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她写情欲,只见美感,而无猥亵


2015年度最美电影原著小说《卡罗尔》,曾是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匿名之作盐的代价》。她从来不循规蹈矩,她的乖僻与特立独行难以用常理去揣度。《卡罗尔》对“爱”的书写是一种自由,又充满恶意……


 “爱”就是爱 

welcome

 


《卡罗尔》 

(美)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著 

李延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3月版 


我们对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大名鼎鼎的《天才雷普利》。这位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犯罪小说家”被包括希区柯克、维姆·文德斯在内的世界级大导演奉为缪斯。但她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她的乖僻与特立独行难以用常理去揣度。她一生不仅与众多女性有过交往,更借着自身不凡的想象力,堂而皇之地写入小说,而不管内容多么禁忌,或者市场能否接受。




《卡罗尔》有一个极为简单的叙事结构,故事本身也并不复杂。为了在纽约谋得一席之地,19岁女孩特芮丝努力工作,先是在百货公司当计时员工,后来终于有机会学以致用,为舞台剧设计布景。即便如此,她仍然不快乐,仿佛是一只“囚鸟”,在冷冰冰的水泥森林中求生,没有自由,也找不到真正的爱情。圣诞节前的一个早上,中年主妇卡罗尔适逢其会,就像“穿裘皮大衣的维纳斯”,为她带来寻找新生活的理由。


这是一种自由的书写,与其说海史密斯极力描述的是禁忌之爱,倒不如说是一颗率真的心。至少在她这里,“爱”就是爱,不是欲说还休上不得台面的勾当,相反它很简单,也很纯粹,浑然天成。因此,即便写性爱,哪怕“只有卡罗尔穿着黑色毛衣的身躯弧度,才是唯一实在的事物”,她也不愿让写作仅仅流于香艳撩人的情节。


她写情欲,笔下往往只见美感,而无猥亵。





但这又是一种充满恶意的书写。海史密斯太清楚经典作品的主题永远只有一个,即是“人类的基本处境”。于是,她带着惯有的严苛缜密,从容地穿行于人性善恶之间,并以微妙的文字再现之。她的小说,无一例外地将“人性、人生、起始、结束”当作构建文学大厦的砂石,一层一层地铺砌而成。


我们读《卡罗尔》,很难看到爱恋的甜蜜与情人的絮语,一路之上只见扭结成团的愤怒和嫉妒、猜忌与犹豫、责备或冷漠。毫无疑问,此时的“爱”已然变成“横亘在两人之间的野兽”,而随着剧情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终于发现恋爱中的两个人都不幸被“野兽的利爪”牢牢地控制住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野兽的利爪”?答案不言而喻。往小处说,这是家庭的掣肘、男人的自私;往大处说,则是人心的偏颇、社会的敌视。海史密斯声称《卡罗尔》是“一部单纯的小说”,但若是回到她最初创作的语境去考虑,卡罗尔与特芮丝的感情就没有那么“单纯”了。上世纪50年代初叶,刚刚走出“二战”阴影的美利坚转眼又把自己丢入冷战的渊薮:麦卡锡主义的高压、中产阶级的循规蹈矩,宛如铁幕一般严丝合缝,共同构造出美国当代史上最无趣、最沉闷的年代



“堕落的本质,就是逆着自己的天性生活。”


在那样一个年代,像卡罗尔(或者说海史密斯本人)这样的女性如何不“堕落”?那么,等待堕落者的“天性”又是什么呢?很明显是回归家庭,嫁一个男人、生养几个孩子,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度过余生。


可在海史密斯眼里,这样的生活该是何等乏味和无趣,不啻为悖逆天性的荒谬行为。她当然不会轻易屈从,为小说加上一个悲剧式的尾巴,而是默许她的人物和她一样去放纵,直至最后携手迈进幸福快乐的新天地。就这一点说,海史密斯比她的男性同胞(比如著名的“垮掉的一代”)走得更深更远。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 1921年-1995年2月4日

美国女作家。她的第一本小说《列车上的陌生人》由大导演希区柯克改编为电影,一鸣惊人。《天才雷普利》更是奠定其在类型文学中的至 高地位。读者目瞪口呆地发现,雷普利在这本名作及其后的续篇中,始终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徘徊,在“无间道”中经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考验。

她常年旅居欧洲各地。擅写人物之异常的心理状态,步步为营、幽微复杂,气氛往往如乌云罩顶,对善恶的界定也常常与其他犯罪小说大异其趣。 这些小说以其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吸引着众多电影从业者,“雷普利电影”版本,都成为脍炙人口的影史经典。


 插曲 |  奥斯卡之路并不顺利  获奖之前的绝处逢生



小说原名《盐的代价》


当初小说《盐的代价》在1952年发表的时候,作者匿名出版,由于题材敏感,最初出版社还拒绝发行。直到1989年,海史密斯才在一篇自序中谈到了对本书的创作,承认了这是自己的作品。


“之所以叫《盐的代价》,因为在17世纪'盐’还有另一个意思表示女性的情欲。而在本书中它隐喻了女主们的处境: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那么为了这份爱,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  ”

 

《卡罗尔》历经坎坷

1997年,《盐的代价》就已经改编成了《卡罗尔》剧本,但好莱坞却对女性之间的情感故事并不感兴趣,女主角布兰切特曾在90年代拍摄另一部由海史密斯著作改编的电影《天才雷普利》时读过《盐的代价》。“我从没有想过,'我一定要演这个角色’,”她说。然而几年后,当她的经纪人将改写后的剧本递给她时,她改变了主意。于是才有了现在的电影。


《卡罗尔》预告片



豆瓣网友

读完原著小说,你会发现其实卡罗尔并不像电影中凯特·布兰切特扮演的那般只是一个“撩妹高手”,她理智冷峻,却也深情洒脱。因为年龄差异,她有着特芮丝所不具备的眼界和意识,她深深地明白自己生活的复杂和矛盾,却依旧努力去争取追求爱的权利。这本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丰沛,是电影两个小时的叙述所不能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爱情的盐味丨《卡罗尔》阅读
“天才雷普利”和“卡罗尔”的生母是谁?
《卡罗尔》:2015年度最美电影原著小说|电影|凯特布兰切特|鲁尼玛拉|同性|原著
电影《卡罗尔》-没有爱情就像没有盐的肉……
《卡罗尔》:谁是照亮你生命的人?
10 部豆瓣高分爱情电影,却只适合一个人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