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帝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1

黄帝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1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04-10 16:04:00 ]    作者:张文智    编辑:studa9ngns

    摘要:《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运行来具体展现的。医、《易》皆注重的作用,但《内经》更注重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易》则更重阴阳之间的对待与流行。《内经》理论与八卦卦气说有内在的联系。医、《易》皆注重天人合一,但前者更注重人与天的自然的合一,注重天地自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注重本天道以立人道,开天文以立人文,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两种天人合一的思维理路非但没有根本的矛盾,而且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可以同时追求人与天的自然的与人文的合一。

      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规约了框架。而用以道阴阳的《周易》,在汉代被奉为众经之首,大道之原。魏晋时期,《周易》则被崇为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之一。此后,《周易》便作为融儒、道为一体的学问,对中国哲学政治、文化、科技等诸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四库全书总目·易类》赞之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亦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易》学的影响,并含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深入研究医、《易》关系,对我们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根所在,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黄帝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入手,我们可以发现,医、《易》在思维理路上有许多共同点,同时亦有重大区别。今试析《内经》中的《易》学象数学内含,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医、《易》思维理路之异同。

 一、      三才之道

   《黄帝内经》由《素问》与《灵枢》两部分组成。从理论上来说,《内经》在对人体生理的总认识上是通过吸收《易》学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乾·文言》)、天地人合一三才之道来完成的,认为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人只是天地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

   《内经》将天、地、人相参与之情状描述得详细备至。如: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生气通天论》)[1]又云: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阴阳应象大论》)[1]这种天人同构的三才之道与《易》学的三才之道正好相契合。《周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系辞下》则有:《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以,医、《易》在思维理路上皆注重天与人的贯通,都通过取类比象的方式表达天与人的互通互融性。

    但二者在天人一体的思维理路方面又存在根本的区别。《内经》重天与人的自然的合一,即注重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并将三才之道进一步具体化:

  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三部九候论》)[1]

   《内经》在具体描述天人同构的同时,还将人气与天气相比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生气通天论》)[1]再加上五行的成份,天与人的合一则组成了一个完备的网状整体: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经别》)[2]《灵枢·邪客》则对天人之相应作了进一步总结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暖,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NFDA1肉,……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内经》中的药分三品说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五主、五恶、五志等的配应也是对《易》学三才之道及天人之气相通相应的贯彻。

   《周易》亦有类似的近取诸身的取类比象: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说卦》)但《易》学的取类比象及三才之道旨在法天道以立人道,开天文以立人文,即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其最终目的是以神道设教。因而《易》学的三才之道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追求的是天道与人道的人文贯通。《易传》中的《象》、《彖》、《系辞》都明显而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今本《易传》只是宽泛地论及三才之道,而帛书《易传》之《要》篇则将三才之道进一步拓展为:《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已将三才之道与阴阳五行具体地结合在一起。《易》学由象数开示义理、本天道以立人道,最终关注的乃是人文,为人文社会的政道与治道从天道、天文中寻求内在的根据。

    由此可知,医、《易》虽都以三才之道作为立论的基础,但前者关注的是天地、自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关注的则是天地变化与人文社会的内在联系。《内经》虽也注意到社会地位的变化、人的情感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但在《内经》中占的比重极小。另外,《易》学发展至西汉孟、京时代以后,受其所处时代氛围影响,其对人文、社会的关注多表现在对灾异的推演。而《内经》除《灵枢·岁露论》谈及灾异现象外,其他篇章几乎没有提及。这也是二者一关注人文一关注自然的一个具体表现。

   在《内经》中,三才并不是静态的,而是通过动态的阴阳、四时、五行的变化、运行来具体展现的。而《易》亦以阴爻 阳爻-作为其建构卦符体系的最基本的单位,而且的哲学也是《易》学哲学的重心所在。

二、       阴阳、四时

    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理论的核心,而阴阳学说更为其理论建构之总纲,因为五行亦是阴阳的具体展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内经》所提出的表里、虚实、沉浮、升降出入等皆为阴阳所范围。而为了更明白地表达人的生理病理,《内经》将人体经脉性质以阴阳进行规约,并将阴阳学说演进为三阴三阳说,将人体描述为一个表里相互络属的整体: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血气形志篇》)[1]

  《周易》古经虽只字未提阴阳,但其阴- - -符号却蕴示着阴阳的道理,至《易传》已明白地开示出一阴一阳之道。战国秦汉时代,虽然道家、医家、兵家、阴阳家等都讲阴阳,但其阴阳学说应该皆以《周易》古经的阴阳爻符号为滥觞,或许这才是《庄子·天下》为何说《易》以道阴阳的真正原因。  阴阳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离合论》)[1],而且具体的阴阳的划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灵枢·阴阳系日月》云: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

    黄帝曰: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春者,苍色,主肝。肝者,足厥阴也。今乃以甲为左手之少阳,不合于数,何也?岐伯曰:此天地之阴阳也,非四时五行以次行也。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在此既有天地之阴阳,又有四时五行行次之阴阳。后者以的形式把阴阳的消息具体地展示出来。

    为了从动态的角度更好地把握阴阳二气的运行,医、《易》皆将的概念引入阴阳体系,以四时甚至每一日的时辰的形式表述阴阳二气在一年或一日中的消息盈虚。在《内经》作者看来,人的阴阳表里的本然和合状态只有在顺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人是一个的存在体,故《素问·四气调神篇》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荷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宝命全形论》亦有: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前文已述,在《内经》看来,天人之气相应相通,再加上的因素,则天人之气时时相通,阴阳二气在不同的时节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以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肤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藏。(《四时刺逆从论》)[1]  反映在人的脉象上则为春弦、夏钩、秋浮、冬营。若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玉机真脏论》)[1]逆四时则病。在一日之中,阳气则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虚,气门乃收。(《生气通天论》)[1]

   《内经》亦十分重视月亮盈虚对人体气血盛虚之影响: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八正神明论》)[1]后世发展起来的子午流注诊疗法即源于《内经》中的天人之气时时相通的理念。

    于《易》学,四时也是阴阳二气消息的派生物。在《系辞》那里,乾坤可以被视为大阴大阳,一切变化皆源于乾坤的开合、阴阳的消息。乾坤的转化正好符示着一年中阴阳二气的转化: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上》)乾坤是一切变化的支柱: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同上)而乾坤的开合交通又形成了四时,故《系辞上》又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下》则进一步发挥为: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刘大钧先生推证认为,这正反映了《易传》中蕴含着卦气思想,[3]确为至见。

    在本天道而立人道的同时,《易》特别强调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彖》)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每一卦皆有其卦时,每一爻亦各有其爻时,人据卦爻所符示之情势顺时而动则吉,否则则凶。这种随而动的的哲学成为《易》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世的卦气说及月体纳甲说可以说是对《易传》的哲学的延伸,其宗旨都是顺气、时而动。

   如前所述,医、《易》虽都重,但前者更关注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则更关注对人文社会的影响。四时的运行又导致五运六气的更替与八节八风的常变。这也是《内经》中象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现中医 | 祝玄冲:道法自然,从天人合一角度体悟人体医学
从《周易》到《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
先秦典籍中“气”的意义
汪学群: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
【自语堂编藏】论《太玄》对《周易》的模仿与改造(佚名)
论儒家自然哲学的天道时序观及其生态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