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13)——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覧,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们先来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比较好懂,告诉我们“营魄”不是身外之物,而就是身内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营魄”并非是肉身,而只是暂居于肉身的东西。
那“营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一般解释为魂魄,但魂魄又是什么,我们还是一头雾水。只有一点我们清楚,“营魄”是道家的修炼用语。
因此“营魄”一定与道家的修行有关,这样我们就可暂且抛开对具体文字的琢磨,先从修行入手,看看能不能弄清楚“营魄”和“抱一”说的究竟是什么。
修行,也就是道家常说的修道,道,对人身来说不就是天地赋予我们本来的性么,为何还需要修呢?
《易经・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也就是说,道就是气,而这个气具有阴与阳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通过此消彼长的变化而相辅相成,这也就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根源。
因此,人同样也不例外正是禀受这样的阴阳和合之气(又名先天之气)而诞生。
只不过人的生命,除了带着先天之气来到这个世界,另外还带有后天之气,这个后天之气,用佛家的话来讲就是累生累世所累积“业力”,而这个“业力”又有“善业”和“恶业”之分。
人的生命,由于是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混合而成,这就导致原本阴阳和合的先天之气被后天之气中的“恶”的那部分所参杂,因而原本精纯的阴阳之气,就发生了变化,不再精纯而有所参杂,有所污染。
因此,为了将其与先天之气区别开来,道家就将其另外命名为“营魄”,其中“营”就是有所参杂的“阳”,“魄”就是有所参杂的“阴”。
而正是先天的阴阳之气中混入了后天的杂气,就导致这个营魄之气的阴阳无法和合,时不时的就要闹点别扭,因而相辅相成就被打了折扣,本性的造化也因此偏离了生生不息的轨道。
而这种偏离对人类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人再也无法感受到内在本性的圆满与俱足,替而代之的是内在的匮乏感。而正是这种内在的匮乏感,让人无法体悟内在本自的喜悦和满足,因而才走向了往外不断抓取和追逐的道路,使得人类总是在烦恼与罣碍中轮回不止。
这也就是道家修道的原由所在。
其实不止道家,儒家的“明明德”,佛家的“消业”,基督教的“救赎”,讲的都是如何重新找回本自具有的那种喜悦与满足,只不过由于出发的层面不同,因而入手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不同。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载营魄抱一”其实就是指去掉后天杂气的一个修炼过程。
“一”就是阴阳和合的意思。先天之气本来就阴阳和合,本来就是“一”,完全不需要“抱”,可掺杂了后天之气的那部分就不同了,后天之气之所以说它杂,就是因为它不能和合,不能和合怎么办,先用人为的方式让它们和合,使后天的杂气逐渐沉淀下来,逐渐被淬炼,最终回归到“一”,这么一个修炼的过程就叫“抱一”。
“能无离乎”,简单的说,阴阳不和合就叫“离”,就像夫妻不合就闹离婚一样。此外,偏离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轨道,也是离。
所以能不能做到不“离”,其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抱一”。这又涉及到“抱一”的功夫从何处而来的问题。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专气致柔”,专注于对内在气机的觉知、观照,渐渐的放下对胸中气机的执着,任身中气机自然地流行,就是“专气致柔”所要表达的意思。“柔”,柔顺,顺从。顺从身中气机的自然,而不是人为的助长它,打压它,也就是不对胸中一气用强的意思。
“能如婴儿乎?”,能不能像婴儿那样,由于婴儿对身中的各种觉受尚未攀附任何的好与不好的知见,因而还没学会如何人为造作胸中一气。
涤除玄,能无疵乎?
“涤除”,洗去、清除的意思。
“览”的本义是观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我知我见。
“玄”的本义是黑色,有深不可测的意思。这里比喻无法直接看到、听到、触碰到的,即在身内而不是在身外的意思。
“玄览”用佛家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指“三心”“四相”,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和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而“三心”也好,“四相”也罢,说的都是内心的执着,也就是对人、对事、对物的各种执着。而这些执着产生的根源,又在于对内在感受的执着,要好的感受,而不要不好的感受,因而才有了佛家所讲的“三心”“四相”。
“能无疵乎”,“疵”,毛病的意思。对人、事、物的各种执着,是造成人们烦恼罣碍的根源所在,也是“营魄”不能“抱一”的根本所在,是干扰、障碍本性生生不息之造化的病根所在,所以老子发出“能无疵乎?”这样的呼喊。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在老子的年代,普通老百姓大多不认字,百姓还处在吃不饱,穿不暖,艰难求生的状态,所以《道德经》并不是写给他们看的。要改变百姓的这种生存状态,其关键还在于当时的上层人物,因而《道德经》实际上是写给这些上层人物看的,所以老子常常用治国来作比喻。
“爱民治国”,若放在如今人人皆需修行的年代,那它就叫:成人成己。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在家有在家的角色,在外有在外的角色,如何以一个成人成己之心,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去成就自己和他人的“明德”就是老子这里讲的“爱民治国”的意思。
修行不能只是躲在深山老林中修,世间的各种挫折、磨难,各种的不如意才是修行的真正道场,才是对修行功夫的最大考验。所以老子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能在各种不如意的境遇中,仍然不改成人成己的存心,其所作所为仍然能依循人事物本来的理,而不是一己之私,就是“无为”。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天门”,本心的比喻,没有被后天所污染的心,称为“天门”。
“开阖”,动静、往来的意思。
“雌”,比喻静的,柔的。
人生活在各种的外在境遇之中,内心与外境会产生很多的感应,这种感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胸中气机的起伏,因为胸中(黄庭)这个位置是人体感应的中枢,因而只要有感应,它就总是起伏动荡不停,而这个起伏动荡就是这里“天门开阖”的意思。
比如我们见到大海,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开阔的感觉,而这种开阔的感觉其实就是胸中气机起伏的某种形态而已。再比如我们见到一个我们很讨厌的人,内心就会升起一种很憋气的感觉,而这种憋气的感觉其实也是胸中气机起伏的某种形态。这种起起伏伏,就有点像门的一开一阖,所以老子称其为“天门开阖”。
“天门开阖”的本质其实就是胸中一气所发生的一种物理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好与不好的意义。但是由于我们的习性(“业力”中的一部分)所致,总是以觉受的好与不好来决定自己是要还是不要。
因此,“能无雌乎”是说能不能放下对胸中气机起伏觉受的分别,“雌”的意思是要“雌”而不要“雄”,对好恶分别的一种比喻。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指开悟。
什么是开悟?在身中(而不是用大脑)证悟到了烦恼罣碍的真相,证悟到了圆满俱足的本性,这就叫开悟。
开悟并非已经成佛,开悟离成佛还有非常远的路要走,若将成佛比喻为山顶,那么开悟还只在山脚下,只不过已找到了那个能登顶的入口而已。
因此,开悟不是终点,而只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正因为如此,所以能不能放下对开悟的执着,能不能从因开悟而沾沾自喜、自以为是的贡高我慢中脱身,就是“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的意思。
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蓄之”,把含有杂质的“营魄”之气沉淀、淬炼为精粹纯一的浩然之气,就是“生之蓄之”的意思。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方面指不因有所成就而骄矜,而颐指气使。另一方面也指不对身中的气机妄加干涉,以贪嗔好恶之心去助长它,打压的它,任其自然地生,自然地灭。
“玄德”,这个德与平常人们常说的外在的德不同,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源自内心深处,本自具备,非人为的造作,这样的德就是“玄德”。
这段话是对本章的一个总结,修行就是养身中的浩然之气,而养气的根本又在于去掉内在的贪嗔好恶分别的习性,而能够真正去掉这样的习性,就是找回了原本的德,即玄德。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
《道德经》第10章
15-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十六
修身养性、世事通达
《老子》说道:载营魄抱一
孔德独说道德经●第十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