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水豆腐皮

文水豆腐皮

  小时候,村里的街上经常传来“豆子换豆腐喽”的吆喝,就会有人用小簸箩或簸箕端出一些黄豆,换回一块豆腐或一叠豆腐皮,也就成了当时农家餐桌上不可多得的副食。
  那时,经常听人们讲“大象村的豆腐皮能打竹板”。大象是文水的古镇之一,是一个具有着得天独厚地域优势的典型农业村,非常适合种植黄豆。由于当地产的豆腐皮味道美质量高,大象就成了我们这一带豆腐皮的代名词。
  那时候豆腐、豆腐皮就是农村珍贵的食品,可以说是农村孩子的美味佳肴,但很少人有用钱买的,大都是用自产或田里捡拾的黄豆去换。
  豆腐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豆制食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 (前179——前122),西汉时期思想家、文学家、道家人物,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在炼长生不老药时歪打正着发明了寒浆,就是现在说的豆浆。汉乐府诗《淮南王篇》写到:“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银绠汲寒浆。”有一次,刘安偶然将石膏点入寒浆之中,正巧起了化学反应,从此就有了豆腐。据从河南汉墓画像石考古发现,汉代确实已有制作豆腐的作坊了。
  说起豆腐皮的发现,也有个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位村妇正在做豆腐,刚把豆浆煮沸倒入木桶,忽听到邻家吵架便去劝架。返回来上盐卤时,豆浆表面已经结了一层皮。村妇颇觉稀奇,用筷子挑起晾干,尝之味美,第一张豆腐皮就这样诞生了。
  文水豆腐皮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唐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在文水为父亲守孝期间,特别喜欢吃当地的豆腐皮,便指定豆腐坊的赵方师傅专门为其提供豆腐皮。显庆五年(660年),已贵为皇后的武则天陪高唐宗驾临并州,武后设“千叟宴”宴请文水老人时,下旨诏请赵方进贡豆腐皮,然而赵方已经去世,其子赵鑫便去“千叟宴”献艺。赵鑫以色香味俱佳的豆腐皮,赢得一致赞誉,武则天钦定赵家豆腐皮为皇家贡品,并赐号“方鑫”。
  据文水史料记载,1949年文水县有营业执照的豆腐坊8座,从业17人,年产豆腐60吨。1955年,全县有豆腐坊73座,从业141人,年产豆腐480吨。1985年达到120座,从业440人,年产豆腐1401吨。经营者主要为农民,他们游街串巷,自产自销。大象、门世等村生产的豆腐皮还远销太原等地。
  豆腐皮作为一种传统民间食品,由于其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极具保健养生之功效,所以深受文水人民的欢迎,成为最喜爱的家常菜之一。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餐桌上的副食品多起来了,但豆腐皮依然是老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有的地方甚至打造了“豆腐宴”,专门制作豆腐和豆腐皮为主的菜肴。现在,大象村就有24座豆腐坊,就在离大象村不远的门世村,还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豆腐皮生产基地:山西方鑫食品有限公司。文水豆腐皮也由他们公司申报成了吕梁市非物质遗产。
  我和方鑫食品的赵朝宾董事长以前也熟悉,四年前我因确定他们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曾经去考察过他的企业。听说我在写关于非遗的书,赵朝宾热情地邀请我去了他的公司。
  走进宽大的车间,看起来这四年的变化还真不小。赵朝宾介绍说他们生产的豆腐皮,采用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精湛。主要原料为黄豆,采用祖传的豆浆“点浆法”制作,通过豆腐工匠师傅的口口相传的传统技艺,加上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使得文水方鑫的豆腐皮美名远扬。
  其实,豆腐干制作的工艺流程也是复杂的,选豆、浸泡、洗豆、磨浆、煮浆、筛浆、点脑、破脑、拔布、切块、卤制、调味、摊凉、整理、包装……
  车间里,摊凉架上挂满一张张色泽诱人、柔韧筋道、滑腻如脂、软薄如纸的豆腐皮。特别是他们根据现代人口味的多样化,生产出了多味、麻辣、酸辣、鸡汁、五香、孜然、素鸡等不同风味的豆腐皮和豆腐干,让文水豆腐皮更加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真正让人感受到文水豆腐皮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摄生活》-92【豆腐皮】
1斤黄豆=10斤豆腐 想知道怎么做吗?
纯手工豆腐皮制作全过程,怪不得它那么贵!
[流金岁月]那时豆香
五香豆腐干的制作方法
老行当豆腐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