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滩启示,如何规范正确急救 —— 美国AHA急救培训见闻


小编注:岁末年关之际,人流往往密集,潜在危险也随之而来。昨晚踩踏悲剧触目惊心,在此小编希望大家避开人群拥堵场所,在新年里平和、安全地迎接美好未来。但在不可预知的人祸天灾前,作为医务工作者,你是否能承担起正确规范的基本心肺复苏抢救工作?

 

原文作者:王起予,周泓怡 (SHUG成员)

编辑:夏可医学(SHUG)

 

正文

 

最早的时候看《实习医生格蕾》,最羡慕的场景就是医生能够骑跨在移动着的gurney上,边运送边为病人做心肺复苏,那场面让人觉得十分英勇果敢和帅气,梦想着自己也能有一天去做这样heroic的举动。说实话,从当年只看得懂Meredith和Derek之间的各种情感纠结,到现在已经能够完全理解里面的医学术语,甚至还会发现剧情里的医学错误。虽然我的医学知识在心里慢慢堆砌,但当我真的在医院外、急诊室碰到一个呼吸骤停、脉搏微弱的患者时,那些医学知识却似乎怎么也没法随着血液循坏流动到我的手上,不能够在关键危急时刻真正上手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上个月,SHUG组织了美国心脏协会(AHA)关于 BLS(基础生命支持,适合所有医学和非医学人士)和ACLS(高级心脏生命支持,适合医学生、医生)的急救培训,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学习急救基本技能的好机会,通过培训和考试可以获得AHA BLS/ACLS的certificate,离我跳到gurney上为病人CPR的梦想更进一步啦,于是就果断报了名。事实的确没有让我失望。短短两天的培训让我收获了很多,尤其是那些在医学院里没有系统学到的,但却需要牢牢掌握的知识。

 

说句题外话,在美国,很多公众场合都有简易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普通人很多都会得到AHA的BLS的培训(培训时间约半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急救成功率。美国本土医学生在医学院二年级结束后(刚刚考完Step1),都必须获得AHA的BLS+ACLS培训证书(培训时间共约2天),才可进入临床实习。扪心自问,有多少中国的医学生能在医院外、急诊室去标准地、正确地去给予病人急救心肺复苏?

 

BLS/ACLS的培训形式主要是先看官方教学录像,培训导师进一步对录像中的要点难点进行讲解,再成小组练习,最后操作考试与笔试。听上去可能比较枯燥无聊,实际上紧迫而又趣味盎然。

 

掌握BLS的主要目的也就是使我们在医院外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知道该如何采取紧急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后遗症。它的内容主要包括成人、儿童、婴儿的胸外按压、人工通气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的使用。BLS培训分为单人练习和双人练习2个部分,与实际情况非常贴近。单人心肺复苏简单易学,但是要点如果不掌握,抢救往往是徒劳的,看看《青年医生》里屈肘揉面团般地心肺复苏过程,不得不感叹这也能去救人?(抢救要点见附录)。在双人练习中,合理安排施救者的任务与施救顺序十分重要,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救的效率。同学1扮演第一目击者的角色,而同学2负责启动应急反应系统,也就是联系医务人员、获取AED等等。BLS的步骤看似简单,但第一次双人练习时依然问题多多,尤其是在连接AED、准备除颤的时候,该不该停止CPR,什么时候交换两人的位置等等。

 

在BLS培训模块中,和我搭伴的是一位非医疗专业的同学,据她说因为曾经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参观,觉得日常生活中有一点急救知识能够帮助到身边的人,又因为平时喜欢看一些医疗剧,对急救场景充满好奇,所以这次刚巧我们SHUG这批人报名培训,就跑来组团了。而对于我这个医学生来说,在这里碰到圈外人士还是挺意外的,不过回头想想确实,基础生命支持本来就是面向大众的内容,了解这方面相关知识的人士越多,在公共场合发生意外的人就有越大的可能得到帮助。于是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些主动学习的非医疗界人士点个赞。

 

相对于面向大众的BLS,ACLS是面向医务人员的,内容更多也比较难,包括呼吸骤停、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征(ACLS)、卒中等。在为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胸外按压时,一旦触及脉搏、病人恢复了自主循环后,救治流程就从BLS过渡到了ACLS。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人无需胸外按压,因为他的心脏已经恢复了泵血的功能,这个时候救治的重点就被放到了如何进一步提高病人通气、氧和、循坏的功能,如何保护他的神经系统,尽可能避免因心脏骤停而导致神经系统缺氧所带来的后遗症。ACLS主要包括如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和不稳定的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脑卒中等急症的抢救流程,把我们在内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化为具体流程和实际操作。

 

课程围绕着各种紧急情况处理的流程图展开。导师把我们分成2组,每组6人。每次练习选定一人作为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下达指令,其余人分别担负CPR、气道管理、心电监护及电击、静脉给药、记录的工作。组长要做的绝不只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整个小组的大脑,负责评估患者并作出下一步如何施救的决策,这就需要组长熟悉各种情况的不同处理流程。各个流程有相似也有不同,更难的是实际操作时患者病情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可能一开始以一个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就诊,紧接着就演变成无脉性室速了,如果患者生命体征恢复,那么接下来心脏骤停后即可治疗又应如何做呢。一则时间紧迫,二则病情变化迅速,考验的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要实施一次成功的急救,医学知识仅是必要条件之一。ACLS培训强调了一个成功的复苏团队的诸多要素。在练习时这些要素自然而然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比如“明确的信息”这一点:组长1号指定一同学管理气道,“请给患者吸氧”,该同学默默地看了一下床旁的不同器具,“请问面罩吸氧还是鼻导管吸氧?”于是我们发现不仅要说清楚吸氧的方式,还要说明氧流量。另一点“建设性干预”也非常重要,毕竟一个人的头脑是有限的,尤其在紧急情况下容易一片空白下错判断,这时组员更可能旁观者清。而且组长需要统揽全局,难免有些疏忽,比如说现在是第几次除颤后啦,能量调到多少焦啦,静推过几毫克肾上腺素啦。但单独负责电击或管理静脉通道的组员就对这些问题了如指掌了。所以当组长下了不恰当的决策时,组员可以及时提出建议。当然,出于“互相尊重”原则,导师指出提建议的合适形式:患者现在处于……情况,我觉得可能是……,我们是否应该……,不应该……。这些要素又再次证明了communication skills在医学行业中的重要性。

 

通过SHUG组织的AHA培训,我学到了很多非常实用的临床操作,对医学知识的体会更加深刻,也让我今后有机会跳到gurney上为病人心肺复苏时更加从容。

 

附录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理由:

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 A-B-C 程序, 该程序的第一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行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要点

1. 患者需平躺,施救者跪于患者躯干旁边。

2. 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少 100 次按压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时双肘伸直(不能弯曲),双手交叉按于患者胸骨下1/3(无法确认时,可大约按压于乳头水平连线中央处)。

3. 应将成人胸骨按下至少 5 厘米,施救者按压时往往需要上半身的整体上下按压力度才可以达到要求,而不是仅仅依靠手臂力量(不是揉面团!!)。

4. 高质量地按压30次后,予以两次人工呼吸(30:2的频率)

5. 人工呼吸时,一手使患者头部极度向后仰起抬高打开气道,另一手捏住患者鼻子(防止气体漏出),深吸一口气对准患者嘴巴使劲吹入,同时侧脸观察患者胸部有明显抬高后才算有效。

6. 以30:2心肺复苏循环,至专业医务人员赶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品指南】致急救:最新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让你少踩坑!
成人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心肺复苏2011中国专家共识
2010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解读
心肺复苏的流程及现场救治变化要点-(专题讲座)
病死率极高!@所有医护人员:收藏这份心脏骤停急救指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