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读《道德经》(65)——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大家好,本期我们读《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我们先来看“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使”,假使的意思。“介”,在两者的中间,不偏左也不偏右,就叫介。另外介又通芥,有微小、轻贱的意思。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的意思是说假使我具备真知。之所以用真知这个词,是因为这个“知”并非是众生所了解的知,因为众生的知,总是偏离中道,往往是贪嗔好恶、分别取舍的结果,而真正有道人的知,是不离中道的。这也是老子用“介”所表达的意义之一。

之二,虽然这个知与众生的知不同,但却非常平实,毫不起眼,因而往往被众生所忽视,所轻贱。这是取“介”通“芥”,即表达因为微小而被轻贱的意思。

比如上一章的“复守其母”,即让身中的那股气回归本来的刚正与浩然,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用我们的贪嗔好恶去耗散身中原本刚正与浩然的气,可这是不是太平常了?平常得常被众生的我们所忽视,所看不起。

行于大道”,是说具有真知的人,从来不走小径,而是行于大道,什么是大道?通往生生不息的究竟之法就是大道。比如复守其母”就是行于大道。

惟施是畏”,“惟”,惟有之意,即比喻内心时时刻刻的一种小心谨慎。“施”,指内在的起心动念,人所有的作为皆由内在的起心动念所决定,所以老子以“施”来表达之。“畏”,畏惧,戒慎恐惧的意思。

因此,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的意思是说假使我对大道有真知,那我必然行走于通往生生不息的生命大道(而非六道轮回之路),且时时刻刻对内在的起心动念戒慎恐惧,以免偏离生生不息之生命大道。

老子为何要这样说呢?因为大道太平常,总是被众生所忽视,所以老子接着说道: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夷”,平坦,平常,平实的意思。“径”,小路,景色美但岔路多,断路多。

因此,“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的意思是说,通往生生不息的生命大道非常平实、平常(所以常常被众生所忽视),众生所喜欢的,常常是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好的感受的小径(殊不知这些小径的常常是岔路多、断路多)。

接下来,老子就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来阐明众生的这种“民好径”。

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朝”,朝廷的意思。“除”,在《说文解字》中说:“除,殿陛也。”其注说:“殿谓宫殿,殿陛谓之除。因之凡去旧更新皆曰除,取拾级更易之义也。”

因此“朝甚除”的字面意思是指朝廷放着正事不干,却忙着不断雕饰更新宫殿。

朝廷作为国家的首脑,其首要职责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安定,百姓富足,而不应该是把功夫花在装饰宫殿,修建宫殿上。

这就好比众生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其本来目的是要返本还原(返回生生不息的本性造化),解脱所有的烦恼罣碍,启开生生不已的自在人生。

可是呢?我们却将人生的这一终极目的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对外在事物的追逐上(朝甚除),为了“得到”而忙碌,为了“失去”而烦恼痛苦,致使本自清真光明的心田被贪嗔好恶这样的杂草所遮蔽、染污(田甚芜),本来俱足一身的精气神也日渐凋萎(仓甚虚)。

所以老子以“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来比喻众生不行大道而独好小径的作为。

田甚芜”,农田里长满了草,让本来耕种的粮食作物不能得到很好生长,以此来比喻内心的贪嗔好恶遮蔽了本来清真光明的心性。

仓甚虚”,仓库空空,仓库本是储备粮食或其它必备品的地方,仓库空了,意味风险即将来临。以此比喻身中的精气神越来越衰,离危险、灾祸也就越来越近。

服文彩, 带利剑, 厌饮食, 财货有余。” 

服文彩”,指衣服上镶有各种华丽的图案、饰品。

衣服本是用于防寒蔽体,但为了给人漂亮的感觉,或者富贵的感觉,便镶上各种图案、饰品。

带利剑”,据《礼记》记载,剑产生于商代,最早用以防身。到了老子时代,铸剑工艺已得到很大提高,这个时候的剑已不只用于防身,更重要的是用于凸显佩剑者的身份和地位了。

厌饮食”,吃过多的食物,以至于吃得伤了胃口。食物本来是用于充饥裹腹,但却因为不知足而过度享用。

财货有余”,追求过多的财货。财货本来是用于生活之需要,但为了满足占有的欲望,不断追逐、抓取,其所得早已超过了实际所需。

因此,老子这里是在比喻众生因贪嗔好恶的遮蔽而不能够看清生命的真相。

比如衣服的真相是保暖;利剑的真相是防身;饮食的真相是充饥;财货的真相是以备不时之需。

可众生的我们却对其视而不见,常常误将自己的感受当作生命的真相加以追逐。

比如追逐文彩带来的漂亮、富贵的感受;追逐利剑带来的身份、地位的感受,追逐美味带来的爽口感受;追逐财货带来的占有的感受。

众生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感受就如梦幻泡影,生灭无常,根本不能长久,若是不能解脱感受的捆绑,其结果是非常危险的,所以老子最后说:

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说文解字》中解为“奢”,《广雅·释诂》中释为“大”,因此“盗夸”可以理解为“大盗”。

是谓盗夸”是说以上所说的这些舍母弃子的行径,其实是盗走我们生命的大盗,是让我们的心田“甚芜”,腹中“甚虚”的大盗。

老子第三章云:“虚其心,实其腹”。“虚其心”就是不动心,就是心不被身中的感受所捆绑,不随感受的变化而贪嗔好恶;“实其腹”就是存养浩然之气,其二者的关系是:“虚其心”是“实其腹”的前提;“实其腹”是“虚其心”的自然呈现。

而众生的“好径”的行为却刚好与之相反,心不虚,腹自然不能实,腹不实自然走向衰亡。所以老子将其称为“大盗”,并告诫众生“非道也哉”,因此“好径”就是不道,还是赶紧回到大道上来吧,平常、简单又安全才是正道!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先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走大道还是操捷径
非道也哉﹗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53
第五十三章  无明众生背道而驰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194. “厌饮食”是讨厌饮食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