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甚至波伏瓦某次信中提到了一晚上十次


原文标题:《用文字抵抗岁月》


谈到2015年的年度读书总结,应该离不开豆瓣。

我的豆瓣注册时间是2012年8月2日,但在今年之前,所有登录的次数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十次。今年年初(也可以认为是2014年年底),我无意参加了猫语猫寻发起的一个自己出邮费、对方赠书的线上活动,然后获得了五个豆友赠送的五本书,其中一本是张躲躲赠送的电子书,是她的故事集《你是我的一个故事》,另外四本纸质书,分别是《霍乱时期的爱情》、《柏拉图的次好政制》、《去远方发现自己》、《如果我活着回来,就接受现在的人生》,但只有一本是我自己付了邮费的,其余三本的赠送者竟然都没有要我的邮费,自己在快递时就付了。(看完之后,部分我又包邮送给了喜欢的朋友。)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豆友们好温暖,便经常开始登录豆瓣。

在阅读这几本书的过程中,心里会有一些想要表达的东西,于是我便开始把这些感受转成文字,贴在豆瓣上。在我写了《如果我活着回来,就接受现在的人生》这本书的读后感没多久后,竟然看到此书的责编在下面留言,说看到:“...他们的离别,并不狼狈,在小朱飞刀的刻意下,没有显得支离破碎。一个男人连分手都顾及着女人的尊严和面子,我想他除了有很好的教养,是真的认真爱了”,看哭了。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原来自己的这些小敏感在转化为读后感之后,仍是会有人喜欢的。后来,作者小朱飞刀加了我的好友,说责编给他打电话说看到一篇评论后很感动,所以他也马上看了,谢谢我的评论。我再一次觉得,这个叫豆瓣的地方真的是超级可爱,超级温暖。在这几本书里,我还写过《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后感,当时把它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放在一起写的,我以狭隘而浅薄的观点认为,读名著,就像是一个画圆的过程,各种故事,互相补充,各种缘分,互为答案。

接着,我发现了书评人俱乐部的小站,小站里提供很多免费试读的书,你可以参加活动申请,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书评或贴几篇书摘就行。当然,在群内也曾展开过多场关于书评和读后感的激烈讨论,但其实我并不太在意,那时候我只想着有免费的书看,然后写些自己喜欢的文字就好了。就是一念间的随意,让我在2015年阅读了220+本书,以及写了170+篇感受。我把这当作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方面,在2014年我加入了某网站做志愿者,每周完成2-3篇文章,在写了一百多篇文章后,严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越写越乏力;另一方面,同年我买房之后,每个月的月供必须承担,再没之前想买什么书就买什么书,管他看不看的豪气了。不得不承认,现实有时候确实很现实。

一开始,我主要都是从书评人俱乐部活动里获得赠书,后来慢慢的写得多了,基本就是熟悉的编辑直接约了,也渐渐有了辨别和筛选的能力,知道自己喜欢看哪种类型,哪些作者的书,而哪些是不可违心约的,那样对编辑和作者都不负责。在QQ上经常有网友让我推荐几本书,我第一句总是问对方喜欢看什么类型的书,多数回答是不知道的,这种时候我从来不会冒然给别人推荐。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你又怎么能够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不喜欢的又是什么呢,要不直接看名著,可问题就在于,名著虽好,多数人还是看不进去的。在给某位畅销书作者写评后,有一资深的书评人(经常上纸媒)曾对我进行过告诫,书评就是让别人觉得这本书好,推动这本书的销售量,我写成那样,看了后谁会买啊。后来,我把这位书评人拉入了心里的黑名单,也取消了对该作者的关注,我一路见证了该作者的努力与成长,却在看了书后,放弃了对她的喜爱,也觉得这是蛮讽刺的一件事,但没有必要违心,看了后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件事触发了我很多思考,看了免费的书,难道就意味着必须当一个吹捧手吗?在老妈的某个电话之后,我彻底粉碎了这样的想法。老妈说,她和眼镜叔叔聊天,说我现在在写书评,眼镜叔叔说不就是给人当吹捧手麽,可爱的老妈问我是不是这样的。我想,绝对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不再接干预我写什么,要求我修改评分的编辑的约书了。从11月份开始,我自己花费买书的钱逐渐增多,越来越遵从内心的选择。但,今年的经历,让我觉得很幸运、很满足。

在这里其实我特别想说,编辑与编辑之间的素质是有很大差别的。我印象最深的编辑不是平时互动最多最频繁的,而是重庆出版社的刘编辑,在我收到迪诺·布扎蒂的《相爱一场》时,发现书页有部分受损,当时也就是无意告诉编辑一下书存在的问题,没想到几天后竟收到了一本全新的,这件事让我对她的印象很深。借此,想向所有一年来给予我帮助和照顾的编辑们说声“谢谢”,虽然上的纸媒不多,但我特别感恩你们的欣赏,让我在一开始时,内心里便充满了希望和爱。

另外,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很主动的人,开始在豆瓣发文后,也不会刻意找大号什么的帮忙推荐、点喜欢,但很感谢豆友们对我文章的喜欢,让一篇篇静静躺在网页里无人问津的文章,有了更多的颜色。特别是那篇那些敏感的小情绪,是岁月写下的一封封情书,原本只是一篇日记体的碎碎念,却有很多友邻告诉我很喜欢,让我觉得特别开心和幸福。感恩有你们。2016,希望我们都能越来越好。

接下来,具体聊聊2015年,所有看过的书里至今仍有很深印象的。在此,不分类型,不分顺序,不分作者逼格,不分文学价值,全在于我感受到的。且多是2015年出版或再版的新书。

●.迪诺·布扎蒂 《相爱一场》 重庆出版社

《相爱一场》


重庆出版社在2010年把此书译名《米兰之恋》,2015年译为《相爱一场》,但《米兰之恋》主人公安东尼奥是建筑师,而《相爱一场》里的安东尼奥是国际知名舞台布景艺术大师。显然,后者的身份与故事的铺展结合,更加合理。如果安东尼奥是建筑师,那么在第八章里,史卡拉剧院的相逢及故事的展开,个人觉得会显得突兀,模糊,且不合理。

50多岁的艺术家安东尼奥是个混得还不错的中产阶级,一次召妓改变了他的生活,也即是腰封里写的“布扎蒂写出了宿命”,一次邂逅便注定了安东尼奥的劫难。谈到宿命,让人联想到沈从文的一段话,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又如宿命的必然。无意而为之,却左右了自己命运。整部小说,安东尼奥表现的是极其清醒的沉沦,清醒的沦陷而无能为力,视为宿命。

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句子是:
舞蹈不过是以优雅的方式表现做爱。
人们出生、长大、衰老、死亡,好像肉体之爱是一种令人喜欢的事,但并不十分重要。事实恰恰相反,那是比所有一切都更为重要的事。

●.苏先生 《没有街道的城市》 九州出版社

《没有街道的城市》


《没有街道的城市》是一本纯文学的短篇小说集,由十九个故事,人物鲜活、深刻,是那种关上书,也能记得起的深刻。

而我至今都可以记起,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之下,回忆起这本书里的人物。那天,我躺在卧铺上,十一点了,毫无睡意。隔床的男人平躺着,耳朵里噻着耳机,不知是在听歌,还是只为封锁上这单调乏味的“狂吃狂吃”声,断断续续地打着呼。夜晚窗外时时恍惚而过的亮光,让人觉得有些不安,这种不安究竟是什么,我又说不上来。我想,我总得干点什么,哪怕是胡思乱想也好。于是,《少女秀枝》里的秀枝,《村王多银》里的多银,《文学青年吴明的下半生设定》里的吴明,便一个劲的钻进了我的脑袋里,伴随着更加严重的不安,我终于还是睡着了。

●.塞琳娜· 黑斯廷斯《毛姆传》安徽文艺出版社


《毛姆传》


这是我第一篇上豆瓣一刻的书评,好在大家除了表示结尾很仓促外,没有过多批评。(常听其他作者说,一刻骂人有点凶,哈哈哈。我真的没有黑它。)

《毛姆传》是我2、3月看得时间最久的一本书,当然不是说它生涩难懂,不具趣味。相反,它读起来是很轻松的,正如副标题“毛姆的秘密生活”揭示的一样,它其实特别能够调动起人的好奇心、窥探欲,内容顺畅,并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我之所以读了那么久,是因为读得断断续续,读上几十页,总要搁置一段时间,不想太过揪心。

看完全书后,终于可以理解毛姆为什么在接受报纸采访时,明确表态不愿出自传,他真是太机智了。无奈,市场是需要这本书的,更别说是关于私密生活的,即使我看后有些失望,但不可否认它较为真实的展现了毛姆的一生。失望的原因是之前把毛姆想得逼格太高了,当真相还原时,不管是以作家的身份,还是剧作家的身份,他都太善于迎合市场了。这从毛姆给凯利传授心得时就能清楚得看出来,“大众想要什么你就给他们什么,这一点很重要”。而他,无疑也是这一条法则忠实的践行者。毛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理解观众,知道如何给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所理解的毛姆先生,是位现实而又傲娇高产的先生。

●.成龙/朱墨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



香奈儿的创始人可可·香奈儿曾说:“当你了解男人都是小孩子,你就了解人生所有的事情。”看了《成龙:还没长大就老了》后,对这段话会有更深的体会。男人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地位,多么深远的影响力。

或许是女孩的原因,对过多的“打打杀杀”并无太多的兴趣,对轻描淡写的几段感情倒是记忆深刻。显然,作为爱泡妞的成龙,不可能只有这八段感情,这或许不过是印象稍微深刻,内心存有歉意,方便讨论的八段经历罢了。又或许,是八段典型的,代表所有呢。

可不言其他,光是从对待感情的方式上,成龙叔叔真是还没长大就老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把他当作传奇,而不是神,一句谁没有做过错事,便可结尾。艾瑞克·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写: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爱情,也是门艺术,是需要学习的。

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它其实还是较为客观的,并没有过多吹捧成龙。

●.缪丽尔·斯帕克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南海出版公司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诉了一段发生在玛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具有罗马传统女教员特质,又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吉恩·布罗迪小姐与布罗迪帮六名学生之间的故事。布罗迪小姐知识渊博,是位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她常常给布罗迪帮的学生们灌输思想,说:“你们都是未来的女英雄。英国必须是个适合女英雄的国度”。

全书最大的争论点便是,最受布罗迪小姐欣赏,她认为最有洞察力的学生桑蒂为什么要背叛她?我认为正是因为桑蒂从小便具有的极强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也便是促使她走上了心理学道路的重要因素。直到二十五年后,布罗迪小姐已经躺在坟墓里,桑蒂才从混乱与朦胧的意识中清醒过来,才明白如果她当时认真想一下,便会看清布罗迪小姐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正因为缺乏这种自我批判精神,布罗迪小姐的自私与独裁,才让桑蒂背叛了她。

●.[日]井上由美子/[日]百濑忍 《昼颜》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昼颜》


整部小说里,我特别喜欢两个人,一位是家庭美主妇利佳子,另一位是画家艺术家加藤,之所以最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最懂人性。利佳子凭借的是多年来偷情的经验,各式各样的人接触多了,自然能够洞察些真相。很多东西看似随意表达,其中往往有深刻的觉悟。因为她,可以说改变了同是家庭主妇兼商店临时售货员纱和的后半辈子的人生。而加藤的这种能力,像是艺术家以生俱来的敏感。

小说里的人物,几乎是破碎的,没有正面完整的。这或许正是由于人性的复杂性,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人。他们各怀故事,或真诚,或卑鄙,或犹豫不决,或果断直接,有令人喜欢的一面,也会有不欢的一面。总之,在其中,你不会要命的去讨厌任何一个人,也不会疯狂的迷恋任何一个人,没有罪不可赦的人,也没有形如天使的人。他们都是有残缺的。故事里,身体或者灵魂都没有出轨的人,或许只有庆子(纱和的婆婆)呢。而出轨,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出口,他们在其中,也算各自找到了方向与意义。所以,我取了一个书评名叫《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出轨的路上》。

当然,很多网友留言说,书籍和电视剧里的情节不一样哈。

●.[美] 加布瑞埃拉·泽文 《岛上书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岛上书店》


老实说,《岛上书店》并不是一部让我有太多感触的书。

如果问对主人公A.J.费克里有无敬佩之意?那唯一的,是他改变了艾丽丝岛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警长兰比亚斯,一个从几乎不读书,到成为读书会的核心人物,再到小岛书店的新接班人。虽然谈不上华丽的转身,但可以窥见他内心逐渐变得富足的过程。这些无形的力量,让他越发有勇气去追求心中的女神伊斯梅,并且成功的与之偕老。

最喜欢的场景是三岁的玛雅,手轻轻滑过书籍,稚嫩的声调嚷着, “早上好,杂志!早上好,书签!早上好,书本!早上好,书店!” 能想象这场景有多美。

而不太赞同的一句话就是,伊斯梅说的,“图书业的人跟其他人不一样,这是绅士淑女的行业。”

●.[法] 伊雷娜·弗兰《恋爱中的波伏瓦》 南海出版公司

《恋爱中的波伏瓦》


这本书的书评我取名为《在爱情里,笑声是不会骗人的》。

像我们这种平常人,真的很难理解他们的爱情。对于我们,爱情或许是单项选择题,对于他们,常常却不是,甚至可以不在选择的范围内。我想,唯一知道的便是,在爱情里,笑声是不会骗人的。

我一直想把这两段关系简单的归纳为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因为波伏瓦和萨特之间的肉欲并不多,到波伏瓦39岁左右开始,他们俩几乎不存在性爱关系了。他们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交流,事业上的相互帮扶。而波伏瓦和纳尔逊之间,有强烈的肉欲相吸引,感觉做爱时间常常是多于交谈时间的,性关系方面他们更和谐。波伏瓦在给纳尔逊的信里,经常会提到他们的性爱,甚至波伏瓦某次信中提到了一晚上十次。其实,波伏瓦和纳尔逊之间,也是有精神沟通共鸣的,她读了很多纳尔逊的作品,并和他交流的很深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情,划分为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他们的三角恋关系,彼此相互默认,也并无太多的矛盾。

●.[英] 乔迪·格雷格 《去你的,生活 : 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 新星出版社

《去你的,生活 : 与卢西安·弗洛伊德共进早餐》


看到18页,卢西安对一位不礼貌的服务员吼了句,“我们去没去剧院关你他妈的什么事?”我打了个寒颤,一下就振奋了,对,这才是我要的那种感觉,卢西安应该拥有的那种感觉。而不是码了一排字,告诉你,他一生结了两次婚,仅被他承认的孩子就至少有十四名(有记者甚至统计出是四十个,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相差三十六岁)。告诉你,他是多么的顽固,一生只想做他想要做得事情。告诉你,他是个虚荣中透着一丝浪荡的奇怪混合体。这些直白的总结,是不可能让我有所触动和震撼的,它们只是让我看到了作者乔迪 · 格雷格的定论,即便他追随了卢西安三十年,对他的了解足够客观,但于我而言,没有意义。

这本书还解开了我另一个困惑,一个赌徒,是什么原因会让他放弃赌博。卢西安在终结了赌博的日子后,作者问他有没有后悔,他说,“我就是对那个不再感兴趣了,因为我有足够的钱可以输得起,赌博再也伤不到我。赌博的唯一意义在于对输的惧怕,当我说输,我就是输掉所有。是那种必须能让你疼的输。”

●.[英] 罗伯特·加尔布雷思/J.K.罗琳 《蚕》 人民文学出版社

《蚕》


之前看《岛上书店》,里面有段伊斯梅的话,说 “图书业的人跟其他人不一样,这是绅士淑女的行业。”我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所以在评论时写,我们身处某个行业,容易形成固定看法,或者是很深的理解。但事实的真相就一定是这样吗?直到看了罗伯特· 加尔布雷思(J.K.罗琳的化名)的最新小说《蚕》,我才发现,其实我的质疑是对的。这部小说,就是以图书业为大背景的,看完后你一定不会认为图书业就是绅士淑女的行业。但在看书的过程中,再一次验证了智商是我的硬伤啊。

还好,小说里穿插了斯特莱克与他断断续续十六年的未婚妻夏洛特的故事。以及有些暧昧,但都看得出来他和罗宾是彼此喜欢的。这样的剧情,缓解了我这种不懂作者生动讽刺了文学的二傻青年的尴尬。怎么说呢,这么厚一本书,我安静全部读完了,即便看不太懂(智商问题),但它成功了。至少,它吸引了我。

●.[美]卡森·麦卡勒斯 《伤心咖啡馆之歌》 上海三联书店

《伤心咖啡馆之歌》


我是能够体会到卡森·麦卡勒斯笔下小镇的那种忧郁的,因为我来自类似的小镇。“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家棉纺厂、一些工人住的两间一棟的房子、几株桃树、一座有两扇彩色玻璃窗的教堂,还有一条几百码长、不成模样的大街。每逢星期六,周围农村的佃农进城来,闲聊天,做买卖,度过这一天。”唯一不同的是,我遇到的那些小镇里没有教堂,多了些其它品种的果树。

它们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在那里非常无聊,有着古怪的,甚至疯疯癫癫的气氛。 寂寞的,忧郁的, 就是这种感觉。我曾不知道多少次, 路过很多这样的小镇, 没有希望,压抑而无所事事,让我一次次的逃离。

叽叽喳喳的热闹下,藏着深刻的寂寞与绝望。茶余饭后,他们聚集在一起,打发着一群人的无聊,依靠议论别人家稍有不同的故事,维系活下去的乐趣。就像故事里那群在爱密利亚小姐开的咖啡馆里打发时间的人一样。

●.[日]夏目漱石 《我是猫》 浙江文艺出版社

《我是猫》


提到猫,爱猫的文人实在太多了。比如, 海明威特别喜欢多趾猫,他在文章里曾写,“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村上春树说过,“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夜里,我就把猫放在膝盖上,一边啜几口啤酒,一边写起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这至今都是美好的回忆” 。但在《我是猫》里,我并没有读出作者对猫的过多喜爱,不过是借用猫的视角罢了。小说中提到,“猫的悲哀就在于力量无法与人类抗衡”,这应该是作者对猫的态度很好的注解。

看前几章时,我有种看不下去的感觉,收养无名猫的主人苦沙弥真的是牢骚太多了。这让我想起了毛泽东在《赠柳亚子先生》里的那句,“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对于不喜欢太多负能量的我而言,实在是一种煎熬。

看完整部小说后,最喜欢的是小说快结尾时,苦沙弥、迷亭、 寒月、东风和独仙在一起的聊天,他们谈哲学,谈艺术,谈人生,谈爱情,谈生活。始终保持着那份真性情,没有“摧眉折腰事权贵”。生活里有这样一群“臭味相投”的朋友挺好的,虽然各有缺点,却也有各自独特的魅力。

●.郑执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从此学会隐藏悲伤》


收到郑执新书《从此学会隐藏悲伤》的那个早上, 刚好在朋友圈发了心情,说:
越来越不想说过多的话,做过多的解释,索性写在文字里。
深不深刻,到最后也无关紧要。
它们曾记录我的心情,没有辜负,如此已是莫大的幸福。

很多时候感觉真得很奇妙,你不知道是这本书贴合了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的心情,还是酝酿了一段时间的心情,就是为了等待一本能够懂得的书。然后,在还没有翻开书之前,我已是非常喜欢它,书名和封面都很喜欢。

这是一本短文集,二十几篇短文里,一半是作者自己的故事,一半是作者所遇之人的故事。重点是,它不是那种经由别人讲诉“虚构”的别人家的故事,文章都是作者经历的故事。并且,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这种真实,没有故意想要赚取谁的眼泪,却可以让你感动。郑执在自序里说, “我一直相信,人只有承认对生活本身的无力以后,才是真正获得勇气的开始。”经历过,便会懂得。

●.蒋一谈 《庐山隐士》 作家出版社

《庐山隐士》



《庐山隐士》里,有篇文章叫《花的声音》,印象特别深,看了之后,我压抑到不行,那种不安与恐惧感,随时可以轻易击碎我。我太怕这样的作品了,太过残酷了。它让我整日不可安生,唤醒了内心里深藏的魔性。

时常在文字里求解脱,那些不堪的回忆,当我有勇气一字一字的打出来,我就会觉得可以解脱了。它们不再像巨蟒似的缠着我,不再厚实的盖住以往的回忆,让我透不过气。我挣扎着,不停地想要逃出去。可一旦触碰到,它们又一次次的吞噬了我。就像《花的声音》。

●.马超 《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


朋友们聚在一起聊天,问我这半年来在豆瓣上写书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半分犹豫都没有的说,大概就是把自己曾经喜欢的作者一个个毙掉吧。然后对“文如其人”,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了解越多,自己脑中YY的画面也就越容易破碎。当然,也开始认识了一些之前不知道的作者,他们让我感到很欣喜。一如,马超。

如果不是因为《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我大概对马超还是一无所知。因为这本书,我们加了好友,偶尔聊聊天,当对她的了解越来越多,喜欢也就越来越多。一开始,我只是好奇,一个藏传佛教哲学专业佛学研究生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最后的答案是没什么不一样,她也活在生活里,她很真实。这种真实、坦诚,在她的为人处事上,在她的文字里,都可以感受到。曾经那个极易暴躁、敏感、焦虑的她,通过“应该给生命寻另一种活法”之后,过得越发安宁。

马超在书里写,“我们的内心缺少什么样的品性,命运就要通过同样的磨难磨炼出这种品性”,我之所以如此赞成,就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感谢这本书,带给我一整个下午的宁静,如今再想起,内心已无波澜。

●.(美)马里奥·普佐 《笨蛋没活路》 江苏文艺出版社

《笨蛋没活路》


一生渴望自己是魔法师的梅林,最终不得不接受现实,自己根本不可能成为魔法师。故事从赌场开始,又终于赌场。以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那段,“我受尽折磨,但我仍没活过一场,我是个不定方程式中的X,我是人生中的某个幽灵,我失去了所有的开端和终结”的重新体味结束了小说。这是一部在读后几天仍会扰乱你心情的小说,总有一些内容,会触碰到我们敏感的神经。

小说第一章第一句话便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听我说,我将会告诉你男人生活的真谛”。我拭目以待,马里奥·普佐究竟想要在《笨蛋没活路》里,告诉我们怎样的男人生活真谛呢。直到整部小说看完后,惊叹于作者脑洞实在开得太大,这是一部用“宏大”二字形容并不为过的作品。它主要以拉斯维加斯赌城生活、纽约文学圈的生活、好莱坞电影圈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

●.姬中宪 《一二三四舞》 《我不爱你》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二三四舞》


《我不爱你》


这是我第一次看姬中宪的小说。《我不爱你》和《一二三四舞》同时入手,我先翻的是后者。正值国庆期间,我在火车的卧铺上翻了第一篇小说《单人舞》,然后一步步被作者带入情景中,跟随“他”的步伐,想尽各种办法,希望有一种合理的解决方式可以快速结束“他”的窘迫,最终在作者一点点带入下,直到结尾也没能如愿。我突然觉得叫姬中宪的男人有些残忍,他让你无处躲避,逼着你直面生活中种种意料之外的意料之中,最后不给你想要的结局。但,我喜欢这种不受掌控,让自己不舒适的阅读。这个男人,虽然很残酷却又丢不掉温情。

●.[法]圣埃克斯佩里 《小王子》 武汉出版社

《小王子》


如果你生性孤僻,那么恭喜你会更容易读懂《小王子》。因为它是灵魂深处充满寂寞的圣埃克絮佩里所写,同类的人更容易读懂彼此。正如周国平在评论《小王子》时说的,“ 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又是极孤独的人,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决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与他们性情相通的成人看的,或者用圣埃克絮佩里的话说,是献给还记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少数成人的 ”。

比起《小王子》,我其实更喜欢圣埃克絮佩里用文字探索灵魂深处寂寞的那份执著。

●.李枫 《圣地》 长江文艺出版社

《圣地》


看到第一篇《每个年轻人都要有一场属于自己的远方生活》里写,“不过我自己还是个处子,这真是我创作生涯截至目前为止最大的绊脚石,我也羞于启齿,因为我害怕朋友们知道这件事后会认为我热衷研究性是因为压抑”,就笑个不停,囔着这作者多可爱啊。而我又何尝不是呢,总喜欢看情色小说,觉得描写性的部分特别有趣,又担心朋友们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太饥渴,所以很渴望,这样会让我觉得很无奈。一个压根没有发生过的人,连自慰都不曾有过的人,是很难理解饥渴的,我只是觉得有趣,并不是由于压抑而窥视,只是一直认为两性关系是件多美好的事儿呀。就因为这一点相同的小秘密,我便对作者喜欢了起来,觉得他真是可爱极了。

这是一本读起来很轻松安静的书,它不需要你过多的费脑,文章前后联系的很紧密,虽然单独成文,却也可看作系列游记随笔。这一片圣地,是友爱、诗意与乐趣并存的圣地。只有内心充满纯净与美好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干净纯美的旅行随笔。

●.林欣浩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个人认为,林欣浩的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是我目前看过得最棒的一本哲学史和哲学家八卦史的科普书籍,没有之一。它好玩、有趣,又知识性十足。一气呵成的读完后,还觉得兴味尚在,期待作者再多写点就好了,但其实五百多页的内容,也真不少了。

爱看书的人想必不是近视,就是走在近视的路上。这本书充分的考虑到读者的难处,于是“超大”的字体,宽敞的行间距,保证了不带眼镜的你也一定能够把文字看得清清楚楚。当然,这都不是重点,我们不可能因为编辑考虑到了读者眼不好的难处就评价作者的作品特别棒的。重点还在于作品本身。

机智的作者早已深刻的觉察到,我们看完这本书后对一些地方可能仍是糊糊迷迷,有些地方根本就没有看懂,甚至直接光顾着去看八卦了。于是用一句话总结了重点,那就是:
形而上学走不通,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
形而上学家们研究了几百年,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所有形而上学都会陷入无法证明自身的困境。

●.抽风手戴老湿 《不想讨好全世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不想讨好全世界》


开始翻这本书时,真担心这又是一本催眠的故事集,所以我机智的躺在床上,做好随时倒下就睡的准备。可最后发现,这本书真是让人看得喜怒哀乐都全了。

看完之后,再看作者在自序里说的:“今年,我终于开始安安生生地过日子。上下班,挤公交和地铁,在招商引资的酒局里喝得断片儿。网上嬉笑怒骂写段子的时间少了,笔墨里冷嘲热讽的东西也少了,装孙子和二愣子的技能倒是熟练了起来。 ”竟然有种想要抱抱他的感觉。仔细想想,也挺好的,至少他留下了故事。

●.[美]伊莎多拉·邓肯 《采摘幻想的女孩: 邓肯自传》 南海出版公司

《采摘幻想的女孩: 邓肯自传》


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都喜欢把自己的出生描写的格外与众不同,这一点邓肯也不能免俗。她有时会想,跳舞的命运在母腹中就决定了的,母亲怀她时受了很多折磨,除了吃冰镇的牡蛎和香槟之外,其它的都吃不下。而她母亲的那一句,“这个孩子出生后肯定与众不同”,也就成为了她一生的注脚。邓肯信命,信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信如果小孩出生在海边或是山里,整个人生际遇会是大不相同的。邓肯就出生在海边,因为当音乐家(其实就是音乐教师)的妈妈很忙,成全了她儿时肆意野性、自然率真而自由的生活,她过得很快乐。

邓肯在看过很多爱情小说,及父母离婚故事的影响下,开始有了自己的婚姻态度,那就是:为了解除束缚妇女的桎梏,为了每个女人都有随心所欲地生育自己孩子的权利、能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美德,她会和婚姻对抗一辈子。当然,这些观点都没有问题,问题是她那时只是一位十二岁的小女孩,我们那个年纪估计还在惦记暗恋着班上的小队长班长学习委员啥的,可邓肯已早熟至此。她后来的情感经历,也正符合了这样的婚姻态度,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她是不幸的,甚至有人称她是“高级妓女”,认为她放纵自己的情欲,在男人的世界里恣意游戏,并因此而受累。但舞蹈史家们给了她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在没有小孩之前,艺术和爱情是邓肯生活里的两大动力,不管日子过得如何艰辛,文字里多还是欢乐轻松的。当三个小孩相继死去,文字里的疼痛感便显现了出来。对于母亲而言,孩子又是高于艺术和爱情的。邓肯也没能免俗逃脱。

此外,如特蕾西·雪佛兰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素黑的《《在爱中修行》、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马克·吐温的《康州美国佬大闹亚瑟王朝》、陈浩的《我最亲爱的》、一草的《小人物 : 毕业了我们一无所有2》、安东尼·多尔 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乔乔·莫伊斯的《永不言弃》、阿来的《尘埃落定 》、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茨威格文集》、瓦·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阿尔贝·加缪 的《局外人》都是我所喜欢的。(原谅我阅读的比较杂。)

记不清是何时开始,QQ里的高三小女孩经常找我聊天,聊她的困惑,聊看不到的未来,聊喜欢的作家,聊各自的生活。只是,这样的聊天,常常是凌晨,她从晚自习回到宿舍,刚把作业做完,而我刚结束了一天的阅读。知道她喜欢散文后,送了她一本张晓风的散文集,而她送了我一本琦君的散文集,她说这是她很喜欢的作家。

之后,在翻琦君的散文时,解开了我的困惑。一是关于兴趣,二是读与写的把握。琦君遇张佛千先生,咨询学画之事儿,先生说:“自己画就是了,何必跟人学呢?欣赏欣赏书法,练练字,看看大自然的花木山水,就拿起笔来画,画成什么样都没关系,自己谴兴嘛,又不是想当画家。”这种云淡风轻,看透之后的无所谓,让人心生欢喜,种种强加之借口,往往束缚了自己,困扰了自己。

所以,我不再抱着是否可以成为优秀的书评人,知名的写作者的心态去看书,去写作。写作于诸多的我们,是快乐,是保持生命力的方式。如果舍不得放下,总想记录些什么,那就随着自己的兴致来,毕竟写作最大的回报就是写作罢了。

感谢2015所有遇到的美好。

2015年12月2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0年8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20种)
2012好书“读家”荐
2018 年末,我想向你推荐这 10 本书
好酒慰风尘,好书慰人生
这6部经典间谍小说既烧脑又刺激
李伟长:梵高的太阳,艾略特的面具——四本美妙无比的传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