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届国医大师简介(七)

第二届国医大师简介(七)

         第二届国医大师简介(七)

              洪文旭  选编

    刘祖贻

 

   刘祖贻,男,汉族,中共党员,19377月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1955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

 

生平简介

刘祖贻是湖南省安化县人,19377月生,出身于医传九代的中医世家,继承庭训,聪颖好学, 自幼随父学医,又经高校深造。1957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因成绩优异分配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并被选为全国名中医李聪甫的助手。历任该所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1984,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升格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任第一任院长。1996年国家对全国中医药研究机构评估时位列前茅。

他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研制开发中药号新药固表防感冲剂、安神补心颗粒剂、复方黄参片、生力神功及多个保健品,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益气温阳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的研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91新方妙术》《三名从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等专著,参与整理《中藏经》《温疫明辨》等著作。

他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国家中医学术年鉴编委,省中医学会终生资深委员会主任,加拿大中医学会名誉顾问,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授予的国家级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加拿大国际中医药针灸学会名誉顾问。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中国著名中医药专家。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湖南省卫生厅确定为湖南省名老中医。2003年任湖南省防治“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荣记省政府一等功。为培养中医人才作出贡献,省政府授予三等功。主持国家级、省级、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十余项,研制新药11个,获省部级科研进步奖五项。主编或参编著作13部。

主要业绩

刘祖贻从事科研临床五十余年,擅长中医内科及妇、儿科疑难杂症。对脑病(中风、眩晕、头痛、癫痫、老年性痴呆)、冠心病、支气管炎、肿瘤、肝炎、脾胃病、糖尿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注重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独创的学术见解。通过多年探究温病的发展,首次提出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并不晚于伤寒学说的观点。早在70年代,他就指出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认为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的中药都能提高免疫力或抑制免疫,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医免疫学研究者之一。他根据其经验方研制的固表防感冲剂在临床和实验观察中发现该药既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还能调节过敏反应。这对推动中医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还对内、妇、儿科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辨治颇有心得,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并擅长从肝肾论治脑病。

【附】刘祖贻研究员治学之路

辛卯初春,恰逢刘祖贻老师有闲,遂前往拜访。言谈间刘老总是流露出对中医的挚爱之情,让人深为感佩,很受启迪。其家学渊源,国学根底深厚,不仅勤于临床、精于实践,而且博采众长,擅于融会新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 胸怀济世承家学

刘祖贻先生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一中医世家,为其第九代传人。明末清初间,始祖继皇公师从遁隐的晚明太医嚣嚣子,尽得真传,后悬壶桑梓,活人无数,医名大盛,从此中医在刘家世代相传,迄今已近400年。刘老为出生在这样的中医世家深感自豪,曾赋诗云:"束发承庭训,黎阁书香浓;薪传历十代,医学境无穷;纸上得来浅,实践始能通;春回生意满,花映杏林红。"充分表达了多年来传承家学、潜心医学的独特心得。

刘祖贻先生儿时常目睹父亲永康先生诊病处方,既感受到病家的疾苦与期盼,也叹服于中药的神奇功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这使得中医成为其终生热爱的事业。

先生五岁半即开始读书,在完成小学的启蒙教育后,即攻读以经书为主的国学。他自幼聪颖,才思敏捷。10岁时的一个夏夜,塾师呼诸生在枫荫下纳凉,当时月明风清,师者手摇蒲扇,一时兴起,命学生即景吟诗。年幼的祖贻吟得一首五言绝句:"纳凉桐影里,犹闻墨香浓;清风生袖底,明月落怀中。"塾师甚为嘉许,次日起即为其加授《诗经》。研习国学是其父的安排。父亲认为"文是基础医是楼",只有学好国学,才能学好医学。实践证明,父亲的观念是正确的。历史上许多大医,既是名医,亦为鸿儒,都有着很深的国学功底。

在研习国学之时,亦开始攻读医书。他从学习《医学三字经》《四言药性》《濒湖脉诀》《汤头歌诀》等"四小经典"开始,随后研读《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刘老感叹地说,现在想来,若没有好的国学根底,想读懂这些医书是难以做到的;学好经典,学好国学,就有了根基,学养才能深厚,并且终生受益。刘老能在中医事业中取得很大成就与此难以分开。

13岁起,先生一边读医书,一边随父亲出诊。时值解放前,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病患甚多,且求治者多为急危重症或疑难症,内外妇儿诸科均有。永康先生胆大心细,用药如神,屡起沉疴。如当时有个县官,时发吐血,多方求治无效,一日感寒后,吐血盈升,甚为危殆,急延永康先生往诊。察其恶寒发热而神疲,舌淡、苔白滑且脉反沉细,乃断为太阳、少阴两经合病,急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热退血止。又如一年及标梅的女子身患怪症,自出生以来一身毛发全无,且身体肿胀渐重,久治罔效,甚苦,更遑论婚嫁。永康先生予大

发散,麻黄用至一两。患者服药后汗出肿消,嗣后毛发长出,一如常人。永康先生德艺双馨,时人因此誉之为 "万家生佛"。祖贻先生对父亲深为敬佩,并立志成为如父亲一般的良医。他于襄诊之余,在父亲指导下研读家传医书《医学一串珠》,逐渐掌握了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证的辨治要点和常用方药,并且养成了白天门诊、夜晚读书的习惯。除温习经典外,他还旁及诸家,结合临床所见,辨疑解惑,学识日进,在16岁时已能够独立应诊。

2. 融会新知光岐黄

刘老强调学经典、学国学,并非因循守旧,而是认为这两者是学习中医的根基所在。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学习新的知识。他认为,中医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就是范例,它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西医学利用当代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何中医不能用?固步自封是愚人之举。当然,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前提是要有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只有如此,才站得稳、立得住。不要惧怕所谓的"异化",而要汲取新学为我所用,使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先生于1952年考人了安化县萸江中学,1955年春回乡行医,任区中心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他被保送至湖南省常德卫校进行学习。1957年,他参加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招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该校,1958年秋分配至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传统的家传师授教育为其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学基础,而系统的学校教育又进一步完善了其知识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由于表现突出,先生于工作不久即被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选为助手,并成为他的开山弟子。有了名师指点,先生进步更快,学术日升。其后他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及院长等职,并于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多年以来,刘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关注学科进展,定期查阅医学期刊,掌握专业动态。他认为,学习新的医学知识不仅有益于提高临床水平,还有利于始终保持敏锐的视角,启迪科研思路。每有所得,他必摘录之,以供临床、科研参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读书有精与博之分,在精读经典的基础上,再博览历代医家名著。刘老认为,一家之言必有所长,当取其所长而补己所短。他常说,所谓聪明人,就是那些善于汲取他人长处和经验的人。除注意学习各个医学流派的思想,了解其临床特点外,对内外妇儿各科代表作均须用心研读,临床时才能各有所本,对各科疾病方能应付自如。刘老不仅广泛学习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近现代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他也认真学习,甚至于民间验方他都会留意记下,并验之于临床。这正应了唐代韩愈《师说》所言:"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们常说:学中医要有悟性。刘老认为,所谓悟性,除天资禀赋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能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促使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并深入透彻地认识事物本质。青年时期的他曾经有段时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对东西方哲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这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学习中医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理论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世界上许多传统医学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但几千年来中医学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与中医学的哲学指导思想密不可分。如《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哲学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而中医学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因此,只有掌握中医学中的哲学思想,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此外,学习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又有助于中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路。如提倡尊古而不泥古,就是对已有成果的辩证继承,即在认真学习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及经验的同时,不能局限于此、固步自封,而当以已有的成果为基础,积累经验,不断发展。又如中医学学术流派众多,各有其长,亦必然各有所短,以辩证法为指导,在学习时就能很好地取其长而避其短,汰其芜杂而存其菁英。

3. 获取真知须实践

刘老常说,做学问不能仅靠读书,要想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达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中医学而言,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他很欣赏陆游的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老特别注重临床实践,即使行政工作繁忙,他也一直坚持门诊,至今不辍。

刘老诊治的病证多而杂,且大多是久治未效的疑难症。他临床思路广阔,医术高超,精于辨证、识证。笔者曾随他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会诊一例重症药物性肝炎病例。该患者短期内黄疸指数迅速升高,医院连下两次病危通知。刘老会诊时详查四诊及病史,发现患者面色黧黑类于阴黄,而舌暗红、苔白腻,故仍辨证为阳黄,但湿重于热,遂处以茵陈四苓散加白蔻仁、薏苡仁。患者服药7剂后,黄疸指数即明显下降,后坚持中药调治,数月而愈。他还会诊一例肺结核,患者用抗结核西药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不得不中止治疗。刘老诊见患者胃纳不开、便溏,且形体羸瘦,遂采用补土生金法治疗,后药物性肝炎和肺结核均获痊愈。不治肝而肝病愈,不治肺而肺病痊,这正是治病必求诸本思想的妙用。

刘老临证也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如肺结核、糖尿病同为阴虚,但其病不同,故在滋阴时必加用该病之有效方药,如此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刘老常言:辨证要准,须于细微处察真情。如治一风温患者,前医见其微恶风寒而误用麻黄汤,患者随即出现高热、大渴、脉洪大;又用白虎汤,病势益剧,出现神昏谵语,急邀刘老诊治。刘老察其无汗,断定非白虎汤证,于是按温病无汗以清透为主治疗,方用银翘散,患者一剂汗出,热退神清。

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刘老不循常法,匠心独运,自出机柕。如治疗银屑病、面瘫、慢性荨麻疹等,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药,疗效甚佳,此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如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少用补剂,而重施排毒之品,取效甚捷。他常言中医用药之妙,亦在于剂量把握。今人用药剂量多偏低,多因误于"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可也"之说。如杜仲可降血压,但须用至30才有效;癌性疼痛,用吗啡难以缓解者,用大剂量三七、延胡索常有意想不到之效。再如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大多与剂量有关,如黄芪小于20时升压,而达30时则可降压,故中风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无需因患者血压高而怯用大剂量黄芪。但刘老同时强调,并非药物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关键在于药证相符及药物的配伍恰当。如曾治一气虚病人,前医用黄芪50,反而气少神疲、昏昏思睡,然于方中加入白参10,遂解此弊。

刘老用方不拘一格,既擅用经方,又不薄时方,亦有不少自拟方,常谓不能认为未用经典方或前人方就是无方。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遵循一定的法度所组之方,只要有临床疗效,更应当得到肯定。

4. 研究创新写新章

学习中医学,做好继承工作是基础。任何科学都要不断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刘老注重及时把握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动态,致力于创新性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在李聪甫老先生指导下,开始了"形神合一学说"的研究工作。他先从文献理论研究入手,然后结合临床,先后开展了肝病、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形神关系研究,探讨其调治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他认为中医学扶正祛邪与免疫作用有关,遂从调节免疫角度,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等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他提出,扶正中药和祛邪中药均有提高免疫或抑制免疫的双向作用,并由此进行临床研究。如排毒法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调节免疫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取得满意疗效。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能全面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诱生内源性干扰素,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他研制的以黄芪为主药的固表防感冲剂,对体虚感冒、感冒初起及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曾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刘老还致力于温病学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如温病学说起源早于伤寒学说等。刘老不仅在温病学理论研究中有非凡建树,在临床上亦擅长治疗温病,曾于2003年任湖南省防治"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被省政府荣记为一等功。

刘老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获国家重点课题,开展了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癫狂、癫痫、头痛、眩晕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并研制出两种中药新药。刘老治疗老年性痴呆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其开展的"益气温阳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有关研究成果揭示出了中药的部分作用机制。

此外,刘老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研制开发中药新药固表防感冲剂、安神补心颗粒剂、复方黄参片、生力神功及多种保健品,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他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91新方妙术》《三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等专著,参与《中藏经》《温疫明辨》等古籍整理工作。

5. 情深不老杏林心

刘老为人豁达大度,宽厚仁慈,勇于任事,淡泊名利。他常说,医为仁术,仁者医道,医道亦即人道;怀博爱之心,具回春之术,方可为医。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耐心尽责,深受爱戴。而今虽年逾七旬,然对中医事业的热忱犹未稍减,在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后,他又承担了"十二五"攻关课题。

他为人恬淡自然,知足常乐。常言,做事须有入世之心,做人当有出世之心。用入世之心做事,积极努力,就会觉得充实、踏实;用出世之心做人,则能淡泊名利,少烦恼,无忧虑,自得其乐。他生活简单,粗茶淡饭甘之如饴,不喜欢无谓的应酬。谈及养生要诀,刘老认为得益于自己的三大爱好:一是吟诗写字。他加入了梅麓诗社,虽不常作诗,但诗思敏捷,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口吟来。某日一中医学校教务长请他为毕业生名册题词,来者说明来意后,嗑完七粒瓜子,刘老已将诗作完。其诗云:"四载耕耘苦,桃李满园栽;一朝东风起,千朵万朵开。"书法是他的又一爱好。他临池挥毫之时,神情十分专注。他说练字如练气功,需心无杂念,凝神运气,意到,气到,运笔才有力。他每日必习练数小时,较少摹帖,随意写来,自成一体,边写边评赏,自得其乐。二是读书,他说书中别有洞天,其乐无穷。他的床头案边常堆满书籍,除医书外,文史哲无不涉猎。有时如年轻人一样,他还爱读武侠小说,阅读兴趣十分广泛。三是运动。刘老寓居岳麓山下、湘水之畔,他常于早晨、下午或登山,或漫步江边,徜徉于山光水色之间。他说,这是动以养形,怡以养神。他还结合气功原理,自创放松功,每于疲劳或闲暇时间练习,方法虽简单,却十分有效。刘老至今仍坚持临床、科研工作,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多得益于此。

拜访结束,已是傍晚,回望处,云霞满天,夕阳将绵延的岳麓山脉映衬得巍峨壮美。我们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愿刘老身体健康,永葆学术青春,继续为中医学事业贡献力量。(刘芳 周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理通 方能医理通
国医大师熊继柏医学之路
第二届国医大师列传(28
邓铁涛中医讲座
书虫福利!| 推荐书单——五十一本中医药神书
伍炳彩 岐黄国医书院2015年专业硕士导师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