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是如何装作一颗韭菜,混迹于牛市下半场的

从2017年开始,机构资本在A股中占比不断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港股通开通后,市场生态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你细心的观察所谓的北上资金,就会发现它们主要的操盘方式就是“高抛低吸”,无论是在2018年的熊途中,还是2019及2020年的牛市中,其基本上和A股散户的做着相反的操作(故而经常发现在大盘缩量时,北上资金是净买入的,而大盘放量时候,北上资金却是卖出的),这种趋势在2021年开年之后显得更加明显。

随着港股通势力逐渐进入A股市场,总体看市场的涨跌幅在收敛,市场生态有所进化,这也使得在近2年的上涨行情中,二八显现越发显著,基金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基民的增长速度也因此高于股民,A股市场逐渐呈现出越发明显的“机构市行情”(比如消费龙头股出现超涨效应)。

即便这轮牛市领涨的板块是创业板,但给人们影响最深的反而是消费龙头股的持续上涨(比如茅台超过1万亿市值,五粮液超过1万亿市值,海天味业超过6000亿市值等),这也是在A股历史上机构第二次选择“抱团消费股”(第一次是2009-2012年间)。

看了很多大v的访谈(比如证券红周刊的),主要的焦点就在于:现在A股是不是出现了类似于美国70年代所谓的“漂亮50”的蓝筹泡沫?一旦说到这个问题,各方嘉宾刚才还言笑风声呢,马上就变得剑拔弩张,果然是屁股决定脑袋,重仓银行的坚定的认为“抱团式泡沫”无疑,而重仓食饮板块的也坚定的认为当下估值合理。

人性的偏执,并不是随意产生的,一部分来自于信仰,也有一部分来自于利益,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界,很多时候真的挺难判断的,毕竟每个人都会伪装,但几乎没几个人能分辨。

行情走到当下,其实泡沫是无疑的,不用等着破裂了再去确认,那种马后炮的逻辑不过是格林斯潘之徒的诡辩,我从来付出一笑。

但泡沫就不能更大么?显然是可能的,否则楼市早就应该歇了,那凭啥股市就不能呢?下面让我们看看这种理由以及接下来的应对。

一、基金规模那么大,想不买股都不行啊

这轮行情虽然从2019年初启动,但其实到了2020年6月份才出现第一次明显的主升浪行情,随着消费蓝筹的启动,刺激了基金净值的迅速提升(很多基金净值在6月末到7月中旬短短3周内上涨20%),也刺激了新基民的入市热情。

数据显示,在整个2020年第4季度共成立新基金320只,总募资规模高达8197.7亿元,而且权益类规模占比59.4%,固收类占比35.1%(其实所谓的固收很多时候是混合型基金,一旦行情上涨,基金经理随时能卖债买股,所以这些份额中很大一部分也能买股票)。

而随着去年年末到元旦前后的上冲行情,其实在短短三周内,基金发售场面可谓火爆,以至于很多基金经理在年底忙的很,不是在路演的现场就是在路演的路上,更是有多只基金的申购出现“抽签情况”(比如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基金,光认购金额就超过2300亿元,创下公募基金历史上新的认购记录)

即使按照毛估估计算(参考choice数据),2021年元旦以来新发基金规模至少为2100亿,合计去年4季度那8000多万,肯定超过1万亿规模了,而且随着A股牛市的延续,未来这个速度还会加快(现在仅仅是业绩驱动,还没到情绪驱动的阶段),所以我要是基金经理就会“陷入一种幸福的烦恼”,喜的是基民这么踊跃,手续费业绩肯定没问题了,忧的是规模过大会影响基金业绩,而且便宜货几乎没有了(近期连银行都出现补涨行情),接下来如果不跟着市场走容易净值掉队,而如果跟着走又怕遭遇过大回调。

基金不是散户,他们确实“钱多、懂行、道深、人精”,看起来高大上,但其实也有难言之痛,这也是当年巴菲特在1969年解散他起家时候那只小私募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即便明显看到市场风险,但是基金不能空仓(尤其是公募基金更是如此)。

这导致很多时候,明知冰山在前,也只能继续前行。这是公募基金明显的BUG,所以其实对于基金的投资必须要用配资思想,也即:即便是长持也必须用“配资组合”来化解这种“永远持仓的风险”(其实主要就是通过组合来调节股债比例实现,一方面控制最大回撤度,一方面提高长期收益率)

在当下的A股市场,其实基金经理也并不好办,新基金一成立还在建仓期,A股已经在3600点附近了(创出近5年新高),所以其本身也在很小心的买入,甚至可以说带着一丝无奈。从四季度的基金数据可以看到,这近乎1万亿的增量资金,到现在为止连半仓还没有建完,但在未来几个月,其必须硬着头皮买入,这种“人在囧途的处境”,如果基民真的懂透,不知道申购热情还有多高。或者也无所谓吧,反正本来就是打算趁着行情好抢一把的,越癫狂越来劲呗,正可谓“人不疯牛不来”?但我铭记着一句话:上帝欲让人灭亡,必先让其疯狂。

所以在接下来的市场演变中,基金的增量资金必然成为推动牛市的一种力量,而且这仅是未来A股机构化生态演化的一个过程,我捏着手中的筹码,出掉已经已经超涨的(进行一部分减仓),但留着大部分的仓位,等着后面的盛宴开始。在牛市已经启动的初期,最忌讳的就是轻易丢掉筹码,因为一旦先出掉,再买入就变得很难(看着怎么都贵,心态容易失衡,最后丢掉最大涨幅)。

我等的就是基民和股民的贪欲勃发,这股力量在未来的几个月中,将成为主导市场情绪的力量,而基金经理们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其实只是这种贪欲的执行人,他们必须失去部分的理智,因为这也算是职业操守的一部分(就是一个打工的,不听话就会被赎回)。所以牛市不过是一种共谋,剧本不用编,多少年都一样,导演也早就待命,演员也已经在后台化妆了,我坐在台下,等着好戏的开演。

二、猜透基金经理们的小心思

既然已经猜到“牛途在路”,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下对手的小心思,对于散户相对简单,如果行情拉起来,一定是蜂拥入场,国人面对财富的热情我想也不用多说什么了,每个人都多少见证过那种疯狂(抢钱不要命)。

这里面想特别说一下基金经理们的小心思,因为作为可以“用抱团提拉的手法合法坐庄的专业人士”,其心情可谓异常复杂,他们买入的方向、操盘的手法、以及估值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牛市后半场的行情发展以及板块轮动的节奏和次序,故而聪明的投资者在“A股逐渐机构化的生态演化中”,会开始琢磨基金经理们的想法。

1、抱团提拉之忧虑

韭菜其实从来都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否则还谈什么博弈,那不成了痛殴了么。基金经理在当下,采取所谓的“抱团权重股”手法,其实也是出于无奈。表面上用新基金的申购款继续买老基金确实可以抬高目标标的股价(比如茅台、五粮液、海天这样的),但基金经理们之所以这么做,用意之一也就是为了强化“权重股拉涨趋势”,调动股民和基民的参与热情。可是这些金融金领也明白,如果这么一直拉,散户一来买不起,二来也会很警惕(毕竟很贵啊),在某种意义上这等于是一种慢性自杀(因为等于最后一定是机构互殴,然后各只基金“见利忘义,夺路出逃”,其实以前所有的抱团结局也确是如此)。

所以当下很多机构,其实也在不断做着“短期波段”,那些长期主义的口号不过都是忽悠人的,到真格的了,各位基金经理其实大多也是短线高手。在去年持续5个月的中期调整中,很多基金其实就不断做着波段行情(尤其早盘和尾端阶段),如果市场抛压大,他们会静静等着,趁着低点补点货,而如果市场拉升明显,他们也会顺势小出一点,这样的话,即便是持仓保持稳定,但是利用波段式短线操作,依然可以逐渐小幅的降低持仓成本。一来,这样大家即便重仓标的都差不多,但是最后还是要拼净值的,所以都希望能小幅胜出;二来呢,也是为日后的分崩离析做好准备,毕竟大家都明白“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抱团早晚结束,他们都希望在散伙的时候能占有哪怕微弱的主动。(做短线积累的收益,可以使得持仓成本能降低,这样要跑的话,可以先跑)

2、新基金经理的困境

不是每个基金经理都可以用新基金的申购款买入老基金来抬轿的,因为能管理多只基金,并且新基民踊跃申购的往往都是有些名头的公募红人。但近半年A股行情大火,资管行业面对规模的突增,普遍出现人员紧张,这给了很多新人当基金经理的机会(很多都是以前的分析员),他们倒想给自己的老基金抬轿呢,但根本就没的抬啊(白纸一张)!而如果是买入别人的老基金,一琢磨这不是给别人抬轿么,已经这么贵了,一来不合适,二来容易被别的基金经理当韭菜割了(想想就憋屈!),所以其实新基金经理并不愿意这么玩。

情势所迫,他们不得不拾起价值投资的大旗(第一选择是合法坐庄,第二选择是短线波段,第三选择才是价投逻辑),本着逆势投资的原则,进入一些冷门的市场,而且要求这个盘子还要足够大,这也是近期银行板块开始启动的原因之一(是市场不多的:盘子大、股息高、低估多的板块),而且由于这些低估板块在牛市长期受到冷遇(比如三大傻:银行、地产、保险),所以等于已经历较长时间的震荡洗筹,浮筹并不多,而新基金也是刚进去,这促使即便遭遇大盘的回调行情,但是低估板块下挫幅度有限,因为空头力量早就在前期出走殆尽,剩下的要么是散户的死多头(死猪不怕开水烫),要么是机构型新入资金(正是因为看着银行低所以才进来的,越跌股息率越高,所以反而加仓,而且也不知道如果出掉银行,再去买什么)

3、基金的未来选择

在接下来的市场中,其实谁又看的清楚呢?牛市当然在延续,但是风险也在增加。看看资管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沪深300指数,就可知道其股权溢价率现在为2.82%,处于较低位置,这也说明了当下的A股市场总体高估,想当年2018年10月份的时候该项数据到过6%附近(股权溢价率最低,股市泡沫越大),所以牛市的风险其实肉眼可见(投资者赔钱主要就是在牛市下半场)。

面对当下的这种估值情况,作为资管精英的基金经理们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大资金其实在当下可谓是“如履薄冰”。尤其是公募基金,其盈利模式注定要求规模的扩大,然后博取更大的手续费,所以其实它们主要关乎净值的相对排名(其实等于是一个末位淘汰的KPI考核模式),这是他们一般从不和基民说的,但真正信仰的价值标准。(私募更怕赎回压力,所以更关注绝对收益)

故而总的来说,各位公募经理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是他们抱团取暖模式之所以成立的主因。所以,在接下来的行情中,这些资管行业的精英们,必然重视其业绩与指数的对比,这样一旦行情遭遇“牛转熊”(其实一定会发生的,只是时间未定),至少可以说“我的业绩跌的比沪深300少啊”,这种逻辑大概就是说“这次全班都考不及格,但我考了50分,全班平均线才40分,所以我还算说的过去”,不管你怎么看这种诡辩,这就是当前公募行业的一种现实,所以他们很在于业绩的基准线,这东西比挣赔都重要。故而在接下里的行情里面,基金大概率会通过分散持仓,来模拟指数的走势(等于就是在自建一只指数基金或者自建一个ETF的思路),这意味着大盘权重股和小盘龙头股将成为他们的重点建仓标的。

三、我的选择

所以既然这是一场博弈,我必须大概的猜到对手盘的“操盘策略和心态趋势”,然后针对性的伏击对手。到此时还在市场里面的就别说啥的“分享成长的收益了吧”,A股在3500点以上就是一个博弈市,要是本着价投逻辑的话,有些股票恐怕在3000点都不低了,早该出掉。之所以近期小幅减仓,是为了锁定“超涨收益”,因为这次和2015年不同,后面可能没有普涨行情(那时候的口号是消灭所有10元以下的股票,这次行情你听到过这种口号么?),所以即便真到了4000多点了,可能很多股票还没3300点时候高。而之所以到现在还留下来,其实就是分享泡沫化的收益,这是一种“理性的贪婪”,与“盲目的贪婪”不同的是,相比较盯着所谓的“估值和业绩”的伪价投派,在现阶段,我宁可花更多的精力研究市场心态。

我装作一颗小韭菜让镰刀出手,镰刀觉得我还没长大,于是“耐心的呵护我”等着长大再割,这种默契的表演,就是牛市的剧本,现在您知道啥是牛市后半场了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技术性牛市or结构性牛市 对基民有什么影响?
抱团瓦解了吗?怎样才能跟上节奏?
机构大调查:1680点后迎来结构性牛市
兴证全球基金董承非:立于不败再求胜,是我的方法
基金寻找洼地品种补涨机会 6滞涨股太低估
A股围绕3000点展开争夺,那些翻倍机会藏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