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复习与应试的方法和技巧(文言句式
文言文复习与应试的方法和技巧(文言句式)
2006年高考,直接考查文言句式的有广东、北京、浙江三省,分别考查了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但在文言文翻译中普遍涉及到文言句式的考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句式主要是与现代汉语句式作比较的,所以,我们需要以现代汉语作基础。因为在古人眼里,根本没有这些句式的概念,是我们后人在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后作出的分析与概括。
文言句式的复习,主要是进行分类归纳,掌握各类句式的不同特点,并能记住相应例句。
一、判断句
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1、“……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2、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为、是、必、亦、即、诚、皆、则”等。例如:(加点字就是判断句的语言标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审谛之,顿非前物。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翩翩两骑来是谁?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吾剑之所从坠”“是天下之大贼也”。“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用法则多起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好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例如:(加点字就是被动句的语言标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不是被动句。例如:
冀君实或见恕也。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这里就是“希望你能宽恕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其结构形式与主动句没有区别,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也被称为意念被动句。例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举孝廉”是“被推举为孝廉”,“连辟公府”是“多次被公府征召”。)
君既系狱。(你被关在监狱里之后)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有些含有被动意味的句子,不是被动句,而是一个被动短语,教材只是为了理解的方便,才将它归为被动句,实际是不妥当的。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这个句子的谓语是“记”,表被动的只是宾语部分“周公之被逮”,是不应该看作被动句的。类似的句子还有:“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三、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如果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就是宾语前置句,但宾语前置句是有条件的。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加点字为否定句的标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己知”就是“不知己”,由于“己”是人称代词,所以在“知”的前面作“知”的宾语,是宾语前置;而“知人”也是动宾关系,由于“人”是一般名词,所以“人”放在“知”后,不是宾语前置。)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上述宾语前置句都有两上条件,一是否定句,含有“不、莫、弗、未、无”等否定词;一为代词作宾语。少一个条件,宾语则不能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何”作“操”的宾语。)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里也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一是疑问代词“何、安、谁、曷、焉”等作宾语,少一个条件,也不能前置。
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例如:(加点字是其语言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陈言之务去。
有时加“惟”,构成“惟……是……”“惟……之……”的格式,表示唯一,强调宾语。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了达到对宾语的强调作用,将介词“以”的宾语“一言”提前。)
是以后世无传矣。
夜以继日。
四、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也有只用“之”来表示定语后置的情况。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就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五、介宾结构后置
介宾结构即介宾短语,可以放 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一致的。但也有差异。
1、古汉语表处所、对象、方面、比较等的用“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大都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这就是介宾结构后置。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泰山”“于鸿毛”分别作“重”“轻”的补语,翻译时应该将其提到“重”“轻”的前面,翻译成:比泰山还重,比鸿毛还轻。)
2、古汉语表工具、方式的“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也要将其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具告以事。(“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即“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如: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以上三、四、五都属于倒装句。倒装句还有主谓倒装句,教材中见得较少,也请同学在复习时予以关注。
六、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我们所说的省略句主要是指后者。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 
成视之,(其)庞然修伟,(成)自增惭怍,自以为不如。(“庞然修伟”的主语是“促织”,承前面“之”省略,“自增惭怍”的主语是“成名”。)
(项伯)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与臣游的主语是项伯,呼应下文省略。)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更要注意。
2、谓语的省略
谓语是表达句意最主要的成分,一般不能省略。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动词谓语也可以省略。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绝。(第二、第三分句承分句省略动词谓语“鼓”。)
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前句动词谓语“恐”蒙后省略。)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操)也。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动词或介词后面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之”,往往省略。例如:
皆不可限(之)以时月。(动词“限”省略代词宾语“之”,“之”代“采草药”。)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介词“与”后省略代词宾语“之”,“之”代“项伯”。)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代词宾语“之”,这个“之”又作动词“为”的主语。)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之)斗而才,因责“之”常供。(动词“使”后省略兼语“之”,代“促织”,动词“责”后省略兼语“之”,代“华阴令”。)
4、介词的省略
文言文中,常见介词“以”和“于”省略。例如: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省略表处所的“于”。)
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省略表比较的“于”。)
荆州之民附操者,迫(于)兵势耳,非心服也。(省略表被动的“于”。)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相当于“用”。)

总之,文言句式的复习主要是分类归纳,把握规律,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我们来看看06年的高考试题。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被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    )(06北京卷)
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答案是A,A项省略的文字应是“民氓百姓”。 原句的相关语句是:“故里穷而无告,无乐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里穷无告”“饥饿无告”的都是“民氓百姓”。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此类题解题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文意,瞻前顾后。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06浙江卷)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答案是C,“左麾右旋”的主语应该是“童子”。相关语句是“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这里除“其烟勃郁”外,其余句子的主语都是“童子”。
下列各句中,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06广东卷)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答案是A。题干“何为而至此”中“何为”是“为何”之倒装,属介词宾语前置。B和D 都是一般语序,没有倒装,C是用“之”倒装,属动词宾语前置。只有A“何以”是“以何”之倒装,也是介词宾语前置。该题容易混淆的是C项,A与C都属于宾语前置句,有一定的迷惑性。但题干要求是“句式完全一致”,所以只能选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必修(1~5)文言知识梳理 句式
.文言虚词大全和常见文言句式
2014年高考备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上)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句子成分和特殊句式复习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