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葛昌楹的印章收藏筆記


明代,是中國藝術發展歷程中的分水嶺:此前,藝術承載社會、教化之功用遠大於藝術家個人的情緒表達,姑可稱之為藝術的“不自覺”時代;此後,伴隨商品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藝術逐漸擺脫現實羈絆,更加傾向於藝術家的個人抒發,或可稱之為藝術的“自覺”時代。這其中,文人對藝術活動的主動參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之一便是篆刻藝術在明末及此後三百年中的大發展。也是在此時,印譜作為篆刻作品記錄的載體首次出現。



左起俞人萃、葛昌楹、丁仁、王禔、高野侯、高絡園


從明清至民國的幾百年間不乏金石印章收藏大家,乃至世家。由於古代印章實物傳世甚少,而元明以來所大量使用的石質印章又容易磨損,因此,在金石印章的收藏體系中,印譜的收藏一直倍受重視。印譜,是記錄印章原始面貌、展現某一作者或者流派作品風格、體現收藏者收藏規模和理念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更有著不可忽視的歷史文獻價值,對於歷代藝術品的鑒定和相關歷史的考證具有直接的參考作用。




傳樸堂自拓印譜


幾百年來,各式印譜層出不窮,而兼具以上諸種意義者卻並不多見。在清末浙西望族、以書畫金石善本收藏而聞名一時的平湖葛氏傳樸堂舊藏中,有一部葛昌楹親拓的印譜頗為特別。該譜裝訂簡易,開本亦小,然而譜中卻涵蓋了自宋迄清以來諸多名人名家印章;尤為特別的是,此譜中每一頁均有葛昌楹的親筆記錄,從中我們不僅得以知曉某一印章的材質、鈕式等詳細情況,更可窺見這些印章的收藏經過——它更像一部印章的收藏筆記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印譜,而這,也正是其最有價值的地方。

扉頁鈐蓋傳樸堂堂號印及書徵持贈自用印


這部傳樸堂自拓印譜僅一冊,封面封底綾布裱面,無題簽,內中含扉頁共計四十七頁。此譜裝池及內頁裁剪並不十分精謹,頗有毛邊本的趣味——由此可見此譜的製作有別於一般印譜,應不是系統為之,有可能是從日常收藏記錄中整理而來。印譜扉頁居中鈐蓋吳昌碩刻“傳樸堂”朱文堂號大印,此印乃吳昌碩生平重要作品之一,刻於1918年(戊午)75歲之際。葛昌楹、葛祖芬兄弟與吳昌碩相交甚深,吳氏一生為葛家兄弟治印無數,且多為用心之作。此堂號印無論從尺寸還是藝術上看,在吳昌碩平生作品中都算少見的佳作。




印譜第一頁及最後一頁


印譜中所收印章自宋代米芾自用象牙白文印“米芾”起,至清代陳鴻壽為諸嘉樂所刻兩面印“諸嘉樂印”、“秋士”結束,共計一百又一鈕(以印面數量計)。在這些印章中,從古代名士文人用印到明清流派印應有盡有,並且幾乎都是傳世的珍品,如宋代有米芾、文天祥自用印,元代有吾丘衍為張雨所刻三枚名號印,明代有“宣德”年號印、文徵明文彭父子用印十枚、著名學者方孝孺及書畫大家董其昌、黃道周、倪元璐等自用名印各一枚;而清代印章更是數量眾多,除鄧石如、西泠八家及吳讓之、趙之謙等皖派、浙派名家印外,還有並不多見的錢謙益絳雲樓書畫印及改琦、永瑆、張廷濟等人自用或自刻印。種類之繁多,品質之上乘,所涉歷代名家之眾,在傳世印譜中可謂僅見。


圖:元 張雨自用印三方

下圖:明 倪元路、黃道周用印二方


體例上,印譜內頁均只鈐印面而不拓邊款,每頁鈐印二或三枚不等,頁面空白處均有葛昌楹手書記錄文字,內容包括印章作者或使用者、材質、鈕式等相關情況,並偶有述及傳樸堂所藏其他相關印章的收藏經過等資訊。縱觀此譜,可見傳樸堂收藏印章數量之豐富不僅在於時間跨度之長,更在於其中諸多印章乃歷代名家所用而世人平時難睹真容,可謂稀世珍品,“傳樸堂收藏之富,骎骎乎為浙西之冠”,信非虛言。




上圖:清 永瑆、董洵篆刻二方

下圖:明 “宣德”年號連珠印


在此譜中,宋代印章有兩枚,一枚為“米芾”白文牙章,一枚為“文天祥印”白文玉印,根據葛昌楹的記錄,米印無鈕,頂有“橫山”二字款,文印則為龜鈕。米芾為宋四家之一,世人多知其書畫皆入神品,然其曾親自參與印章製作一事,卻鮮有知者。在他的傳世印章中,除了此印,還有“楚國米芾”、“米氏書印”、“寶晉齋”等印。根據沙孟海先生的推斷,宋代文人畫開始盛行,文人治印的苗頭也以出現,因此,說米芾是文人篆刻的源頭並不奇怪。除這兩枚宋印外,從葛昌楹在明“宣德”犀角連珠年號小璽邊所作的記錄看,傳樸堂還藏有“政和”、“禦書”、“紹興”等四枚宋代宮廷印璽,並曾以“五璽”作齋號,可見其對這五枚宮廷印璽的珍愛。



上下圖:明 文徵明自用印五方


這樣的記錄在譜中隨處可見,而這些記錄,正是此譜最有意思的地方:它們讓這部不像印譜的印譜不僅可觀可賞,而且可讀可品;觀者不僅可以從中知道這些印章的來歷、收藏經過,甚至還能瞭解到其背後的歷史掌故。如譜中關於文徵明、文彭父子所用印章,葛昌楹記錄到:


癸亥冬日,余得文衡山自用犀角印一十五鈕,篆刻之妙、制鈕之精實所僅見。此印向藏吾禾孫氏百犀印齋,洪楊亂後歸諸于氏,今從于氏得來,嘆為得未曾有,因擇尤(優)鈐陳。


此段文字記錄了文徵明自用印的收藏源流、來歷,文中所提到的“洪楊之亂”便是太平天國事件,以“亂”稱之,亦可見當時人對此事件的基本態度,可補史實。

上圖:明 文徵明自用印二方

下圖:明 文彭自用印二方


在文彭的兩枚自用印旁,他又跋以長文:


文國博印二鈕,亦犀角龜鈕,與衡山印同歸余齋。昔魏稼孫嗜印,嘗謂周櫟園且不得見三橋印,則終不得見,其以為恨事。余何幸而眼福得超過前賢,可不公諸同好乎?亟鈐之以呈賞音清鑒。


這段文字中提到魏稼孫說周亮工尚不得見文彭之印,可見文三橋篆刻作品在當時便難得一見,字裏行間尤見葛昌楹獲得此印後的激動愉悅之情,因此乃迫不及待地鈐蓋出來讓同道共賞——而這,或許可驗證我們之前對此印譜的判斷:這不是一部系統性的印譜,而是從日常收藏記錄中整理而來。

上圖:明 钱谦益、董其昌用印二方

下圖:明 吴涵为冒辟疆刻印、何震为马湘兰刻印二方


另外還有幾段文字,讀來則頗有筆記野史的味道:


錢氏絳雲樓印,牙質鹿鈕。當時河東君風韻,維此印得時時領略。


這是跋“絳雲樓書畫印”的。絳雲樓是著名文人學者、東林黨領袖之一錢謙益的藏書樓,也是他和夫人、一代名妓柳如是的吟詠行樂之所。柳如是能詩能書能畫,才名與豔名雙絕,一首“垂楊小院繡簾東,鶯閣殘枝未思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氣美人中”被陳寅恪先生引為有明一代最好的七絕。柳如是與馬湘蘭、董小宛等人被後世冠以“秦淮八豔”之名,這八名女子才藝雙絕,與當時文人多有交集,經常相互唱酬,或以作品為贈。如譜中所錄何震那枚著名的“聽鸝深處”就是為馬湘蘭而刻,葛昌楹也在旁寫道:何雪漁為馬湘蘭刻印神品。

上圖:清 鄧石如、巴慰祖篆刻二方

下圖:清 丁敬、黃易、奚崗篆刻三方


譜中收錄最多的,乃是清代名家流派印。清代是篆刻藝術大發展的時期,伴隨著金石學、考據學等小學的興盛,篆刻藝術呈現出一片燦爛繽紛的局面。傳樸堂所收藏的清代名家印可謂百家齊備,這在當時已為世人所稱道,無需贅言。然在這眾多的名家中,葛昌楹個人是否有所偏好呢?在此譜中的一則記錄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錢耐青刻印近宗鈍丁遠追漢法,渾厚古樸,近世莫與倫比。故趙悲盦謂近人能印者,錢叔蓋一人而已。悲盦且如此心折,叔蓋之能事可知矣。余亦最嗜叔蓋印,今秋得其為吾禾範稚禾作者二十餘鈕,均精到之作。向藏仁和高邕之處,曾為《未虛室印譜》行世。然係木板翻刻,難免失真之弊。此則廬山真面目,與翻本不同。

上下圖:清 錢松篆刻五方


這段百來字的題跋可謂內涵豐富:首先是論印,探究錢松的篆刻師法、風格和歷史評價;二是表白,表明自己最喜歡錢松作品;三是述略,闡明作品的收藏來源及著錄情況。這簡直是一段題跋文字的範本,言簡意賅,各項資訊一目了然。也正是依靠譜中大量此類文字,我們才得以瞭解許多印章本身及背後的故事,並在此過程中對收藏者個人的藝術觀點和涵養有了更加健全的理解。

上圖:清 丁敬、蔣仁篆刻三方

下圖:清 趙之謙篆刻二方


葛昌楹一生以“集藏金石,輯梓印譜”為情志,為“保存金石,研究印學”而不遺餘力。他將大量精力和財力都用在了名家篆刻的收集、鑒別、整理上,或獨立或與人合作,從而系統地輯梓成各種高質量的印譜嘉惠印林,著名的有《傳樸堂藏印菁華》、《吳趙印存》、《明清名人刻印匯存》、《宋元明犀象璽印留真》、《鄧印存真》、《寶穰室燹餘印存》及《丁丑劫餘印存》等。如果說這些行世的大部頭印譜是一份公開的“著作”的話,那麼這本小小的傳樸堂自拓印譜則可視之為一份私人的“筆記”。與其他印譜相比,其重要意義在於:如果不是有幸見到這本印章收藏筆記,在傳樸堂舊藏已大量為兵火所毀或流散各方的今天,我們很難真正瞭解作為一代收藏大家的葛昌楹、作為浙西之冠的傳樸堂,是怎樣進行其收藏活動的。歷史往往只能靠想像,而想像在大多數時候是粗枝大葉的;這部筆記所展現出的細節,正可讓我們的想像臻於完善。



傳樸堂自拓印譜內頁欣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收藏家337期:葛昌楹,情系西泠印社,吴昌硕为其治印无数
#金石篆刻印章 #篆刻印石 #名家篆刻#篆刻展示
【嘉德春拍】印谱双璧 巅峰绝作——关于《十钟山房印举》和《丁丑劫余印存》
青田石印 | “天下第一名社”之标志性符号
印学渊薮:《丁丑劫余印存》与明清印谱
葛昌楹—傳樸堂自拓印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