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坐真正的环线11路公交 尽览上海老城厢古色古香建筑群
坐真正的环线11路公交 尽览上海老城厢古色古香建筑群
网易新媒体(文化上海) 2014-11-16 17:13 跟贴 4条
上海几百条公交线路,只有 11 路是真正的环线,从老西门出发,环绕豫园老城厢一周,再回到老西门。乘着走走停停的 11 路,沿着人民路、中华路绕老城厢一周,沿途所见,皆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即便是新建的上海老街、上海庙街也统统是仿古建筑林立的步行街、集市。
第一站:老西门
11 路是环线,起点终点都是老西门,旁边就是文庙。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的儒学圣地,已经有 700 多年的历史。曾经在元明清时期,这里是培养人才的最高学府,对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惜后来在鸦片战争和文革中惨遭毁坏,现在看到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后重新修复的。站在远处一眼望去,四周都是雕梁画栋、秦砖汉瓦的庙宇殿堂。正方的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屋檐直匾上的 " 大成殿 " 三字,是清雍正皇帝的御笔。殿前矗立着一尊 " 圣人 " 孔子佩剑的全身铜像。与文庙连成一片的建筑还有崇圣祠、明伦堂、魁星阁、尊经阁等,大体保持了原貌。
【贴士】地址:黄浦区文庙路 215 号 ( 近学前街 )
票价:10 元,凭学生证 5 元 / 人
售票时间:9:00~16:30
开放时间:9:00~17:00
文庙里有个旧书交易市场,每逢周日,几十个摊贩聚集在大成殿广场和回廊下,在孔夫子的庙宇里卖书。每个摊位上都横七竖八堆放着各种年代不同品相的二手或三四五六手旧书。之前每周日的客流量可以达到 8000 至 9000 人,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去年的时候,文庙书刊交易市场整体搬迁到大宁,不少人都觉得很可惜,毕竟大家对文庙有着一种不可言状的特殊情结,有太多太多的回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幸好,那一次搬的只是书刊交易市场,一周一次的旧书市还是得以保留,也算是留下了许多人的一份难以忘怀的记忆。
第二站:小东门
从小东门下车走几步路就到上海老街了。即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可能对上海老街在哪里并不十分清楚,你去问上海人 " 上海老街是哪一条街 "?恐怕十有八九会用疑惑的眼光看你,因为他心里既清楚又不清楚,上海的老街真的太多了,谁知道你问的是哪条!这条方浜中路被称为上海老街可谓是当之无愧。地处上海老城厢的核心区域,虽经改造却还保持着老街的几丝风味。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虽然老街现在看起来就像某个落后县城的集镇,可谁又会想到 100 年前它的风光无限。
老街的东段经过装饰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两侧恢复了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黛瓦粉墙,红柱飞檐。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全街的商业经营以传统特色行业为主流 , 突出传统民俗文化 , 处处营造着一种海派文化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老街西段靠近豫园商圈,人流量很大,而东段则适合慢慢走,慢慢感受老上海人的生活节奏。
继续西行,就来到老城厢戏园。戏台是仿古戏台,名为 " 玄扈台 "。" 玄扈 " 是徐光启的号,算是纪念徐光启,就在方浜中路与光启路交叉的丁字路口。戏台好像一块 " 排门板 ",方浜中路也只能顺势扭一扭,倒有了往日窄街闹市的味道。此外,方浜中路中段榛岭街口曾经是名噪沪上的上海梨园公所,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都在此传过艺。如今,人们关于梨园公所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我们也只能看着戏台浮想那过去的风云时光。
第三站:小南门
小南门最著名的就是乔家路老街,这条老街在明、清时为一条河浜,河两岸是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其中有明代著名科学家、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的宅院太卿坊(现还保留其最后一进“九间楼”),明末著名将领乔一琦的宅院(今乔家路143号),清代“商船大王”郁泰丰的宅院(今乔家路75弄),及清朝末年大画家、慈善家王一亭的“梓园”等。所以,该处为大官、名将、大船主、大画家的聚居地,在老上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斗转星移,如今的乔家路繁华不及当年,而老街风貌犹存。当年的那些机构虽大多已不存在,但仍有遗物、遗迹可寻,乔家路也成为上海唯一一条保存着明、清、民国、现代四种建筑风格的老街,名人故居之多、影响之大,恐怕在上海也是首屈一指的。因此,乔家路可以说是整个上海老城厢本土文化的缩影。
第四站:尚文路站
在尚文路站附近,一条弄堂的名字饶有味道,叫做 " 面筋弄 ",据说之前巷弄口有卖油面筋的,因此就叫面筋弄了。这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巷弄,却随处可见上海最市井生活的信息。据住在这里的老人们说,这一带是之前的南市。除了面筋弄,这一带还有花衣街、豆市街、沙场街、芦席街、篾竹路、咸瓜街、筷竹弄、猪作弄、糖坊弄、硝皮弄、火腿弄、汤罐弄等等地名。
对很多在弄堂长大后又离开的人来说,这些弄堂有着太多的记忆。清晨倒马桶的铃铛声和随之而来刷马桶的咣咣声,还有隔壁邻居阿姨在灶披间高声在讲小菜的价钱 ... 每到饭口就会在弄堂里弥漫着各家飘出的阵阵菜香,小人在弄堂里 " 白相相 ",可弥漫着温馨,就像在屋里一样的。每到洗衣、刷碗、洗菜时每个水池旁都是笑语联翩。弄堂里的老阿姨一如既往推着小车,贩售着各种生活可能会缺的东西。现在弄堂里的小推车依然停在巷子里,摊点虽小,却给居民带来不少便利。
现在的弄堂里人已经很少。据住在那里的人说,很多人动迁、买房、出租后都离开了这里。所以才会显得冷清,弄堂里也少了些生气。而留下来的人们在这个小弄堂里静静地享受着生活的惬意。不经意间,看见一个天井里,老人们围坐着下棋、时而沉思,时而嘴角露出爽朗的笑容,旁边的人安静的围观着,都不忍打扰这弄堂里的宁静。
现在说起上海的石库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 " 新天地 "。实际上龙门村的建筑风貌远远超过新天地的石库门,只是地处老城厢," 养在深闺人不识 "。走在狭窄的尚文路上,从入口往里看,只觉得幽雅安静,房屋鳞次栉比,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其实是上海最深最长的弄堂。而且龙门村房屋建筑形式极为丰富,有西班牙式、苏格兰式、古典巴洛克式以及中国民居,堪称 " 微缩万国民居群 "。 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龙门村还存在一幢房屋住着十几户居民的情况。加上年久失修,路过的人甚至普通租客都意识不到它的价值。
出了龙门邨,很容易迷失在老城厢的千万巷弄里。老城厢的道路变幻莫测,不同方向的岔路都叫同一个名字,大概只有住在这里的人才能辨别清楚吧。随着城市改造的进行,老城厢也在渐渐改变着模样。也许再过不久,我们只能在记忆中回想起它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0年历史!这扇“门”藏着上海之源!看一次哭一次……
逐渐消失的老城厢
上海老城厢有条原生态弄堂要拆了,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梦花街”。
再见,文庙路!
南市--上海文脉的根源
看懂上海:乘11路公交车 逛上海老城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