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仲淹与第一次宋夏战争(二)
书接前文
范仲淹与第一次宋夏战争(一)
点击阅读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5月,时年48岁的范仲淹权知开封府,他饱含着忧患之心,再次给朝廷上了一份奏疏《论西京事宜札子》,这个札子非常重要,以非常高的战略眼光审视了东京汴梁面临的地域危机,并提出了防备措施。所谓西京,指的是古都洛阳,那里也算是虎踞龙盘之地,自古以来,很多朝代将那里作为首都,是一处战略要地,且地理位置要比汴梁好得多。早在太祖时代,就有大臣建议迁都到洛阳,因为当时北宋王朝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开拓疆土上面,迁都的事情就搁置了下来。几十年后,由于疏于管理,洛阳城繁华不再,守备空虚,仓廪不足。因此范仲淹就建议将洛阳当成第二个汴梁去经营,厉兵秣马,做好充足准备,一旦汴梁有事,就可以暂居洛阳,实施反击。奏疏报到朝廷,宰相吕夷简兜头给范仲淹浇了一盆冷水:“此仲淹迂阔之见,务名无实。”说范仲淹提的这个建议只是空谈,借此邀名罢了。此时,距离西夏铁骑蹂躏边关还有4年,距离北宋灭亡91年。

隋唐时代的洛阳城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54岁的范仲淹率领军民在陕西边关抵抗西夏入侵,在军务繁忙、旧病复发的情况下,依然在考虑国防建设,他连续两次给朝廷上奏《乞修京城札子》,建议尽快加固汴梁城池,做好军事储备,以防不测。那么,范仲淹为何如此心急火燎连续两次建议朝廷营建东京汴梁呢?这是因为,朝中有大臣出了一个主意,要求仁宗皇帝派人营建大名府,也就是北宋时期的“北京”,以此来预防契丹的不测之祸。顺便说一句,北宋时期,东京是汴梁(河南开封),西京是洛阳,南京是应天府(河南商丘),北京是大名府(邯郸大名县)。但是,范仲淹并不看重营建大名府的行为,那是因为,大名府如果作为陪都,非常不合适,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一旦敌兵南下,很快就会杀到城下。即使皇帝想避难到大名,也在敌人南下途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他强烈建议加固汴梁城,并且驳斥了一些朝廷官员胡诌营建汴梁会让皇帝没面子的说法。范仲淹举了很多因为城池不完备而被敌人攻陷后亡国的例子,反问道:“此皆无备而亡,何言其体哉?臣但忧国家之患,而不暇顾其体也!”如果认为修葺城池就是丢了面子,那么丢这个面子比丧失城池到处逃命,哪个更合适?

北宋东京地图

在第二封乞修京城札子中,范仲淹重点提醒仁宗皇帝,如今不管是朝中,还是边疆,有很多名不副实的吹牛大王。在开战之前,个个都是英雄好汉,指天划地发誓,一定要血洒战场,结果一到临敌,英雄变成了狗熊,十个将士中会撒丫子跑掉九个,恨不得爹娘多生两条腿。国家靠这种吹牛皮的人护卫边疆,能好得了吗?但是,这类人往往甜言蜜语,很会迷惑人。范仲淹就担心,仁宗皇帝没经验,会被这些误国之徒蒙蔽。因此,与其听这些将士夸夸其谈,不如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加高加厚京都城墙,深挖壕沟,加强防卫,虽然属于被动防卫措施,听上去确实有点没面子,但是这可是防患于未然的百年大计啊!

靖康耻(图片来自网络)

奏疏报上去,毫不意外,继续杳无音信。一直到徽宗靖康年间,汴梁城依然如故,国家终至亡败。范仲淹提出这个修武备的军事措施时,西夏和北宋的战争已经打了2年时间,此时距离北宋亡国85年。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五胡之一拓跋氏的后人、党项族李元昊称帝,建立大夏王朝,以背叛大宋王朝的贡生张元为中书令,开始策划入侵北宋的军事行动。消息传到朝中,仁宗皇帝大怒,立刻取消了以前封给元昊的各种爵位,下诏让陕西、河东地区罢除与西夏的商业贸易,并且公开悬赏,如果谁能捉到李元昊的密探,赏钱十万;如果谁能生擒元昊这个逆贼,加官进爵,让他担任定难节度使。


其实在元昊称帝之前,早已经不断骚扰北宋边界,很多朝臣上书请皇帝对其采取一些抑制措施,朝廷却不闻不问,终于养虎为患,北宋和西夏迎来了命中注定的一战。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一直到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在历史宋夏之间发生的大规模战争一共有五次,西夏是北宋王朝近百年来货真价实的心腹大患。

如果我们想要全面了解范仲淹在国家危机时刻,以52岁高龄奔赴边疆,如何作出的一番事业,如果我们想要深刻领会范仲淹在宋夏战场采取的一系列军事措施,就需要将第一次宋夏战争的过程脉络做一个简要回顾。

宝元元年,元昊称帝,宋仁宗一边下诏搜寻东京汴梁的西夏密探,一边张榜寻求朝野能取元昊的项上首级的勇士,同时罢免两国的贸易往来,削去元昊的官职。在朝中,仁宗皇帝让百官讨论如何应对元昊的挑衅,以宰相张士逊为代表的文官建议出兵征讨;以谏官吴育为代表的官员则建议安抚为上。最终仁宗皇帝采纳了出兵征讨的建议,便派遣夏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使,知永兴军(辖今陕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让范雍知延州(陕西延安)。

延州,今天的延安

元昊在大规模发动侵宋战争前,也是做了长时间谋划的,最后选择延州作为突破口。而延州知州范雍,是典型的文官,和平年代治理地方,非常有本事,但对军事却一窍不通。元昊在攻打延州之前,先写信麻痹范雍,以“议和”名义让他上当,然后亲率十万大军,猛攻延州的外围,采取各种阴谋诡计,打败了守军李士彬部,攻占了延州以北的金明寨,对延州形成了包围之势。范雍惊慌失措,连续写信求援,驻守在庆州(甘肃庆阳)的刘平和石元孙率领部队赶来解围,在三川口中了埋伏,与元昊军队拼死力战,宋军战死无数,刘平和石元孙双双被俘。

三川口古战场

战败的消息传到东京,朝野震动。宰相张士逊立刻被罢免,仁宗重新启用吕夷简为相,紧急调遣在四川赈灾的韩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到任之后,立刻举荐范仲淹一起经略陕西。韩琦与范仲淹也是多年的老朋友,虽然韩比范小十几岁,但是二人的志趣相投。韩琦认为范仲淹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在国家危难之际,就不要再计较“朋党”之论,并以全族的性命为范仲淹作保,并且郑重提出,他这次举荐完全是为了国家,而不是朋友私情。

北宋政治家韩琦

而此时,枢密院的一把手也全部换人,由晏殊担任枢密使,他提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改革军事的措施,那就是取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内臣监军制度,给予边关将士以充分的指挥权。这项措施的实施,为范仲淹在边关大显身手提供了保障。否则很难想象,每次排兵布阵,元帅和将军身边总是有一个不懂军事的内臣指手画脚,处处掣肘,要是打胜仗才见鬼了。

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5月,范仲淹临危受命,以天章阁待制和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的身份,代替范雍驻守人心惶惶的延州,开始了全新的军事改革,提出了“积极性防御”的御敌之策。经过艰苦努力,延州地区终于很快站稳了脚跟。关于范仲淹在此地的军事思想和采取的军事改革措施,我们稍后详谈。

同年5月,西夏占领延州附近寨门寨,俘获寨主高延德;随后,再攻陷安远寨。在8月份强攻金明寨不果,9月份西夏大军开始攻打三川寨(宁夏固原县),守军将领杨宝吉战死。夏军随之围攻定川堡,宋军战死五千,乾沟、乾河、赵福三寨相继沦陷,一时间,战场上空阴云密布。

北宋频频挨打,朝中继续议兵。到底是采取进攻之策,还是防守之策?仁宗皇帝无知者无畏,在主战派朝臣的忽悠下,同意了五路大军深入西夏腹地主动进攻的计划。可悲的是,不同意贸然进攻的朝臣屈指可数,仅仅范仲淹和杜衍两人。其余的朝臣都是墙头草,没主意,哪个意见支持的人数多,他们就倒向哪方。比如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刚开始的军事思想与范仲淹是一致的,都是主张积极防御,没想到,眼看风头转变,夏竦立刻变成了铁杆的进攻派。在这种意见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范仲淹孤身言危,确实需要十足的勇气和百倍的自信。


与他一同担任安抚副使的韩琦,也属于坚决的进攻派,当然,韩琦也有自己行军打仗的一套理论,并且在出兵之前,已经做了详细部署,如果将军任福按照计划行事,不贪功冒进,中了元昊的埋伏,那么很可能此次主动进攻的计划会成功。再者,本次大宋准备组织20万的兵力进攻西夏5万兵力,以四对一,很多人认为胜算还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忘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存在很多不知可因素,人多,并不一定能打胜仗。在准备如此仓促的条件下就出兵,纯属侥幸心理。胜了,并不意味着大宋就兵强马壮;败了,那才是合情合理。韩琦因为无法说服范仲淹出兵,便动员经略安抚判官尹洙去游说,范仲淹不为所动,坚持意见。尹洙磨破了嘴皮子,逗留了二十多天,徒劳无功,叹道:“韩公曾经说过,用兵当置胜负于度外。范公太过小心谨慎,在这方面就不如韩公了。”范仲淹反驳道:“大军所动,万民所悬,岂能置胜负于度外?”由于朝廷责难范仲淹,他便写信辩解:“去年秋天,朝廷曾经派遣朱观等六路军马掩袭西夏军队,耗费粮草无数,结果连敌人影子都没看到,一宿而还。近来朝廷有密诏,再次派遣王仲宝等人主动进攻,差点吃了败仗。如果继续坚持主动进攻的政策,我大宋军队还会吃大亏的。臣与夏竦、韩琦皆一心速望平定。但战者危事,如果出现差池,则平定之间,转延岁月。所以再三坚持己见,并非不协同作战。”为了给仁宗皇帝吃一颗定心丸,范仲淹再次申明,待其余四路大军进攻之际,留下延州这路兵马以作接应,同时用来招抚军队。一旦其余军队出师不利,至少延州还能留点本钱。

好水川之战

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2月,西夏元昊听取谋臣张元的计策,以渭州为突破口,谋取关中地区。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设置陷阱,诱宋军深入。韩琦以任福为总指挥,桑怿为先锋,朱观和武英断后,集结军队,发动主动进攻。韩琦告诫他们合并西进之后,绕至敌后,倚靠附近的城寨作为粮草供应,这些城寨相聚四十多里,接应方便。千万不要慑远进攻,只要埋伏在附近,断决夏兵的后路,便可一举歼灭之。并且多次重申,如果将官不听节制,擅自行动,不管功劳多大,一定给予严惩。然而,韩琦的告诫成了耳旁风,任福打了几次小胜仗之后,便产生了轻敌之心,被敌人引诱,一路追到了好水川,在这里,宋军迎来了命中第二个劫数。元昊早已经安排了千军万马在这里以逸待劳,宋军长途跋涉,供给不足,陷入了重重包围,宋军只好背水一战,包括任福在内的十几名大将全部战死,宋军惨败,阵亡一万多人,几乎全军覆没。

宋仁宗

宋军的第二次大败的消息传到朝中,吕夷简吓得急火攻心,心惊胆战,心想皇帝若得知这消息,自己绝对会被罢免。为了保住相位,他压住军情不报,并且,只要看到谁提交宋军战败的消息,一律给予严厉打击。吕夷简就这样欺瞒了仁宗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仁宗正在化成殿里办事,忽然听到院子里一个扫地的老翁仰天悲叹:“可惜了这些死去的将军们!”仁宗听到后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老人家为何在这里独自唉声叹气?”这名老者说道:“陛下难道不知道宋军再次吃了败仗?好水川一战,死了上万人啊!”仁宗大惊:“你是怎么得知的这个消息的?”老者走上前来,将藏在腰带里的书信呈上,老泪纵横:“因为我的女婿就在这次战役中阵亡了,这是家人送来的急信。”仁宗这才震惊当场,知道自己被宰臣们给蒙蔽了,不禁勃然大怒。因为连续两次惨败,让朝廷不得不改变轻敌心理,逐步采取了范仲淹坚持的“积极防御”政策,这才变被动为主动,扭转了战局。

(未完待续)


作者
王麟
铁路工程师,科普及历史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海钩沉】仁者误国(四)——好水川之战
韩琦传
第二十九回 中虏计任福战殁 奉使命富弼辞行
从“文正”看范仲淹与包拯
范仲淹小传
《清平乐》中的夏竦是何许人也?还原宋仁宗时期真实的夏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