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吕成龙主讲: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哥(官)窑型瓷器的主要区别第二集
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 哥(官)窑型瓷器的主要区别

    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哥窑型或者是官窑型瓷器的主要区别,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是小梅镇大窑村枫洞岩,还有查田镇溪口村瓦窑垟,和小梅镇中心小学瓦窑路等几处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也叫龙泉哥窑青瓷,也就是明代晚期文献所叫的哥窑瓷器,哥窑青瓷和哥窑型官窑型青瓷不是同一种青瓷,一定要注意,就是我刚才讲的,虽然这三者同属于青瓷的范畴,而且釉面都有开片,有细碎的片纹,但是从肉眼上可以看出,他们是有区别的,下面谈一下它们的区别。
  第一个就是胎釉厚薄和胎质方面,这三种青瓷带开片的釉层虽然都比较厚,但是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的胎体一般厚薄不一,胎质细腻,龙泉哥窑青瓷虽然也胎体厚薄不一,但是胎体的瓷化程度更高,哥窑型或者是官窑型瓷器的胎体一般都比较厚,胎体瓷化程度比较差,轻轻敲怦怦的沙哑声音,瓷化程度比较差,一般都处于生烧的一种状态,胎体欠致密。

    龙泉市查田镇溪口村瓦窑垟窑址出土黑胎青瓷碗(残片)  
    这个就是龙泉市查田镇溪口村瓦窑垟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残片,它是黑胎的,表面上泛黄是有一层土锈在上边,如果新断了的碴儿,你看它是铁黑色胎,这是龙泉哥窑。一般我们也叫溪口窑,溪口是个村,它是归查田镇管,所以有的时候也叫溪口窑,溪口村这个地方窑址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叫瓦窑垟这个窑,这个瓷片就是瓦窑垟出土的,浙江省考古所前些年对它进行过发掘。

    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洗(残件)
  
    这是最典型的龙泉哥窑,釉面是白色开片纹路,很像哈密瓜表面的网络纹,也有人叫白络纹,开片很神奇,而且有疏有密,内底的开片比较稀疏,内壁上的开片就很细密,这个是大窑这个地方,主要是龙泉青瓷,最好的就是大窑这边烧的,它也烧这种黑胎青瓷,我们叫龙泉哥窑,大窑村是一个村子,前些年北京大学他们发掘的,浙江考古所发掘的大窑村枫洞岩这个窑址,这个地方也有很多窑。
  这是发掘了枫洞岩这个窑址,我们元代的跟明初的所谓龙泉官窑都是这个窑烧的。枫洞岩窑址也烧这种黑胎青瓷带开片的,而且质量也相当好。这是胎子厚薄跟釉方面,胎色方面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一般都是完整器,多有小磕缺,很难见到它的真实胎色,实际上我们瓷器的底足圈足这个地方,颜色不是真正的胎色,大家一定要注意,它在窑里边表面都会形成一个弱的氧化层,真正的胎色是什么颜色呢?瓷器新断的断面的颜色才是它真正的胎色,或者是刚敲开的瓷器的碎片断面,那个颜色它真正的胎色。
  所以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因为它主要是完整器比较多,我们见到的圈足这个地方不是它的真实的胎色,虽然有一部分器物圈足它的足端是露胎,但是这个地方胎体表面多有一层很薄的黄褐色的弱氧化层,因此这个地方所反映的不是真实的胎色。
  我这次把故宫博物院几十件都仔细地观察,全部上手观察过,从个别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的残器,或者是器物的口沿儿,或者是底足的磕缺处,以及目前私人收藏的个别的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的残片来看,传世哥窑瓷器的真实胎色一般都是灰黑或者叫铁黑,或者是黄褐色,或者是褐色,深褐色,这是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的胎色。

    南宋哥窑灰青釉八方杯(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个传世哥窑的八方杯,八方的圈足,它是黄褐色,浅黄,带有一点酱黄色,这个酱黄色是表面的弱氧化层,不是它的真实胎色,如果敲碎了看,它的真是胎色应该是灰黑色。

   故宫博物院藏典型传世宋代哥窑三足筒式炉圈足呈黄褐色,
   但磕缺处露出真正的胎色呈灰黑色
  
    再看往下,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三足筒式炉,现在正在展出,这件东西有两处磕缺,磕缺的地方是灰黑色的,露出的地方是胎色,但是没磕缺的地方表面是一个酱黄色的氧化层,所以说如果没有磕缺的时候,你看到那个颜色不是胎色,真正的胎色是灰黑色,这一件器物就是很好的一个说明。
  胎色不一是因为在窑内烧成的时候摆放的位置不同,致使它感受到的温度气氛不一样和烧成后期弱氧化程度不一样所造成的,实际上它们的胎子胎泥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龙泉哥窑青瓷从圈足底端露胎处和器身磕缺处以及瓷片标本断面处来观察,则基本都是灰黑色或者是铁黑色,究其原因应该是龙泉哥窑瓷器与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分别采用不同的烧成制度有关系。那么哥窑型官窑型瓷器的胎色一般都是灰黑或者是黄褐色,它们的胎色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就是釉色和釉质方面,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的釉大都是灰青色,少数是米黄色,有时候叫炒米黄色,或者是粉青色,釉层大都不透明,釉层一般都是乳浊、不透明,传世哥窑瓷器釉面常见细微的褶皱,尤其是侧着光能看得出来,所以耿宝昌先生把它形容是像什么呢?粥皮,舀一碗粥,一会儿会浆一层皮,轻轻吹口气就出现那种褶皱,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的釉面有的就有这种特点,就像粥皮一样全是褶皱。所以说这个形容呢可以说是既形象又贴切。

              南宋哥窑米黄釉盘(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哥窑米黄釉盘(釉面粥皮状纹)(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器物就有这种现象,我们正在展出的是一件米黄色釉的浅盘,在泛亮光这个地方就有褶皱,像粥皮一样的,或者说像一碗牛奶表面浆了一层皮以后,你轻轻一吹就是那种细微的褶皱,非常有特点。这个圈足也不是它真实的露胎的地方,不是真实的胎色,也是一个落着氧化层。
  传世哥窑瓷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一般人也不讲这个,实际上非常重要,就是它的釉面普遍有缩釉现象,这一点要注意。它的缩釉有大有小,有的形成一条条状的,缩的比较大的时候,尤其是在器物的圈足跟内壁外壁的交界的地方,更容易形成缩釉。
  这就是传世哥窑的油腻感,你看这个反光点是不是一种油腻感,像凝固的猪大油表面的那种油腻,或者叫润泽如稣,或者像我们的人脸刚刚出汗的那种感觉,这儿也有一个缩釉点,就是泛光这个地方。这个也是典型的传世哥窑金丝铁线。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哥窑米黄釉葵口碗 。外壁釉面的油腻感
  
    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个南宋的哥窑的米黄釉的葵口碗的局部放大照片。这就是米黄色釉的,很少见,这件在故宫博物院正在展出,实际上它是温度气氛影响的,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是气氛影响的。也有缩釉,这是它的开片,金丝铁线。而且有油腻感,这是一个葵花式的洗。

        南宋哥窑灰青釉菊花式盘(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故宫博物院藏的典型传世哥窑的一个菊花式的盘,像一朵儿菊花一样,台北故宫也有一件跟这个一样的,就是釉色上有点儿差别,都是原来的清宫旧藏,就这么两件,现在分藏在两地,故宫博物院跟台北故宫。也有缩釉。

    南宋哥窑灰青釉凸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孙瀛洲先生捐赠)
  
    这一件就是孙瀛洲先生捐给故宫博物院的,孙老说他1956年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他是1893年生人,是咱们古陶瓷方面老一辈最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家,也是很早真正认识哥窑瓷器其中的一个,这是他的藏品。
  而龙泉哥窑青瓷一般都是釉色粉青或灰青,釉层透明度特别好,像玻璃一样,釉面玻璃质感较强,这个釉是一种黑青色,哥窑型官窑型瓷器釉色一般的是灰白或者是灰青色,釉层透明度并不是很好,釉面大都不够光亮,发一种半木光。

          南宋青釉折肩瓶(龙泉市大窑岙底出土)
  
    这是龙泉青瓷,龙泉哥窑。它是釉子透明度特别好,胎子又是铁黑色胎,所以看的釉子发黑青造成的。这就是官窑型哥窑型的,这是汪兴祖墓出土的。这一件是在南京市博物馆,也是汪兴祖墓出土的,他一共11件盘子,大小不一,釉子不是很亮。
  第四个就是釉面开片方面,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釉面一般都开有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片纹,而且大小片纹的颜色也不同,小片纹一般是土黄色,俗称金丝,大片纹一般是灰黑色,俗称铁线,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叫金丝铁线。片纹颜色一般的说是刻意着色来形成的,好多人很关心传世哥窑瓷器的这个颜色,它是刻意的人为着色,现在他们仿哥窑瓷器的人,我跟他们交流过,他们跟我说,就是用天然的植物的染色剂,但是是什么植物不告诉你,烧水,然后浸泡,浸泡完了以后还要回炉,温度比较低,大概不超过500度回炉,出来以后再染另外一种,第一种是染黑色的片纹,就是铁线,再出来以后再染回炉以后,再出来以后又产生小的裂纹,再染这种金丝,用不同的植物染料来染,而且有的时候要反复,它是染色。

  南宋哥窑米黄釉贯耳八方壶(“金丝铁线”开片)(故宫博物院藏)
  
    这就是典型的传世哥窑,这种金丝铁线特别典型,当然了我们不能排除,经过了几百年的这种流传过程当中,比如说人为的不断地在使用的时候,来擦试它,灰尘也会渗入这种细小的开片当中,因为瓷器的开片是不断地在开的,它没有间断过,遇有空气当中温度的变化它就会开片,只不过出窑的时候,开的是最严重。
  由于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出窑后,釉面在不断地开裂,因此有些裂纹颜色就是因为年久使用,不断被人的揩拭渗入灰尘所致,而龙泉哥窑青瓷釉面,虽然也都有开片,但是片纹都是自然天成的,非人工染色就是龙泉哥窑。

        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出土南宋青釉菱花折沿盘
  
    龙泉哥窑的瓷器的片纹的颜色一般都是冰裂纹或者是凸起的白纹,凸起的白纹就是文献记载的白色断纹,极似哈密瓜表面的纹路,哥窑型官窑型瓷器釉面一般只有一种灰黑色的片纹,而且片纹比较大。这就是龙泉哥窑的白色断纹,这是一个葵口盘。

    左: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青釉钵残片
     右:哈密瓜表面的网状纹
     
    左边这一张是龙泉哥窑的片纹,开片非常漂亮,是一个罐儿的开片,或者是叫钵的开片,右边那个是我亲自拍的哈密瓜表面的纹路,特别特别像,这是龙泉哥窑的开片,很像哈密瓜表面的纹路,而且哈密瓜表面纹路也是凸起来的,龙泉哥窑的开片也是凸起来的,非常巧合。

    明初哥(官)窑型灰青釉葵口盘(老虎洞窑)(1970年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明代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是老虎洞窑的,也是汪兴祖墓出土的,这也是南京市博物馆的。你看它主要是一种开片是灰黑色。
  第五个就是在形成“紫口”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由于胎色不一,而且釉的高温黏度大,流动性小,这就造成紫口或有或无或不明显,如果垂流得比较厉害一点的,就能形成紫口,传世哥窑瓷器有的形成一点紫口,有的没有,有的不明显,这个主要是釉子高温粘度比较大,高温状态下说会形成这种现象。而龙泉哥窑瓷器胎色本来就是铁黑灰黑,釉子玻璃质感又强,透明度又好,垂流又厉害,所以龙泉哥窑瓷器一般都会形成紫口铁足。哥窑型官窑型瓷器有的能形成紫口,有的也形不成紫口。

                 传世哥窑贯耳壶(故宫博物院藏)
  
    这几件贯耳壶都是传世哥窑的,左边这一件就明显的有紫口,左边上边那一件有一点紫口,那三件就没有紫口,根本没形成,这是传世哥窑。这一件就是比较明显的紫口,垂流比较厉害。

      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南宋哥窑米黄釉贯耳瓶口部
    这是故宫藏的一个传世哥窑的贯耳瓶,紫口就是因为口沿这个地方,釉往下垂流变薄了,很薄,就映出了深色的胎色,带点儿灰黑色这叫紫口,紫黑色。你看龙泉哥窑一般都会形成紫口,釉子垂流特别厉害,流动性好,玻璃质感强,所以一般都会形成紫口。

    明初哥(官)窑型灰青釉葵口盘(老虎洞窑)(1970年南京中央门外张家洼明代洪武四年汪兴祖墓出土,南京市博物馆藏)
    
    这个就是哥窑型官窑型的,这一件盘子南京市博物馆藏的,就形成了紫口。
  第六个就是在形成“铁足”方面,典型传世哥窑瓷器裹足支烧的比较多,就是底下是满釉的,只能用支烧,这种比较多,所以露出铁足的比较少,不是没有,也有垫烧的,比较少。而龙泉哥窑瓷器一般采用垫饼垫烧,烧成后足端,垫饼垫烧这个圈足不能有釉,所以就会露出这种铁黑色或者是灰黑色,一般都会形成铁足。哥窑型官窑型瓷器有两种烧法,有的采用垫饼垫烧,有的采用支钉支烧,用垫饼垫烧的也能形成这种铁足。

             南宋哥窑灰青釉凸弦纹瓶(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哥窑灰青釉凸弦纹瓶(外底)(故宫博物院藏)  
    这个就是典型的传世哥窑瓷器,这是孙瀛洲先生捐的,口沿能形成这种紫口。这个就露出了铁足,铁黑色胎。

         南宋哥窑灰青釉葵花式盘(外底)(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个葵花式盘,它这种垫烧也能形成铁足,这个盘子很神奇,一般的情况下很少见,瓷器它随着器身这个足,随着器身做成花形的很少见,一般的有时候器身是花形的,圈形它都是圆的,这个你看它整个足也是做成花瓣形的,随着器身起伏,这种很少见的,难度比较大。

    采用“裹足支烧”的传世哥窑灰青釉葵口盘(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件就是采用裹足支烧的,外底有五个支钉,大小不一,这是采用裹足支烧的传世哥窑的一个葵口盘,这一件器物的缩釉就很严重,长条形的都是缩釉。这个就不可能形成铁足了,它不露胎,支烧的。

        南宋龙泉市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出土青釉碗(残件)
   这种龙泉哥窑就是垫烧,露出了胎,铁足,很明显,这是龙泉哥窑。
    就是老虎洞窑的,汪兴祖墓出土的,这个就是采用垫烧的,也能形成铁足。
  因此,明代晚期文献记载的紫口铁足这个特点,主要是龙泉哥窑瓷器的特征,这也是典型传世哥窑瓷器与龙泉哥窑瓷器最主要区别之一。当然可能有极少数的龙泉哥窑瓷器或者是龙泉窑仿传世哥窑瓷器,因为酷似传世哥窑瓷器,而被列入传世哥窑瓷器当中,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认为传世哥窑瓷器就是龙泉窑烧造的,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念。
                                              (资料来自雅昌艺术网,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者专家论瓷:开片粼粼说哥窑(上)
吕成龙《故宫收藏哥窑瓷器》
哥哥窑、哥哥洞窑、传世哥窑…云里雾绕?快速厘清「哥窑」概念
[转载]哥窑散论之四没有结束的结束语
故宫吕成龙专家带你理清哥窑是什么?【传世哥窑】、【龙泉哥窑】又为何物?
中国宋代哥窑:冰裂的断纹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