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行的产生与发展(原创)

五行的产生与发展(原创)

五行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进入远古。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离不开水,这是不言自明的,远古人类除了对饮用水的需求外,还懂得在清凉的水中避署,用水来清洗伤口。而且水中有鱼,是不错的美味食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远古人类选择居处的时候,都把水看作是必须的先决条件,看看现在村落旧址,无不是建在离水较近的地方。毫无凝问,人类最初的意识就是水与生命的关系。

当远古人类面对山火,面对森林大火的惊慌失措、转变为温暖感的时候,同时也发现被火烧过的兽肉比生肉好吃的多,有学者指出,数十万年前的熟食,首先改造了人类的消化系统,促进了各脏腑的发育,尤其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当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时候,人工用火的时代便应运而生,火,进入了人们的生命意识之中,古老的火灸疗法,在他们烤炙兽肉的火苗上也孕育而成。      

远在古代,木与人的生命是乎是不可分离的关系,人们用树叶、树皮遮体,用树枝防护,猎食果子充饥,和日常用火取暖,逐渐发现,木是人们生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在7千多后前的余兴余姚河姆渡人,在用木料搭建房屋的时候,也以木料坚固他们的水井。不言而喻,木在生命意识中的角色,可见一斑。

在那遥远的年代,人类并不一开始就把金和石作为两个概念来分别,最初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石器,从用来投掷树上的果子和猎杀野兽。到使用石,骨等制造刀、斧、锛、凿、箭等,可以形象,从作为生活生产工具的石、骨,到用作治疗工具的砭石,石针,骨针等,再到有了青钢器,金,和石就有可能作为一种概念,早已进入生命意识中,进入五行。

在慢长的岁月中,人类就会用泥土敷住伤口,以止血止痛,当人类发现用泥土可以烧制陶器的时候,土与人类的生命早已密不可分了,到了农耕时期,人们把土能生生万物,长庄稼,土与春种秋收,与生长收藏联系在一起,被看成生命,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们逐渐发现了年的概念,四季的概念。五方的概念,五行的概念,于是就开始了以五来归类。首先从认识五方,确定东西南北中。再把一年按五行分成五分,确立春、夏、长夏、秋、冬。再把世上万事万物逐个的归类,抽象。人们看到,水总是滋润的、往下流的,于是就把水的属性归于‘润下’一类。水润下完了,太阳一晒就变成咸味。就叫‘润下作咸’。火烟总是炎热的,向上的,于是就把火的属性归于‘炎上’的一类。用火烧过了的食物,是苦的。因此叫‘炎上作苦’。草木的种子在出芽的时候,都是扭曲的,长大了以后就变直了,于是,就把木的属性叫‘曲直’。意即能曲能直。又发现了,果实、种子,不用人管、发酵后就成了酸味。所以叫‘曲直作酸’。金石一类,之所以叫‘从革’,因为它是气候从温暖转向寒冷的过渡阶段。与秋天相应。大家看看,经过秋天的农作物是不是有点辛味。比如萝卜,辣椒等。所以叫‘从革作辛’。那为什么‘土爰稼穑’呢?爰是改易,更换的意思。稼是种,穑是收。就是一年一个春秋,一年一次播种与收获。种稼是甘味的,所以叫‘稼穑作甘’。

以上‘水曰润下’,‘润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土爰稼穑’,‘稼穑作甘’。都是自然规律,所以,并不需要人为。何况人也根本不可能为之。人只需要认识这些自然规律,利用这些自然规律就足够了,于是后来就有了五行的相生,相克。

相生,就是某一行的自然规律发挥作用,到了一定的时间,便生出另一行自然规律的发生与发展。比如水生木。就是水的自然规律发挥作用,到了立春前后的甲乙日,便生出(木规律的)发生与发展。冬天属水,能生春天木的发生发展。相克,是一行的自然规律抑制另一行自然规律的发生发展。如金克木,就是金的自然规律、抑制木的自然规律的发生发展。秋天属金,抑制春天木的发生发展。

《黄帝内经》的五行,从东南中西北五方开始,再由五方到寒署燥湿风五气,再由五气到酸苦甘辛咸五味,由五味到肝心脾肺肾五脏,形成了一个从天、到地、到人的‘天人合一’模型,这就是它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及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进行五行归类,五行相配,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清晣的五行大法,并且这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成为一个天人地三才合一的整体。

五行、与阴阳一样,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积累与发展,始终与人类的生命意识形影相随,密不可分,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五行,作为对生命、对生存的思考而自然产生的,到了商周时代,五行已渐渐成比较成熟的哲学思想,作为哲学思想的五行。也只有进入中医学,进入中国生命科学的著作《黄帝内经》之后,才真正凝聚成完美,天才的哲学。才真正焕发出它不朽的生命的光采。

五行,与粳米,小豆,麦,大豆,黍五谷,与李、杏、枣、桃、栗五果。与狗、羊、午,鸡、猪五肉。这意味着我们平时食用的果子,和肉类均可划分化分为五味,都与我们的五脏密切相关。

肝与酸属五行之木,心与火属五行之火,脾与甜属五行之土,肺与辛属五行之金,肾与咸属五行之水。天给人吸食五气,地给人饮食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使人的五色修明,声音响亮,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能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生,精神也就充沛,人通过呼吸与饮食,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养料,使生命得以维系和延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组成部份。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中内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立生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大概中医的表述都是最简单的,而最简单的表述往往又是最大气的,《黄帝内经》正是这样,

五行,是一个天才构思,《黄帝内经》进一步将五行与阴阳合参,将五行与阴阳在思想上融合,显示了我们祖先的大智慧,释放出的理性之光。从此,以阴阳五行理论观察世界,观察人体,辩证的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认识人体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联系。以及人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这是《黄帝内经》的生命模型。《黄帝内经》的五行理论,不仅对以后的中医学,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以阴阳五行思辩为核心的《黄帝内经》,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心灵结构,辅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这就是平调阴阳的治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行配五脏、五谷、五色、五味、五志五声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音五官五液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九集 五行大法
五色、五味、五行、五脏和五方分别怎么解释?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
古人两大养生秘诀:顺应自然,以和为度
伟大的生命健康智慧书:《黄帝内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