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19)—— 第十六章:…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看《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致虚极,守静笃 ”

什么是“虚”?

大道的本质就是“虚”。大道生天生地生万物,天地万物我们可见可闻,而大道却不可见不可闻。这种不可见不可闻,却又圆满俱足,能生万法,就是大道的特质,这个特质道家称其为“虚”,佛家则称其为“空”。

因此,“致虚极”说的不是“致”身外大道的“虚极”,因为身外大道本来就“虚极”,不用“致”。比如自然界中白天黑夜的变化,春夏秋冬的交替,阴晴圆缺的循环,暴风骤雨的来临等等,这都不会让大道的造化有任何的改变,该来就来,该去就去,来去之间不会受到任何的干扰碍,自始至终大道都保持其本有的“虚”这一根本特质而不变。

可是大道在人身内却有所不同,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本来这跟自然界的阴晴圆缺、暴风骤雨等没什么两样,但由于人对大道在身中造化的觉受有所分别,因而将觉受分为好的、不好的,要的、不要的,好的,要的就追逐、抓取,不好的,不要的就抗拒、打压,这样一来,就让身中大道的造化发生了改变,正是这种改变,让大道丧失了其“虚”的特质,从而使其在身中的造化不再那么的圆满俱足,人也就因此而有了烦恼罣碍,有了疾病痛苦。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要教人们“致虚极”,也就是让身中的道的造化完完全全返回原本“虚”的特质,而不打一丁点折扣。

而如何才能“致虚极”呢?老子告诉我们说“守静笃”。

什么是“静”?

对身中大道的造化所带来的觉受没有任何的人为造作,任其自然变化生灭,就是“静”的含义。即完完全全放下对身中气机的人为造作,完完全全的任身中气机自由自在,不在气机上攀附任何的分别知见,对气机变化所产生的觉受不贪不嗔,不施加任何一点点力量,就叫“守静笃”。

“笃”,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就称为笃。

因此,“致虚极”说的是目的,“守静笃”说的是功夫。那么这个功夫该如何具体来做呢?老子接着说道: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既然是“守静笃”的具体化,那么这个“万物”就不是指身外的万物,而是指身内的万物。身内大道运行所产生的气机起伏、动荡,以及所带来的种种觉受、念头,……等等,都叫“万物”。

“万物并作”,说内在的气机不断起伏变化,各种觉受、念头来来去去,此消彼长,绵延不绝,身心性命因此而发生着变化。

“吾以观其复”,对于各种气机变化,各种觉受、念头的消长,我只是静静的观,观其循环往复。

为什么是循环往复?因为大道的造化生生不息,就像白天与黑夜的循环交替,就像春夏秋冬那样来来去去,身中的气机变化,以及各种觉受、念头等也是如此,永不止息。

因此,“守静笃”不是说守到最后,身中没有了觉受,没有了任何念头,而是内心的如如不动,不因此有所贪,不因此有所嗔,不追逐,不抗拒,任其自来自去,这才是“静”的真正含义。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

身中气机不断消长变化,各种觉受、念头也此起彼伏,身中一派生机繁忙景象,就是“夫物芸芸”的意思。

只要不人为的去干扰和障碍身中本自的繁忙,那么这种繁忙便是井然有序的,身中的气机从哪里发生,最后依然又回归到原处,叫“各归其根”。

什么情况下,不能“各归其根”?当我们在觉受或念头上赋予各种意义的时候,这时候气机也许发生在腿上,也或许发生在黄庭上,但是因为我们在觉受上赋予了好与不好的意义,因而便产生了对觉受、对念头的执着,无法放下,这时候烦恼罣碍也就随之产生,这就是不能归根,也就是说,一本散万殊,而万殊却无法回归一本。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能够回归到来之前的地方,也就是回归于我们的本性,即无论有怎样的觉受,有怎样念头,都不执着于它,不被它所滞,随顺其生灭变化,就叫“静”。

而静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圆满俱足的本性充分发挥其生生不息的造化之用,而这个生生不息的生机就叫“命”。只有在静中,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不会被干扰和障碍,生生不息“机”才能生发,才能茁壮所以老子“静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身中的气机有消长的变化,身中的觉受、念头同样也有生有灭,唯一不生不灭的,就是那个生生不息“机”,无论如何打压祂,障碍祂,祂虽然不能正常发挥其用,但祂却不会消失,祂只是暂时的受限而已,一旦不受到限制,这个“机”便可以发挥其用,所以叫“复命曰常”。“常”不生不灭曰常。

知道身中有这个不生不灭的,圆满俱足的,能生万法的“机”,而不干扰祂,障碍祂,就是开启了人生的大智慧,所以叫“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相反,若不懂得身中的这个不生不灭,圆满俱足,能生万法的“机”,因而处处时时的干扰祂、障碍祂,使其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生不息的造化之用,最终导致灾祸的降临,就叫“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若懂得身中万物的这个本根,也就是我们的本性,那么就可以含容身中的万物,就不会因无知而执着于觉受或念头。所以叫“知常容”。

而有了这个“容”,内心则必然廓然大公,因为内心没有那么多的拘拘碍碍,浩然之气得以存养,所以叫“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

内心廓然大公的人,必然可以为王。只是这个王不一定非是君王或领导。换如今来说,就是指那些能够持守为人为己之心而妥善处理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复杂关系的人,能够在各种境遇之中仍能保有内心的自由自在的人,就叫“王”。因此,“公乃王”其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的意思。

而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必然能与天和一,也就是说,天所赋予给人身中的道,没有被人为改变,还是与天道一样精微纯粹,不含丝毫的杂质,所以叫“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天地为道所生,道为天地万物之源头,因此惟有道才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存在,其余天地万物都是无常。

如此一来,什么名利地位,什么觉受、念头,这些都有什么好执着的呢?都是生生灭灭,不可长久。因此,以身中的道,也就是我们的本性为根本,为皈依,才是“殁身不殆”(肉身虽然会消失,但法身却不会有任何的危害)之正途

本章老子主要谈修道究竟是修什么,不仅仅是修一个心而已,修心只是手段,“复命”才是根本,让生命回归大道的“虚极”的本质,才是修道的真正目的所在。

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第16章:2.“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如何一步步复归本性回归大道。
妙之。我之见: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16章解读
《老子》第十六章解说
张凤林道长讲解《清静经》——经文解读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