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雨
    钵泛指佛教器物中用于化缘的盛具,通常钵多为卧足或矮圈足,而高足却是很少见到的。钵在佛教界是外出僧尼必备的三大用具之一,因此僧尼们对钵是相当爱惜的。
    图为唐代邢窋生产的白瓷贴花高足钵。(河南省博物院藏)此钵造型庄重、大方,内外施白釉,釉质肥润;钵外壁采用贴塑工艺为主,底足刻有覆莲纹,整个图案简洁明快,时代风格尤为明显。
    贴花,又称贴塑或堆塑,是古陶瓷中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的一项装饰工艺技术。贴花工艺最早始源于新石期时代,它是由雕塑工艺逐步演变而来的。战汉时期贴花工艺日渐成熟,至东汉时巳广为流传。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大量的贴塑佛像、罗汉及各种动植物被移为陶瓷作装饰题材,进而使贴花这一古老的装饰工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


     蓝地金彩是彩瓷中较为名贵的品种,由于在清代乾隆朝之前所用的金都是以黄金碾成粉末后作画,因此使整个器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
    图为明代嘉靖御窑厂生产的蓝地金彩人物纹梅瓶。(安思远先生旧藏)此瓶小口、溜肩,腹下渐收;瓶肩饰以如意灵芝纹;瓶腹用金彩描绘出人物纹构成装饰主题。整个画面构思严谨,纹饰言简意骇,布局疏朗。
    蓝地金彩与其他色地彩绘瓷一样被统称为“杂彩”。所谓“杂彩”是个民间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称,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的色地彩瓷。对于这种民间的称呼,从专业角度讲是极不合规范、也是很不严谨。“杂彩”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明代成化年间,因当时各种彩瓷的不断涌现,且所列名称并不规范,所以这才有了“杂彩”的称呼。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




     忍冬是一种蔓生植物,俗称“金银花”或“金银藤”,在陶瓷运用上通称“卷草纹”,此为南北朝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唐代开始亦称“唐草纹”。
    图为北朝相州窑生产的莲花忍冬纹环型足盘。(北京木木艺术博物馆藏)此盘形制规整,造型古朴、大方;盘内刻有莲子、莲叶,边刻忍冬纹作衬饰;其足以三只小环作支撑。整个装饰繁而有序,布局紧凑,刻法写实,是一件典型的北朝代表作。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我国后掀起的一个鼎盛时期,佛教的盛行几乎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以佛教特有的莲花
    高官厚禄成语源自《荀子、议兵》一书。在古代,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或者说是核心内容之一,学子们寒窗苦读,无非就是想入仕为官,从而改变人生的命运。
    图为明代万历年间生产的高官厚禄纹盘。(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藏)此盘形制规整,胎薄厚釉,盘沿以锦地纹作衬饰;盘中绘以高官厚祿纹构成主题。整个图案构思简练,寓意突出,是万历民窑中常见的题材之一。
    中国古代是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自封建社会建立后,尤其是从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来,读书、科举、入仕为官便是人们热切期盼的美好愿望。古陶瓷中与此有关的内容和题材很多,如:马上封候、二甲传胪、冠上加冠、平升三级等都和高官厚禄密切相关。古瓷中以此为画作题材,不但具有趣味性,而且借此将中国古代装饰文化与成语典故有机结
      剔花是古代陶瓷主要的工艺技术手段之一,所谓剔花是指瓷坯在晾成半干时用锐器按图案的需要剔出预留纹样。剔花的方式有两种:即剔地留花和剔花留地。
     图为北宋时期磁州窑生产的剔花开光凤穿牡丹纹罐。(河北省博物院藏)此罐造型古朴,器施白釉;罐肩剔出睡莲纹作衬饰;罐腹上对称剔出开光凤穿牡丹纹作主题装饰。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纹饰布局紧凑,剔花刀法娴熟,是磁州窑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剔花工艺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这种古老的工艺技术在实际运用中,使单调的陶瓷现出各种美不胜收的图案,同时胎与釉所形成的色泽反差也因剔花而显示出独特的立体视觉效果。陶瓷剔花和深浅两种,深者酷似高浮雕,立体非常强烈;浅者界于剔划之间,犹如浅浮雕。这两种剔花工艺一般很少同


     陶瓷仿生的历史由来已久,而真正仿的好的陶瓷则主要是在两晋时期,尽管以后历代都有仿效,但因制作工艺复杂、难度大而产量有限,直到雍乾时期才开始了批量生产。
     图为乾隆御窑厂生产的黄釉竹节菊纹笔筒。(香港东方陶瓷学会藏)此笔筒形制古朴,里外施黄釉;其身被做成竹节状,上刻有折枝菊纹。整个笔筒制作精致,竹节刻划细腻,表现生动。
    竹是人们心目中具有祟高精神的象征性植物,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忽缺的东西。竹子既可用于做饭,又可以编织各种夏季纳凉的物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其根部做笔筒、臂搁等文房用品。在乾隆时,为迎合皇帝的特殊喜好,御窑厂工匠在督陶官唐英的监制下,生产了一批质优而形态生动的仿生瓷,图例仿生瓷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鸡头壶是指壶的出水口(流,专业术语)。鸡头壶的器物造型源自西晋,流行于南北朝时期,是壶类产品中颇具特色的物件。
    图为北朝时期相州窑生产的青瓷鸡首贴兽纹壶。(大英博物馆藏)此壶造型修长、隽美;外挂半釉,釉呈青褐色,胎釉接合紧宻;小盘口,龙首柄;壶肩的流为鸡首,并附有双系;壶肩及腹部上堆塑着虎追兔的动物形象,是相州壶类罕见的珍品。
    鸡头壶是西晋越窑首创的陶瓷品种,开始在南方地区流行。最早的鸡头壶其嘴为实心,是作为冥器或摆件而存在的,东晋开始,鸡首为中空并演变为实用器。南北朝时鸡首壶传入北方,而这时的鸡首壶造型千姿百态、装饰风格各异。因此,鸡首壶便成了断代的一个标志性器物。


     所谓岁朝就是指每年的正月贺岁活动。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时刻全家人都会相聚一堂,庆祝岁生。
     图为同治御窑厂生产的粉彩岁朝纹盘。(北京故宫藏)此盘体积硕大,薄胎厚釉;盘中绘有百位孩童在玩着各种游戏。画面构思精巧,人物描绘生动,场景气氛热烈。
    每逢春节时国人都有一种闹春的情趣,孩童更是喜上眉梢。本图中匠师们把富含各种美好寓意的图案如:吉庆有余、太平有象、五福献寿、五子夺魁、冠带流传、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场面宏大、热闹非凡的岁朝场景。它们的每个单元主题鲜明,无不处处渲染着浓烈的节日喜庆气氛。


   梅瓶始烧于唐代,它最初的用途是贮酒用具,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梅瓶从明末开始逐步转为一种厅堂陈设用具,这一变化一直延续至民国晚期。
   图为北宋晚期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刻花婴戏纹梅瓶。(旧金山亚州艺术博物馆藏)此瓶造型秀美,小口、溜肩,腹部渐收,假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泛青;瓶腹上采用刻花技法刻出婴戏缠枝花卉纹作装饰主题。画面构思严谨,纹饰紧凑,刻划手法娴熟、细腻,线条自然流畅。
   梅瓶在古陶瓷品种中历来被视为是重器,也是陶瓷瓶类中体积最大的器物。古代的饮酒习惯是导致它诞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自唐代以来乃至明末一直是贮酒的重要工具之一。明末梅瓶功能的转化,为美化厅堂环境亦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自宋代起,梅瓶也是贵族墓葬中最显赫的陪葬物品。







      瑞兽指的是传统文化中含有吉祥寓意的祥瑞之兽,瑞兽纹在中国古陶瓷中被选为主题题材,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弘扬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某些瑞兽只是种传说而并未有实物,但这些扎根于民众心中的瑞兽,却始终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震旦博物馆 西晋 ~宋辽
唐朝瓷器——从“南青北白”到“唐三彩”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巩义窑” 的价值
古陶瓷鉴定研究——如何通过纹饰鉴定古陶瓷(二)
千年龙泉窑的魅力(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