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学者如何安全合理使用麻黄汤?

当中医学生时,学习的第一味中药是麻黄。学习的第一张方是麻黄汤。学习《伤寒论》时,老师亦对麻黄汤证大讲特讲。然而临床中,有不少医者畏惧此方之峻猛而不敢投用。如何合理而又安全的使用此方呢?牛元起老师此文给了我们答案。


文/牛元起

麻黄汤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剂,在理论上倍受推崇,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但临床上治疗外感病却很少应用。为此,愿就如何学习应用本方的一些问题,略陈管见,或能有助于初学。

一、认清主证

麻黄汤本为太阳伤寒而设,在太阳阳明合病、阳明病中亦曾提及。根据仲景原文,列入本方证的症状计有恶寒(恶风)、发热、头痛(头项强痛)、体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喘、胸满、呕逆等八种。就其对鉴别证型的价值而论,大致可分三类。

由于本证病机系风寒之邪,束于肌表,邪闭毛窍,卫阳被遏,所以明显恶寒、无汗两症,是反映这一本质的最好标志,是本证的必见症。这也正是本证区别于太阳中风和风热表证的要点。

鉴于肺合皮毛,风寒外袭既可以遏卫滞营,经脉气血郁涩而体痛;又可以壅塞肺气,宣降失司而兼喘;也有少数病例以闭肺为主,而皮毛证不著者。所以麻黄汤证又可以三种形式见于临床,即仅犯皮毛型、以肺为主型和相兼型。

因此体痛和喘两症是仅次于恶寒、无汗的一类症状,无论兼见或单见,都对辨证分型有一定意义。

头项强痛虽被誉为太阳病提纲的三大症状之一,但并不意味它能左右麻黄汤的使用与否。

《伤寒论》第142条见头项强痛而治从和解,232条无此症却可用麻黄汤。

查《经方实验录》所载四例中,有头项强痛者仅半数。“按”中论“麻黄汤之全部脉证”也未将该症明列。可见头项强痛或头痛,虽然是风寒外感的常见症状,但在辨析证型,决定治法上并无太大意义。

发热是正气趋表,与邪抗衡的征象。所谓“抗衡”,是指邪正交争到一定程度而言。发热出现的迟早,与感邪轻重、体质强弱所致的邪正之势有关。

若邪轻正实,正气足以与邪抗衡,则见发热;若感邪较重,正气一时还达不到与邪抗衡的程度,则可不发热。因此就患者就诊时间而言,发热是常见症,而非必有症。

仲景特地点明“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是有实践根据的。

胸满、呕逆虽被提及,但对本证来说,仅是可见症,并无特殊价值。

关于脉象,历来把“浮紧”作为麻黄汤的典型脉。须知典型脉只是证型最理想的脉象,并不是临床唯一可见的脉象。

《经方实验录》麻黄汤二的“按”中提到:

“缘病者体气不同,各如其面。加之受邪有轻重之别,时令有寒热之殊。故虽同一汤证,彼此亦有差池。”

鉴于每个人的基础脉象不尽相同,彼此间往往差距很大。不可能想象某一病理变化,会把多种多样的“基础脉象”完全统一;况且,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有的病例病理变化表现得充分,有的表现得并不充分。因此,“不典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占有相当比例,这是可以理解的。

仲景书中所列的浮紧、浮、浮数等都带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而临床所见则更为复杂中医辨证,是对病人各种症状的综合判别过程。通过辨析真伪,主次,常变……而揭示病机。

就本证而言,明显恶寒、无汗是反映风寒闭表的必见症,体痛或喘对分析病位重心有意义(但一般风寒外感,如无素疾,多不兼喘),其余均在可变异范围。当然,变异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超过病机所容许的程度。

二、证型鉴别

恶寒、无汗、体痛(或喘)虽然可作为本证要点,尚需和某些证型作细微辨别,以防毫厘千里之误。

1.若身体痛重或烦痛者,当考虑风湿在表。

2.如有口渴、心烦、咽痛等症兼见,当考虑表寒里热。按照仲景原意,在里热不甚,病情偏表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本方(如37条,235条),不过此时此处,应取轻透速解为宜。若里热较明显,则以表里双解更贴切、稳妥。

3.如果病人脉象不浮,应与体虚外感鉴别。津伤、血少、中寒、里虚之人,当见微细无力之脉。若不见气血衰微之脉,且无相应见证者,可以认为属于脉象不典型之例而投本方。

三、注意服法

辨证准确,配方严谨,诚然是取得疗效的前提,而服法得当与否,往往对疗效有更直接的影响。

应用麻黄汤的要诀是:重剂分服,酌情进退,根据病情的客观反映来观察用药是否已达到有效剂量,从而决定增量或停服。

临床上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有效剂量肯定有差异,医生对患者有效剂量的估计也不一定十分确切。

笔者治疗的病例就有一服而效者(计麻黄量3克),有二服而效者(计麻黄量6克),亦有日服麻黄达46克始得汗者。

所以要达到病药相抵,或基本相抵,重剂分服,死量活用,是较理想的服法。

这种服法,既可避免病轻药重而留弊,亦不至于病重药轻而无功。

笔者体会,只要服法得当,并不会造成耗阴亡阳的恶果;即使个别患者偶有不良反应,也不会很重,而且便于及时处理。

固然文献上也有麻黄汤顿服之例,但多出自伤寒名家,经验丰富之手,或用量较轻,医生守护,随时观察的情况下。不然,还是遵仲景之法较为稳妥可靠。

附治验一则如下:

辛酉冬,舍弟突感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颇重,余下班返家诊视。见其身覆重衾,肌肤灼热无汗,气粗似喘,体温39.6℃,询之口不渴、咽不痛,左脉浮紧有力。遂拟麻黄汤原方分温二服投治。一服得汗,恶寒解,身热递降,翌晨,身凉脉静而痊。

麻黄汤不仅在理论上享有声誉,临床上也确有卓效。应用麻黄汤的关键在于抓住主证、辨析疑似和服法得当三个环节。本方虽有辛温燥烈,药力峻猛之名,只要掌握要点,不会造成亡阳耗阴之弊。

文摘自《中医杂志》

大家中医是一款专为中医师和中医从业者打造的实用工具。支持在线开方,在线购药,医案整理,管理病患,树医生个人品牌;汇集数百本经典医书及各家注解,整理数万例历代名家医案及注解,收集中医名家讲课音视频,更有多位中医明师开设各自频道分享心得,让使用者方便、系统地学习中医; 大家中医——您的专属中医工具!

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大家中医”即可下载使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大青龙汤医案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90312
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方,组成,临床运用医案
大青龙汤组成配方,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 道医网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2
名老中医柴瑞霭:中医如何救危重、辨疑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