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人怎么过夏天:从东罗马帝国引进“空调房”|东罗马|清凉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穿

  唐代的“半臂装”

  既潮又凉快

短袖短裤似乎已成了现代人万变不离其宗的夏季着装标配,可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古代人,夏季怎么受得了呢?有学者研究发现,古人在夏季其实也并不都裹得严严实实。

据考证,魏晋前,男人也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女人们则喜欢穿“开裆裤”。这种“开裆裤”并不是单穿的,原来,古人外穿深衣(即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里面则多穿胫衣,胫衣可看作是裤子的雏形,但它只有裤管,没有裤裆,由于这样的着装很容易走光,所以,除非过河否则古人不会轻易提起下裳。

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半臂装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短袖衫,在当时相当前卫。而比半臂装更大胆的,则是袒胸装。张艺谋执导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里所谓的“爆乳装”,虽然被很多网友诟病过于暴露大胆,但其实其设计灵感就是源于唐朝的袒胸装。

其实,在“富人批丝绸、穷人穿麻布”的古代,衣物的材质比现代人常穿的棉和化纤制品都要凉爽。有研究称,当外界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皮肤会不自觉地吸热。这样看来,古人穿的纱袍、长裤,不仅能覆盖皮肤,宽宽大大的造型还非常通风,形成“小对流”,与今天的阿拉伯人用长袍蔽体有异曲同工之妙。

  用

  手摇扇子

  头枕风

扇子可能是最能体现古人度夏之精巧、有情趣的物品。素有“摇友”“凉友”雅称的扇子,在古代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还成了一种艺术品———扇面的面积虽然有限,但却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的小天地。

据《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但此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据考古发现,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像门,这也是为什么“扇”字从“羽”和“户”旁。

到汉代,出现了用绢制成的团扇,又称罗扇、纨扇。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有梅花形、方圆形等样式。

至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男女都用团扇,在酷热的夏季,几乎人手一扇,富贵人家的扇子则更多,扇面往往装饰精美,有名家山水书法作品。

11世纪,折扇经日本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男人们在正式场合改为使用折扇,团扇成为女性的专用物。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城里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明宋代已能够自制自销折扇了。

折扇的盛行却是在明清。其种类繁多,有折扇、竹扇、绢扇、羽扇、葵扇等不一而足。后来,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除了扇子,形态各异的瓷枕也是古人度夏的必备神器。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风,四周能透气,由于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很快成为古人夏季首选的寝具。

据称,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一开始并不是消夏纳凉的,发展到后来却以纳凉之用居多。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词句,其中的“玉枕”即是青白釉枕,这也印证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一直到明清时期,有了其他材料的出现,瓷枕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看来,“苦夏”之于古人,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难熬。聪明的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修身养性、以静制热”的心态调整。白居易诗云“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份“烦夏莫如赏夏”的超然心境,或许才真是我们该好好学习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女子过夏天:魏晋前穿开裆裤 唐代穿袒胸装
旗袍与扇子的不解之缘!
国风夏至 古人“精致”日常中的夏日风潮
一尺扇面两尺画,小扇中的水墨乾坤
闲夏微风动,庭间扇子摇
古代如何纳凉,贫穷再次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