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呕家有痈脓,就是呕吐啊带脓的话,那里头有痈。不可治呕,脓要是没有了,痈呢都排出来了,这个呕也自然就好了。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呕吐啊,伤人胃液。先呕,那么呕完了,他渴,这是胃液已经伤,胃中干,他就渴。那么胃中干、渴呢,可见这个水吐完了,那么这个呕也是要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那么开始他渴,渴就想喝水了,那水一喝到相当程度,胃里头他积水了,那么他就要呕,这是先渴而后呕者。这个道理啊,就是胃消化水的力量差,水停在这个位置了,所以他就要呕,为水停心下,这是水停心下。那么这一类的呕啊,都由于胃停水,就都属于饮家,饮家就是指的痰饮了。呕家本渴,凡是有水饮的这种呕,他要是把水吐完了,胃中干,他就要渴,本来是应该要渴的。今反不渴者,那么这他呕完了,他不渴,这就是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这个支饮啊是从下往上,随吐随聚。这个支饮在痰饮中是最重的,不像一般的这个有水饮,吐完了就渴,它开始也渴一点,渴完了他就不渴了。也说明胃特别虚。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他说病人脉数,数要是热啊,那么这个热呢是消谷消食,能食。现在这个人也脉数,而反吐者这个是什么道理呢?这是由于在表证这个阶段啊,发汗太过丧失津液太多,所以这个脉微。膈气虚,膈气虚就是胃气也虚了。脉乃数,脉还是有数。这个数是一个客热,它不是胃热,它不能消谷。胃由于汗出的太多而虚,虚极生冷,胃虚了,客气就趁机入胃,这指的是饮、水饮,水饮性寒嘛,所以他说胃中虚冷故也。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这段接着上边说的。医生看到病人不能消谷,按着的脉又数,以为是有宿食而用下法,可是呢病人本来脾胃就虚寒了,这个寒就是刚刚说的胃中虚冷,那么又被误下之后,这个脉由数转弦,表示里头胃更虚了,里头停水加重,所以说胃气无余,那么早上吃的东西,胃没办法消化,到了晚上就会吐出来,这种情况叫做胃反。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脉浮但按之底下空,表示虚;涩也是不足之脉,表示津液不足,那么就是说这个脾胃受到损伤,不能进行消化的功能,所以早上吃的食后停在胃里头,没有消化,到了晚上就要吐出来;同样的晚上吃的,隔天早商就要吐出来,像这种情况叫做胃反,就是胃气逆的意思。胃反这种的病啊,如果脉紧,紧是邪实、邪盛,像太阳伤寒脉紧,这个紧都是实证。涩呢它是虚了,精血不足嘛。邪盛正虚,这种胃反是不好治了,其病难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这个欲吐并不是真吐了,就是将要吐、想要吐,一吐为快而不得吐,那么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下,他欲吐者,表示这个病就有往上越出之机啊。那么这个治疗呢应该顺势利导嘛,用吐法就好了,千万不要下。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哕就是干呕,干呕就是有声无物谓之干呕。哕与干呕怎么分别啊?它就是干呕连连不断,不是一声,是连连不断的,古人叫做哕,干哕嘛。哕大概都是虚证多,但是也有实证。哕而腹满,这个腹满指的是实满,他拒按。那你看看他,前后就是指大小便,是大便不利啊,或者小便不利,大便不利这个腹满是要拒按的,那么要是小便不利,这个腹满当然在少腹了。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胃里水往上冲逆,就呕。那么一开始他是上腹满,要是这个水往上冲逆厉害,甚至于胸满,这个就是胸满了,就是呕而胸满。吴茱萸治水气上冲,有治呕镇痛的作用,加上大量生姜,更能治呕了。那么这个方剂呢一方面治标,治其水气上冲这个呕,他用吴茱萸、生姜;一方面你胃老虚,还是会停水啊,所以从根本上恢复胃,他用人参、大枣。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水气往上冲,吐涎沫这是主要的一个证候。头痛、头晕全是,尤其头晕最多见了。临床上很多的头晕是吴茱萸汤证,可是他得恶心,起码他得恶心,就算不吐,也得恶心,一动了他就要吐。这个方剂啊,不但治胃,胃痛它也治啊,吴茱萸汤治胃疼也挺好啊。但是它是个大温性药,这个吴茱萸利于虚寒,不利于实热。临床上的美尼尔氏证很多是吴茱萸汤证。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而肠鸣,表示这个水气啊它不是只在胃,在肠子也有,所以下面腹鸣、肠鸣,上面呕吐,这都是有水饮了,同时他还有心下痞。在这一个在半夏泻心汤里头啊,这心下痞有两层关系,一方面它是胃气虚,心下痞硬,是人参证,它有人参嘛;另一方面,是黄芩、黄连这个心下,是泻心汤证。这个方子不但治呕,它也治下利,黄芩、黄连是治下利的药啊。这苦药之中,唯独黄芩、黄连、黄柏是个燥药,它们是苦燥药,所以能够去水,能够止利。那么这个方剂啊寒热并用,一方面胃虚有饮,它用半夏、干姜去饮了;搁人参、甘草、大枣呢,补胃之虚;另外搁黄芩、黄连,解烦解痞。当然这个病有时候有烦躁啊。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是治太阳少阳合并这个下利,既有太阳病的这个发热、头疼,也有少阳病的这种口苦、咽干,它是治热利的。黄芩汤就是黄芩、甘草、芍药、大枣这四味药。如果黄芩汤再同时有干呕,得加上半夏、生姜,它是这么一个方剂。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凡是呕吐,他里头有水饮,所以谷不得下,它胃里头有水,你吃不下东西,硬吃下去也是吐出来。所以这一类的大概都是胃有停水的关系,他用小半夏汤主之。半夏、生姜这一类的药,专治水饮一类的呕,不是水饮的呕没效。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这段是治这个饮家的一种呕。他说呕吐而病在膈上,凡是呕吐它都是病在上头,都在膈以上,这是水往上走,上膈,水往上冲逆。这水本来在膈下啊,在胃里头的,他要呕就往上,上于膈他才呕吐。呕吐完了,思水者,解,这头先咱们讲了,呕吐,胃中这个停水都去了,同时胃中干,干就要渴,那么想喝水了,表示这个呕要止了。急与之,那么赶紧给点水喝。为什么?和其胃啊,少少与饮,以和其胃嘛。思水者,虽然急与之饮,还不解渴,还想水喝,这只给水喝可不行了,只给他喝,水停了他还是要吐的。猪苓散主之,这个好,这是一个根本解决的法子。

   这个方子呢,猪苓、茯苓、白朮全是利尿去水的,而且猪苓解渴,那么里头有点水它去了,不渴了你也不想喝了。这一个治疗的手段是最妙不过了,一般人想不到这个时候还利尿,其实这是最常用的手段,后头还有啊,茯苓泽泻汤也是,比这个方子更常用了。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这个水往上来,它不往下,小便不应该利,可是他小便反倒利,利就是频数。脉弱,又见厥,这是虚了,这是阴寒的一个证象了。那么身呢反有微热,这都是不好现象,这个身微热啊,正是这个虚阳,就是古人说的这个阴阳绝离之象,这个虚阳啊都往外跑,那么里头是真寒呐,所以脉弱,又见四肢厥冷。所以是难治的一个病,也只有用四逆汤,温中救逆这一法。四逆汤的那个呕呢,是阴寒内盛,说是咱们说的里阴寒证,就是上吐下泻,不是大便泻,他是小便数溲,这是机能陈衰,那也不是一般的呕。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是个解热剂,同时是个健胃止呕剂,半表半里有热,心烦喜呕的这种。这个他绝对有烦、热烦,他是这种的呕。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胃反他是要呕吐的,但是他并不是随时呕吐。胃反呕吐甚者,可以用大半夏汤。这个大半夏汤与小半夏汤就不一样了,它这个不但用半夏下气止呕,同时他是胃虚了,这个胃反主要就是胃虚,脉浮而涩嘛,浮则为虚,涩则伤脾,他脾胃虚。脾胃虚得用甘药来补脾胃,主要就是补胃了,所以它用人参和蜜。它这个甘药不用甘草、大枣,它搁个蜜很有道理。这个蜜不像甘草、大枣是壅腻,而且他呕,呕不用甘药,是吧?所以不可吃建中汤嘛,那么这个脾胃虚不用甘药也不行,所以用蜜。这个蜜虽然是甘药,但有些个润,它不是往上壅。这个用药啊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需要用甘药来安中补胃而且他又有呕吐的,配合人参的,你不要配些甘壅的药,像甘草、大枣,饴糖更是不行了,那蜜是可以的。所以他这个就用这个人参、白蜜和半夏,这个胃反主要就是由于这个中虚而呕吐的。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他这个是不通于下,谷道不通,大便不通,而且有热,热往上壅,所以吃东西啊,因为这个热往上壅,他吃完了就吐。那么这个用大黄甘草汤主之。这甘草缓其急迫,这个吐也是很急迫的,吃了就吐嘛,那么大黄呢它是一个通便下热的作用。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这个胃反他吐,吐完了,他也渴欲饮水,那么你要任着他饮呢,饮到一定的时间他还是要吐。胃反表示胃的消化不良,里头积有液体的东西,蓄积到一个相当的程度,他就要吐出来。古人对治这个的法子啊很有意思,他一方面去水,用茯苓、泽泻这些去水的药,同时呢他也用些健胃的药,像白朮、甘草、生姜都是温中健胃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搁人参。要是这个胃恢复了,他就不会再停水,所以既讲治标又讲治本。茯苓饮这类的方子,就是对那个胃下垂、呕吐,或者现在西医所说的这个胃弛缓、胃扩张啊这种隔些时候就要吐的病,用这个都好。

   吐后,渴欲饮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原文为文蛤汤现改为文蛤散文蛤汤为发汗药,文蛤散为止渴药。止渴后,他不再渴了,他吐也可以好的。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吐逆,吐涎沫是什么意思啊?是干呕,或吐逆,或吐涎沫,不是干呕而吐逆,或者吐涎沫。这都说明胃里头有停饮,半夏干姜散比小半夏汤温中力量强,所以这个胃寒停饮比较重一点,就是小半夏汤中生姜换成干姜,干姜、生姜所差的是干姜性比较弱而温,就是说小半夏汤证,如果胃偏于寒一点,偏于寒饮,可以用半夏干姜散。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这个彻心中就是全心中,就是整个的心里头啊。愦愦然无奈,就是闷,烦闷,简直无可奈何,烦闷而乱。这个愦愦本来是心烦乱,所以他这个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事实上也不喘,也不呕,也不哕,可是心里头难受啊,他这个胸总是逆满烦乱,恶心的厉害,总而言之是恶心的厉害。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要是这个人胃特别不舒服,就是咱们这个恶心的厉害,生姜非多搁不可,你看咱们后世那个都搁生姜三片,这个不行,真正要多搁,你就得多搁。所以咱们遇到这个人恶心的难受,那你生姜就得多搁;呕吐得厉害,半夏多搁。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干呕,或者是哕,哕者就是干呕频繁,连连不断,以至于手足厥。这个气往上逆啊,也阻碍这个气机,也就造成手足厥冷,就是胃气不行了啊,也影响手足厥冷。因为是这个情形,所以不搁半夏,它搁橘皮行气,气一畅,这个厥逆也就好了,哕也就好了。这个陈皮,古人叫橘皮,它是行气,也下气,行气也降逆,,配合生姜。生姜这个药啊,不但它能够治呕,也治那个逆气,它也降逆,降胃降逆,同时它去饮去水。所以这两个药配合来,它偏于行气,偏于下气。所以干呕哕,影响到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这个厉害,这个你看这个橘皮用多少啊?用二斤啊,就是三付药的量也相当重了。这个哕逆是相当重了,干呕不断就是哕啊,不断那个惊人的很,所以他搁个哕逆者,就是频繁不去,那么这橘皮得大量使用。所以橘皮对这个哕逆,看起来是有相当疗效的一个药。竹茹也下气,咱们治咳嗽也用啊,它也健胃,这种哕都由于胃虚气逆,胃本来是来纳气啊,它应该往下走,可是它往上,就是胃虚,而且它不纳。所以一方面用行气下气的药,同时也用健胃的药,他用人参、甘草、大枣这些温性的药,用橘皮、竹茹、生姜来降逆治哕。临床真正遇到这个心下逆满,打嗝啊,但是不是旋覆代赭石汤证,大概都是橘皮汤证。那么这个橘皮我都多用,你要用个三钱、五钱不起作用,我常用一两,也就是30克,你要这样用啊,病人马上他就舒服。后世认为橘皮破气,都不敢大量的用。它不是破气,后世把这个东西都说错了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六腑为阳嘛,行阳于外。这个六腑啊,行阳于体表,所以六腑气绝了就无以温体表了,所以手足寒而脚缩,寒气上逆,同时还上气、呕、哕这个情况发作的。五脏是藏精的嘛,藏阴于内,如果五脏气绝呢,就不足以养阴液了,所以他是利不禁,阴液就不守了,就失去守了,厉害就手足不仁。这是说下利啊与脏气是有关的,这是古人一种看法,大家作为参考。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下利,脉沉弦,沉为在里,弦为里急啊,下重就是里急后重的一个简称。脉大者,为未止,这整个说的是痢疾了,就是热利了。脉大则邪盛,热邪盛,所以这个痢疾啊,不是要休止的状态,还继续往前进展的。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脉数本来是有热,那么这个热利且脉数,看不出欲自止的样子了。微弱数者,虽然数,但是脉现微弱,这个微弱呢是邪衰的一个征候,表示这个痢疾啊很快就要治愈了。虽然脉数还发热,但是从这个脉数与微弱一同出现,这个邪气已经衰了,这个发热的时间不会久的,所以他不至于死。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这是一段是说阴寒下利啊。下利,手足厥冷,以至于无脉,这是一种虚脱的样子,无脉是这个心脏衰绝的样子。那么这时候啊,这个病可以好,也可以坏,得赶紧灸之。如果胃复,手足温则可以好的。要是不温,脉也不还,表示胃气已败了,而再微喘,反微喘就是气脱于上,非死不可了。那么这一段与上边热利是个对待的,所以下利这个病啊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这个是虚寒下利。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这个下利啊,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人渴不渴,就是口舌干不干。如果渴,这是热;那不渴呢,这个就是寒,就是太阴病的下利。这段呢,他渴,所以这是个热利,虽然是个热利,但是微热而脉弱,他这个热不厉害,只有微热,而这个脉也弱,说明邪已衰,这个热没大问题的。今自愈,所以这个下利啊,快好了,这都是指热利说的。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下利,脉数,脉数说明是热,渴也说明是热了,说明他是有热邪,是热利呢。但是身有微热而汗出,说明表和啊,这个病已经由表解了,所以肯定这个下利是要好了。假设下利脉数,而且还紧,这个紧是实啊,既有热邪,又有实,那这个痢疾就往前进展了。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这是一个平时不戒慎饮食,里头蕴热,造成下利,这个下利不是痢疾,这个他一下利、腹泻,将腹腔这个积热啊排出,之后有好的,这个腹泻假设不好,那要变痢疾,他这个里头的热挺厉害的,不能因为下利就解除的,他一定要清脓血。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无论是脉紧、脉弦,这个下利都比较重,这一般都是发烧没有汗。假设这身上有微热,再自汗出,这大概都要好了,这是表和了,他就由表解了。所以咱们治痢疾,开始没有汗,那么有的时候呢得用发汗剂,用葛根汤,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表证,你就不要用解表药了。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下利气,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下利,同时出空气,下利并气一同排出,这个很常见的。他大便并不太多,但劈里啪啦很响呢,下的尽是气。那么这一类的病啊,大概都是水谷不别的时候多,这个都是水泻。当利其小便,就可以好的。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寸脉反浮数,说明这个下利啊正在进展呢,这个是外邪挺盛。尺中自涩,里头血虚了,邪高热于外,而血虚于内,这种下利一定是脓血便,脓血痢疾的这种症候,脉证就这个样子。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拉下来的东西都完谷不化,这说明是虚寒呐。那么虽然有表证,也不可攻表,如果攻表,汗出,使胃里头的津液更伤,那么胃虚了,下焦的水饮就往上冲逆造成胀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他本来是脉沉而迟的虚寒的一种下利,但是这个人呢「面色赤,身有微热」,这就是所谓浮郁在表了。浮郁在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从表解,就是有表证,想从表解但达不到发汗的样子。就是阴寒下利,反而阳气浮郁在表,说明这个病啊,有欲自表解的机会。这么一个虚寒的下利要是表解,一定要发生郁冒的,郁冒就是昏冒,咱们现在的话说呢就是近似休克,当时人事不知,出一身汗,这病可就好了。那么这个人呢,本来他四肢不冷,这时候他四肢微厥。四肢微厥,郁冒汗出,这都是一个瞑眩状态。所以这个病要是久病、虚病,无论是自愈,或是吃药中病而好病,常常发生这种瞑眩状态。这个瞑眩状态挺吓人,你看当时这个人,昏冒、不认识人、只管出汗,看着挺危险的,手脚也凉了,这不吓人嘛,可一会儿都好了,他这个瞑眩过去了,整个病就完全好了。为什么他有这些症候的反应呢?他有下利清谷的虚证。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频率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就是下利已经止了,可是没有脉。手足也厥冷,看这个样子就是有虚脱的样子了,晬时,就是骤时了,如果脉还,手足温,这说明胃气恢复了,那么这个人没有问题。如果脉不还者,那是胃气已衰了,胃气已败了,那就始终也不会还了,那就非死不可。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直桂枝汤。下利,腹不应胀满,因为下利这是一个有所损的情形嘛,反而胀满,说明是虚。那么这个虚,已经出现腹胀满了,当然还有旁的症候了,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这是太阴病。他这个胀满是虚胀、虚满,同时他也不能吃东西,那么这种的下利,虽然身体疼痛,身体疼痛是表证了,也不要先救表,应该先温其里,后攻其表,这是定法了。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个心下坚啊,这是一个实证,这个准拒按的。其脉平,这个下利的这个脉,一般说呢,他要没有心下坚,出现脉平,问题不大,如果心下坚而脉平,肯定是实。为什么急下呢,一般来说,因为下利的关系,里头不能再结实了,可是他胃这个地方坚,表示他结实了,说明这个病了不起啊,一方面下利,一方面结,结者自结,下者自下,一方面泻肚,一方面他胃里头凝固起来了,结实了,就是胃家实这种反应来了。这说明这个病来得相当猛啊,这要不加以急治,危险得很。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脉迟,本来是个不急的脉,是胃虚胃寒,但脉迟与滑同时见,这个迟说明正是实,而且实到相当程度,阻脉气滞,所以这个脉不流畅,不那么快而且滑,这是有里实,不可轻视。这个利啊不是要止的样子,得急下之,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脉不应该滑,反滑者是里头实。当有所去,下乃愈,这一攻就好,宜大承气汤。为什么不说急下呢,他脉就只是滑,还没到迟的程度,上面那个迟说明证有欲虚的表现,那你再给延误,就不行了。那个迟滑比这个厉害,它里头的那个实啊,已经阻脉气滞了,所以脉也不那么流畅了,这得急下。底下这个虽然滑但是没有那种情况,也得下,但不是那么急。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个说休息痢的。下利本来已经好了,那么到某年某月某时,他又复发了,这就是病毒没尽的关系,那非攻不可。临床上,遇到痢疾,一般都喜欢用乌梅这个东西,常常一开始就用这种收敛药,痢疾好了,但是不久又反复了,这说明也是休息痢的一种。尤其这个热痢一开始就用收敛这种方法的,不复发的很少,那都是该攻不攻,把病毒遗留到里头了,早晚也是祸。他就是痢疾不再发,也能为其它的祸患。治疗不必非大承气汤不可,要看情形了。如果恶心、胸下满,那大柴胡汤就行。要是没有柴胡证,不那么胀满,调胃承气汤就行。如果胀满得厉害,大承气汤是非用不可的。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凡是谵语都是胃不和、有燥屎,没有其它的问题。这里用小承气汤,说明胃不和发谵语,这个有燥屎,一般是用小承气汤,没有大的潮热,也没有其它非得用芒硝不可的症候,就用小承气汤微和其胃,也能治谵语嘛。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差不少啊,虽然有厚朴、枳实、大黄,但是没有芒硝。这大黄没有芒硝,它解热力量差,因为小承气汤它没有潮热。假若热得厉害,你还要搁芒硝,没那么胀就搁调胃承气汤,厚朴、枳实去掉。如果又胀又有热,实得都厉害,可以用大承气汤,只胀而没有那么大的热,可以用小承气汤。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就是久便脓血,这种下利不止的话,那么确实也变成阴虚证候了,可以用桃花汤,不然的话不要用它。便脓血这种下利,十有八九都是实证,用桃花汤的机会相当的少。那么他病得相当久了,的确是有滑脱的样子,那么你看吧,他这人绝没有热象了,这时候有用桃花汤的机会。桃花汤还是好药的,但是我们一般遇到痢疾,不要就用它,这个不好的,这个把病邪关到里头了,会出毛病的。这个药收敛止泻的力量相当大。

   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这个热利下重是个实证,里头有所实,所以以利去除,那么这个跟上面的桃花汤不同,它是实证,临床上也常见便脓血,那么用白头翁汤去湿清热,所以热利的脓血便白头翁汤它好嘛。

   但是这个下重,就是里急后重了,这个只是用白头翁汤效果没那么好,通过临床验证,还是加大黄好使,就白头翁汤加上六克的大黄,这里白头翁二两是错了,白头翁应该搁三两。不愈,更服,这个药一点也不像那个桃花汤,多服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真正有里急后重要加大黄好;要是血便呢,要加阿胶。就是有一型痢疾,它下的东西就是血汤子,这种痢疾啊,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比较好的,这个大黄可以不加,真正的血便并没有里急后重,咱们说的这种就是病菌感染的痢疾,这个痢疾不好治啊,他的大便就像熟米饭的米汤那个样子,可颜色是红的,那里头其实全是血,这种痢疾也是热痢,用白头翁加上甘草、阿胶,比较好,这个我也用过。

   本段一般热痢下重,可以用白头翁汤。如果里急后重得厉害,里急后重就是蹲肚,就是自下,这类的呀大概都要搁点大黄,书上没有,这是根据临床实践上那么体会。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下利时他就烦了,下利好了他还烦,说明里头还是有热了。但是按心下,没有实,不是心下坚,他心下濡,表示这个里头没东西,所以说为虚烦也,那么用栀子豉汤就可以了。栀子豉汤治烦还是相当好的,心中懊憹,烦得不得了,吃这个药挺好使的。它就栀子、香豉两味药,其实这药不是吐药,它后头说这个得吐可止,不是这么的,我常用这个药,一点也不吐。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而厥,四肢厥冷,这是里寒了。但是反有外热汗出,这个外热指的就是汗出,他身上多少都有些微热,那么就是里寒外热。那么真正下利清谷又厥逆,与前面讲的其面戴阳是两样的,那个戴阳是在上头,它还有表证,还得出汗,所以也要从上边出,上边受之,这个有表证自然有气上冲了。那么他这个外热不是这样,颜面当然还是苍白色,可不是浮阳戴面,不是要从表解,这个汗出的确是脱汗,这是虚脱的样子。凡是真正的阴寒重证而外边有点热,这都是无根之火,这就危险了,是虚阳外散的意思,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这个有问题的,下利肺痛这个难解释,而紫参也不是可以治肺痛。紫参在《本草》上是苦寒药,它的治疗近似柴胡,它也治心腹坚、邪气积聚,同柴胡差不多,而且它通二便,利小便、通大便。可见这个下利也是一种自下,就是痢疾那个痢,他用紫参配合甘草来治疗。至于这个肺痛不可解,恐怕有问题的,这里有错简。那么这个方呢,治这种热痢,里急自下这种情况,可以用。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诃梨勒它是治虚胀冷气,它起这个作用。虚胀,表示里头有冷气,那么这种气利需要用这种收敛药。诃梨勒它收敛,它治这个虚胀冷气。这个病是虚实之分。一般这个下利气,你就是把水分消就行了,就是使之水谷一别就好了。如果里头是虚寒的情况,可见冷气啊出虚恭啊,要排出就觉者冷,那么这个应该用温性的诃梨勒散。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哕数者就是哕逆得相当厉害,这跟我们前面说的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是一样的。如果大便不通,哕逆频数,再谵语,那当然可以用小承气汤了。小承气汤是胃不和而谵语,正可以用它。同时这个哕逆就是由于谷道不通的关系,你吃它就可以好了。《千金翼》提出这个方子是对的。通大便不是随便就用小承气汤的,要有谵语才可以用。

   《外台》有个黄芩汤,这个黄芩汤与我们前头那个四物黄芩汤不一样,这个可以起名叫六物黄耆,近乎半夏泻心汤这类药。里头有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那么这个药当然是健胃止呕。它有人参、干姜健胃,有半夏它止呕,同时它有黄芩,也解烦,虽然没有黄连,但是有黄芩。我们前头讲白头翁汤时,说这个这个黄芩、黄连它都是治下利,解烦止利。所以它治干呕下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36.下利/桃花汤、白头翁汤、紫参汤、诃梨勒散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二
《温病条辨》第二卷 中焦篇(2)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