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在当下”的方法与路径

无论是对于修行的生命,还是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日常生活来说,活在当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课程。由于,我们在长久的生命过程中,从未经历过心的训练,因此我们非常习惯于自然的沉迷进入目标,而没有办法活在当下。因此,活在当下的训练对我们生命,是如此的重要,然而又觉得它十分的困难,常常让很多的人对此爱莫能及。

一、重视熟视无睹

在论述开始以前,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

当我在大概27岁的时候,去参加了我人生的第一次禅修营,我们训练的第一个观察的目标就是“观察呼吸”。由于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训练,自己全身心的投入,非常的专注,在经历七天的训练以后,有着非常好的身心体验。因为在那个时候的日常生活,正忙碌与创业以及世间的声色犬马,相对于那样的躁动不安的生命来说,我第一次体验到宁静所带来的快乐,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从未被我体验以及如此隐藏的快乐。它是如此的神秘,以及充满魅力。

同时,我又如此的震惊,我发现了一些生命中非常重要且从未被我觉察到的事情——那就是呼吸。这个带给我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我对自己感觉到非常的懊恼,一个朝夕相伴陪伴我日日夜夜,渡过27个岁月光阴的东西,我却在这所有的时间里面,竟然从未正眼看过它一眼。我竟然对如此重要的东西熟视无睹。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仅仅是观察它竟然就能给我带来如此美好的身心体验。

因此,我总是觉得,自己似乎已经错过了好几个亿。这就是,我们在修行圈常听到的那句话:无论我们在什么时候开始修行,我们都会觉得,哎呀,我的修行实在开始得太晚了。

这个分享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总是容易忽略那些简单,却十分重要的东西。这是我们对真理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本质原因。无论是观察呼吸或者觉知当下,都是这样的简单细微却又十分重要的东西。

这些所有微妙的东西的获得,都是源于我们实验性的观察。看我们人类科学进程上的种种发现,我们就会明白了,很大部分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实验性观察。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我们需要尝试一种,与我们过去几十年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这个世界,如果我们原来有某种思维和见解,我们便需要去审视原有的观点和见解,是否是完备完善的。如何检测呢?我们的世界观足够正确,我们的生命不应该困难重重,如此困难,如果困难,就是有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这便是审视性,实验性的观察。这样的观察训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就在于,我们开始尝试动摇我们固有的思维体系。例如,我们曾经以为,成为很有权力的人会很幸福,但是我们见到那些有权力的人也不幸福;我们曾经以为,成为很有财富的人会很幸福,但是我们见到那些有财富的人也不幸福;这便是实验性的观察,去动摇我们的“曾经以为”。我们看到,这个世界,有大量的人,却被这样的“曾经以为”而困惑困顿一辈子。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会有更加深入的获得,我们才会专注那些更细微的问题与发现。于是,有一天,我们终将发现,那些细微的本质带给我们的强大冲击,远远超越于我们表面看到和理解的。这是我们活在当下的思维背景与思维基础:因此,所谓重视熟视无睹就是指:1.尝试实验性的去观察,我们从未观察和在意过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细微的,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处处可见的事物。2.尝试重新审视,我们曾经熟悉的“自己的”世界观以及思维模式。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的心在当下,会有哪些状态?

二、当下状态的分类

我们在追逐事物的本来面目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提纲挈领直击要害,我们往往能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正进行任何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其中的纲领与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开始分类以前,我们需先要跟大家简单的介绍,活在当下的时候,需要观察和认知的两个重要的基础:“目标”——被观察觉知的对象;以及“心”——觉知者,观察者,造作者。

01.目标。我们在任何的当下,去观察我们的心,所专注的目标是什么呢?例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专注的是米饭,我们发现美食,觉得食物很美,我们需要拍照,我们又开始专注手机,专注照片。因此,来源于看的,听的,尝的,触碰的,想到的,都成为我们觉知的目标。因此,简单的来说,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所有的事物”“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的专注目标。

02.心。我们简单的描述心是什么呢?我们把他们的综合概念称为觉知者,观察者,造作者。也就是,我们内在与外在发生关系的心理状态。我们建立一个这样的粗的概念。

【当下状态的分类】

我们来看看活在当下的纲领与要素,我们知道,当我们讨论当下的时候,是指当下的这一秒钟,我们之所以不使用“刹那”这样的词汇,是因为“秒”这样的概念,更被多数人所熟知和理解。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当我们任何时候】(记住这句看上去不重要的话很重要),观察我们当下的这一秒的时候,有多少种状态呢?举起小手,有多少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肯定会回答说,这个太难了,我任何当下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这至少有几千几万种状态吧?事实上,任何当下,去观察我们的心的状态,我们大概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完全归纳:

01.目标混乱。

02.贪婪沉迷。

03.嗔恨焦虑。

04.昏沉睡眠。

05.智慧觉知。

我们之所以这样分类,一方面是基于法的认知,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这些方面是能够被任何一个普通人认知和发现的状态,因此,比较容易对绝大多数人上手。那么,我们在实际观察的时候呢,会发现一些上面没有提及的状态,例如“嫉妒”“傲慢”,他们可以归类为“贪婪组”,因为这个是对“自我”的贪见所引起的。另外上述中的分类,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一种交叉融合的关系,例如像胡思乱想组,有的时候思维的是过去的事情,有的时候就思维的是现在的事情,有的时候思维的是未来的事情,有的时候是基于愤怒而胡思乱想,有的时候是基于贪婪而胡思乱想。像贪婪与嗔恨组,他们更像是一组相对关系,当我们喜欢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贪婪;当我们不喜欢目标的时候,我们就会嗔恨。这样分类的主要原因,是便于大家容易的分辨自己“当下的状态”。

综上的描述,我们就能过理解,只要我们任何时候安静下来观察以及思考我们自己“当下的状态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将我们的自己的状态标记出来,是处于那种状态之中。这个就是对我们当下的状态的分类,这样的对当下的状态的分类很清晰,对我们自身训练活在当下是十分重要的。这是第一个要点。我们进一步举一些案例来做说明:

1. 看手机。是现代人出现很多的状态。我们把它们标记在哪里呢?第一类,目标散乱的胡思乱想。第二类,贪婪迷失。

2. 吃食物的时候。多数时候是第二类,贪婪食物的美味。

3. 交流谈论的时候。多数时候是第一类,想到哪说到哪。

如此,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可以将我们的生命的所有每一个当下的一秒钟,都可以进行详细的分类,以标记清楚他们的当下的状态。【记住,是所有的,完全的,都可以进行分类,不应该有一秒钟的生命,无法被标记。

三、安住当下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标记过去现在与未来三相

先观察我们的心的目标,是否在现在这一秒的目标。

    当我们理解了心处于当下的几种状态以后,我们就可以继续的标记心是否不再当下。那么,我们如何观察,心是否是处在当下的呢?其实这个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让自己做一个标记:【我们的生命的上一秒以及以前被称为:过去。这一秒被称为:现在。下一秒及以后被称为:未来。】因此,我们基于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时间单位来划分,我们的心所专注的目标,在时间上,会有下面的几个倾向:

 

当我们尝试去理解上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在任何时候去观察我们的心的时候,在时间尺度上,我们【当下的心】能够专注的目标分为六个方向:

1. 上一秒及以前的外在目标。

2. 这一秒的外在目标。

3. 下一秒以及以后的外在目标。

4. 下一秒以及以后的心,思维,想法,观察者。

5. 这一秒的心的状态。

6. 上一秒以及以前的心,思维,想法,观察者。

通过以上的分区,我们很好的将,我们的心能够专注的目标进行了时间上的区分。如此,在任何时候,我们就可以专注到,我们的心,在当下是专注的是【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我们的心专注的是【外在目标】还是我们的【心,思维,想法】自己。

我们便可以开始很好的训练活在当下了,我们如何训练呢?方法与路径是这样的,我们分为两个阶段:

由于刚入门开始训练,因此我们比较容易从粗的理解着手,我们以当前这一秒为现在来界定的时候,我们可以轻易的知道,在任何时候想要观察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观察到,我们当前的时间段,确切的说,是刚才一秒钟以前的时间段里面,是否有活在当下。那么,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我们当下的觉知目标呢?

从物质层面来说有以下一些东西:

1. 我们目光所及的物品,颜色。

2. 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音。

3. 我们鼻子能闻到的香味。

4. 我们舌头能尝到的味道。

5. 我们身体能够碰到的感受。

记住,这些在物质层面的东西,如果是在“当下”,也就是我们必须专注“当下”这一秒钟的物质,如果我们回忆上一秒,我们标记“它”为跑到过去了。例如,我们吃了一碗美味的面条,我们吃完以后,感叹说,面条好吃。这个“感慨”的当下,心已经跑到【过去了】,因为我们在感慨的那个当下,并没有吃面条,我们是在回忆面条美味。因此,我们这样的回忆,我们称为心已经跑到过去了。未来也是同理。

那么,我们再总结一下,这里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应该只知道和觉知我们的五门所接触的【当下】的“事物”和“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只要跑到上一秒钟,以及跑到下一秒钟,我们就给“心”发一个“黄牌警告”进行标记。我们在进行这个【当下训练】的时候,当我们这样去标记训练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以及告诉自己,当我们的心跑到上一秒以及以前的任何时间,跑到下一秒以及以后的任何时间,都属于“违规”,都应当被【标记与知道】。

【对于空间范围的限定】那么,我们接下来,会面临一个广义相对论的问题。问大家一个问题,那么我们【当下】是否能专注月球背面的当下这一秒呢?事实上,我们客观的说,一定存在跟我们这一秒同频的月球背面的同一秒,但是,这样的专注,往往是容易陷入胡思乱想。因此,我们尽量的不要去专注过远目标的当下这一秒。我们尽量专注,目光所及范围的所有能够被我们感知与体验到的东西。这里是在【空间范围】的限定。我们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就是,我们需要记住,这些训练是针对【活在当下】的训练,因此他们又不同于训练禅定,以及训练观禅等情况,因为训练那些的时候,是需要我们运用一些加工与造作的,这个相对有点复杂,大家先粗粗的建立理解。

如果有智慧的人,马上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了,我们会理解,当我们的心必须安住在当下这一秒的时候。事实上,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稍微一用力,以及一打压控制,我们就跑到过去未来了。为什么呢?【任何另我们不愉快,不愉悦,不满意的上一秒,或者让我们欢喜激动的上一秒已经消失了。】我们又需要不断的重新的——【全神贯注】于当下这一秒。大家需要去体验这一点,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观察。

第二阶段:当心已经在当下的时候,我们应该观察心的状态。

当我们学会了第一阶段,让心活在当下这一秒的时候,我们需要继续在当下的去标记当下的出现的状况。我们前文已经提到了,真正的存在与当下的这一秒的时候,有那些情况可以去标记我们身心的状态呢?有下面一些,我们这里将做详细的说明:

01.目标混乱。我们的心一直在当下的种种目标中切换。

02.贪婪沉迷。我们在当下忘记了我们的存在,沉迷于目标。

03.嗔恨焦虑。我们当下对目标表现的不满意,不接受与抗拒。

04.昏沉睡眠。我们当下对什么目标都不专注,没有力气,没有兴趣。

05.智慧觉知。我们当下正念智慧的观察。

我们的心,即使是在当下的,当我们去觉知的时候,也会发现,我们会对当下的种种目标发生上面的这样一些“化学反应”。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的标记。这也是佛陀对我们的谏言与忠告,告诉我们:当我们前进时候,我们需要正念的“知道”;当我们坐下时,我们需要正念的“知道”;当我们吃饭时,我们需要正念的“知道”;当我们大小便时,都需要正念的“知道”。这里的知道是什么呢?

如果对我们今天的人,只告诉他们说,你需要知道你的当下的状态,他会很好奇的回答说,我怎么不知道我自己呢?我当然知道我自己啊。事实上,在前期的阶段,我们在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知道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去标记当下心的这些状态,也就是大致可以分为上面的五种状态。当我们不断的,可以很好的对我们当下的任何状态,都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分类标记的能力的时候,我们的内在的智慧会得到自然的提升。任何我们知道前面四个状态的【那个当下】,我们就已经在第五个范围里面了,大家需要去体验这一点。

第三阶段:持续的“一念觉醒”

  当我们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训练已经变得熟练以后,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情况,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我们发现我们无论如何努力,还是非常难以完全的“活在当下”,我们需要接受这个状态。

2. 当我们接受可以不用完全活在当下的时候,我们的心,同时可以接受心跑到过去与外来,但是心即使跑掉了,心也会及时的“觉知”,以觉察它们是否处于烦恼。

3. 不断的跑掉,不断的回来,直到变得绵密熟练。这样的持续的觉醒是非常重要的。

4. 觉醒的时候,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也就是任何当我们能够理解我们心,当前的状态的时候,在那个当下和那个瞬间,我们的心已经“觉醒”了。但是,我们知道,这样持续的“觉醒”是很困难的。

5. 当持续的觉知以后,我们的心变得明亮,舍离,专注,不动摇,觉知能够比较时常的升起,能够很好的活在当下,但是我们不要误以为这是很高的境界。这只是一些入门级的正念的训练,因为我们需要获得深刻深入的观禅,我们需要在教理的支持下,清晰的辨析我们的心的诸法,以及我们需要去辨析法是如何在我们的内在以及外升起,这样的原因以及结果,也就是常说的,缘起的修习,以及苦集灭道的修习,都是同样的东西,不同的名字。

当有以下的情况可以出现标志我们正在【正确的训练活在当下】:

1. 当我们任何时候,认为我们需要训练正念的时候,尝试理解我们当下的状态时候,【在那一秒钟就是觉醒的一秒,心就已经回到当下了。】

2. 当我们尝试理解我的心,是属于上面所描述的各种状态的时候,尝试去理解我们是在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时候,尝试去理解我们的心是正念觉知的时候,【在那一秒钟,心已经回到当下了。】我们可以持续的去观察当下的法,参考上面的6+5+5=16种情况。

3. 当我们不断的让心处于当下的时候,我们内心会变得宁静喜悦,好像从世界隔离出来。

4.如果发现自己训练正念可以毫不费力,如流水一般轻松的坚持,表明我们训练正确了。因为,正确的正念,的确不需要十分大的力气。

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困境会导致我们放弃“活在当下”的修行:

1. 非常的无聊,完全不知道,这样呆呆的活在当下的意义是什么。而放弃,回到对目标的沉迷之中。

2. 【标记烦恼】而非【抗拒烦恼】。当我们抗拒烦恼,我们一直处于对抗的状态,我们的修行会变得无力,我们会觉得烦恼太强大,我们会失去修行的信心。

3. 觉知目标太多容易导致混乱。

4. 过早的让心可以随意跑到过去未来,导致心重新回到烦恼。

5. 当我们训练有一定成效以后,我们会感觉到与世界脱离会有一些不习惯,导致我们又想重新的回到“沉迷”的状态。

  我们对上面容易出现误区的地方,稍作描述与解释:

第一部分,无意义的意义。当我们刚开始训练活在当下的时候,我们不能理解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因为我们的生命在前面几十年完全没有这样做过,我们看上去应该去做那些更“伟大”更“高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这完全是我们的心,为我们制造的一个“谎言和骗局”,佛陀告诉我们,“思即是业,行即是业”,所以,我们修行的问题,很多的时候并不是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而是需要我们“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做难吗?当我们的心,习惯了造作以后,我们尝试想要“什么也不做”,其实是十分困难,十分困难的。这就是心,为我们创造的“需要做些什么”的“假象”与“谎言”,我们需要去看穿这个部分。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固有思维模式,带给我们的困境,我们长久以来,之所以会轮回,就是一直受到这样的思维模式的困境,所限制,所套牢,所无法逃脱。一定要去认知我们的思维模式。

第二部分,标记烦恼而非对抗烦恼。这是非常多修行人,非常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对抗烦恼】【讨厌烦恼】。事实上,我们要非常重视这一点,在修行的过程中,不需要去对抗烦恼,而是应该去认知烦恼和标记烦恼。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从本质上说,如果我们对抗烦恼,就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嗔心与烦恼,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佛陀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轮回,是因为无明,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建立明】。因此,无论我们自己拿刀将自己砍死多少回,无论我们从喜马拉雅纵身跃下多少次,无论我们用尽各种手段方法折磨自己,我们的烦恼都不会消失,我们让烦恼消失的唯一途径是建立明白,建立对诸法的根本性认知。【因此,烦恼,也应该是被我们认知的对象,它也犹如善法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应该被我们认知的目标,而不是抵触的目标。】我们在没有证得阿罗汉的圣道果以前,我们都一直会与烦恼相伴,因此,愉快的接受这一点吧,就好比我们已经娶了一个丑媳妇儿进家门,不如好好的安分守己,居家过日子,来得安乐。这是我们需要标记烦恼,而不是对抗烦恼的简单说明。

第三部分,找一个入手点。我们有时候学习法,我们知道了很多的训练方法,于是我们就一直在这些方法之间来回切换,事实上,我们应该找到一两个值得训练的切入点。例如,我们可以去观察我们的心是否一直在这一秒;我们可以去观察,我们在当下这一秒所观察的目标;我们可以去观察,我们在这一秒内我们身体的冷热的感受;我们可以去观察,我们面前的呼吸等等。找到一个值得着手的地方,坚持的训练。

第四部分,防止过多思虑及目标混乱。我们在刚开始训练活在当下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尽量让心安住在当下的事物而不要让心跑到过去和未来,当我们的觉知能力,变得熟练以后,就算我们的心跑到过去未来,也可以很好的保持觉知,这个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一定要防止过多的思维,思虑,这样会带来混乱。另外,远离现代科技以及通讯设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使用手机等设备,会我们带来目标的混乱而无法活在当下。

第五部分,不懈怠的坚持。当心有一些成果以后,依然需要继续的坚持训练。需要找到进阶以及提升的方式,而不应该对当下的任何成果感到满意而停留。因为,正念的练习,将贯穿我们整个修行的生命。它对我们培养定力,培养观智的能力,都是一个非常入门初级的训练。我们需要这样建立理解。

最后,

如果让我们来做一下总结,活在当下的正念分几步?

1. 打开冰箱,哦,不,打开正念,查看是否在当下一秒。

2. 查看目标,是否属于沉迷于贪嗔痴,如果没有,就是很好的觉知。

3. 尽情享受,绵延的,活在当下的“乐趣(Wu-liao)”吧!

另外,正念的终极诀窍:

如果我们仅仅保持“知道”,就是最好的正念;多余知道,就陷入打压的苦行;少于知道,就陷入放逸,掉举,昏沉,懈怠。但,这些言语非常简单,内涵非常深邃,需要不断的训练才能建立这样的理解。

我们这里,是分享的如何让大家保持很好的正念的修习的方法,并没有讨论更高阶的禅定,以及修行观禅中的正念,事实上,在每个修行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是有一定的,细微的差异的,因此不能同日而语,而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去找到最适合当前修行的方法与技巧。

活在当下,是如此的重要。

活在当下,即是万法同宗。

活在当下,即是万法归源,

愿这些分享,能够让那些智者,增长修习的信心与智慧,能够很好的掌握更多保持正念的技巧。如果有任何一个人,在实际修行的一点点细微的提升,这就不枉费笔者辛劳的笔耕不止,事实上,这些文字的写作非常的辛劳,没有任何收益的付出,是因为对法的感恩与回馈,以及希望这些深邃的内容能够,根植与每个来者的内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法的收益者。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是非常多。如果觉得这些分享很重要,我想大家有权利以及有义务,让更多的人知道,以让他们受益,因为这些法的知识与智慧,不属于我们任何一个个人,这些法的发现者——是佛陀。而这些智慧——是属于全人类值得去追逐的真理。

愿智者吉祥喜悦。

修行当普普通通

真理该简简单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仅仅觉知是不够的 (中)德加尼亚禅师
2011.8.13 晴
读书和学习的时候,如何快速进入状态?
观心
我的内观实践初体验——十三天四念处内观复盘
从有力的状态回到无力,从无力的状态回到有力,这就是生命的生死循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