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52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本条论述脉浮数,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应当用麻黄汤;此条是承上条而言,所言脉浮而数常兼紧象,浮数是针对沉迟相对而言,因沉可为里气虚,迟可为营血少,皆非汗之所宜。今脉浮略数兼有紧象,仍属表证,可用汗法,用麻黄汤治之。此不言“主之”,而言“宜”,与上条同义。
【选注】柯琴:数者,急也,即紧也。紧则为寒,指受寒而言,数则为热,指发热而言,词虽异而意则同。故脉浮紧者,即是麻黄汤证。
吴人驹:疏曰:数与紧相似,紧以形象言,数以至数言,皆属阳盛有余,表气不得疏通,而为急迫之状,助以麻黄桂枝,盛之极者必衰,汗孔开而数自减可矣。
徐赤:太阳寒郁其气,无汗恶寒,证为在表矣,前条之脉浮,此条之脉浮数,则脉皆在表,故皆可以麻黄汤发汗,岂必拘于浮紧哉。
吴谦: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诚为主剂矣。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日可发汗,则可商量斟酌之意焉。
黄元御:浮为在表,表被风寒则宜汗。脉数即紧之变文,紧则必不迟缓,亦可言数,是伤寒之脉,当以麻黄汤发汗也。
陈念祖:脉浮而数,其尺中不微者,为里不虚也。可以发汗,宜麻黄汤径发之,不必他虑也。
邹汉璜:浮而数而者(者而)分办(辨)之词,言邪在表又得阳盛之象,知热邪闭肌肤也,故可发汗。
郑钦安;按脉浮、脉数虽之可发汗,然有用桂枝汤者,有用麻黄汤者,在营在卫原有区分,不可以浮数二字断为麻黄汤的证也,学者务于有汗无畏风恶寒追求使得用方之实据也。
【讨论】注家对于这个条文大体有以下几种看法:
(1)《医宗金鉴》认为本条虽然脉数,但如证是无汗表实之伤寒,即可略脉从证,用麻黄汤治疗。
(2)柯氏、黄氏认为数是紧的变文,数即紧之意,并非是真正的浮数脉。
(3)吴氏认为紧与数皆表阳盛,故均主之以麻黄汤。
我们认为本条与上条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临证时,在里不虚的情况下,有表证又见表脉,即可使用汗法,麻黄汤是否可用,当根据脉证全面考虑。除此而外,还说明风寒表证,除脉浮缓,浮紧外,尚可见到脉浮数。
(2)、倪海厦《人纪》:发汗,有它必要的条件,如果说病人已经在发汗了, 不会开麻黄汤的,因为病人的表已经开了,病人的症状除了脉浮数以外,一定兼有恶寒和无汗,所以麻黄汤和桂枝汤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有汗。麻黄汤证一般发烧温度比较高,无汗 怕冷比较严重。
(3)、冉注伤寒论:冉雪峰曰:按此两条是总括上文,自大小青龙汤以后,至此告一小结束。直至下第五十八条,若汗若吐若下等,再总结疗法,告一大结束:承上以启下,推进一层,继续辨论,是此两条为太阳全篇的一个小枢纽。不仅承上文两节申言之而已,康平古本,坊刻今本,均两条合为一条,以类相从,无可无不可。此两条不冠太阳病,不言中风伤寒,又不言各各证象,仅就脉象一项言。且不言浮缓浮紧,盖初叙从详,后叙从简,故太阳提纲,中风伤寒定名,中风寒伤出方,均详细胪列,此处两条从简,已言的无须再言。然此两条是在太阳篇,不言太阳,而即是太阳。在辨麻黄栏,不言麻黄证,必有麻黄证。各注扯向桂技,殊可不必,或改浮为浮缓,浮数为浮紧,不是训经,直是改经,须知此两条结束上文,论脉论证,或汗或下,析同析异,辨假辨真,交互奥折,杂错纷繁,故揭此两条。明昭肯絷,俾能掌握纲要。脉浮是太昍提纲的脉,太阳主表,故从表治。浮数,数为热,郁热渐成,迫切需表,尤当治表。此与浮缓浮紧,另是一义。改为缓为紧,不宁重复,而且浅陋,査脉静为不传,脉数急为传,脉缓为欲愈,不缓为未欲愈,此条上条只言浮,不言缓。后条不仅浮,兼言数。浮虽可兼他脉,既浮,总未离表。浮而数,热将遏成,未甚犹可从表治,平平叙述中,含有深邃治疗意义在内。可发汗可字,与当发汗当字有辨。宣麻黄汤宜字,与麻黄汤主之主字亦有辨。学者玩索有得,活用原则,则各注一切訾言,可以一扫廓清。
(4)、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尤在泾说:二条凭脉以言治,而不及证耳,但举浮与数,而不言紧,而云可与麻黄汤发汗,殊为未备。予谓凡读《伤寒论》时,在太阳篇,心目中应首先存在着太阳证,仲景在辨证时,毎不言其同,而举其异。况此条,又承前几条而反复辨论,虽只举脉浮,而太阳病之头疼项强发热恶寒,已在其中,有太阳之表证,而现浮数之脉象,可知是病邪迤遏于表,故立麻黄汤发汗,以驱邪外出。惟麻黄汤治太阳病脉浮紧之伤寒,如脉现浮数,为表邪郁热,岂复用辛温之麻黄汤以发其汗,不知浮脉惟邪在表,不论紧数,都宜宣表以驱邪。当时宣表散邪之方剂,常用的惟麻黄汤,此处借麻黄汤以说明发汗之法,非必用其药。现在临床上,凡遇有太阳表邪,脉浮数的,一般习用辛凉透表之剂。如用麻黄汤,病虽能解,毎有烦矂不宁之反应,热甚者往往诱起病势之发展。
(5)、姜建国《伤寒论释难》:前面谈过风寒表证脉浮紧,风热表证脉浮数,这是目前中医教科书关于表证脉象寒热辨证所规定的辨证标准。若验之于临床,就会发现有问题:风寒表证非但脉浮紧,亦多脉浮数。类似这种脱离临床、闭门造车的现象,实质上是中医脉诊辨证思维的退化,把中医活泼泼的脉诊,给“规范”成刻板的教条了。其实《伤寒论》指出风寒表证脉见浮数,且宜辛温发汗不但只见于52条,还见于49(后学按: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57(后学按: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72(后学按: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134(后学按: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诸条。
(6)、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与上条,同样是举脉略证,因此也应该与第3条、35条联系起来看;否则浮数脉一般为风热在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怎么能用?须知此处脉浮数乃与脉浮紧相较而言,紧与数似乎迥异,其实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紧以脉之形,势言,数以脉之至數言,这是两种脉的区别,紧脉的脉形紧张脉势劲急,则必不迟缓,而是偏于快速,又是两种脉的联系,所以,脉浮数是说明脉形脉势不象浮紧脉那样紧张劲急,只要表证具备,同样也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当然,临床辨证必须确属表寒证,才可使用麻黄汤。……柯注数即紧,二者显然有别,怎么能完全等同?《金鉴》注略脉从证,说从证是正确的,说略脉则不符仲景原意,论中明明只举脉而未举证,怎么能说是略脉?黄注脉数即浮紧之变文,仅从文字变化解释,也不符实际。至于方注数为伤寒之欲传,尤不可从,果真是欲传化热,麻黄汤怎么能用?实际上本条和上条一样,都离不开脉证合参,只要证候已备,即使脉不是浮紧,而是但浮或浮数,也可用麻黄汤。如果不是麻黄证,而是风热表证,麻黄汤是绝对禁用的。
(7)、程昭寰《伤寒心悟》:方有执说浮与上同,而此多数、数者,伤寒之欲传也。4条论“脉数急者为传也”。这里数是急进的意思,“脉浮而数”的“而”字是指因浮而致数,故曰为欲者。柯韵伯也说,数则为热,指发热而言,词虽异而意相同,因为伤寒化热,欲者而未者,故仍可发汗,宜麻黄汤。
本条亦行文过简,当补述伤寒其他有关表实脉证,才能使用麻黄汤。然从宏观者看,与上条则说的都是病在表可发汗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上条说病在表可用发汗之法,本条说伤寒欲传但未传,仍可用发汗的方法,都属于原则的揭示。
(8)、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以上两条,当是叔和可发汗篇之文。宜麻黄汤四字,又为后人参入之文。
(9)、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指出在太阳伤寒的典型过程中,脉数是必有之象。
本论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35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通过此两条概括出来的麻黄汤证,严格地说,并不能算是完整的麻黄汤证。一个完整的、典型的麻黄汤证还应当涵括本条所表述的脉象:“脉浮而数”。这就是说,一个典型的麻黄汤证除了具有头痛,发热,恶寒,身疼,无汗之外,其脉象不仅浮紧,而且还应当“数”。
伤寒发病早期,初受风寒,机体即时反应是肤表紧束,腠理闭塞,症见恶寒,体痛,脉紧。随之,机体阳气趋于肤表以与邪抗争,由于阳气郁聚肤表而不得宣泄,因而形成肤表阳郁之势,此时病机重点已由寒邪外束,而转化为肤表阳郁,发热已成为其主要症状之一,这样的病机,反映在脉象上,必定是浮紧而数。因此,在太阳伤寒的典型过程中,发热与脉数是相对应的,是同步出现的。
对太阳伤寒典型过程的治疗,欲泄热,必开腠,欲开腠,必温散,麻黄汤是首选方药。
【启示与范例】
(一)江西的万友生教授说过:“不少人以为流感是热性病,所以要用凉药治疗。 初时还以辛凉为主,银翘、菊花广为运用,后来渐至苦咸大寒(如板蓝根等)。理由是它们可以抑制病毒生长。至今国内感冒药市场为寒凉药占领,结果是,大量的可用辛温解表的麻黄汤,一二剂治愈的风寒感冒患者,却随意用寒凉药,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酿成久咳不巳,低烧不退,或咽喉不利等等后果。临床屡见不鲜,而医者、患者竟不知反省。”(刘渡舟医话)
(二)载某,男,11个月,1984年5月2曰初诊。发热3天,曾注射庆大霉素3天,口服消炎解热剂无效。现仍发热无汗,口不渴,哭闹不安,鼻塞流涕,呼吸气促, 肌肤阵阵寒栗,脉浮数,舌苔薄白,体温38T,心律130次/分,白细胞总数6.4 x 10VL。辨证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投麻黄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各6g2剂,水煎服。5月4日复诊,服药2次,当夜汗出热退,诸症消失。体温36. 5,脉和,舌苔薄白。(李风林等医案)
(三)郭某,男,42岁,农民。1969年12月某日晨,病发高热,恶寒,头痛甚,周身痠楚疼痛,鼻塞流涕,卧床不起,不欲食,其家人邀余诊治。患者平素健壮, 其时呈急性病容,面赤气粗,胸腹部潮红,口干、不甚渴,不欲食,体温40.1t,舌苔薄白,诊其脉,浮紧而数,诊为“太阳伤寒”。其时余临证不久,对太阳伤寒出现脉数,颇为不解,但是斟酌再三,仍诊断为麻黄汤证,遂试投麻黄汤一剂。次日高热见退,恶寒消失,头痛,身疼等症状悉减,病人自感周身轻松,纳佳便调,遂再投一剂,病势大去,继之调养二日而愈。此后,余对风寒外感颇为留意观察,凡遇外感而属风寒者,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紧者,无不兼有数脉。(李心机医案)
(10)、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跟上面的一样,只是脉浮而数,桂枝汤也脉浮而数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话,要用桂枝汤,无汗的要用麻黄汤,这和上面是一样的。而且表实证不光是无汗,头疼啊,腰疼啊,骨节疼啊,这都是麻黄汤证,这是必有的,同时这个人恶寒。那么这两条呢,它是同桂枝汤的一个划分,那么就是以有汗无汗来说,但它这个含在里没有明说,他这个书全是这样的,头前讲过了,在这里就简略了,但是读书的人呢,到这个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脉浮的就用麻黄汤,浮数的也用麻黄汤,就都错了,不是这个事啊,因为他前头说了,所以在这里简约言之。
(11)、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太阳伤寒证有感邪较重,卫闭营郁,发热甚高者,其脉必见浮数,而未必便是浮紧。要在脉症合参,不可执一而论。总之,浮数之脉,必与发热、恶风寒、头痛、无汗并见,方为麻黄汤证。假使脉浮或浮数是表邪已化热,或者病为在里,自不可再用麻黄汤,临床辨证既有规矩准绳,亦可灵活权变。本条、上条是与(49)、(50)条对比而言,凡太阳病表实证,脉见浮或浮数,只要不是“尺中脉微”或“尺中迟”,就可以考虑使用麻黄汤发汗,也反映了“脉浮主表”的纲领性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汤、桂枝汤(火神派范中林医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3, 恶寒的鉴别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一_(第一页)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转)
伤寒六经表证分类学习浅识———参考姚荷生《<伤寒论>有关疾病分类学纲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