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长的代价,或许和你想的不一样

“一切发生过的都不会消失”

早年学心理学时曾听过一个著名的段子,说有一个父亲总爱严厉的训斥自己的儿子太懦弱,太不象男人,结果这个儿子果真十分的懦弱,然后一辈子的时间都花在“从懦弱走向坚强”的路上,也就这样被父亲训斥了一辈子。

虽然这只是个段子,但其中隐含的信息相当丰富。我们能看到这个儿子对父亲深沉的爱,表达方式就是他真的相信父亲所说的,自己真的是懦弱的——这是一个对父亲投射的积极认同,没有爱是做不到的。

但更有趣的是,随后他陷入的一个“坚强的悖论”里——那就是如果他一直懦弱,他会很恨自己,因为不管是出于自身还是父亲的角度,懦弱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他变得坚强,彻底的告别了懦弱,那他和父亲之间这条最活跃的心理链接就此被斩断了,这在象征意义上代表了他即战胜又抛弃、甚至杀死了父亲,这更是他所难以接受的。

结果,他就只好努力的“走向坚强”,却从来不会让自己真正变的坚强,同时心底对自己的认同依旧在懦弱上,认为自己说到底还是个懦弱的人,坚强什么的只是表象,如此来和父亲保持着隐秘的链接。

倘若我们放眼看去,类似的悖论其实存在于很多地方。比如父母向孩子传达了“你只有足够优秀/成功才值得爱”“我们只喜欢优秀/成功的孩子”之类的信念(或者孩子自己如此认为),那他也一定会对优秀/成功充满了悖论感。当他果真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父母的夸奖和赞美时,他并不会感觉充实和幸福,反而是内心变的空了起来,因为他不知道如此一来还如何继续和父母保持链接,而一旦自己彻底成功,这个获得父母强烈关注的链接也就断了,倘若如此,优秀和成功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这本来就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才做的——

因此,这样的人往往在一个成功之后不给自己片刻的喘息,马上就要拼尽全力的去追求下一个成功,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但也只有这样不断的“在路上”才能维持着和父母的链接。

当然,这种悖论的存在并不仅限于和父母之间,关键在于“认同”——也就是说,我们一旦把和某些形象认同了,就会开始向其投注心理能量。天长日久下来,那个被我们灌注了许多心理能量的形象即便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痛苦,我们也依旧会因为那个悖论而很难真正改变。

最典型的,就是创伤、尤其是复杂创伤所带来的形象认同。

比如一个人在初中或高中时代经历了长期的被霸凌虐待,或在一段痛苦的感情中长时间的被折磨,或因爱人亲人的突然离世而陷入长时间的抑郁——这种长时间的、无法挣脱的痛苦境地,都会在人心中积攒起巨量的如愤怒、痛苦、无奈、虚弱等等的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必须要依附在某些形象上来承载,于是,除了巨大的愤怒和对解脱痛苦的渴望之外(因为那样的环境一般是不允许愤怒或无法离开/解脱的,所以这两种情绪往往被压抑的更深),最常见的形象就是一个虚弱的、自我感觉很差的、自卑懦弱的形象。

这也就是很多关于创伤话题中常被提到的“内在小孩”的主题,这是每个有过创伤经验的人都会有的共同感受——即内在有个脆弱受伤的小孩,在等着被疗愈。

于是在这里,前文所说的悖论又来了——在创伤的那些年里,我们都曾把太多的情绪、价值感和认同都贴在了这样的一个形象上,那如果疗愈真的发生了,我们彻底告别了那些痛苦的过去,那这个“内在小孩”该何去何从?

实际上,并不存在“内在小孩可以长大”这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他就是承载你苦难和黑暗情绪的化身,一旦你好起来就意味着他的存在不再具有正当性,他就“死了”——就像在很多讲复仇的电影里,一个怀着深仇大恨的人每天刻苦修炼,为最终的复仇做着准备,可能他的全部人生意义和底层驱动力都是靠着这个仇恨支撑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可以很自律很优秀,可一旦报仇成功,他就将会面对巨大的空虚感,甚至连活着的意义都被抽空了。

正因如此,与其彻底的被疗愈,更多人潜意识的选择是让自己永远走在疗愈的路上,永远背着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这时的生活很有方向(就是疗愈它),人活着也很有存在感——而这个存在感,也正是那个痛苦的内在小孩所给予的。

在另外一些情况里,有些人认同的形象不是这个脆弱的内在小孩,而是一个特别完美的、拥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严重自恋的人群中比较常见,他们会把自己认同为那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完美形象,绝不允许这个形象有任何的贬损。

这种认同表现在感情上就是无法建立任何深刻的亲密的关系,因为不管是朋友还是爱人都会很让他失望,这种失望有时还不是因为对方哪里做的不好,而是对方的某些地方勾起了他自己的某些负面情绪(比如嫉妒、占有、竞争等等),而这些“污点”是那个完美的形象所完全不能忍受的。

而在生活上,这样的人则会倾向于完全不去扎实的展开任何一种生活,因为任何一种人生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堆叠出它的厚度和质感,这就意味着失去了其他生活的可能性——和无限可能相比,任何的选择都是不够好的,都是有遗憾的,而如果不选,就能在幻想中仿佛还保留着各种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于是当下真实生活的价值也会被贬损,因为它和那个想象中的完美生活相比是如此的不堪,这将进一步导致与真实生活的脱节。

其结果,就是真实生活和亲密关系的双重疏远,这样的人仿佛活在虚空中,仅剩下那个完美的形象和沁入骨髓的孤独。

总之,因缘际会之下,我们认同了一个让自己痛苦的形象,接下来我们就会努力的排斥掉那些不符合这个形象的经验,只抓取那些符合的喂养它;而一旦想要改变,就很容易陷入改变的悖论。最终的结果就是太阳底下无新事,任何的经验都只能在符合那个形象的前提之下才会被我们吸收,与其说是我们在活着不如说是那个痛苦的形象在活着,我们成了它的傀儡,就这样痛并存在着。

因此,成长从来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是看你能多好的去陪伴你的“内在小孩”(当然这也很重要)。成长的关键在于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打破改变的悖论,放开手,允许你的“内在小孩”对你的影响逐渐淡化,并耐受住他逐渐离开后所暴露的内在空洞——只有先挪出了空间,新的东西才能住进来,才能慢慢去建构一个新的、更快乐幸福的自己。

而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那些曾经发生过的都不会真的消失,某些缘分之下我们背负上了一个痛苦的形象,或许我们这一生都无法摆脱它的影响,它不会彻底的消失,所以我们最成熟的态度是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知道它的存在但不让它控制自己,而是成为它的主人,带着它一起往前走——事实上它的影响可大可小,你越被它控制它就越强大;但你越去勇敢的把它放到一边,去收获新的体验,用新的体验去不断刷新自己,它对你的影响也就越小,你就越能活出全新的自己。

最后,我想用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来与你我共勉——

“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只要竭尽全力就应该是幸福的。”

感谢阅读,心理咨询依旧可以联系磊叔微信 chrisliuzen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年人,要学会给自己拥抱
消失2年后,15岁知名网红“崩溃痛哭”刷屏全网:因为他,我不敢幸福......
伴侣那么糟糕,为什么有些人就是不离开?这本书给你答案
你的内在小孩在哭泣,你听到了吗?
《走出恐惧》
其实,被抛弃是正常的,被欺骗是正常的,被拒绝是正常的,分离是正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