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疗感冒的常用经方
userphoto

2024.03.17 湖南

关注

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方证相应,中病即止。
一、普通发热
小柴胡汤
柴胡20~40g,黄芩15g,姜半夏15g,人参15或党参20g,炙甘草15g,生姜15g,红枣20g。
经典方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97)
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37)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230)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39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小柴胡汤主之。(144)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诸黄,腹满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十五)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小柴胡汤主之。(二十一)
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二十一)
注:经典方证中的阿拉伯数字是《伤寒论》原文的序号,中文数字是《金匮要略》原文所属篇的序号。以下同。
适用人群
营养状态一般,神态特征明显,胸胁苦满明显。
适用病症

感染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炎性疾病,尤其与病毒性感染、免疫功能失调有关。其病变涉及面广,可与淋巴系统、精神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主治疾病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需要根据疾病以及具体个体的特点进行加减或合方。

适用于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寒热虚实不明显的发热性疾病,患者大多伴有胸胁苦满、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恶心呕吐等。
退热时,应重用柴胡至30g以上
适用于如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哮喘、支气管炎、结核病、肺癌等患者。
以发热咳嗽持续、恶心呕吐或食欲不振者最为适合。
江尔逊说:“余因反复验证唐氏经验,屡用不爽,遂将小柴胡汤作为治疗久咳不愈之通剂。”
咽喉痛、干咳者
加桔梗。
扁桃体肿大、多汗者
加生石膏
淋巴结肿大者
加连翘。
咽喉奇痒,过敏性鼻炎者
加荆芥、防风
遇风即咳、痰白者
合半夏厚朴汤。

胸痛、咳黄白黏痰、便秘者
合小陷胸汤。

肺癌发热、有胸水者
合五苓散。

感冒见有以下症状者:
①发热、汗微出热不退或退不清,或寒热往来;
②伴随症状多,患者有胸部上腹部不适满闷感、口苦、咽喉干、头昏、咳嗽、烦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

应用参考

治疗发热性疾病的基本方,病毒性感冒的常用方。许多女性常常在月经期又感冒发热,或一些患者感冒以后体力恢复慢,并发症较多者,兼有上述部分症状的,也适用本方。

手足口病、水痘、轮状病毒性肠炎、腮腺炎等的发热,也适用本方。

感冒发烧者,柴胡应取大量,并可根据病情日服4次,以得汗为度;恶心呕吐者,服药量不易过大。

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发热性疾病通常给予5天量。

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者

加连翘30~50g。

扁桃体炎、扁桃体脓肿

加桔梗10g,生石膏30g。

反复感冒,咳嗽痰多、腹胀者

加厚朴15g,苏叶10g,茯苓15g。

葛根汤
葛根30~60,或60~120g,生麻黄10~15g,桂枝15g,白芍15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
以水9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如葛根用量超过60mL,应先煎取水,再煎他药。
适用病证 
感冒见有恶寒无汗、头痛、身痛,伴有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头项强痛等症状,其感冒大多有疲劳及受凉史,可见患者皮肤干燥、咽喉不红、无感染征象者。

应用参考

1.、适用于葛根汤者,大多体质较为充实,如果是肌肉结实、皮肤黝黑或黄黯粗糙的青壮年,应用的机会较多,而且更安全。体型瘦弱、体弱多病、瘦弱面白多汗者慎用,心功能不良者、心律不齐者也应慎用。

2、 感冒后的鼻炎、鼻窦炎

加川芎6~12g、辛夷花5~10g

感冒伴有咽痛、目赤、便秘、头痛、牙龈肿痛或伴有毛囊炎、疱疹、口疮者

加生大黄5~10g

3、本方有轻微的发汗作用,服药以后要避风,盖被子,得微汗为佳。服用本方后如有心悸多汗者,需停服。

经典方证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二)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以肌肉厚实、项背部头部症状多为表现特征。多见于体力劳动者或青壮年。项背部的表现有特异性。
适用病症
本方适用于以项背腰腿强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与现代许多疾病交叉互见,如发热性疾病、脑病、皮肤病、五官科病、月经病等都有见到本方证的机会。
发热性疾病
1、本方适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肺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病的初期,发热无汗伴有项背强及腹泻者,或见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症状明显者,或发热皮疹者,或感冒发热导致抽搐惊厥者。服药后得微汗为佳。
咽痛,或痰难咳出,或扁桃体化脓者
加桔梗。
身热、头痛、咽喉痛、烦渴者。
加生石膏。
鼻塞流涕者
加川芎、辛夷花。
眼睛红肿
合麻杏石甘汤。
牙龈肿痛
加大黄。

2、本方适用于健壮儿童的病毒性腹泻、胃肠型感冒等,也用于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大多有无汗、鼻塞流涕、大便带有泡沫等表现。

退热汤
柴胡40g,黄芩15g,生甘草10g,连翘50g。
以水1300mL,煮取汤液500mL,每次服100~150mL,每2~3小时1次。儿童减半。
小柴胡汤的加减方,病毒性感冒方,具有辛凉退热发汗的功效。
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汗出而热不退者。
适用病症
病毒性感冒的持续性发热,汗出不畅,面红身热,或咽喉痛,或咳嗽,或头痛等。

注意事项

如汗出热退,即可停服。如服药3次,仍然不得大汗,则要改方。
桂枝汤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20g。
以水7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
适用病证
虚人感冒可选用。本方多用于大病、手术、化疗、过度用药、月经期、产后、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的感冒。其临床表现大多没有明显的发热,唯怕冷,乏力,鼻流清涕,舌淡黯;患者常常有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有上冲感、动悸感,脉浮弱而缓。

使用注意

服用本方后一要喝热粥,粥可用小米、大米等文火熬至极糜烂;二要注意避免风寒,最好温覆取汗;三是服药期间应嘱咐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

应用参考

1、本方为古代的强壮方和疲劳恢复方,适用于以心动悸、腹痛、自汗、消瘦、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肥胖者、浮肿者,均不适合。

2、困倦、多汗、关节冷痛

加附子10g。

汗多、面色黄

加黄芪15g。

消瘦、食欲不振

加党参15g。

项背强痛、头昏痛

加葛根30g。

经典方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5)

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5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276)

病人烦热……脉虚浮者……宜桂枝汤。(240)

适用人群

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者比较容易出现本方证,其发病诱因多为有大病、手术、化疗、过度用药、月经期、产后、大出血、创伤、剧烈运动、极度惊恐、寒冷、饥饿等。体型体貌有特异性,容易出汗、脉弱缓、唇舌黯淡为其客观指征。

适用病症

桂枝汤以整体调节为着眼点,临床应用不拘于一病一症,几乎涉及临床各科,但以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难治性发热性疾病以及皮肤病、骨关节病为多。根据不同的个体和疾病,适当加减或合方。桂枝汤虽变化多端,但有规矩章法。其原则是方证相应,方随证变,证变方必须变。

虚人感冒

高龄老人的感冒,大多没有明显的发热,唯怕冷、乏力、鼻流清涕、舌淡黯,可用桂枝汤,服后喝热粥。经常感冒咳嗽的儿童,屡用抗生素而无效者,如见消瘦、肤白无光泽、易汗、舌嫩红,可用桂枝汤。

难治性发热

本方适用于原因不明之持续发热,使用抗生素无效者;汗出热不退,烦躁怕冷者;高热而脉缓或无力者。

小儿咳喘
本方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病毒性肺炎等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咳喘吐白痰,或患者体质柔弱、怕风多汗、多鼻炎、面色白消瘦者,通常加杏仁、厚朴等。

鼻炎

本方适用于过敏性鼻炎、花粉症、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前庭炎等对寒冷过敏、分泌物清稀者,常合小柴胡汤、玉屏风散、小青龙汤等。
荨麻疹
本方适用于荨麻疹遇风冷即发,风团色淡红者。其人多瘦弱、肤白、唇黯舌淡,或有易饥自汗等。皮肤干燥者,合麻黄汤。
二、高热无汗
麻黄汤
麻黄15g,桂枝15g或肉桂10g,生甘草5g,杏仁15g。
以水900mL,煮取汤液250mL,分2~3次温服。

服麻黄汤者,未必都能发汗;体格强健者、发热不高者、已经出过汗者,汗不一定多。有些人服药后,热退,但无明显出汗,称之“潜汗”(《经方实验录》)。

经典方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234)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46)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二)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麻黄三两(去节),杏仁(去皮尖)七十个,甘草一两(炙)(《千金》用桂心二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二十三)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于以无汗、身痛为表现特征的实性体质。肌腠致密,体气充实。适用人群为体格强健,肌肉发达,皮肤征明显,脉象有特异性。

适用病症
麻黄汤的主治疾病较多,涉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皮肤等多个系统器官,无法与西医学的某个疾病匹配。以发热、皮肤干燥无汗、鼻塞气喘、浮肿、身体疼痛、运动不遂,以及盆腔器官无力脱垂为表现的疾病,均可以考虑本方证存在的可能。
伤风感冒
古代多用本方治疗伤寒,以发热无汗、头痛、身体疼痛、鼻塞为特征。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
临床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鼻炎等,大多有受凉诱因。此方一汗而愈。流行性感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见高热恶寒,身疼痛,无汗而烦躁,脉有力,体格壮实者
加生石膏,方如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生麻黄15~30g,桂枝10g,炙甘草10g,杏仁15g,生姜15g,红枣20g,生石膏50g。
以水1100mL,先煎麻黄20分钟,再入他药,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得汗停服。
适用病证
感冒高热、无汗、烦躁,其体温大多38.5℃以上,皮肤干燥、眼睛充血、头痛、烦躁、脉象浮滑数有力,见体格壮实者。

应用参考

1、适用本方者,大多体格壮实,肌肉丰满结实,不易出汗,营养状态较好。感冒高热,大多有寒冷强烈刺激的诱因。

2、本方发汗作用强烈,服药以后往往汗出如洗,然后热退身凉脉静。不得汗则无效,但是,为保证用药安全,必须注意几点:①得汗即止;②严格掌握适应人群,有汗的人、脉象微弱的人,不能服用本方。年老体弱、产妇、久病大病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或低血糖者,失眠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肺结核低热等,均不宜使用。

3、本方必须在饭后服用,空腹不宜。

4、 如果服用后出现明显的心悸、虚弱感,可以饮用糖水,或嚼食桂圆肉、红枣等。

经典方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38)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39)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十二)
适用人群
体格强健的中青年,肌肉发达,皮肤粗糙黝黑或黄黯,面部有轻度浮肿貌;发热恶寒,烦躁,身疼痛,皮肤发热发烫干燥;脉轻按即得,按之有力,心肺功能健全。
适用病症
首先推荐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使用本方,亦可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辨病使用本方:

(1)以恶寒发热、身体疼痛为表现的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空调病、肺炎;可治疗急性结膜炎等眼科急性炎症,亦用于干扰素导致的流感样症状。

(2)以水肿为主要表现者,如急性肾炎、心肾综合征。

(3)以无汗、瘙痒为主要表现的过敏性疾病,如异位性皮炎[2、鼻炎、花粉症等;亦用于汗腺闭塞症。

(4)以关节疼痛、积液为主要表现者,如类风湿关节炎。

大柴胡汤
柴胡20g,黄芩15g,姜制半夏15g,枳壳20g,白芍15g,制大黄10g,生姜25g或干姜5g,红枣20g。
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重病急症,需用大剂量,可一日进2~3剂;慢性病调理体质,可用小剂量,每天或隔天半剂,以空腹服为宜。调理体质,宜临睡前服。

经典方证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十)

适用人群
本方证以体格壮实肥胖、上腹部胀满为特征,胰胆病、代谢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多见。多见于胃肠功能紊乱或营养过剩的中老年人。体型特征明显,腹证有特异性。
适用病症
本方证多见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胃及食管反流症等消化道疾病,伴有消化道症状的高血压、高脂血症、支气管哮喘及发热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均有应用机会。
发热性疾病
本方适用于流行性感冒、肺炎等见反复发热、汗出热不解、腹胀、呕吐、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大多发病前有伤食诱因。高热者,重用柴胡。
三、汗出热不退
大柴胡汤
白虎汤
生石膏80g,知母30g,生甘草10g,粳米40g。
以水1000mL,先煎石膏30分钟,入他药,待米熟,煮取汤液4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170)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81)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以出汗、心率快为表现特征。出汗明显,脉象有特异性。
适用病症
以高热、多汗、脉滑数为表现的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代谢病以及皮肤病、眼病等,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外感热病

许多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学称为温疫或温病,白虎汤历来是治疗温疫和温病的主要方剂。《伤寒论》中将白虎汤用于治疗伤寒病的极期,“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24)、“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等记载,正是急性传染病过程中高热、昏迷、痉厥的另一种描述。

明代名医缪希雍擅治瘟疫,处方大半出入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中间。《先醒斋广笔记》时气伤寒门有医案14则,其用方一半有石膏,用量有多至“一日夜尽石膏十五两五钱病瘳者”。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乾隆癸丑(1793)春夏间,京中多疫……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活人无算……有一剂用至八两,一人服至四斤者。此人正是清代名医余霖,他所制的治疫名方清瘟败毒饮,即是白虎汤和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而成。其中石膏的用量更惊人,大剂180~240g,小剂也有24~36g之多,效果之好是当时目击者所折服的。清末新疆名医梁玉瑜于1891年途经江苏清江(即今淮安),见船户数人同染瘟病,浑身发臭,不省人事,开口吹气,舌则黑苔黑瓣底,用家方十全苦寒救补汤(生石膏、知母、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芒硝、厚朴、枳实、犀角),重用石膏4倍,循环急灌一日夜连投多剂,患者陆续泻出极臭之红黄粪,次日舌中黑瓣渐退,复连服数剂,3日皆痊愈。在清江10日,以一方活49人,颇得仙方之誉。这个经验,记载在他的舌诊专著《舌鉴辨正》中。根据现代报道,白虎汤在流感、猩红热、肠伤寒、乙脑、流脑、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各种外感热病的极期,都有应用的机会。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5g或肉桂10g,白芍15g,炙甘草15g,生姜15g或干姜10g,红枣20g,制附子10g。
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38)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乌头桂枝汤主之。(十)

适用人群
此与桂枝汤的适用人群相似,但其精神状态更差、出汗更多、脉象更弱。
适用病症
本方多用于以骨关节疼痛为临床表现特征的疾病,如循环系统疾病、骨关节病、内分泌疾病等。
阳虚感冒

本方适用于年老体弱者的感冒发热,因服药不当而出现多汗热不退、疲倦甚至虚脱等症。

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

本方适用于鼻涕或痰液清如水,量多,全身怕冷者。

4、真武汤
制附子15~30g,白术10g,茯苓15g,白芍或赤芍15g,生姜15g或干姜5g。
以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钟,再入他药,煮取汤药300mL,分2~3次温服。汤液淡褐色,味酸、微涩、微辛。
经典方证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82)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316)
适用人群
本方证以困倦、浮肿、眩晕、心悸、震颤为临床特征。脉象有特异性。体质的形成与疾病相关。
适用病症
以虚脱、眩晕、震颤、浮肿、体腔积液、功能低下、腹泻、极度疲劳为表现的病症,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痰喘
本方适用于痰喘,伴有心悸、出汗、虚弱等症状。多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慢阻肺、肺心病、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炎等。本方宜加不宜减。舌质紫黯,加肉桂。多汗、失眠、心率快,加甘草、龙骨、牡蛎。
阴证伤寒
真武汤是伤寒方,古代用于发热性疾病经过发汗后依然发热者,或发汗过量者。现代也用于发热反复,常规发汗方或输液无效者。其人多咽喉不红,发热时患者无明显烦躁,或精神萎靡者;或有腹泻、浮肿者。通常用原方,或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四、疲劳感明显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10g,细辛10g,制附子10~20g。

以水1000mL,先煎附子30~60分钟,再入他药,开盖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本方只能用汤剂,不可用粉末。麻黄、附子、细辛均有毒性,但经过煎煮以后,其毒性可减。煎煮应多放水,开盖,久煎更安全。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以后停服或减少用量,剂量不必过大。

适用病证

感冒见头痛、发热、无汗、暴哑失音、咽喉疼痛,腰痛等,常规退热药抗生素无效,或发热而不思水,或鼻涕如水。

应用参考

1、本方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外寒的感冒。适用本方的患者主要特征有二:一是严重恶寒感,患者背部发冷是特征;二是极度疲倦感,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望诊可见面色黄黯,咽喉淡红不肿、舌淡苔水滑;脉诊见沉迟者。无以上指证者慎用。

2、心功能不全者、高血压患者慎用。

3、本方服药后可以先全身发热,继而汗出而愈。汗出后即可停用,不必尽剂。

4、面色白、心悸动者

加桂枝15g,甘草5g,生姜30g,红枣20g。

感冒伴有腰腿痛者

加芍药30g,甘草10g。


五、腹泻
葛根芩连汤
葛根40g,黄连10g,黄芩10g,生甘草10g。
以水800mL,煮取汤液200mL,分2次温服。血糖居高者,黄连用量可达30g。葛根大量使用,需要先煎,取水煎药。
适用病证
感冒见高热,头痛,汗出热不退,面红气促如喘者,或伴有腹泻,大便热臭呈喷射状、肛门灼热发红,唇口干燥,脉滑数者。
应用参考

1. 使用本方者,多为体格比较壮实的儿童,面红、多汗、气喘、脉数是特征。

2. 发热,加柴胡20g;腹痛,加白芍15g。

柴苓汤
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0g,生晒参5g,生甘草5g,白术20g,茯苓20g,猪苓20g,桂枝15g,泽泻20g,干姜10g,红枣20g。
以水12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药后避风,忌食冷物,如饮热水,让微微汗出,更佳。
【原书方证】治发热泄泻里虚者。(《丹溪心法附余》)
治伤寒泄泻身热。(《仁斋直指方论》)
治伤风、伤暑、疟,大效。(《世医得效方》)
治疹泻,小便不利。(《保婴撮要》)
治疟热多寒少,口燥心烦少睡。(《医门法律》)
身热口中渴,更兼泻下频,柴苓汤一剂,施治捷如神。(《医学传心录》)
治泄泻发热,口渴里虚之症。(《杂病广要》)

方证提要
往来寒热、口渴、腹泻、小便不利者。
适用人群
面色黄,浮肿貌,或有色斑,舌胖大边有齿痕;怕风冷,皮肤痒或红疹,身体疼痛;食欲不振,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水即吐,嗳气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大便不成形;小便不利,或肢体水肿,或体腔积液。
以发热、腹泻为表现的疾病,如夏天感冒、胃肠炎(A)[161][162]、秋季腹泻、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163]等。
五积散
生麻黄15g,肉桂10g,炙甘草5g,苍术40g,厚朴10g,姜半夏10g,陈皮15g,枳壳15g,茯苓10g,桔梗15g,白芷1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干姜10g。
以水15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也可按原方比例做成袋泡剂,沸水泡服或煎服,每服20g,每天2~3次。
原书方证
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方证提要
面黄黯,苔白腻,身体困重,腹胀腹泻,头晕,咳痰,或月经不调者。
适用人群
体型偏胖或壮实,腹壁脂肪较厚但柔软,四肢粗壮;面色黄黯,皮肤多干燥、粗糙,面部易有痤疮和黄褐斑;身体困重,乏力感明显,怕冷,不易出汗,易关节痛,尤其是肩背部痛、腰腿痛,遇冷更明显;舌苔白腻,恶心呕吐,腹中气多,腹冷痛,大便不成形或腹泻;易头痛眩晕,胸闷心悸,易惊恐,易失眠多梦;易咳嗽,多痰;女性月经后期,或稀发,或闭经。
以恶寒、无汗为表现的疾病,如感冒、空调病、中风、扭伤、冷症等。
六、咳嗽气喘
麻杏甘石汤
生麻黄10~20g,杏仁15g,生甘草10g,生石膏40~80g。
以水700mL,煮取汤液200mL,分2~3次温服。症状减轻后,停服或改方。

麻黄与石膏的比例不必拘于1 ∶ 2,石膏可以据证加量。如多汗、口渴、烦躁、脉滑数时,麻黄石膏之比可达1 ∶ 5以上。

经典方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于体型偏胖或营养状况良好的儿童。呼吸道及皮肤症状较突出,黏膜(呼吸道、口唇、肛肠、眼睛)充血为特征。发病因素与遗传、饮食不调、缺乏运动、感染、过敏等有关。但急性发热性疾病对体质的要求不严格。
适用病症
以咳嗽气喘为表现的呼吸系统疾病、局部红肿瘙痒的皮肤病,以及红肿痛、羞明流泪的眼科疾病等多见本方证。根据中医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体格壮实者的肛肠盆腔疾病也可见到本方证。
肺炎
本方为多种肺炎的首选方,如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麻疹性肺炎等。特别适用于年轻人、儿童等。

痰黄黏

合小陷胸汤。

胸闷烦躁

加黄芩、栀子、连翘

大便不通,加大黄、瓜蒌。

有汗不避麻黄,本方平喘起效快。

支气管炎

本方适用于以咳喘、出汗为主要症状的急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胸痛痰黏便秘者

合小陷胸汤。

痰稠量多

合苇茎汤。

治疗儿童的咳喘,可用生梨子1枚,连皮切片,与麻杏石甘汤一起煎煮,服用时加少许冰糖。

3、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的裤子是

本方适用于睡时打鼾,口唇外翻,咽喉红肿,多汗者。儿童多用。

适用病证
汗出而喘,汗出量不大,但按之皮肤湿润,不灼热,也有入夜汗出湿衣者或易出汗者,其人口渴不恶寒,或恶热喜冷饮,痰液、鼻涕黏稠,口干口苦等。不少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小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出现以上情况。

应用参考

1、本方适用的患者大多身体状况较好,毛发油亮,皮肤大多比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见轻度浮肿貌。体弱者慎用。

2、咽喉痛

加桔梗10g。

胸闷、痰黄黏稠、大便干结者

加黄连5g,姜半夏10g,全瓜蒌30g。

胸闷、烦躁失眠者

加栀子15g,连翘30g。

七、皮疹关节痛
柴胡桂枝汤

柴胡20g,桂枝10g,黄芩10g,人参10g,甘草5g,半夏10g,芍药10g,大枣15g,生姜10g。以水7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治心腹卒中痛者。
适用人群

柴胡桂枝汤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中使用,通常抓住疾病表现特征即可;但在慢性调理性疾病中使用,需要抓个体差异。其适用人群大多有虚弱貌,脉象与腹证有特异性。

适用病症

外感发热疾病可用,内伤杂病也可用,病程长、反复发作、体表症状多是其特点。

1、感染性疾病
如登革热、恙虫病、斑疹伤寒、莱姆病等大多具有发热反复持续,伴有淋巴结肿大、皮肤损害等,可以考虑本方。肺炎、肺结核、胸膜炎、疟疾、肝炎、产后感染发热等也有应用的机会,多表现为病程长,发热反复,并伴有消化道症状。
2、不明原因发热
本方适用于不明原因的高热,或感冒后低热持续,体质比较差或有慢性病,自汗恶风者。常有感冒发热过用抗生素或清热药等诱因。通常用量较小,平时调理或配合薯蓣丸、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
小柴胡汤
八、虛体经常感冒
枝汤
小柴胡汤
玉屏风散
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5g。
以水10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治男子妇人,腠理不密,易感风邪,令人头目昏眩,甚则头痛项强,肩背拘倦,喷嚏不已,鼻流清涕,续续不止,经久不愈,宜服此方。

(《管见大全良方》)

治表虚自汗。

(《景岳全书》)

治卫虚自汗,易感风邪。

(《张氏医通》)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多有一种以自汗、易感冒及过敏为临床特征的虚性体质。儿童、老人多见。面色有特异性。
适用病症
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的过敏性疾病、呼吸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肤病等,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部分伴有嗅觉减退。

可与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合用。

2、儿童反复感冒

本方适用于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喘、鼻塞等,常规方药无效者。屡散不愈的感冒,或稍动即汗,汗后即感冒,感冒后汗更多,如此反复,缠绵难愈者,原方或合用桂枝汤

补中益气汤
黄芪15g,人参10g,白术10g,炙甘草5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
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两次服用。现代也有丸剂及冲剂。
经典方证
身热、烦躁、气短而口干、自汗、脉洪大而虚者。
适用人群
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精神不振,言语低微;或自汗,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昏晕,或视物不清,或浮肿,或小便不利等;口干,或吐白沫,饮食无味;腹平软,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感;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脉弱或散大无力。
体弱者伴有恶寒发热等流感样症状。
咳嗽日久,短气者
加五味子10g,麦门冬20g。
薯蓣丸
山药30~50g,生晒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10~20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黄15g,阿胶10g,桂枝10g,麦冬15g,柴胡10g,防风10g,杏仁10g,桔梗10g,白蔹10g,神曲10g,大豆黄卷10g,干姜10g,大枣30~50g。
以水1500mL,煮取汤液400mL;加水800mL,再煮取汤液200mL。将两次汤液混合,分3~6次,在2~3日内服完。
也可按原书剂量做成蜜丸或膏滋药长期服用。方中甘草、山药、红枣量最大。
经典方证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六)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多是以消瘦、疲劳、食欲不振为临床特征的虚性体质。体质形成的因素多与外感未能及时治愈,营养不良以及高龄等相关。
适用病症
慢性消耗性病症见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慢性腹泻

本方适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导致的腹泻,并见极度消瘦者。

慢性咳嗽

本方适用于结核病、矽肺、肺气肿等见消瘦、贫血者。

本方适用于老年人的体质虚弱、肌肉萎缩、容易感冒、食欲不振,适宜长期服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20g,桂枝15g或肉桂10g,干姜10g,天花粉20g,黄芩15g,牡蛎10g,炙甘草10g。

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经典方证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四)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147)

适用人群
本方适用人群症状较明显,容易出现焦虑不安、腹泻、多汗、心悸等症状。但神志清楚,无器质性病变,自我的恢复机制尚可。一旦压力减轻,症状随之消失。适用人群的整体状况良好,焦虑神情、汗多、脐跳是其特征。

适用病症
古代用本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现代临床多用于精神心理疾病,特别用于改善年轻人的疲劳状态。

感染性疾病
本方适用于如疟疾、感冒、肝炎、胆囊炎、肺结核等出现低热反复时。

汤本求真经验:治肺结核吐血,合泻心汤。

九、附方

黄煌教授的两首退热经方

两方选用原则:

“有是证用是方”

两方均为治疗性用药,均用于发热患者。

如体格强健、平素无基础疾病者,可以直接选用强人速效退热方。

如无法确定体格强健与否的老人、妇女、儿童,可选用通用退热汤。

通用退热汤 

柴胡30 黄芩15 姜半夏10  党参10  生甘草10 桔梗15 生石膏50  连翘30 葛根40 生麻黄5 桂枝15 白芍15  生姜15  红枣15(单位:克)。

煎成3袋,每袋100毫升,每天2-4袋。

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高热。

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

强人速效退热方 

生麻黄15  桂枝10  生甘草5  杏仁15(单位:克)。

煎成两袋,每袋100毫升,每次2袋,每天不超过4袋。

用于身体强壮者的感冒发热,见恶寒无汗,周身肌肉疼痛者。

服药后应避风温覆取汗,汗出热退后不必继续服用。

体质虚弱、高龄老人、贫血、心功能不全、月经期的女性不宜使用。)

该方为疾病治疗方剂,不建议作为预防方使用。)

十、首选经方应对“二阳”XBB毒株

病毒在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机体正邪交争所表现的症状反应不变,中医经方是依据症状反应辨证施治,故应对新冠病毒感染,不论何种变异毒株,中医经方医学依然是首选有效办法。应对“二阳”,要早期应用中医经方医学辨证施治。

1、柴胡桂枝汤

桔梗连翘薏苡仁生石膏

2、小柴胡汤

桔梗生石膏

3、小柴胡汤

葛根汤加桔梗生石膏

4、小柴胡汤

合大青龙汤

5、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

五苓散

6、小柴胡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加桔梗生石膏

7、柴胡桂枝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加桔梗生石膏

8、桂枝汤

半夏厚朴汤加桔杏草杷

9、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10、真武汤

桂甘龙牡汤、葶苈大枣泻肺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味(酌情加党参、当归、桔梗、麦冬、山芋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麻黄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少阳证为什么禁汗、禁下?
三部六病学说方剂的归类
三部六病学说方剂的归类8
感冒常用经方(经方)
方海拾贝(修订)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