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息生物医学理论与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userphoto

2024.03.17 湖南

关注

“全息”一词来源于激光照相。利用激光感光后的照片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将其打碎后,任何一块小的碎片仍然能够显示出物体原来的完整的影像,并不会因为底片的碎裂而使得形影像残缺不全。有机体的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关系,即从总体上讲,每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反应整体的变化信息。这就是在此借用“全息”一词的原由。

近年来由全息理论衍生出来的全息生物医学理论,比较广泛地运用于中医经络针灸学。这主要是运用全息的方法,研究机体的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的每一位区与特定部位之间的信息传递关系及其在临床上的开发与运用等方面的问题。

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是指躯体部由几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并按一定规则分布有各器官信息反映区的基本结构单位,又称之为全息元。它们与整体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换,通过这种信息交换,全息元的各位区均可反映特定整体部位的变化。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其所反映的组织器官的解剖名称来命名,则它们在全息元上的分布规律与其反映的组织器官在空间排布规律相似,宛如整体活的缩影。比如耳穴的分布就是人体各部位各器官的缩影,我们既可以通过耳部的反应点来诊断人体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病变。这就是典型的通过局部(机体相对独立的部分或全息元)在不同程度透视整体的变化。又可以通过对耳部对应点的刺激来调整机体的功能和治疗机体的病变,这是全息理论运用于医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全息元上的各位区不但具有反应特定整体部位变化信息的作用,而且通过对这些位区施加适量的刺激还可以调整对应整体部位的功能,或治疗对应整体部位的疾病。

全息理论运用于中医针灸医学,极大地开阔了中医针灸医学的视野,整合了中医针灸医学的内容,丰富了中医针灸医学的诊疗体系。并让耳廓诊断法、虹膜诊断法、面部诊断法、鼻部诊断法、手部诊断法、足部诊断法及耳针疗法、头皮针疗法、手针疗法、足反射疗法等一系列独特的诊疗方法都纳入了全息医学的框架中,使人们从新的理论的角度去认识中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全息理论导入生命科学,产生这样一种观点,即机体的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信息,也就是局部全等于或近等于整体。其实这样的观点,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460—前375年就提出了近乎于相同的观点,他说:“在身体的最大部分中所存在的,也同样存在于最小部分中。……这个最小部分本身具有一切部分,而这些部分是相互关联的,能够把一切变化传给其它部分”。在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所处的时代前后,我们的古人也注意到了,机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典型的例子就是面部诊断法的总结与运用。

如《灵枢·五色篇》载有:“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此为内脏组织器官在面部的投射区。书中又说“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这是躯体部位在面部的投射。古人还根据“有诸内必形于外”的原则总结了一套独特的望诊诊断法。

我们的古人不仅对面部的“全息”有着广泛和独特的研究和运用,对舌部、耳廓、前臂等部位与整体的相关性。如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不同不同组织器官的病理信息,可以反应舌部的特定区内,并产生特征性病理改变,观察这些病理改变,能够了解其对应整体部位的状况,即所谓舌尖候心肺,舌中候脾胃,舌根候肾,舌边候肝胆。《灵枢·论疾诊尺篇》内,记载了古人把前臂作为一个整体的缩影,通过前臂的变化去了解机体不同部位疾病的内容。即“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这些都是古人运用全息诊断法的例子。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身体”,虹膜作为一个整体的缩影,也早就被古埃及人所认识,如《旧约》就有这样的记载:“一个患手足骨折的人,一个驼背或矮小的人,他的眼内有斑点,不可能向神烧化、奉献祭品,因为他有躯体的缺陷”。虹膜诊断学现在已经成为内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分科,虹膜诊断的最大好处是远在病症出现之前,就能够预示某种疾病的存在,让人可以及早治疗。

耳廓与整体的联系,通过望、触耳廓诊断疾病,通过对耳廓的刺激来防止疾病,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已记载,如两千一百多年前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内就提到了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到了《内经》时期,对耳廓与整体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如《灵枢·经脉篇》有记载:“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却入耳中。”“手少阳三焦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手阳明之别……入耳会于宗脉。”《灵枢·经脉篇》亦载有:“足阳明之脉上耳前。”“足膀胱之脉……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根据《灵枢》的记载,循行耳区的经脉主要有手足三阳经,六条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却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十二条经脉直接或间接上达耳廓,所以《灵枢》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古人不但认识到耳廓与经络的联系,而且还在实践中发现,机体有病时能够在耳廓上产生反应,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有:“耳大小、高下、厚薄、偏圆则肾应之。”“正黑小理者,则肾小,小即安难伤。”“耳坚者则肾坚,坚者肾不受病,不病肢痛。”《厘正按摩要术》“耳上属心,凡出痘时宜色红而热。若色黑寸白而冷,其筋文如梅花品字样从皮上出者,皆逆也。……耳下属肾,一凡出痘时宜色红带冷。不宜淡黄带热,如筋纹梅花品字样为顺。……”说明古人不但运用耳廓的位置、大小、厚薄、形态的异常来诊断疾病,而且还用温度、色泽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在刺激耳廓防治疾病方面,古人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明《针灸大成》记载:“灸耳尖,治……眼生翳膜。”《东医宝鉴》中曾引载我国道家的方法:“以手摩耳轮,不拘数遍,所谓修其域廓以补肾气,以防聋馈也。”

但就舌部、耳廓、前臂等部位与整体的相关性及其诊断、治疗方面,我们的古人都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论述,与现代医学、现代生理学等研究方法和水平来比较,很难形成较有理论依据。

而全息理论对中医经络中医针灸的某些碎片化的阐述和运用进行了有效地整合,使中医局部与整体的认识上用全息理论合理地进行归纳。使得中医诸如通过局部的望诊和触诊来透视整体的状况及通过刺激局部(穴位)对整体的调整这些特殊的诊疗方法,可以用现代全息生物医学的研究找到试验依据。

传统的中医认为,面部、眼睛、耳廓等局部之所以能够反映整体的信息,都是通过经络的传递作用来实现的。经络作为中医针灸的核心体系,它担任着收纳信息,承载信息和传导信息的任务。尽管把收纳信息,承载信息和传导信息这样庞大的生命系统过程集经络于一身,有些牵强。毕竟经络是中医体系中的一部分。很多人对全息穴位的信息载体与信息通道结构的研究提示这样一个现象,即躯体某部与相对应的穴位之间存在着犹如钥匙和锁孔一样的关系。躯体某部的信息只传递相对应的穴位,而不传递非对应的穴位,这种双向反射的路径,是为针灸疗法提供了一种关于生理学的基础。如以耳廓穴位为例,耳廓上任何一个穴位在中枢内的投射与其对应的整体部位的组织器官在中枢内的投射都存在着双向特异性突触联系。各组织器官与相应耳穴之间的那种犹如钥匙和锁孔一样的关系就是由中枢内的这种双向特异性突触联系所决定的。各组织器官在对应的耳穴上产生反应,或者耳穴输入而传递到其对应整体部位的调整信息都是由中枢内的这种全息结构联系作为反射中枢参与的神经反射弧所完成的。


越来越多的神经生理学实验都证实了神经系统(特别的自主神经系统)在全息穴位与对应组织器官之间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并逐步认识到中枢反射发生的位置。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相信全息生物医学的发展必然带动整个中医诊疗体系的理论与运用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医学堂丨道医诊断学概论
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体现
两大针灸新学派搅动传统针灸界
郑明德《现代针灸学》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十年一剑全息汤”访谈录、编悟、出版经过
【经方学堂】创立人薛振声老大夫谈“十年一剑全息汤”(一)——从“分型辨证”到“整体辨证”的思考与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