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62)——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家好,本期我们来读《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先来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在这里读“xù”,养的意思,比如养育、培养或者积累、积聚、收藏等等,总之,收藏也好,积累、积聚也好,养育、培养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养,那到底是养什么呢?当然是养“生”,生生不已的生

因此这段话是在说万物的形成,莫不是以道为源,以德为养,由物之性化为其形,最后由各种能量的聚合而成。

我们知道天地万物皆由道所生,道是一切天地万物的源头,可如果道不动,天地万物也没办法生成。因为从道体来讲,道就是气,气未发动时,就是阴阳未判,就是混沌,这时的道就什么作用也发挥不了。

而道一动,气就开始变化,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首先变化为两仪,即阴阳二气,而其中的阳以“生”(生生不已)为其特质,阴则以“养”为其特质,而这个以养为其特质的阴就是老子这里所讲的德。

所以《易经》中的乾坤两卦的大象辞才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就是要人们效法道之“生”和德之“养”。

由此可知,德并非独立于道之外的东西,德由道而生,是道之用。

因此,对于德,我们不能再理解为教条或迂腐了,因为德其实护养天地万物,让天地万物能生生不已的一股气,所以古人才说厚德载物”,因为只有身中的德笃厚了,人才能有担当,才能成人成己成物。

物形之”,不同的物有不同的形,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是由物的性所决定的。比如香蕉有香蕉的生长特点,苹果有苹果的生长特点,猴子有猴子的生长特点,人类有人类的生长特点,这些不同的生长特点是有物的性所决定的,而物的性又是由道的阴阳造化规则所决定的。

因此,虽说万物都同出于道,但却又呈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质,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道中含有圆满具足的造化规则,而这些规则就让不同的物具备不同的性,所以说物形之

势成之”,任何一物的最终生成、显现,都是由多种能量之间的此消彼长变化(佛家称为因缘和合所形成的一种力量而生成、而显现的,而这种力量就是这里所说的“势”。

比如一粒树的种子,里面已经蕴含了生生不已的生机和树的种性,但它要长成一棵大树,首先需要的是要埋在土里,把自己藏起来,才能积聚能量,然后经过春天阳光的照射,吸收热量,并吸收土里的水分和营养,然后开始生根、发芽、生长,经过多年以后或许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物的生成、显现,除了其必须具备的生机和种性外,“德”和“势”也非常重要。

种子所蕴含的生机、种性,春天的阳光、水、营养等这些众多能量的此消彼长形成了一个能让种子生根、发芽、生长的力量,这个力量就叫做“势”,没有这个“势”,种子就无法成长为树。

而如果不把自己藏入土里积聚能量,又或者看阳光不顺眼,看水不舒服,那种子再优良,同样也无法成长为树,因为没有尊道贵德。所以老子接着告诉我们说: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说因此万物没有不遵循道的造化规则,万物没有不将德看得至高无上的。道之所以受到万物的遵从,德之所以被万物看得如此的至高无上,不是因为万物要听命于谁,没有谁来给万物下命令,而是万物自自然然顺应本自具足的性。

老子这里所说的万物,显然没有包括人类,人类是万物中唯一不能尊道贵德的,因为人类比其它万物多了一个灵敏之觉——心。

人类正是有了这一点灵敏之觉,所以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感受,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然后就被这样的感受所绑架,因而道、德与自己的感受相比,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由此可见,尊道贵德本是天地万物的性中就有的,儒家称之为良知良能。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意思说良知良能,凡夫跟圣人的是一模一样的,但惟有圣人能感受、落实其内在的良知,而凡夫却不能感受、落实内在的良知,圣人与凡夫的分别也就在于此。

凡夫为何不能感受、落实内在的良知?因为被贪嗔好恶的私欲所遮蔽、障碍,而这个贪嗔好恶的私欲,说到底,其实就是对内在感受的分别取舍,贪爱好的感受,嗔厌不好的感受,一切一切的出发点都建立在自己的感受上,而非天地万物之理上,所以才不能感受和落实其良知良能。

有时想想,人的心是不是有点像照相机?而且是那种大光圈的照相机,把焦点聚集在感受上,感受以外的地方就视而不见了,什么天地万物之理统统都看不见了。但如果能把焦点对准天地万物之理呢?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难怪阳明先生认为朱熹将存天理和去人欲看作两个功夫是错的,阳明先生说存天理与去人欲只是一个功夫,若能存天理,则人欲自然无;若能去人欲,则天理自然存。

如此,修行是不是要简单一些呢?不必做两个功夫,一个功夫就够了。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这段话是指万物的生发、长大、收敛、深藏的过程,意思是说,万物本身就具备了所有的一切,什么时候该怎样,该生,还是该收,该长,还是该藏,在万物的性里面已经统统具备了,万物只需要顺着本自具足的性,就能自自然然的成,完全不需要额外用力。

当然,这样的前提是良知良能未被遮蔽、障碍,否则如何知道怎样是顺性,怎样是逆性呢?

所以老子接着又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是说,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了万物而不自恃其有功,成了万物而不主宰万物,这便是深不可测的德。

而结合前面的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来看,“不有”、“不恃”、“不宰”除了上面所说的含义而外,其主要还是在表达顺性而为的意思,即不以自己的好恶来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换句话说,就是对万物的成住坏空,生生灭灭不加自己的一点点干涉。

当然,这里所说的干涉,不是指外在的作为,而是指对万物的贪嗔痴爱,即对内在感受升起的干涉,要这个感受,不要那个感受,正因为有了这种对内在感受的干涉,所以才有了对外在人事物的贪嗔痴爱。

正因为如此,所以老子称这种不干涉为“玄德”。

“玄”,本义为赤黑色,引申为幽深、黑暗。

因此“玄德”的意思是说这个德不可见,不可闻,因为祂不是指外在的作为,而是指内在的一股气,一股浩然充沛之气,其本自具足,凡夫也好,圣人也好,皆同有这股浩然充沛之气,只不过我们这些凡夫被自己的贪嗔好恶所遮蔽,不能觉知罢了。

所以本章通过对万物的尊道贵德的阐述,来告诉了我们究竟什么是无为,如何做到无为。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章成·德经五一章·奠道贵德篇
德经之十四、尊道贵德,恒自然也
《道德经》简读第五十一章
王明阳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如何理解?
道德经多版本合校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遵道贵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