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实况》二

代田文志《针灸治疗基础学》译论

参与者 张牧川 刘路遥

张:首先,我们选译部分内容。这次是第五章《十二原之表》。

第五章 十二原表的解说

泽田先生通过难经铁鑑(广冈苏仙著)序里关于六十六难表的叙述,获得很多启迪。

一,元气和三焦

元气分为两种,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先天为生而获得,是关连脏腑、激发生命的本能的气。后天元气是经心肺吸入的气和经消化系统获得的营养。先天元气必须通过后天元气才能持续。三焦是输送后天元气的通道。

1、通过心肺来的元气是宗气,体现出上焦功能。

2、天地精气(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通过消化(胃、十二指肠、胰脏、脾脏、肝脏)来的是营气,这是中焦作用。

3、天地精气(脂肪),通过小肠乳糜管进入身体,体现的是一个下焦的作用。

这三项作用,体现出来了“尊号三焦”的意义,三焦是先天元气运转的“别使”,是宗气营气卫气的进出口。

三焦以五脏六腑为始,成为机能的原动力,焦就是热,三焦是三个能量源,天地精气通过其中而和先天之气相结合产生作用,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元气”应该是这所有先后天二气的总合。

元气,是生人和治病的力量,所有药和治疗都要通过这个。所以治疗的时候要注意调三焦。

泽田流就是着眼此点,充沛元气,充沛脐下肾间动气。

首先是腹诊,看看这部分的虚实,这个地方一虚掉,貌似轻症也难。

二、十二原的应用

基于十四经的原穴,如图所示。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神门,丘墟,冲阳,阳池,京骨,合谷,腕骨,和元气虚实非常有关。病变点必须找有否反应。

九针十二原里说,“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也”“凡此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有疾者”等。

比如说腹诊,脐下空虚,查神门有反应就说明有心经问题,取神门。泽田派也特别重视阳池(三焦原)和肾经太溪,肾包含了我们今天说的“副肾”。

难经铁鑑作者在此表的傍边还写了一些字。如上图所示。真是得道之语,泽田先生就是朝夕如此,我等也应该勉力。

三、三焦解

关于三焦之解,众说纷纭令人无所适从。泽田先生苦心孤诣。三谷先生的《解体发蒙》和泽田先生若合符节。后来发行的书头里就有泽田先生的三焦论。……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是三个能量源。

上焦:肺的呼吸和心的鼓动。中焦:膈至脐。主要是消化系统。下焦:脐以下至脚,包含生殖泌尿,肠,淋巴。中焦是以胰脏为核心,包含上腹部淋巴。下焦以乳糜槽为中心,包含乳糜管和下肢下腹淋巴。上焦和左总淋巴干有关。

(1)下焦症主要是表现为中医说的肾虚,易于疲倦,精力减退,下腹无力,神经衰弱,大抵伴随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在女子可有痛经,经期不准,不孕,白带异常,子宫位置异常,下腹以及下肢冷感、疼痛;在男子还可以有尤其是左侧下腹的挛急。

(2)下焦往上面影响,可以出现肩紧,尤其是左侧,脖子后面紧张等。可以伴随上气,眩晕,健忘等症状,或者心慌,气短,胸闷。

(3)中焦受波及的时候,痞满,呕吐,腹泻,腹痛晕车晕船会产生。

以上几点是伴随三焦功能障碍时的见症。三焦营养皮肤,皮肤会变弱,光泽变差,已于受风等。有意思的是有时候你会发现皮肤弱的时候会生体毛,这体毛三焦一旦实起来以后就会褪掉。

如前所述三焦是体温发生源,疾病时会有体温调节异常,如不明原因低烧。动脉硬化,高血压,半身不遂等等与三焦有关的情况也很多。

四 灵枢十二原

上面的是难经的十二原,而内经里的十二原指的是太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脖胦(气海),鸠尾。这里面尤其要注意气海、鸠尾。意义很深。

刘:就以上这段译文而言,谈几点体会和想法。

一个是关于“营”、“卫”、“元气”,稍微细心一些的中医爱好者或者从业者在学习经络腧穴的时候一定会发现,《灵枢 本输》篇和《灵枢 经脉》篇存在矛盾,《本输》的经气是向心性流注而《经脉》篇则是按照“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胞焦胆肝详”的顺序“如环无端”的运行经气的。这么明显的问题当然不是咱们第一个发现的——不少朋友可能已经想到武当山那位祝道长的书的,不过我想提的是另外一本书《针灸经穴与原气——黄帝明常经穴体例辨》,这本书从文献角度梳理了一下经络中运行的“气”的分类,主要是营气、卫气和原气的辨析,近期还有一本书《营卫学说与针灸临床》中也有这些内容。

咱们这里不是正规的写论文,省略了大量梳理文献的推导过程,有兴趣的看官可以自己查查相关的书籍。

《内经》中的针刺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补泻针法”,一种是“对症针法”(观点来源于赵京生先生);我个人认为“补泻针法”的操作以脉诊为标准,绝大多数情况下调节的目标是“卫气”,调“营气”多用泻血的方法,“原气”则基本非人力所能调控借助天时的情况下可能能调动一部分(这部分笔者体会过少,无法多说)。而调“卫气”针法所用的脉法主要是“标本脉法”基础上提炼出的人迎寸口脉法,而我认为“标本脉法”来源于内经的遍诊法,内经遍诊法的脉口部位就是经脉的原穴附近(黄龙祥先生考证),这里面比较特殊的就是寸口——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附近,及合谷、阳溪穴——手阳明大肠经,这两个部位中阳溪穴是“泽田合谷”的位置,泽田先生认为阳溪穴主诊断阳亢有余之疾病,而国内岭南针灸家韩绍康、黄建业先生认为“合谷”穴动脉即与“寸口”相互比较之“人迎”部位,“合谷”与“太渊”两处动脉比较可知病在阴或在阳似比泽田先生更加完善且好操作。我觉得泽田先生所论“先天元气”、“后天元气”实则“先天元气”即“元气”,后天元气即“营卫之气”;如从针灸文献角度讲各种气细分有正名之意义,临床应用则是在密不可分。

再一个有点意思的就是“三焦”,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我个人临床应用时一般将上、中、下三焦认定为颅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压力变化,泽田先生则认为与心、小肠和乳糜管的关系(见《针灸真髓》),当然见到《针灸治疗基础学》的译稿后知道泽田先生对三焦有更细致的认识,总不离于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与传统中医三焦主水液代谢、丹道医学的三焦为胰脏的观点类似——若从解剖考虑,颅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压力变化主要由体液的蓄积变化和空腔器官的满空引起,似也行得通。

第三个是原穴的问题。山东高树中先生认为《九针十二原》篇中“十二原出于四关”之“四关”为腕、踝、膈、脐。泽田先生认为十二原“意义”很多深,泽田派多用腹诊即经穴切诊,十分重视原穴部位的切按诊察,左阳池配中脘更是其标志性腧穴配伍——即针灸处方配穴法之原募配穴(针灸处方配穴法大略分即有31种或29种之多),主补五脏六腑之虚损。

张:赵京生先生对于经络的走形等等有很深的研究,在大学的时候,读《针灸经典理论阐释》很获益。主要谈的就是内经文章有的矛盾的地方怎么回事怎么理解。这类内容也可以参考《原始中医学》一书。三焦的问题我翻译的时候,马上就觉得和斯理维老师推荐的《古典针灸入门》非常相通。可以注意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真髓》学习初记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疏通三焦的正确方式在这里!
关于人体能量系统的几个基础问题(1)
《泽田派见闻录 针灸真髓》摘编
《针灸真髓》第一回见习笔记之一:五脏色体表与十二原表
三焦者原气之所别使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