱而无可治,上善之人满其朝,忠信孝子皆毕备,当以何致之乎?真人有天性好善之心,常汲汲忧天道,宜自精,具陈说之。”“然,但当急学之以真道、真德、真仁耳。”

“何以当学以真道哉?”“然,道乃能导化无前,好生无辈量。夫有真道,乃上善之名字;夫无道者,乃最恶衰凋凶、犯死丧之名称也。”

“真人此今但说真,善哉!吾无以加之。何以当学之以真德?”“夫人有真德,乃能包养无极之名字;夫无德者,乃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也。”

“善哉!真人之言,吾复无以加之也,真真是也,何以当学之以仁道也?” “仁者,乃能恩爱,无不包及,但乐施与无穷极之名字;夫不仁之人,乃好德反,恶典与,是乃大贪鄙之名称,与禽兽同志,无可以自别异也。”

“善哉!真人之言,吾复无以加此也。今真人说三事,吾无以加此也。今人当学为善邪?不当邪?”“当力学为善。”“夫为善,亦岂有名称字不邪?”“ 小子不及,唯师开示之。”

“然,夫为善者,乃事合天心,不逆人意,名为善。善者,乃绝洞无上,与道同称,天之所爱,地之所养,帝王所当急,仕人君所当与同心并力也。夫恶者,事逆天心,常伤人意,好反天道,不顺四时,令神所憎,人所不欲见,父母之大害,君子所得愁苦也,最天下绝凋凶败之名字也。故人之行,失吉辄入凶,离凶则入吉;一吉一凶,一善一恶,为不纯谨之徒,子宁知之?”“唯唯。”

“令于真人意,凡人之行,当云何哉?”“然,人今不力学道,辄为无可知道,辄名无道之人。夫无道之人,人最为恶凶人也。今不力学德,辄为无可知德,夫无德而好害伤之人,乃凶败之符也。今人不力学仁,已不仁矣,夫不仁之人,乃与禽兽同路。人与禽兽同心,愈于死少耳。今人不旦夕力学善,失善即入恶,夫恶乃死凶之处,故凡人不力学吉,辄乃入凶。夫凶,乃天下恶名称。”

“善哉,子已长入真道,不复还反恶矣。今真人久怀智而作愚,何哉?”“ 不敢。”“行,子幸有能,极陈子所言,吾甚喜之,今能极于此。子曾但见吾言说,反中弃而止耶?”“不敢也。见师比敕使说,适意有所不及,不敢悉言之。” “善哉子之言,常大谦。”“今能极意真门,唯天师录示所不及。”

“然,子向所言悉是也。是故古者大圣三皇,常自旦夕力学真道,见不好学真道者,名为无道之人。夫无道之人。其行无数,天之大重怨。夫无道之人,本天不欲覆盖,地不欲载也,神灵精鬼所不欲佑,天下所共苦也。圣人贤者君子,乃大疾无道之人,故古者上皇之时,人皆学清静,深知天地之至情,故悉学真道,乃后得天心地意。

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夫无德之人,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其行常行事不为德,乃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是故古者贤圣大儒,见无德之人,不与其通言语也。

不力旦夕学仁,即且忽事为不仁。夫不仁之人,言即逆于凡事,伤人心,不合天意,反与禽兽相似,故古者圣贤不与其同路也。

今人不事师,力学善,即且愚暗,不知为善也,反且恣其无知之心,轻为恶。夫恶人,下愚蔽暗之人,其行乃不顺天地之道,尚为君子得事,戮其父母,愁其宗亲,为行无法,鬼神承天心为使,不喜之。为害甚处三,法所当诛。古者圣贤以为大怨,故古者悉自实核其学问也,合于天心,事入道德仁善而已,行要当合天地之心,不以浮华言事。所以然者,且失天法,失之即入凶绝短命矣,或害后世。

天道不误,有格法,夫不力学大吉之道,反事者,轻忽自易,必且入凶。夫凶者,乃天地人万物所疾恶,不可久存,是大患之本,祸之门户,过而陷其中便死,不得还悔过反故也。天下莫不共知之,而下士大愚,常共笑道,不知守道,早避凶害,传传为愚,更相承负,后生愚暗,复剧于前,故真道闭而不通,令人各自轻忽,不能穷竟其天年。其大咎过,乃由此也。真人见吾书,宜深计之,慎无闭藏,以付贤柔明,使其觉悟。

是故古道乃承天之心,顺地之意,有上古大真道法,故常教其学道,学德,学寿,学善,学谨,学吉,学古,学平,学长生。所以尽陈善者,天之为法,乃常开道门;地之为法,常开德户;古之圣贤为法,常开仁路。

故古者圣贤,与天同心,与地合意,共长生养万二千物,常以道德仁意传之,万物可兴也;如以凶恶意传之,凡物日衰少。故有道德仁之处,其人日多而好善;无道德仁之处,其人日衰少,其治日贫苦,此天地之格悬法。

夫有至道、明德、仁善之心,乃上与天星历相应,神灵以明其行,故古者圣贤,常思为善无极,力尽乃以不敢有恶,念凶路也。夫下愚之人,其心常闭塞,实无知,不可复妄假之以凶衰之恶路也。不自知大失天道,相随为恶,以为常习俗,不能自退还也。是以吾上敬受天书教敕,承顺天心开辟之,大开上古太平之路,令使人乐为善者,不复知为恶之术。

天下之人,其志也常高,而其所成者反常下,不能应其本所志念也。故夫上士,忿然恶死乐生,往学仙,勤能得寿耳,此上士,是尚第一有志者也;中士有志,疾其先人夭死,忿然往求道学寿,勤而竟其天年耳,是其第一坚志士也;其次疾病多而不得常平平,忿然往学可以止之者,勤能得复其故;已小困于病,病乃学,想能禁止之,已大病矣;其次大病剧,乃求索道术可以自救者,已死矣。是故吾书教学人,乃以天长寿之法,旦夕自力为之,才得且平平耳。如以平平之法学,凡人已入凶矣。

愚者不知,天下凡人其本志所为,常念善高已者,不能应其所志。故为其高举之,上极于仙,即才得保其天年耳。夫大贤者志十得十,必与吾道书相应;中贤者志十,或中止更懈,才得五;小人朝志之,暮忘其所言。故大高举者,乐使其上中下各得其心所志念。

今下古人大愚,去真道远,力学以天正文法,才不陷于伪欺耳;学以平平之文,已大欺矣;学以习文好言,大伪奸猾已起矣。天以帝王为子,恶下欺上,夫人行下多邪伪,即上道德仁君无所信,下民人无所附归其命。夫力旦夕教学以真道耳。力学以善道,才得平平之道也;力学以平平之道,已入浮华矣;入浮华,凡人大迷惑穷困矣,便成大凶大恶之路,帝王为愁苦,人不可治。真人欲知是信,比若人家慈父母,日教其子为善,自苦绝衣食养之老,尚固固为恶,何况凡人乃相示教以浮华之文哉!

以吾书不信也,使凡人见吾书者,各自思所失。中古以来,有善道者皆相教闭藏,不肯传与其弟子,反以浮华伪文教之。为是积久,故天道今独以大乱矣,天地灾怪,万类不空也。贤儒宜各深思□□。然吾今虽不旦夕与俗人同处,昭然已知之矣。天下大疾苦之,故使吾出此文以告属之,吾不空也。真人实宜重慎之,且有天谪。”“唯唯,不敢也。每见天师言,常骇栗。”“子之言是也,即天且大悦大喜,不害子也。”“唯唯。”

“凡人虽力旦夕学,敕教以真德,尚才得平平之德耳;学以平平之德,已入邪伪德矣;学以邪伪德,愚人已无复数矣。无有真德,恣心而行,此纯君子之贼。力学以上仁,才得成中仁耳;力学以中仁,其行才平平,无有仁也;学以不仁,愚人已成盗贼矣,不自知杀伤,无复数。恣意而行,不用道理,是正天怨地咎,人之大贼。力旦夕学以大吉之道,才得中吉耳,学以中吉,才得小吉耳;学以小吉,此已入凶道矣;学以凶道,已不复救矣。俱大暗昧无一知,见天道言其不真,但欺罔,纯信其愚心妄言,上千天文,下乱地理,为百姓害灾。是故吾道书学凡人也,乃大学之,使其上列真仙;如不能及真仙,可得平安,不为有德之君忧。真人宜深思惟吾言,勿复反怪之。”“唯唯。”

“今吾乃为天谈,当悉解天地开辟以来承负之责。不能大张之以上大道大德之法、上寿之术、上善之路,人失诸暗昧,诚久信其愚蔽之心,人会为恶,不可禁止,犹复不能解其承负天地之谪过。真人宁晓吾言耶?”“唯唯。”

“夫圣贤高士,见文书而学,必与吾书本相应,不失丝发之间;中士意半达,必得其半;下士自力,勤能不失法。所以大举天民凡人者,乐其上下中无失法者,皆得正道,各自爱,不敢轻事为大忧。

上士得吾道,学之不止,可为国之良臣,久久得其要意,可以度世,不复争讼事视权也。中士学吾道,可以为良善小臣,可以竟其天年。小人学吾道,可以长谨,父慈、母爱、子孝、兄长、弟顺、夫妇同计,不相贼伤,至死无怨。魂神居地下,尚复长,不复见作事,不见名为恶,子无夭年戮死者也。

夫古者本元气天生之时,人尽乐学欲仙,尚不能寿,才使人各畏死,不犯刑法耳。夫下古人大愚,反诵浮华相教,共学不寿之业。生时忽然,自言若且无死,反相教,无可爱惜,共兴凶事,治死丧过生。生乃属天也,死乃属地,事地反过其天,是大害也。吾以是行占之,知其俱愚积久,无一知也。凶事兴,即鬼大盛,共疾杀人,人不得竟其天命。

夫力学真道,才得伪道;力学真德,尚才得伪德耳,何况下古之人反相学以浮华之文,其去道远哉!困穷不得复相拘制,反相教为章奏法律,辩慧相持长短。夫教其为仁,尚愁其不仁,及教其学为不仁之路。天乃为人垂法,天自名为大道,地自名为德,所以然者,夫天地,乃万物之父母、凡事君长,故常导之以善,不敢开昌、导教之以凶恶之路,而况人乎?

人者,天之子也,当象天为行,今乃失法,故人难治。教导之以道与德,乃当使有知自重、自惜、自爱、自治,今反开之以刑法,使其视死忽然,尚勇力自轻,令使传相治,因而相困,反更相克贼,迭相愁苦,故天下人无相爱者,大咎在此。真人知之耶?慎之!”“唯唯。”

“夫力敕教其仁,尚苦不仁,下古之人反相教数书,已大薄矣,其相憎怨不得绝。力教其为吉,尚苦不吉,下古之人反相敕力学死丧之具,豫与凶事以待之。日死不以其寿,几灭门矣,而不自知过误,临时呼天号地,自言冤,王治不平,使我失年。内行自得之,愚人不防其本,罪定乃悔不为谨,以无益也,虽号死其口,犹不复救矣。故吾今力敕教以大仙经道,才开其寿阶耳;学人以德,才使其仁;学人以仁,才使其平平,保其故,不敢相欺,夺人财物也。学人以平平,已失法矣;学人以法,已失相克贼矣;学人相克贼,已入大武矣;入大武,即民已无罪而欺矣,困穷也成盗贼。故吾承天道法,开大吉之门,闭其凶恶之路,开天太平之阶,人人诵之,且各自谨,无可复治也,致令天时运转乐,王者乃长游而无事。

是故吾书悉考凡事之本元,才得其中也;考其中,已得其下矣;学愚人以下,已大乱矣。今下古,所以帝王虽有万万人之道德仁,思称天心而凶不绝者,乃承负流灾乱以来独积久,虽愁自苦念之,欲乐其一理,变怪盗贼万类,夷狄猾夏,乃先王之失,非一人所独致,当深知其本。是以天使吾出书,为帝王解承负之过。

真人以吾道不与天相应,今但案吾文行之,不失铢分,立相应矣,是吾文大信。不力行以解冤结,天道安能默空相应乎?夫愚不学,安能贤乎?夫贫而不耕,安能收耶?学辄日贤,耕辄有收,行吾书,其□□如是矣,吾保之!不学无求贤,不耕无求收,子知之乎?”“唯唯。”

“真道以正也,大德兴盛仁,各得其所矣。治平,而言莫不失一。真人解未?幸欲报天地之功而得寿者,努力信道勿懈。”“唯唯,今愚生欲复有所问,不敢卒言。”“平行。”“今天师以何知人大无道德仁也?”“善哉子之言,观其人行言云何。”“愿闻之。”“然,睹道人而忿然反非之,以知其洞无道之人;睹德而非恶之,以知为大无德之人;睹仁而非之,以知为大恶不仁之人;睹善谨而非之,以知为不谨不善之人。天性:凡同志者相爱,异志者相憎,善人亦疾苦恶人,恶人亦疾苦善人。真人宁解不?”“唯唯。”

“夫古者圣贤见人,不即与其语,但精观占视其所好恶以知之矣。正以此,镜其行,万不失一。”“善哉!”“故夫道者,乃与皇天同骨法血脉,故天道疾恶好杀,故与天为重怨;地者与德同骨法血脉,故恶人伤害,与地为大咎;夫仁与圣贤同骨法血脉,故圣贤好施仁而恶夺,故与圣人仁为大仇。是故昔者圣贤,深知此为三统所案行,故其制法,不敢违离真道与德仁也。

故天行者,与四时并力,天行气,四时亦行气,相与同心,故逆四时者,与天为怨;地者与五行同心并力,共养凡物,未当终死而见伤害,与地为大咎;圣贤与仁同心并力,故游居常尊道而贵德,倚附仁而处,如人好夺而不仁 , 与圣贤为怨仇。

故火为心,心为圣,故火常倚木而居,木者仁而有心,火者有光,能察是非,心者圣而明,故古者大圣贤,常倚仁明而处,归有道德仁之君,故吾重戒。真人以吾书付归有道德仁明之君,必且乐好吾道,深知其意,案而效之,与神无异,吾不自誉于真人也;行之得应,必如重规合矩,乃后下古之人且念吾言。”“唯唯。”“行去,力之勉之,力学道德与仁,余者无可为者。出此书,无令藏。” “唯唯。”

右重明贤人心以解愚暗书疑者宜取诀于此


《太平经》丙部之十六(卷五十)


去邪文飞明古诀第六十七

六端真人纯稽首再拜谨具:“敢问上皇神人求真,吾欲使天地平安,阴阳不乱常顺行,灾害不得妄生,王者但日游冶,为大乐之经,虽所问上下众多,岂可重闻乎?”

“善哉深乎!子之所问也。何其密达也!正问此要会。子其欲进至道而退去邪文邪?诺。今且悉说之。子积善于天,吾何敢匿之?今为子眷眷其善,究于神明之心,吾不言不行,恐逆天意。若天故使子求问之也,为子具分别言,自随而记之,慎无遗也。

帝王能力用吾书,灾害悉已一旦除矣,天下咸乐,皆欲为道德之士,后生遂象先世,老稚相随而起,尽更知求真文校事,浮华去矣。心究洽于神灵,君无一忧,何故不日游乎哉?如是天地凡事,各得其所,百神因而欢乐,王者深得天意,至道往佑之,但有日吉,无有一凶事也。吾言诚诚□□,万不失一也。但恐得之不行,众邪结也。灾异浮华,天地阴阳之大病也;大病而不治,以何得解愈哉?子既来问事,为天语言,子详思吾书上下之辞,幸有至意,慎无乱之。”

“唯唯。诚得归便处,日夜惟思,得传而记之,反覆重疏,冀其万世无有去时也。”

“天地开辟,言语书文,前后相因,事同气者,以类相明,求其类而聚之,其道日以彰明,无有衰时也。故自古到今,众圣共为天谈,众贤者同其辞,共为圣谋。帝王者,天之贵子也,子承父教,当顺行之,以除天地之忧,因得其佑,故常思力行之。吾道□□哉!见事当觉,不觉天地神明,当更求亿亿万万、千千百百、十十一一、事皆当相应,然后乃审可用也。为不相应,急复求索。其兄弟比类,且有相应,不失一者,是也。凡事皆当如斯。”

“以何审知其相应乎哉?”“相应者,乃当内究于心,外应于神,远近相动,以占事覆下,则应者是也;不相应者,说皆非也。

慎之无妄言,令使人无后世也。所以然者,其说妄语无后,不可久用,故使人无后也。治道日衰,乖逆皆异言,此实非也,皆应乱天文地理,不应圣人心者,神不可使也。故言者,当内究于人情心,乃后且外洽,究于神也。是者,即拱得失,天文之戒也。

积文以类相从,使众贤聚之,撰其中十十相应,应于人心神者以为文,共安其意,试之以覆下,如此乃万世不可易也。覆者,乃谓占事则应,行之则应至是也。然后可以困成天经法,是正所谓以调定阴阳、安王者之大术也。此乃可以转凶祸以为福,使人民更寿。”“何故乎?”“天文地理正,则阴阳各得其所;阴阳各得其所,则神灵俱大喜;神灵喜,则佑人民,故帝王长安而民寿也,可不力勉乎哉矣?

飞明者,三光之小者也,皆连于地下,乃上悬系于天,其动与地人民万物相应和,是要文之证也。其书文占事,百百十十相应者是也,不相应和者非也。以是升量平之,其邪文邪书悉尽绝去矣。取过事以效今事,随天可为,视天可兴,无乱天文,与天同力,可谓长吉。夫天但可顺不可逆也,因其可利而利之,令人兴矣。逆之者令人衰,失天心意亡矣。”

移行试验类相应占诀第六十八

凡移徙转行之文,天行书也。阴阳交合,天文成。帝王人民万物,皆以其理中行,得其意者吉,失其意者悉凶。事有逆顺,不可不谨善详也。

欲知其审,以五五二十五事试之,取故事二十五,行事二十五家,详记其岁日月时所从来,其五音属谁手。以占吉凶,验百百十十相应者,是也。此审得天地之分理,安王者不疑也,民臣不失其职,万物各得其所。

不若此书言,乱邪之文,不可用也。以升量之,误人之文有敢用者,后世无子。所以然者,贼伤人民,失天地之分部,天地主生人,反乱其阴阳,故令使人无后也。古者无文,天反原之,已出天行书之后,皆已知天道意,而故为之犯者死,多不寿而凶,正此也。

施有兄弟,以类相应和,五岳万里相应,以精详念思,其中事善,善相应;贱,贱相和,其多少高卑,万不失一也。

常效以五五二十五气,应为二十五家,二十五丘陵,书十百相应,地谶也。比其气相加,兄弟地也。其人民好恶同,又诸色禽兽草木相类,此即同气地也。以此分明,地审相应不。水气兄弟者,其鱼鳖相类,以是为占,分别其所出,万物凡事,其可知矣。其象同者,其形同也;其象异者,其形异,是非正此也。

丹明耀御邪诀第六十九

丹明耀者,天刻之文字也,可以救非御邪。十十相应愈者,天上文书,与真神吏相应,故事效也;十九愈者,地文书,与阴神相和;十八相应愈者,中和人文也。以此效之,其余皆邪文也,不可用也。所以拱邪之文也,乃当与神相应,不愈者皆误人,不能救死也。

或有鬼神所使书文,不可知而治愈者,是人自命禄为邪之长也,他人不能用其书文也。以此效聚众刻书文也,邪乃可刻,而尽使之无人之野处也。是文宜一一而求之,不可卒得也。

草木方诀第七十

草木有德有道而有官位者,乃能驱使也,名之为草木方,此谓神草木也。治事立愈者,天上神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立延年者,天上仙草木也,下居地而生也。治事立诀愈者,名为立愈之方;一日而愈,名为一日而愈方,百百十十相应愈者是也。

此草木有精神,能相驱使,有官位之草木也;十十相应愈者,帝王草也;十九相应者,大臣草也;十八相应者,人民草也;过此而下者,不可用也,误人之草也。是乃救死生之术,不可不审详。

方和合而立愈者,记其草木,名为立愈方;一日而愈者,名为一日愈方;二日而治愈者,名为二日方;三日而治愈者,名为三日方。一日而治愈者方,使天神治之;二日而治愈者方,使地神治之;三日而治愈者方,使人鬼治之;不若此者,非天神方,但自草滋治之,或愈或不愈,名为待死方。慎之慎之,此救死命之术,不可易事,不可不详审也。

生物方诀第七十一

生物行精,谓飞步禽兽C738行之属,能立治病。禽者,天上神药在其身中,天使其圆方而行。十十治愈者,天神方在其身中;十九治愈者,地精方在其身中;十八治愈者,人精中和神药在其身中。此三者,为天地中和阴阳行方,名为治疾使者,比若人有道而称使者神人、神师也。

是者,天地人精鬼使之。得而十十百百而治愈者,帝王上皇神方也;十九治愈者,王侯之神方也;十八治愈者,大臣白衣至德处士之神方也;各有所为出,以此候之,万不失一也。此三子,皆为天地人行神药以治病,天使其各受先祖之命,著自然之术其中,不得去也,比若凤凰麒麟,著德其身;比若蜂虿,著毒其身,此之谓也。

当深知天道至要意,乃能明天道性,有益于帝王治,使人不惑也。如不知要文,但言天下文书悉可用也,故十七中以下皆为邪,不与三瑞相应,为害其深。故治十伤一者,不得天心意;十伤二者,不得地意;十伤三者,不得人意;十伤六七以下,皆为乱治,阴阳为其乖逆,神灵为其战斗。是故古者圣王帝主,虽居幽室,深惟思天心意,令以自全,自得长寿命。

吾书辞上下相集,厕以为文,贤明读之以相足,此乃救迷惑,使人长吉而远凶害,各当旦夕思其至要意,以全其身。夫古今百姓行儿歌诗者,天变动,使其有言;神书时出者,天传其谈,以付至德,救世失也。

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有可贼伤,方化,须以成事,不得已,乃后用之也。故万物芸芸,命系天,根在地,用而安之者在人。得天意者寿,失天意者亡,凡物与天地为常,人为其王,为人王长者,不可不审且详也。

去浮华诀第七十二

欲得知凡道文、书经意正,取一字如一竟。比若甲子者何等也,投于前,使一人主言其本,众贤共违而说之,且有专长于天文意者,说而上行,究竟于天道;或有长于地理者,说而下行,洽究于地道;或复有长于外傍行,究竟四方;或有坐说,究于中央;或有原事,长于万物之精,究于万物;或有究于内,或有究于外,本末根基华叶皆已见,悉以类象名之。书凡事之至意,天地阴阳之文,略可见矣。

其头足皆具,上系下连,物类有自然,因共安其意,各书其辞善者,集成一说。是以圣人欲得天道之心意,以调定阴阳,而安王者,使天下平,群神遍悦喜,故取众贤荣贯中而制以为常法,万世不可易也。

今所以失天道意者,夫贤者一人之言,知适达一面,明不尽睹,不能用流六方,洽究达内外七处。未能源万物之精,故各异说。令使天书失本文,乱迷惑者,正此也。

凡事欲正之者,各自有本可穷,阴阳不复易,皆当如此矣。不者,名为孤说独言;不得经意,遂从一人之言,名为偏言。天地之性,非圣人不能独谈通天意也,故使说,内则不能究于天心,出则不能解天文明地理,以占覆则不中,神灵不为其使,失其正路,遂从惑乱,故曰就浮华,不得共根基至意,过在此,令使朴者失其本也。令天道失正,阴阳内独为其病,乖乱害气数起,帝王愁苦其心,不能禁止,变气连作,人民不寿,以此为大咎。

贤明共失天心,又去圣人流久,遂不能得其分理,此名为乱道。所以然者,经道凡书记,前后参错,为天地谈。凡事之头首,神灵之本也,故得其本意者,神灵不复战怒而行害人也,则恶气闭藏,盗则断绝;盗贼止,则夷狄却降,风雨为其时节,是天悦喜之明效也。喜则爱其子,是故帝王延命也,泽流其人民,则及其六畜禽兽,究达草木;和气俱见,则邪恶气消亡,则正气更明,是阴阳自然之术法,犹比若昼日用事,则夜藏;小人逃亡,则君子行。诈思此言,此言所以益命,分明阴阳而说神也。

以为吾书不然也, 道以试成,欲知其得失,今试书一“本”字投于前, 使众贤共违而说之,及其投意不同,事解各异,足以知一人之说,其非明矣,安能理阴阳,使王者游而无事乐乎哉?

是故执本者少,而说者众,则无不穷矣;执本者众而说者少,日使道浮且浅,浅而不止,因而乱矣;乱而不止,阴阳不善,邪气便起。故圣王乃宜重本,君子正始也,则无不理矣。不重尊其本,不正其始,则凡事失纪,万物云乱,不可复理。精之明之,惑道邪书去矣。

天文记诀第七十三

天地有常法,不失铢分也。远近悉以同象,气类相应,万不失一,名为天文记,名曰天书。亿亿万万、千千百百十十,若十二日一周子亦是也,十二岁一周子亦是也,六十岁一周子亦是也,百二十岁一周子亦是也。或亿子而同,或万子而同,或千子而同,或百子而同,或十子而同,俱如甲子也。

其气异,其事异,其辞异,其歌诗异,虽俱甲子,气实未周,故异也。以类象而呼之,善恶同气、同辞、同事为一周也。精考合此,所以明古,复知今也;所以知今。反复更明古也。是所以知天常行也,分明洞达阴阳之理也。

书辞误,与不前后宜,当以相足,歌音声事事同,所谓大周、中周、小周法也。得其意,理其事,以调和阴阳,以安王者,是可以效天常法书也,比犹若春秋冬夏,不复误也。今后生皆用命少,未睹一周,何知大小中有三周哉,古常神道乎?故遂失正路,睹须臾之间,又未通洞古今神文,遂从偏辞,自言是也,正犹春儿生而死,不睹秋事;夏生而终,不睹冬事。说者当时各见其目前可睹者□□,故虽十辩之,犹不知也,内不然此也。使天文不效者,正是也。

故事不空见,时有理乱之文;道不空出,时运然也。故古诗人之作,皆天流气,使其言不空也。是故古者圣贤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遂得天心意,故长吉也;逆之则水旱气乖E5C3,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众贤迷惑,不知但逆气、不顺时务所为也,不可不重慎哉!

使天文不效者,时有理乱,道不空出。古者帝王见微知著,因任行其事,顺其气,遂得天心意,如长吉;逆之则水旱气乖忤,流灾积成,变怪不可止,名为灾异。众贤迷惑,不知逆顺之道。

天所以使后世有书记者,先生之人知旦寿、知自然,入虚静之道。故知天道周终意,若春秋冬夏有常也。后生气流久,其学浅,与要道文相远,忘前令之道。非神圣之人,不能豫知周竟,故天更生文书,使记之相传,前后可相因,乐欲使其知之,以自安也。逢其太平,则可安枕而治;逢其中平,则可力而行之;逢其不平,则可以道自辅而备之,犹若夏至则为其备暑,冬至则为其备寒,此之谓也。天道有常运,不以故人也,故顺之则吉昌,逆之则危亡。天道战斗,其命伤,日月失度,则列星乱行;知顺时气,日月得度,列星顺行,是天之明证也。能用者自力,无敢闭藏,慎无贼伤。天之秘书,以归仁贤,原明上下,令以自安。

灸刺诀第七十四

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者,应一岁三百六十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出外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藏,衰盛应四时而动移。有疾则不应,度数往来失常,或结或伤,或顺或逆,故当治之。

灸者,太阳之精,公正之明也,所以察奸除恶害也;针者,少阴之精也,太白之光,所以用义斩伐也。

治百中百,治十中十,此得天经脉谶书也。实与脉相应,则神为其驱使;治十中九失一,与阴脉相应,精为其驱使;治十中八,人道书也,人意为其使;过此而下,不可以治疾也,反或伤神。甲脉有病反治乙,名为恍惚,不知脉独伤绝。

故欲乐知天道神不神,相应与不也,直置一病人前,名为脉本文,比若书经、道本文也,令众贤围而议其病,或有长于上,或有长于下,三百六十脉,各有可睹,取其行事常所长而治诀者,以记之,十十中者是也,不中者皆非也,集众行事愈者,以为经书,则所治无不解诀者矣。

天道制脉,或外或内,不可尽得而知之也。所治处十十治诀,即是其脉会处也。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度数同等,常以D129穴分理乃应也。道书古今积众,所言各异,名为乱脉也;阳脉不调,反治阴脉,使人被咎,贼伤良民,使人不寿。

脉乃与天地万物相应,随气而起,周者反始,故得其数者,因以养性,以知时气至与不也,本有不调者安之。古者圣贤,坐居清静处,自相持脉,视其往来度数至不便,以知四时五行得失,因反知其身盛衰,此所以安国、养身、全形者也,可不慎乎哉!

人惑随其无数灸刺,伤正脉,皆伤正气,逆四时五行,使有灾异;大人伤大,小人伤小,尽有可动,遥不居其处者,此自然之事也。是故古圣贤重之。圣帝王居其处,候脉行度,以占知六方吉凶,此所谓以近知远,以内知外也,故为神要道也。

神祝文诀第七十五

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

其祝有可使神B541为除疾,皆聚十十中者,用之所向无不愈者也。但以言愈病,此天上神谶语也,良师帝王所宜用也。集以为卷,因名为祝谶书也,是乃所以召群神使之,故十愈也。十九中者,真神不到中神到,大臣有也。十八中者,人神至,治民有也。此者,天上神语也,本以召呼神也,相名字时,时下漏地,道人得知之,传以相语,故能以治病。如使行人之言,不能治愈病也。

夫变事者,不假人须臾,天重人命,恐奇方难卒成,大医失经脉,不通死生重事,故使要道在人口中,此救急之术也。欲得此要言,直置一病人于前,以为祝本文,又各以其口中密秘辞前言,能即愈者,是真事也;不者,尽非也,应邪妄言也,不可以为法也。

或有用祝独愈,而他傍人用之不决效者,是言不可记也。是者鬼神之长,人自然使也,名为孤言,非召神真道也。人虽天遥远,欲知其道真不,是与非相应和,若合符者是也,不者非也。

葬宅诀第七十六

葬者,本先人这丘陵居处也,名为初置根种。宅,地也,魂神复当得还,养其子孙,善地则魂神还养也,恶地则魂神还为害也。五祖气终,复反为人,天道法气,周复反其始也。

欲知地效,投小微贱种于地,而后生日兴大善者,大生地也;置大善种于地,而后生日恶者,是逆地也;日衰少者,是消地也。以五五二十五家冢丘陵效之,十十百百相应者,地阴宝书文也;十九相应者,地阴宝记也;十八相应者,地乱书也,不可常用也;过此而下者,邪文也,百姓害书也。欲知其审,记过定事,以效来事,乃后真伪分别,可知吾书犹天之有甲,地之有乙,万世不可易也。

本根重事效,生人处也,不可苟易,而已成事,□□邪文为害也,令使灾变数起,众贤、人民苦之甚甚。故大人小人,欲知子子孙孙相传者,审知其丘陵当正,明其故,以占来事,置五五二十五丘陵,以为本文,案成事而考之。录过以效今,去事之证,以为来事。真师宜详,惟念书上下,以解醉迷,名为占阴覆文,以知祖先,利后子孙,万世相传,慎无闭焉。

诸乐古文是非诀第七十七

诸乐者,所以通声音,化动六方八极之气,其面和,则来应顺善,不和则其来应战逆。夫音声各有所属,东西南北,甲乙丙丁,二十五气各有家。或时有集声,相得成文辞。故知声,聆声音,以知微言,占吉凶。

举音与吹毛律相应,乃知音弦声,宫商角徵羽,分别六方远近,以名字善恶云何哉。精者,乃能见其精神来对事也。

故古者圣贤调乐,所以感物类,和阴阳,定四时五行。阴阳调,则其声易听;阴阳不和,乖逆错乱,则音声难听。弦又当调,宜以九九,次其丝弦,大小声相得,思之不伤人藏精神也。不调则舞乱,无正声音,不可听,伤人藏精神也,故神、瑞应奇物不来也。故得其人能任、长于声音者,然后能和合阴阳化也。

以何知之也?为之神明来应,瑞应物来会,此其人也;不者,皆乱音,不能感动,故不来也。故凡事者,当得其人若神,不得其人若妄言。得其人,事无难易,皆可行矣;不得其人,事无大小,皆不可为也。是故古圣贤重举措,求贤无幽隐,得为古。得其人则理,不得其人则乱矣。

古文众多,不可胜书。以一事况十,十况百,百况千,千况万,万况亿,亿况无极。事各自有家类属,皆置其事本文于前,使晓知者执其本,使长能用者就说之,视其相应和,中者皆是也;不应又不中者,悉非也。欲知古圣人文书道审不也,此比若呼人,得其姓字者皆应。鬼神亦然,不得姓字不应,虽欲相应和,无缘得达,故不应也。

故古者名学为往精,精者,乃精念其事象可宜,复思其言也;极思惟此,书策凡事毕矣。书卷上下众多,各有事,宜详读之,更以相足,都得其意,已毕备。不深得其要意,言道无效事,故见变不能解阴阳战斗。吾书乃为仁贤生,往付有德,有德得之,以为重宝,得而不能善读,言其非道,故不能乐其身,除患咎也。

夫大道将见,其如无味乎?用之不可既乎?众贤原之,可以和刚柔,穷阴阳位乎?诸文书毕定,各得其所,不复愦愦乎?恶悉去矣,上帝大乐,民无祟乎?泽及小微,万物扰扰,不失气乎?复反于太初、天地位乎?邪文已消,守元气乎?

一者,道之纲;二者,道之横行;三者,已乱不可明也。吾道即甲子乙丑,六甲相承受,五行转相从,四时周反始。

书卷虽众多,各各有可纪,比若人一身,头足转相使。一字适遗一字起,贤者次之以相补,合其阴阳以言语,表里相应如规矩。始诵无味有久久,念之不解验至矣,灾害去身神还聚,人自谨良无恶子,名之为无刑罚、道化美极也。明案吾文以却咎,奸祸自止民自寿,原末得本无终始。

十十相应,太阳文也;十九相应,太阴文也;十八相应,中和文也;十七相应,破乱文也;十六相应者,遇中书也;十五相应,无知书也,可言半吉半凶文也;十四中者,邪文也;十三中者,大乱文也;十二中者,弃文也;十一中者,迭中文也。十十中者以下,不可用,误人文也,随伤多少,还为人伤,久久用之不止,法绝后灭门。此十十文也。

右却邪而致正文法


《太平经》丙部之十七(卷五十一)


校文邪正法第七十八

纯稽首战栗再拜。“子复欲问何等哉?”“纯今见明师正众文诸书,乃为天谈也,吾恐㤥惊,不知可先后,当以何能正得此书实哉?”“子欲乐得其实者,但观视上古之圣辞,中古之圣辞,下古之圣辞,合其语言,视其所为,可知矣。复视上古道书、中古道书、下古道书,三合以同类相召呼,复令可知矣。”

“今凡书文,尽为天谈,何故其治,时乱时不平?愿闻之。”“然,能正其言,明其书者,理矣;不正不明,乱矣。正言详辞必致善,邪言凶辞必致恶。今子难问不止,会乐欲知之,欲致善者,但正其本,本正则应天文,与圣辞相得,再转应地理,三转为人文,四转为万物,万物则生浮华,浮华则乱败矣。

天文圣书时出,以考元正始,除其过者置其实;明理凡书,即天之道也。得其正言者,与天心意相应,邪也致邪恶气,使天地不调,万物多失其所,帝王用心愁苦,得复乱焉,故当急为其考正之。

今念从古到今文书,悉已备具矣,俱愁其集居而不纯,集厕相乱,故使贤明共疑迷惑,不知何从何信,遂失天至心,因而各从其忤是也。使与天道指意微言大相远,皆为邪言邪文,书此邪,致不能正阴阳,灾气比连起,内咎在此也。吾见子问之,积眷眷不忍,故反覆为子具道其意,疾疏吾辞,自深思念之。夫凡事者,得而不能专行,亦无益也;若能行之,除大谪也。夫天文乱,欲乐见理,若人有剧病,故乐见治也。何以乎哉?”

“然子自若愚耳,诚无知乎?剧病不以时治也,到于死亡;天文不治正,至于大乱,四时为其失气,五行逆战,三光无正明,皆失其正路,因而毁败;人民云乱,皆失其居处,老弱负荷,夭死者半,国家昏乱迷惑,至道善德隔绝,贤者蔽藏,不能相救,是不大剧病邪?故当力正之。

今愚人日学游浮文,更迭为忤,以相高上,不深知其为大害,以为小事也,安知内独为阴阳天地之大病乎哉?天下不能相治正者,正此也。夫神有所疾苦,故使子来反复问之也,见书宜旦夕宿夜,深惟思其要意,不可但自易,不为皇天重计也。今帝王无所归心,其咎甚大。吾今虽与子相对二人而谈,以为小事,内乃为皇天是正语议,不敢苟空妄言,其咎在吾身,罪重不可除也。神之谪人,不可若人得远避而逃也。子敢随吾轻辞便言,若俗人陈忤相高上也?”

“唯唯,不敢也。见天师言,且㤥且喜,诚得尽力,冀得神之心,以解天下忧,以安帝王,令使万物各得其所,是吾愿也。”

“子愿何一独善,不可复及也?”“然吾所以常独有善意者,吾学本以思善得之,故人悉老终,吾独得在,而吾先人子孙尽已亡,而吾独得不死。诚受厚命,惭于仓皇,无以自效,报之复之也。常思自竭尽力,不知以何效哉!见天地不调,风雨不节,知为天下大病,常怜之。今得神人言,大觉悟,思尽死以自效于明天,以解大病,而安地理,固以兴帝王,令使万物各得其所,想以是报塞天重功,今不知其能与不哉?愿复乞问不及于明师。”

“善哉,子之言也。今见子言,吾尚喜,何言天哉!吾书□□,万不失一也,子但努力勿懈而理之,是可以复天功,不复疑也。帝王行之,尚且立得其力,何况于子哉!吾连见子之言,吾不敢余力也。吾虽先生,志不及子也。今俱与子共是天地,愿与子共安之。吾欲不言,恐得重过于子,反得重谪于天。子更详聆之,复为子反复悉分别道之。

正文者,乃本天地心,守理元气。古者圣书时出,考元正字,道转相因,微言解,皆元气要也。再转者,密辞也;三转成章句也;四转成浮华;五转者,分别异意,各司其忤;六转者,成相欺文。章句者,尚小仪其本也。过此下者,大病也。乃使天道失路,帝王久愁苦,不能深得其理,正此也。

子幸欲报天恩,复天重功,天者,不乐人与其钱财奇伪之物也,但乐人共理其文,不乱之耳。今吾见睹子初来学之时,以为子但且问一两事而去,何意乃欲毕天道乎!吾言而不正天道?略可见睹矣。子乐欲正天地,但取微言,还以逆考,合于其元,即得天心意,可以安天下矣。

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文,以类召之,合相从,执本者一。人自各有本事,凡书文各自有家属,令使凡人各出其材,围而共说之,其本事字情实,且悉自出,收聚其中要言,以为其解,谓之为章句,得真道心矣,可谓为解天之忧,大病去矣,可谓除地之所苦矣,可谓使帝王游而得天心矣,可谓使万物各得其所矣。

是者,万不失一也。吾见子之言□□,知为天使,吾不敢欺子也。今欺子,正名为欺天,令使天不悦喜,反且减吾年,名为负于吾身,又上惭于皇天,复无益于万民,其咎甚大。子努力记之,但记吾不敢有遗力也。”

“唯唯,见师言也,心中恐骇。既为天问事,不敢道留止也,犹当竟之耳。师幸原其不及,示告其难易,故敢具问其所以。今文书积多,愿知其真伪。”“ 然,故固若子前日所问耳。十百相应者,是也;不者,皆非也。治而得应者,是也,不者,皆伪行也。欲得应者,须其民臣皆善忠信也。”

“何以言之?”“然,子贤善,则使父母常安,而得其所置;妻善,则使夫无过,得其力;臣善,则使国家长安;帝王民臣俱善,则使天无灾变,正此也。子宁解耶?不解耶?行,吾今欲与子共议一事,今若子可刺取吾书,宁究洽达未哉?”

“小子童蒙,未得其意。”“子试言之,吾且观子具解不。”“今若愚生意,欲悉都合用之,上下以相足,仪其事,百以校千,千以校万,更相考以为且可足也;不者,恐不能尽周古文也。”“然,子今言真是也。子前所记,吾书不云乎,以一况十,十况百,百况千,千况万,万况亿,正此也。”

“唯唯,愿闻其校此者,皆当使谁乎?”“各就其人而作,事之明于本者,恃其本也。长于知能用者,共围而说之,流其语,从帝王到于庶人,俱易其故行,而相从合议。小知自相与小聚之,归于中知,中知聚之,归于上知,上知聚之,归于帝王,然后众贤共围而平其说,更安之,是为谋及下者,无遗算,无休言,无废文也。

小贤共校聚之,付于中贤,中贤校聚之于大贤,大贤校聚之,付于帝王,于其□□成理文,是之无误,真得天心,得阴阳分理,帝王众臣共知其真,是乃后下于民间,令天下俱得诵读正文。

如此,天气得矣,太平到矣,上平气来矣,颂声作矣,万物长安矣,百姓无言矣,邪文悉自去矣,天病除矣,地病亡矣,帝王游矣,阴阳悦矣,邪气藏矣,盗贼断绝矣,中国盛兴矣,称上三皇矣,夷狄却矣,万物茂盛矣,天下幸甚矣,皆称万岁矣。子无闭塞吾文!”

“唯唯,不敢蔽匿也。既受师辞,诚报归之。匿之恐为重罪,成事也。”“ 善哉,子之言也。已得天心,子名为已报天重功。”“唯唯,诚得退归闲处,思其至意,不解懈也。”“行去矣,勿复疑也。”

右考文诀



【《太平经》(二)·【东汉】于 吉 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庚部十三至十四(卷一百十五至一百十六)
《太平经》阳尊阴卑诀
《太平经》丙部之9-10(卷43-44)
《太平经》 ●丙部之十一(卷四十五) (3)
6-太平经钞己部卷之六
太平經合校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卷四十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