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的概述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限,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使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药食同源的理论来历

唐代期间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肚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味道,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跟着经验的积攒,药食才开始分化。在运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分辨。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出色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先的食疗原则。

因而可知,在中医药学的传统当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太古期间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往后的远景看,也可能返朴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以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同样一样可以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觅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种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很多药物也能够食用,二者之间很难严厉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全部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均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于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外一种含义。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

中药与食物的关系是??药食同源。人人知道,中医治病最主要的伎俩是中药和针灸。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囊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可供人类饮食的食物,同样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部分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的来源是雷同的。有些东西,只能用来治病,就称为药物,有些东西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饮食物。但个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因为它们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药物和食物的界线不是非常清楚的。譬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龙眼肉、山查、乌梅、核桃、杏仁、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病疗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药和饮食物的来源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亲切关系,我们就不难理解药食同源的说法了。

中药与食物的共同点:可以用来防治疾病。

它们的不同点是:中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欠妥时,容易涌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中药那样凸起和敏捷,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即产生不良的成果。但不可轻忽的是,药物固然作用强但一般不会常常吃,食物虽然作用弱但每天都离不了。我们的日常饮食,除供应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会因食物的功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对身体均衡和生理性能产生有益或不利的影响,与日俱增,从量变到质变,这类影响作用就变得十分明显。从这个意思上讲,它们其实不亚于中药的作用。因此准确合理地分配饮食,坚持下去,会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药食同源示例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讲明医药与饮食属同一个起源。实际上,饮食的出现,比医药要早得多,由于人类为了生计、繁衍昆裔,就必须摄入食物,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求。经太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了解了哪些食物有利,可以进食;哪些有害,不宜进食。经过讲求饮食,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而逐渐造成了药膳食疗学。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饪经历相联合的产物,因此药物和食物为原料,通过烹调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感化的膳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强体健身、祛病延年。是以,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效用和食品鲜味的非凡膳食。它可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材得到滋补,疾病得到医治。

为了达到健康之道,除了须注意日常生活习气之调整外,饮食的调整也可达到养生目标,中国千年来的生活体验,阅历了[神农本草经],[食疗本草]乃至[本草纲目]等,已经将食物及医药溶成一体,演变出[药食同源]之文明,中国医学发展过程中首重预防,而防止之道在于遵循自然治疗之原则,因此食疗须求其所宜,其所忌,且中治疗病相当正视[对证下药],所以在选择得当的中药进行食补前应先了解体质,才不至选择误差太多,反而失去其意义。

怎样意识体质,从生活表现上能够有个也许领会,通常可分成三类体质

(1)寒热证体质:热证体质会有紧张,兴奋,亢进,炎症,充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比较有口渴,喜好冷饮,尿量少且呈黄赤颜色,便秘等表现,且精神容易呈现兴奋状态;而寒证体质则是弛缓,萎缩,衰退,无力,贫血等症状,日常生活上口比较不渴且喜欢热饮,尿量多呈色彩平淡,女性生理周期较慢等表现,精神上较没力的状况。

(2)实虚证体质:实证体质的人中气实足,讲话有力,脑力充沛,无汗且容易便秘;而虚证体质的人发言时就较无力,体力衰弱,有自汗的征象,肠胃简单有下痢症状且表情较苍白。

(3)燥湿证体质:燥性体质的人体内水分较不足,容易口渴,乾咳,便秘,女性则月经较少;湿性体质的人则是体内水份过多,容易有血压高,浮肿,腹鸣,痰多或下痢等症状表现。

了解体质后接着须晓得药(食)物的本质,才能对证下药(食)物,因应体质上之寒热,虚实,所以药(食)物也分成

(1)补泻性质:补性的药(食)物可以加强人的抵抗力,添加元气,合适虚弱体质者食用,而实证体质者服用则反易造成便秘,汗排不出,病毒积压於体内,惹起高血压,发炎,中毒等不良症状;泻性药(食)物则可辅佐将病毒由体内排出之作用,可改善实证体质者之便秘,充血,发炎等症状,而体质虚弱者则大概会因食用过多而形成下痢,身体更虚弱,降低对病毒之抵抗力。

(2)温凉性质:温性药(食)物可以使身体产生热能,增加生机,改善其已阑珊,萎缩,贫血之身体机能,若热性体质者食用则会产生兴奋过度或性能亢进,而造成失眠,红肿,充血,便秘之情况;而凉性药(食)物则可以使精神有镇定效果,身体有清冷及消炎之作用,可以改善已呈亢进之机能,炎症,愉快性,充血性,清除不眠,肿胀,炎症等症状,若寒性体质者过度食用则会使冷症及血虚之症状更严峻。日常食用蔬果中,温性食物如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调味料,南瓜,大头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凉性食物如芹菜,菠菜,白菜,空心菜,番茄,萝卜,丝瓜,苦瓜,黄瓜,海带,西瓜等,平常可以选择适合之蔬果适当食用,但仍须留意就营养学观点而言,任何一种食物不宜过度或缺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食疗』中医秘方集-药食同源辨证食疗
秋季药膳进补防病
中医药膳学
药膳应用有讲究 且适量且有节制
药补不如食补,药食同源调养健康
调理脾胃的中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