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平经》丙部之9-10(卷43-44)

《太平经》丙部之九(卷四十三)


大小谏正法第五十九

真人稽首言:“愚生暗昧,实不晓道,今既为天视安危吉凶,乃敢具问道之诀。今世神,法岂亦有谏正邪?唯天师教敕,示以至道意。”“子之所问,何其妙要深远也!”

“吾伏见人有相谏正,故问天亦有相谏正不?”“善哉,子之所问,已得天道实核矣。天精已出,神悦喜矣。今且为子具说其大要意今使可万万世不可忘也。”“唯唯。”

“然,天者小谏变色;大谏天动裂其身,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三光小谏小事星变色,大谏三光失度无明,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地也小谏动摇,大谏山土崩地裂,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五行小谏,灾生,大谏,生东行虫杀人,南行毒杀人,西行虎狼杀人,北行水虫杀人,中央行吏民克毒相贼杀人,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四时小谏,寒暑小不调;大谏,寒暑易位,时气无复节度,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精气共小谏,乱复数起,中有生虫灾,或飞或步,多云风而不雨,空虚无实,大谏,水旱无常节,贼杀伤万物人民,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飞步鸟兽小谏灾人,大谏禽兽食人,蝗虫大兴起,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鬼神精小谏,微数贼病吏民,大谏裂死灭门,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六方小谏,风雨乱发,狂与恶毒俱行伤人,大谏横加绝理,瓦石飞起,地土上柱皇天,破室屋,动山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天地音声之小谏,雷电小急声,大谏人多相与污恶,使霹雳数作,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吏民小谏,更变色,大谏多相贼伤,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天地六方八极大谏,俱欲正河洛文,出天明证,天下瑞应书见,以谏正君王,天下莫不响应,谏而不从,因而消亡矣。

天道经会当用,复以次行,是故古者圣贤见事,辄惟论思其意,不敢懈忽,失毛发之间,以见微知著,故不失皇天心,故能存其身,安其居,无忧患,无危亡。凶不得来者,计事校B77A,实乃天心意同也。”

“善哉善哉!愚生已解。今唯明天师既陈法,愿闻其因而消亡意,党开之。善哉善哉,子之心也。然,天道乃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易敕。将要人君厚,故教之。不要其厚者,不肯教之也。其象效,犹若人相与亲厚,则相教示以事;不相与至厚,不肯教示之也。教而不听,忿其不以时用其言,故废而置之,不复重教示之也,于是灾变怪便止,不复示敕人也。如是,则虽贤圣,聋暗无知也。聪明闭塞,天地神不肯复谏正者也,灾异日增不除,人日衰亡,失其职矣。

天之所佑者,佑易教,佑至诚,佑谨顺,佑易晓,佑敕。天之于帝王最厚矣,故万般误变以致之。不听其教,故废而致之。天地神明不肯复谏正也,灾异日增,人民日衰耗,亡失其职。

故古者圣贤,旦夕垂拱,能深思虑,未尝敢失天心也。故能父事皇天,母事皇地,兄事日,姊事月,正天文,保五行,顺四时,观其进退,以自照正行,以深知天得失也。唯天地自守要道,以天保应图书为大命,故所行者悉得应若神。是乃独深得天意也,比若重现合矩,相对而语也,故神灵为其动摇也。如逆不肯用其谏正也,乃要天反与地错,五行四时为其乱逆,不得其理,故所为者不中,因而大凶矣,此之谓也。子宁晓未?”“唯唯。”

“故天地之性,下亦革谏其上,上亦革谏其下,各有所长短,因以相补,然后天道凡万事,各得其所。是故皇天虽神圣,有所短,不若地之所长,故万物受命于天,反养体于地。三光所短,不若火所长,三光虽神且明,不能照幽寝之内,火反照其中。大圣所短,不若贤者所长。人之所短,不若万物之所长。故相谏及下,极小微,则不失道,得天心。故天生凡事,使其时有变革,悉皆以谏正人君,以明至德之符,不可不大慎也。夫天地万物变革,是其语也。”

“唯唯,皇天师既示晓,愿效于人。”“诺,子详聆吾言,而深思念之。臣有忠善诚信而谏正其上也,君不听用,反欲害之,臣骇,因结舌为喑,六方闭不通。贤儒又畏事,因而蔽藏,忠信伏匿,真道不得见。君虽圣贤,无所得闻,因而聋盲,无可见奇异也,日以暗昧。君聋臣喑,其祸不禁;臣昧君盲,奸邪横行;臣喑君聋,天下不通,善与恶不分别,天灾合同,六极战乱,天下并凶,可不慎乎哉?”“唯唯。”

“故古者圣贤重灾变怪,因自以绳正,故万不失一者,实乃与要文大道同,举事悉尽忠,无复凶。子重诫之,谨慎吾言。”“唯唯。”“然,夫天高且明,本非一精之功德也;帝王治得天心,非一贤臣之功。今吾之言,但举其纲见始,凡事不可尽书说也,子自深计其意。”“唯唯。”“行去矣,说何极乎?勿复有可问也。”“唯唯。”

右天谏正书诀


《太平经》丙部之十(卷四十四)


案书明刑德法第六十

真人纯谨敬拜:“纯今所问,必且为过责甚深。吾归思师书言,悉是也,无以易之也,但小子愚且蒙,悃悒不知明师皇天神人,于何取是法象。今怪师言积大□□,愿师既哀怜,示其天证阴阳之诀,神之卜要效。今且不思,心中大烦乱,所言必触师之忌讳,又欲言不能自禁绝,唯天师虽非之,愿以天之明证法示教,使可万万世传,昭然无疑,比若日中之明也,终始不可易而去也。”

“然,子固固不信吾言邪?子自若未善开通,知天心意也。子自若愚乎!愈于俗人无几耳。以为吾言可犯也,犯者乱矣,逆者败矣。吾且与子语,皆已案考于天文,合于阴阳之大诀乃后言也。子来者为天问事,吾者为天传言制法,非敢苟空伪言佞语也。子生积岁月日幸不少,独不见扰扰万物之属,悉尽随德而居,而反避刑气邪?此者,纯皇天之明要证也,所以严敕人君之治,得失之效也。”

“唯唯。今若且觉而未觉,愿重问其教戒。”“然。夫刑德者,天地阴阳神治之明效也,为万物人民之法度。故十一月大德在初九,居地下。德时在室中,故内有气,万物归之也。时刑在上六,在四远野,故外无气而清也,外空万物,士众皆归王德,随之入黄泉之下。十二月德在九二,之时在丑,居土之中,而未出达。时德在明堂。万物随德而上,未敢出见,上有刑也。正月寅,德在九三。万物莫不随盛德乐窥于天地而生,时德居庭。二月德在九四在卯,巳去地,未及天,谪在界上,德在门,故万物悉乐出窥于门也。三月盛德在九五,辰上及天之中,盛德时在外道巷,故万物皆出居外也。四月巳,德在上九,到于六远八境,盛德八方,善气阳气莫不响应相生。扰扰之属,去内室,之野处,时刑在万物之根,居内室,故下空无物,而上茂盛也,莫不乐从德而为治也。是治以德之大明效也。”

“今谨已闻用德,愿闻用刑。”“然,五月刑在初六,在午,地下,下内清无气,地下空。时刑在室中,内无物,皆居外。六月刑居六二,在未,居土之中,未出达也。时刑在堂,时刑气在内,德气在外,扰扰之属莫不乐露其身,归盛德者也。七月刑在六三,申之时。刑在庭,万物未敢入,固固乐居外。

八月刑在六四,酉,时上未及天界。时德在门,万物俱乐窥于门,乐入随德而还反也。九月刑在六五,在戌,上及天中。时刑在道巷,万物莫不且死困,随德入藏,故内日兴,外者空亡。十月刑在上六,亥。时刑及六远八境四野,万物扰扰之属,莫不入藏逃,随德行,到于明堂,C738行自怀居内,野外空无士众,是非好用刑罚者见从去邪哉?

但心意欲内怀以刑,治其士众,辄日为其衰少也,故五月内怀一刑,一群众叛;六月内怀二刑,二群众叛;七月内怀三刑,三群众叛;八月内怀四刑,四群众叛;九月内怀五刑,五群众叛;十月内怀六刑,六群众叛,故外悉无物,皆逃于内,是明证效也。故以刑治者,外恭谨而内叛,故士众日少也。是故十一月内怀一德,一群众入从;十二月内怀二德,二群众入从;正月内怀三德,三群众入从;二月内怀四德,四方群众入从;三月内怀五阳盛德,五群众贤者入从;四月内怀六德,万物并出见,莫不扰扰,中外归之,此天明法效也。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二月物半伤于寒,八月物亦半伤于寒;二月之时,德欲出其士众于门,刑欲内其士众于门,俱在界上,故二月八月,万物刑德适相逢,生死相半,故半伤也。子今乐知天地之常法,阴阳之明证,此即是也。夫刑乃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反曰无人;德乃舒缓日生,无刑罚而不畏万物,反曰降服,悉归王之,助其为治,即是天之明证,昭然不疑也。”

“今人不威畏不可治,奈何乎哉?”“然古者圣人君子,威人以道与德,不以筋力刑罚也。不乐为善德,劣者反欲以刑罚威惊以助治,犹见去也。夫刑但可以遗穷解卸,不足以生万物,明扰扰之属为其长也。今使人不内附,反欺诈,其大咎在此。

二月八月,德与刑相半,故万物半伤于寒。夫刑日伤杀,厌畏之,而不得众力。古者圣人威人以道德,不以筋力刑罚也。

今子比连时来学,问事虽众,多畜积文,则未能纯信吾书言也,得此宁解未哉?”纯稽首敬拜:“有过甚大,负于明师神人之言,内惭流汗,但愚小德薄至贱,学日虽多,心顿不能究达明师之言,故敢不反复问之!甚大不谦,久为师忧不也。”“但为子学未精耳,可慎之。天乃为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万不失一也。子欲知其意,正此也。治不惟此法,常使天悒悒,忿忿不解,故多凶灾,子戒之!天将兴之者,取象于德;将衰败者,取法于刑,此之谓也。

吾之言,谨与天地阴阳合其规矩,顺天地之理,为天明言纪用教令,以示子也。吾之言,正若锋矢无异也,顺之则日兴,反之则令自穷也。天法神哉神哉!是故夫古者神人、真人、大圣,所以能深制法度,为帝王作规矩者,皆见天文之要,乃独内明于阴阳之意,乃后随天地可为以治,与神明合其心,观视其可为也,故其治万不失一也。

为垂象作法,为帝王立教令,可仪以治。王道将兴,取象于德;王道将衰,取象于刑。夫为帝王制法度,先明天意,内明阴阳之道,即太平至矣。

今愚吏人民,以为天法可妄犯也,自恣不以法度,故多乱其君治也,大咎在此也。今子得书,何不详结心意,丁宁思之?幽室闲处,念天之行,乃可以传天之教,以示敕愚人,以助帝王为法度也。将举刑用之,当深念刑罚之所居,皆见从去寂然无士众独处,故冬刑在四野无人,万物悉叛之内藏,避之甚。夏刑在内,万物悉出归德,地下室内中空,刑寂然独居,皆随德到野处。德在外,则万物归外;德在幽空,则物归内。”

“天刑其威极盛,幸能厌服人民万物,何故反不能拘制其士众,独不怪斯耶? ”“明刑不可轻妄用。伤一正气,天气乱;伤一顺气,地气逆;伤一儒,众儒亡;伤一贤,众贤藏,凡事皆有所动摇,故古者圣人、圣王、帝主,乃深见是天戒书,故畏之不敢妄为也,恐不得天心,不能安其身也,上皇天德之人,乃独深见道德之明效也。不厌固不畏骇,而士众归之附之,故守道以自全,守德不敢失之也。

子德吾书诵读之,而心有疑者,常以此书一卷,自近旦夕常案视之,以为明戒证效,乃且得天心意也。违此者,已与天反矣。是犹《易》之乾坤,不可反也;犹六甲之运,不可易也;犹五行固法,不可失也;犹日月之明,不可掩盖也;犹若君居上,臣在下,故不可乱也。

此所以明天地阴阳之治,有好行德者。或有愚人,反好刑,宜常观视此书,以解迷惑。务教人为善儒,守道与德,思退刑罚,吾书□□正天法度也。夫为道德易乎?为刑罚难乎?爱之则日多,威之反日无也。子疾去矣,为天传吾书,毋疑也,吾书言不负于天地六合之扰扰也。”

“唯唯,诚归思过,惟论上下,不敢失一也。”“行,戒之慎之。子不能分别详思吾书意,但观天地阴阳之大部也。从春分到秋分,德居外,万物莫不出归王外,蛰虫出穴,人民出室;从秋分至春分,德在内,万物莫不归王内,蛰藏之物悉入穴,人民入室,是以德治之明效也。从春分至秋分,刑在内治,万物皆从出至外,内空,寂然独居;从秋分至春分,刑居外治外,无物无气,空无士众,悉入从德,是者明刑不可以治之证也。

故德者与天并力同心,故阳出亦出,阳入亦入;刑与地并力同心,故阴出亦出,阴入亦入。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

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是故古者圣人独深思虑,观天地阴阳所为,以为师法,知其大□ □万不失一,故不敢犯之也,是正天地之明证也,可不详计乎!可不慎哉!自然法也,不以故人也,是天地之常行也。今悉以告子矣,子宜反复深思其意,动作毋自易。”“唯唯,不敢负。”“行,吾已悉传付真法语于子,吾忧解矣。为天除咎,以敕至德,以兴王者,子毋敢绝,且蒙其害。”“唯唯。”

右案天法以明古今前后治者所好得失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太平经钞丙部卷之三
壬部不分卷(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太平經合校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五十三
《太平经》 ●丙部之十(卷四十四)(2)
认识《太平经》2:意况大旨
《太平经》阙题(1.57.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