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6.下利/桃花汤、白头翁汤、紫参汤、诃梨勒散

第41条(论下利有燥屎的证治

【原文】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  枳实大者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释义】
  由于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不去,致使下利臭秽粘滞;燥热上蒸,故见谵语。由于阳明实热,故常见心腹坚满,舌苔黄厚干燥,脉滑数等症。故用小承气通腑泄热,目的使实热去而燥屎除,则谵语止,而下利自已。

【中心思想】
  本条论下利有燥屎的证治

【教学参考】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谵语者,胃实之征,为有燥屎也;与心下坚,脉滑者大同。然前用大承气者,以因实而致利,去之惟恐不速也;此用小承气者,以病成而适实,攻之恐伤及其正也。”


      凡是谵语都是胃不和、有燥屎,没有其它的问题。这里用小承气汤,说明胃不和发谵语,这个有燥屎,一般是用小承气汤,没有大的潮热,也没有其它非得用芒硝不可的症候,就用小承气汤微和其胃,也能治谵语嘛。
       小承气汤比大承气汤差不少啊,虽然有厚朴、枳实、大黄,但是没有芒硝。这大黄没有芒硝,它解热力量差,因为小承气汤它没有潮热。假若热得厉害,你还要搁芒硝,没那么胀就搁调胃承气汤,厚朴、枳实去掉。如果又胀又有热,实得都厉害,可以用大承气汤,只胀而没有那么大的热,可以用小承气汤


第42条(论述虚寒下利脓血的证治

【原文】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 一斤(一半剉,一半筛末)  干姜 一两  粳米 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释义】
  下利便脓血,有湿热与虚寒之分,属湿热者,多见于初利,湿热郁滞,热伤血络,热盛营腐所致。若是久利不止,中阳被伤,脾胃虚寒,气血下陷,滑脱不禁,下利无度,阳损及阴,血溢于下,故下利脓血。其所下之血,必色质紫暗,赤白相兼,并有腹疼喜按喜暖,精神萎靡,四肢

软,口不渴,舌淡苔白,脉微细而弱等症,故用桃花汤温中涩肠固脱。如《神农本草经》云:“主黄疸,泄痢,肠澼脓血,阴蚀下血赤白……。”干姜温中散寒;粳米补虚安中。方后强调“内赤石脂末”冲服,是为增强涩肠固脱的功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虚寒下利脓血的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 现代临证,本方常用于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及某些急性菌痢、肠伤寒伴肠出血、子宫功能性出血、肠功能紊乱、小儿疳泻等而见本方证者。对于热利便脓血,表现为血色鲜红,气味臭秽,里急后重感显著,肛门灼热者,禁用之。
  [临床应用] 本方常用于久痢、久泻之属于脾肾虚寒、滑脱不禁者,如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肠伤寒后便脓血及慢性腹泻之肠滑不固者。若脾肾阳虚甚者,可加附子、肉桂、肉豆蔻等;腹痛甚者加肉桂、芍药;久泻气虚滑脱者,宜加人参、黄芪、白术等;菌痢后期兼有热象者,可少加黄芩、黄连、白头翁等。
  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证属中焦虚寒,血失统摄者,亦有效验。

      这个也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这是有问题的,他这个说明的意思啊,就是久便脓血,这种下利不止的话,那么确实也变成阴虚证候了,可以用桃花汤,不然的话不要用它。便脓血这种下利,十有八九都是实证,用桃花汤的机会相当的少。那么他病得相当久了,的确是有滑脱的样子,那么你看吧,他这人绝没有热象了,这时候有用桃花汤的机会。桃花汤还是好药的,但是我们一般遇到痢疾,不要就用它,这个不好的,这个把病邪关到里头了,会出毛病的。

       它这个药里有赤石脂一斤,一半把它挫了,当饮片就是煎,一半呢,筛成细末,单独搁,它另服的。干姜一两,粳米一升。赤石脂这一个药,主要是收敛,那么稍稍加点干姜这个温药,所以非虚寒滑脱的这种便脓血的痢疾不能用。那么这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米熟了汤成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所以单独预备一半筛末,它是一斤啊,用半斤煎,那半斤留着这么单吃的,一回吃方寸匕,拿着现在说,就是不到3 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所以这个药收敛止泻的力量相当大


第43条(论述热利证治

【原文】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方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 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 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词解】
  热利下重者:指热盛之痢疾而言。

【释义】
  热利,实指下利属于湿热者。由于湿热胶结于肠,腐灼肠道脉络,阻滞气机,恶秽之物欲出不能,故有里急后重,滞下不爽,下利秽恶脓血腥臭。由于湿热为患,大肠传导失职,升清降浊失常,故有发热,口渴,溺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数等症。治以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痢。方中白头翁味苦性寒,擅清肠热而解毒,并能疏达厥阴肝木之气;黄连、黄柏味苦寒,清热燥湿,厚肠胃以止利;秦皮亦属苦寒,能清肝胆及肠道湿热,凉解以坚阴。四味合用,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而止痢的功能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热利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 本条仅用“热利下重”四字,即深刻阐明其病机为湿热,其症为下利,其特点为下重。虽药仅四味,而确为治湿热下利要方。临证时可因具体情况而加减运用。如热利伤及营血,症见壮热口渴、烦躁,舌质红绛者,可加银花、生地、丹皮、赤芍等以清热解毒,清营凉血;血虚者可加阿胶以养血,腹痛可加木香、延胡索等以利气止痛。
  本方与桃花汤,均治下利便脓血,但二者有寒热虚实之不同。桃花汤用于虚寒滑脱,气血下陷之久利,以下利不止,滑脱不禁,所下脓血色暗不鲜为主症。白头翁汤清热凉血,燥湿以止痢;桃花汤则温中涩肠以固脱。
  [临床应用] 白头翁汤为治疗热利之主方,用本方治疗细菌性痢疾,其退热、消除腹痛后重、下利脓血及大便培养转阴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菌痢初期,证见恶寒发热者,可加葛根、银花、连翘等;里急后重者可加当归、芍药、木香、槟榔等行血调气;若腹胀苔腻,食滞明显者,可加枳实、山楂、莱菔子等;热利伤及营血,症见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可加银花、生地、丹皮、赤芍;血虚者可加阿胶;腹痛可加木香、延胡。
  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以及由此引起之肝脓肿等,亦有效验。
  吴谦《医宗金鉴》:“初病下利便脓血者,大承气汤或芍药汤下之,热盛者白头翁汤清之,若日久滑脱,则当以桃花汤养肠固脱可也。”

     这个热利下重是个实证,里头有所实,所以以利去除,那么这个跟上面的桃花汤不同,它是实证,临床上也常见便脓血,那么用白头翁汤去湿清热,所以热利的脓血便白头翁汤它好嘛。
       但是这个下重,就是里急后重了,这个只是用白头翁汤效果没那么好,通过临床验证,还是加大黄好使,就白头翁汤加上六克的大黄,这里白头翁二两是错了,白头翁应该搁三两。不愈,更服,这个药一点也不像那个桃花汤,多服是没有问题的。那么真正有里急后重要加大黄好;要是血便呢,要加阿胶。
       咱们遇到痢疾有的是,尤其这一种痢,就是有一型痢疾,它下的东西就是血汤子,这种痢疾啊,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比较好的,这个大黄可以不加,真正的血便并没有里急后重,咱们说的这种就是病菌感染的痢疾,这个痢疾不好治啊,他的大便就像熟米饭的米汤那个样子,可颜色是红的,那里头其实全是血,这种痢疾也是热痢,用白头翁加上甘草、阿胶,比较好,这个我也用过。
       本段一般热痢下重,可以用白头翁汤。如果里急后重得厉害,里急后重就是蹲肚,就是自下,这类的呀大概都要搁点大黄,书上没有,这是根据临床实践上那么体会。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血痢證。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义】方中白头翁能清血分之热,凉血解毒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为君;黄连、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治痢为臣;秦皮清热燥湿兼有收涩之效为佐也。

【辨證要点】

热痢。腹痛。便挟脓血。苔黄。脉弦数。

【加减】

血虚久痢伤阴者:加阿胶、甘草。

腹痛甚里急后重者:加芍药、甘草、木香、枳壳、槟榔。

恶寒发热:加葛根、荆芥、银花、连翘。

赤痢较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榆。

【现代应用】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幼儿腹泻、泌尿系感染、急性结膜炎。

此伤寒转痢之證也。仲景见于厥阴篇,欲饮水与渴不同,渴但津乾欲水,是阴分为火所灼,欲得凉以解之也。不可过与,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阳热之利,与阴寒不同,阴利宜理中四逆温脏,阳利粪色必焦黄,热臭出作声,脐下必热得凉药则止,原病式曰:泻白为寒,赤黄红黑皆为热也。

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1),黄连凉心清肝,黄檗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利而厚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

(1)渍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热。

【方论】

成无己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故以纯苦之剂坚之。

徐忠可曰:此主热利下重,乃热伤气,气下陷而重也。陷下则伤阴,阴伤则血热,虽后重而不用调气之药,病不在气耳。

 

周扬俊曰:邪传厥阴少阳其表也。脏腑相连,于法禁下,故但谋去其热,热除而利自止矣。


    第44条(论述下利虚烦的证治

    【原文】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则止。

    【释义】
      下利之后,邪热得去,正气得安,应当不烦。今下利之后,余邪未净,邪热郁于胸膈,虽无物可攀缘,却扰乱心神,以致有心中烦乱不安的感觉。按之心下濡,说明胃肠已无有形之邪结,仅是余热未清为患,故脘腹柔软不硬,这种无形邪热所致之证,仲景称为“虚烦”。治以栀子豉汤透邪泄热,解郁除烦,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导心中之邪热以下行;香豉升散解郁,可透邪解热,以清宣胸中之郁热;二味相伍,一升一降,能使气机流畅,烦热得平,则心烦不眠懊

    自解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下利虚烦的证治

    【教学参考】
      [按语] 本条与《伤寒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心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当互参。对方后“得吐则止”句,注家有不同看法,成无己等以为吐剂,张隐庵等断为非吐剂,刘河间则将得吐之原因,归于疾病本身之燥热郁结。观方剂配伍,升降并用,调畅气机,宣泄郁热,虽有宣涌之功,临床并非一概“得吐则止”,故应活看。

         下利后,痢疾好了,可这人呢更烦,就是说在下利时他就烦了,那么下利好了他还烦,说明里头还是有热了。但是按心下,没有实,不是心下坚,他心下濡,表示这个里头没东西,所以说为虚烦也,那么用栀子豉汤就可以了。
         这个虚烦不是真正的虚衰那个虚,咱们讲虚劳那个是真虚,这个不是的,这个栀子豉汤也是苦寒药,它这个「虚」是对应承气汤说的,是对胃家不实而语的,不是真正那么虚,所以管这个也叫虚烦。
          栀子豉汤治烦还是相当好的,心中懊憹,烦得不得了,吃这个药挺好使的。它就栀子、香豉两味药,其实这药不是吐药,它后头说这个得吐可止,不是这么的,我常用这个药,一点也不吐。




    第45条(论述寒厥下利,阴盛格阳的证治

    【原文】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 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 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 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释义】
      由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水谷不消,故下利清谷;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有身微热、汗出,或面赤如妆等证,此为真寒假热之象。由于下利为甚,阴从下竭,外热汗出,则阳从外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故汗出而四肢厥逆,或有脉微欲绝等症象,证情危重,当急以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本方即四逆汤倍干姜之量,附子之量亦较四逆汤为重,如此辛温大热之品,能通阳消阴,以收复欲亡之阳气,则厥回汗止,热除利愈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寒厥下利,阴盛格阳的证治。

    【教学参考】
      [临床应用] 临床迂患者汗出不止,气阴亏虚者,可加人参、龙牡、五味子;下利不止者可加赤石脂、煨诃子;尿少水肿者,可酌加茯苓、泽泻、桂枝等。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挟热下利者,久则必伤脾阴,中寒清谷者,甚则并伤肾阳。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有阴内盛而阳外亡之象。通脉四逆汤,即四逆加干姜一倍,所谓进而求阳,以收散亡之气也。”


         下利清谷而厥,四肢厥冷,这是所谓里寒了。但是反有外热汗出,这个外热指的就是汗出,他身上多少都有些微热,那么就是里寒外热,这是根据他这个条文上的意思。
          那么真正下利清谷又厥逆,与前面讲的其面戴阳是两样的,那个戴阳是在上头,它还有表证,还得出汗,所以也要从上边出,上边受之,这个有表证自然有气上冲了。那么他这个外热不是这样,颜面当然还是苍白色,可不是浮阳戴面,不是要从表解,这个汗出的确是脱汗,这是虚脱的样子。凡是真正的阴寒重证而外边有点热,这都是无根之火,这就危险了,是虚阳外散的意思,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它又加重了附子、干姜温性亢奋药,你看看这个方子就能看出来。他这个附子用大者一枚,附子这个药大于一般的附子,分量是不一样的,大的特别重。干姜呢,一般用三两,强人可以加四两,所以这两个药都加重了,可见这个虚脱啊非用温中,恢复胃气,以这个为第一要务的,不然的话不能行的。它这个附子有亢奋作用的,咱们现在说它强心,有强心作用。那么下利清谷,四肢厥冷,同时再汗出不止,这种热不是真正的热了,这是虚脱的一个样子,所以赶紧用通脉四逆汤来挽救。

    下利而至清谷,则里寒已甚。阴寒格阳。故外热。微阳自遁。故汗出。里寒而阳气外泄。故其气不相接而厥也。是宜以大热之姜附为主,而佐以守中之甘草。使先温其里,则表阳从类而内附。故热汗可除。悍气得温而外通。故厥亦可愈也。究之胃阳复而变化自神。脾气暖而水谷自别,则下利清谷。当与诸症同解矣。名之曰通脉四逆者,以脉气行于中焦之精悍。里寒外厥者,其脉必伏。或沉迟。温中而精悍自起,则气行而脉通故也。文见伤寒厥阴。另有注。


     第46条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

         这个有问题的,下利肺痛这个难解释,而紫参也不是可以治肺痛。紫参在《本草》上是苦寒药,它的治疗近似柴胡,它也治心腹坚、邪气积聚,同柴胡差不多,而且它通二便,利小便、通大便。可见这个下利也是一种自下,就是痢疾那个痢,他用紫参配合甘草来治疗。
         至于这个肺痛不可解,恐怕有问题的,这里有错简。那么这个方呢,治这种热痢,里急自下这种情况,可以用。

    紫参 
    别名 石见穿、石打穿、月下红
    功效作用 清热解毒,活血理气止痛。用于急慢性肝炎、脘胁胀痛、湿热带下、乳腺炎、疔肿。
    古籍论述
    时珍曰∶紫参色紫黑,气味俱浓,阴也,沉也。入足厥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故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肿积块之属厥阴者。古方治妇人肠覃病乌啄丸,所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苏恭注王孙,引陈延之《短剧方》牡蒙所主之证,正是紫参;若王孙则止治风湿痹证,不治血病。故今移附于此。
    【附方】旧一,新三。紫参汤∶治痢下。紫参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两,煎取半升,分服。(张仲景《金匮玉函》)吐血不止∶紫参、人蔘、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钱。一方去人蔘,加甘草,以面上酒刺∶五参丸∶用紫参、丹参、人蔘、苦参、沙参各一两。


    第47条(论述虚寒性肠滑气利的治法

    【原文】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疑非仲景方。

    【词解】
      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
      粥饮和:指用米粥之汤饮调和服之。

    【释义】
      气利有虚实不同,本条气利是由于中气虚寒,气虚不固而下陷,故下利泄泻,滑脱不禁,大便随矢气而出。治宜诃梨勒散敛肺涩肠,止利固脱。方中诃梨勒,又名诃子、诃黎、随风子,性温味苦酸涩,生用理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并用粥饮和服,取其益肠胃而健中气

    【中心思想】
      本条论述虚寒性肠滑气利的治法

    【教学参考】
      本条与前三十一条均为气利之证,前条是湿热郁滞,气机不利,故“利其小便”以分解湿热,属气利实证;本条是气虚滑脱,故当以温涩固脱。其治不同,尤须明辨。
      此外,本方也可用于虚脱不禁之久咳、久泻。若有实邪则不宜使用,以防固涩而敛邪。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气利,气与屎俱失也。诃梨勒涩肠而利气,粥饮安中益肠胃。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也。”

         诃梨勒它是治虚胀冷气,它起这个作用。虚胀,表示里头有冷气,那么这种气利需要用这种收敛药。诃梨勒它收敛,它治这个虚胀冷气。
         我们前头说「下利气者,利其小便」,那么这个呢,它用诃梨勒散,这个病是虚实之分。一般这个下利气,你就是把水分消就行了,就是使之水谷一别就好了。如果里头是虚寒的情况,可见冷气啊出虚恭啊,要排出就觉者冷,那么这个应该用温性的诃梨勒散。
          到这讲完了。底下又是两个附方

    ========================================

    《本草求真》:﹝批﹞收脱止泄,仍降痰火除滑。

    诃子专入大肠、肺。味苦酸涩,气温无毒。虽有收脱止泻之功,然苦味居多,服反使气下泄。故书载能消痰降火,止喘定逆,杲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且于虚人不宜独用。震亨曰:诃子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如补肺则必同于人参;补脾则必同于白术;敛肺则必同于五味;下气则必同于橘皮。至于嗽痢初起,用最切忌,以其止有劫载之功耳。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服此止调胃和中,亦止消膨去胀,使中自和,并非脾胃虚弱,于中实有补也。波斯国人行舟,遇大鱼涎滑数里,舟不能行,投于诃子,其滑即化,番船今多用此以防不虞。则其化涎消痰,概可见矣。第收涩性兼,外邪未除,其切禁焉。

    《本草思辨录》:诃黎勒苦温能开,酸涩能收。开则化痰涎,消胀满,下宿食,发音声;收则止喘息,已泻痢。然苦多酸少,虽涩肠而终泄气,古方用是物皆极有斟酌。仲圣诃黎勒散治气利。气利者,气与矢俱包,必有痰涎阻于肠中。诃黎勒既涩肠而又化痰涎,最于是证相得。又以粥饮和服,安其中气。是诃黎勒之泄,亦有功无过矣。《千金》诃黎勒丸,治气满闭塞不能食、喘息不能食。喘息由于气满闭塞,气满闭塞,非有痰涎宿食不尔。然去其痰涎宿食,而既逆在上之气,岂能即返,诃黎勒能一物而两治之。两治之物,无冲和之性,蜜丸又所以和之也。与仲圣用诃黎勒之意,正复无异。若诃子清音汤治中风不语,是但用其泄矣;协以甘桔,则不至过泄而音可开。真人养脏汤治久痢脱肛,是但用其涩矣;协以参术归芍诸药,则不至徒涩而痢可止肛可收。凡此皆用药之权衡,不可不知者也。

      三果
      又名:"三勒",源自印度的三种植物果实,庵摩勒、毗醯勒、诃梨勒。庵摩勒又名馀甘子,毗醯勒又名鞞醯勒,诃梨勒亦作"诃黎勒 "。

      药用价值
      在印度医学中,毗醯勒与庵摩勒、诃梨勒一起组成三果药。这三种果药合用,有著非常广泛的医学用途,三果药几乎是无病不克的,它被用于治疗热病和发烧、眼病、风性肿瘤、咳嗽、尿道病、皮肤病、黄病、呕吐,还可作长生药,令白发变黑。

      梵文医典《医理精华》第二章"药物的类别"云:
      "三种果子:毗醯勒、阿摩落迦果、诃梨勒果,能清退无规律的发烧。(三果还能)明目、增加消食之火的热能,治疗尿道病、皮肤病、去胆汁和痰。"(Si.2.10)

      在佛教中,《大正藏 No. 1453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云:
      "佛言。有五种果。一呵梨得枳(旧云呵梨勒讹),二毗鞞得迦(旧云鞞醯勒者讹也),三庵摩洛迦,四末傈者(即胡椒也),五荜茇利(即蒟酱也旧云荜苃类也)。此之五果若时非时,若病无病,并随意食。如世尊说。"

      佛祖释迦牟尼说有病没病,时不时都可吃"五果"前三即"三果"。

      关于这三种果药的合称,被唐人所广泛接受的是波斯人的概念,即三勒,作为源自波斯的名酒 --三勒浆酒,在唐代享有盛誉。《唐国史补》卷下云:
      "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荣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别南之娆春、河东之干和、葡萄,岭南之云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泪水,京城之西市腔、暇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校勘】
        此方载于《千金翼》霍乱门,治大便不通,哕数,口谵语;无方名。药味仲景小承气汤同,但分量稍有出入,用厚朴二两炙,大黄四两,枳实五枚炙,方后服法,无“得利则止”四字,有“当通不通,尽服之”七字。
      【词解】
        哕数:即指呃逆频作,情势急迫之意。
      【释义】
        本条论胃肠实热的证治。由于胃肠实热熏蒸,燥屎内结,腑气不畅,其气上逆,故见大便不通,呃逆频作,哕声响亮,神昏谵语等症。治宜小承气汤,通腑泻热,腑气通畅,诸症可解。
      【按语】
        学习本条当与四十一条互参。

            他这个对的,哕数者就是哕逆得相当厉害,这跟我们前面说的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是一样的。如果大便不通,哕逆频数,再谵语,那当然可以用小承气汤了。
           小承气汤是胃不和而谵语,正可以用它。同时这个哕逆就是由于谷道不通的关系,你吃它就可以好了。这个其实前头也有了,就是哕,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这个《千金翼》提出这个方子是对的。通大便不是随便就用小承气汤的,要有谵语才可以用。
           《外台》有个黄芩汤,这个黄芩汤与我们前头那个四物黄芩汤不一样,这个可以起名叫六物黄耆,近乎半夏泻心汤这类药。里头有黄芩、人参、干姜、桂枝、大枣、半夏。那么这个药当然是健胃止呕。它有人参、干姜健胃,有半夏它止呕,同时它有黄芩,也解烦,虽然没有黄连,但是有黄芩。我们前头讲白头翁汤时,说这个这个黄芩、黄连它都是治下利,解烦止利。
           所以这个方子一方面补胃治虚,有人参、干姜、大枣这些药;同时有半夏、干姜又能止呕;有黄芩呢也能治下利除烦,所以它治干呕下利,这是在《外台》上有这个方子,与半夏泻心汤差不多。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六物黄芩汤  论干呕下利并见的证治
        黄芩三两  从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

      【校勘】
        本方载于《外台》呕吐、哕门,引仲景《伤寒论》,云出第十六卷中,即此方原系仲景方,是《金匮》原本所阙遗者。

      【释义】
        本条论干呕下利并见的证治。由于中焦虚寒,脾胃之气不足,水谷不得运化,郁结化热,胃气上逆故干呕;虚寒不固,故见下利。证属寒热错杂,虚寒较重而热郁上逆较轻。治以黄芩汤温阳益气,清热降逆。方中干姜温阳散寒;人参、大枣益气和中以补虚;半夏降逆止呕;桂枝辛温佐干姜以温振中阳,协半夏以降逆气,黄芩清解郁热。诸药合用,恢复脾胃升降之机,则呕止利除

      【按语】
        本方为治干呕下利,属寒热互结于中,影响及上下,且以中焦阳虚为明显者,故对于急性胃炎或痢疾等肠道疾病而见有此证者用之多效

      六物黄芩汤(黄芩、人参、乾姜、大枣、桂枝、半下)--上热下寒的厥阴症。




      【本篇小结】

        本篇系统地论述呕吐、哕、下利病的成因和证治。
        呕吐与哕的成因较多,既有脾胃本身疾患所致,亦有它病影响而成,但在病机上都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治疗上均以和胃降逆为主。

      属于虚寒性呕吐的,宜温阳散寒,和胃降逆。如茱萸汤,治胃虚寒凝,肝胃之气上逆的呕吐;半夏干姜散治中阳不足,干呕,吐逆,吐涎沫;大半夏汤,治脾胃虚寒,不能消化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证;四逆汤,治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导致的呕吐,脉弱,身有微热,小便利,手足作冷的厥逆证。属于实热呕吐,治宜清泄热邪,和胃降逆为主。如大黄甘草汤,治胃肠积热上冲的食已即吐证;小柴胡汤,治少阳邪热犯胃,引起呕而发热等证。属于水饮停蓄所致的呕吐,宜温散水饮,和胃降逆为主,如小半夏汤治饮停于胃引起的呕吐;生姜半夏汤治寒饮搏结于胸胃,胸阳被郁,心肺不畅的呕逆证;猪苓散,治水饮上逆胸膈、呕吐口渴思水者;茯苓泽泻汤,治胃虚停饮,呕吐而渴欲饮水者;文蛤汤治停饮热结,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属脾寒郁热,导致呕吐肠鸣,心下痞者,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扶正祛邪。胃虚肠热,引起干呕下利者,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和胃降逆,清热止利。

      此外,还提出了“呕家有痈脓,不可止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的治禁,以示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因势利导的重要性。

        哕,为胃气上逆,引起干呕、哕,手足厥冷的,用橘皮汤温胃降逆;因胃虚郁热,胃气上逆,引起哕逆者,用橘皮竹茹汤补虚和中,清热降逆;若见哕而腹满,因水湿停滞,气机受阻,小便不利,宜利其小便;因脾胃实热,大便燥结、呃逆频作,或神昏谵语者,宜通腑泻热,小承气汤主之。

        下利,包括泄泻与痢疾,其病虽责之于大肠传导失职,但可概括为虚寒、实热、郁滞三类。属于虚寒者,宜温阳散寒,或回阳救逆。如四逆汤治阴盛格阳呕吐下利;通脉四逆汤治里真寒外假热之下利证;诃梨勒散治虚寒肠滑气利证;桃花汤治脾胃虚寒,下利不禁的便脓血证。属于实热的,以清热止利为主。如湿热胶结下利后重者,用白头翁汤;下利后,余热不净,而更烦者,可用栀子豉汤:属于实热积滞下利,宜通因通用,如大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以止利。

        总之,呕吐、哕、下利属于热证实证,多与胃肠有关,有时亦涉及肝胆,多见于病之早期;属于虚证、寒证,多与脾肾有关,多见于病之后期。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在治疗时均应照顾脾胃和肾气。


       ┌概  念:指饮食、痰涎等物,自胃中上涌,从口而出的一类疾病 
       │成因与脉证┬饮邪致呕──“此属饮家”饮停在心下,饮阻气逆,胃失和降 
       │     │      发生的呕吐。(02) 
       │     │虚寒胃反──“脉乃数,数为客热”“脉弦者,虚也”即胃中虚 
      呕│     │      不能腐熟水谷,反逆而出,症见朝食暮吐, 
       │     └      暮食朝吐(03、04、05) 
       │辨证施治┬虚寒呕吐┬虚寒胃反──大半夏汤──补脾和胃,降逆止呕(16) 
       │    │    │肝胃虚寒──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08、09) 
       │    │    └阴盛格阳──四逆汤──温阳救逆(14) 
      吐│    │湿热呕吐┬胃肠湿热──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17) 
       │    │    │热郁少阳──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15) 
       │    │    └热利兼呕──黄芩加半夏干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11) 
       │    │寒热错杂──小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10) 
       │    │饮邪呕吐┬寒饮呕吐──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12) 
       │    │    │寒邪内盛──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20) 
       │    │    │寒饮搏结胸胃──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开结降逆(21) 
       │    │    │呕后调理──猪苓散──健脾利水(13) 
       │    │    └饮阻气逆,呕渴并见──茯苓泽泻汤──通阳化饮,健脾和胃(18) 
       │    └吐后痰饮──文蛤汤──发散祛邪,清热解渴(19)──(争议) 
       │治疗禁忌┬因痈脓而致呕,不可治呕(01) 
       │    └治吐当因势利导,即“欲吐者,不可下之”(06) 
       └胃反预后──脉紧而弦,其病难治

       ┌概  念:指哕逆,是胃气上逆的之征 
      哕│哕实证治则: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07) 
       │辨证施治┬胃寒气滞──橘皮汤──通阳和胃,散寒止哕(22) 
       └    └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补虚清热,和胃降逆(23)

       ┌概  念:包括泄泻和痢疾 
       │病  机:脾胃运化失职,传导失司 
       │下利气治法:当利其小便(31) 
      下│辨证施治┬下利属实┬大承气汤──攻下里实,通腑泄热(37─40) 
       │    │    └小承气汤──攻下热结(41) 
       │    │热  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利(43) 
       │    │下利虚烦──栀子豉汤──清其邪热,解郁除烦(44) 
      利│    │虚寒下利┬兼表证┬先用四逆汤──温里┐先温其里(14) 
       │    │    │   └后用桂枝汤──解表┘乃攻救表 
       │    │    └便脓血──用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42) 
       │    │虚寒性肠滑气利──诃梨勒散──涩肠固脱止痢(47) 
       │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45) 
       └    └下利肺痈──紫参汤──清热缓急止痛(46)──(争议)



      1.呕吐为几种类型?试述其主证与代表方

        答:①分虚寒、实热、寒热错杂和停饮呕吐四类。
        ②肝胃虚寒,肝寒上逆者,用吴茱萸汤;虚寒胃反,气阴两伤,用大半夏汤;胃肠实热,食已即吐者,用大黄甘草汤;寒热错杂,中焦痞阻,用半夏泻心汤;属停饮呕吐,用小半夏汤、茯苓泽泻汤。 


      2.为什么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它阐明了治病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呕吐的原因很多,治疗时当求其本,不可见呕治呕。
      ②呕家有痈脓,其呕是因痈脓秽毒所致者,病根在痈脓,应当排脓解毒以治本。单纯止呕则使脓毒内留而引起变证。
      ③这一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适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 


      3.本篇对饮邪的治疗与《痰饮咳嗽篇》有什么异同?

      答:因饮邪致呕和痰饮所致的咳嗽,症状虽然不同,但病因病机相同,所以有些方剂可以通用。二者都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中焦虚寒,饮邪内停。一是由于阳虚饮停,胃气不降而呕吐,一是阳虚饮停,土不生金,肺气不降而咳嗽。皆以治饮为本。如小半夏汤、半夏干姜散、生姜半夏汤,既可用于饮停呕吐,也可用于停饮咳逆。这是中医异病同治的实际应用。 


      4.试述哕病的成因和证治

      答:①哕,即呃逆,有胃寒、胃虚有热和实热积滞三类。
      ②胃寒气逆者,呃声沉缓,得热则减,得寒则剧,脉象迟缓,治宜散寒降逆,方以橘皮汤。胃虚有热,症见呃声急促,口干舌燥,少气虚烦,脉虚而数,治宜清热补虚,降逆和胃。方以橘皮竹茹汤。若属实热积滞,“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后世医家认为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若久病,重病之后而呃逆,则不可通利。 


      5.试述气利的辨证与治疗。

      答:①气利,指下利滑脱,大便随矢气而排出。
      ②下利气者,属水湿困脾,脾失健运,水湿下趋大肠,症见大便溏薄,矢气频作,腹胀肠鸣,治宜渗利水湿,利小便而实大便,用五苓散。若属虚寒久利,气虚不固,大便随矢气而出,治以诃梨勒散涩肠固脱。 


      6.桃花汤、白头翁汤、四逆汤、大、小承气汤等同为治下利之剂,在应用上有何不同?

      答:①桃花汤:所治下利,属中气虚寒,症见下血色暗,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脉微而细,故用此方温中涩肠,固脱止利。
      ②白头翁汤:属湿热胶结,下迫大肠,脉络受伤,症见下利脓血,血色鲜红,里急后重,腹痛肛热,脉象滑数,故以此方清热凉血,燥湿止利。
      ③四逆汤:主治呕而厥,下利腹满,脉沉细弱或沉缓无力,有回阳救逆之功。通脉四逆汤主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的危证。
      ④大、小承气汤:所治下利,因邪热与燥实搏结于肠道,逼津液下趋,形成热结旁流的证候。故以承气汤“通因通用”,实邪去,下利自止。 


      7.“五脏气绝于内”“六腑气绝于外”的意义和作用

      答:①原文“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②阐明呕吐、哕、下利病变的病机和预后。初病在脾胃,终必累及于肾。也是其病变的基本规律。
      ③治疗呕吐、哕固然以治胃为主,但在病变后期,或病情属虚的,则应重视脾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72讲:第十七篇:下利证治 小结
      第66 讲 辨下利、辨呕吐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66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胡希恕)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下)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