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楹联知识讲座资料【推荐收藏】

 

 

   

 

 

 

提要:

1、什么叫对

2、对联的发展历史

3、对联的种类

4、对联的特点

5、怎样写对联

 

一、什么叫对联

对联,就是通常所说的对子,也叫联语、联句,有帖在大门上,题刻在壁柱上的,也有仅记载书本上和流传口头上的。最早是题刻在壁柱上的对联谓之楹联,到现代,楹联已经成为所有对联的泛称。

对联是汉语言的特产,正是由于汉语言的特殊魅力,才孕育了对联这种奇特的汉文化,因此可以说,对联是我国的特产。之所以说它是我国特产,是因为汉字有其独特的个性,其音有同音、多音、谐音,其义有本义、转义、引伸义,其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等,有了这些独特的个性,采取不同的意境提炼和词语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奇效。同时,我们的汉字为单个的方块字,在使用的时候又可以排列得很整齐,很自然,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就很容易被大众掌握、使用并不断地发展。在国外的少数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南洋和欧美等也有人写对联,但都是从我国传出去的,使用者多为华侨,而且差不多都是用汉字。对联既然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就有它的发展过程,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二、对联的发展历史

按“小说家言”,商末周初就有了对联。《封神演义》记述姜子牙登台拜将时,就发现一座牌坊上有一幅对联:“三千社稷归周主,一派华夷属武王”。这当然不足为据。

按传说,东晋时的王羲之从山东迁到绍兴落户时,正逢年关。他写了“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献之贴到大门两边,谁知由于人们酷爱他的书法,刚贴不久就被揭走了,他又写了“莺啼北里,燕语南邻”贴上,结果还是被揭走了。临到除夕,大门上还是空空的,夫人要他再写一幅,他只得把对联裁断,叫献之把上半截先贴上去,别人一看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再也无人敢揭,到正月初一一早再把下半截补贴上去,便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当然只是传说,也靠不住,也许是后人杜撰的。

又一传说,在南宋齐梁年间,沈约和谢眺所创的“永明体”诗在对仗的要求上已趋严格,律诗已见雏形;而对联正是从律诗的对仗句发展而来的。据此推论,这种说法还不离谱。

据考证,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春联者,即桃符也”。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到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符换旧符”。就可看出春联与“桃符”之间的关系。

一般把对联产生的时间定为五代。其根据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一幅对联是这个时候的。后蜀主孟蜀末归宋前二年(即公963年)岁除之日,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于寝门:“新年庆有余,佳节号长春”。到了晚唐时候,律诗已完全定型,这就为对联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常把律诗的中间两联句单独使用,也就成了对联。当对联逐渐普及,律诗中的联句不能满足需要时,人们便脱离律诗,根据需要创作出单独的联句,于是对联这种独特的艺术便出现并逐渐成熟了。到了明初的时候,由于朱元璋的提倡,对联得到了一次大的推广。“春联”这个名称就是朱元璋首创的。

三、对联的种类

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其种类可以作不同的划分。

根据功用,对联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墓联、贺联、迁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对联和一般对联,这是现在最流行的分法。

根据上下两联在意思上的联系,对联又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

如: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休闲。

反对的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串对,又叫流水对。串对的上下两联,不过是一句分成两句说,意思是顺承的,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根据其它标准,对联还可以作出多种划分:

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短联和长联。一般将七个字以内的称为短联,属单句联,八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属复句联(本人所见到的长联是昆明大观楼上下联各183字,2000年四川戏剧家协会主席魏明伦先生征联,北京的张文麟先生所对出的上下联各186字)。

根据声调协律来分,声调协律的为律联,俗称工对;不协律的为散联,俗称宽对。

根据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内容还可分为:数字联、问答联、嵌字联,拆字联、迭字联、藏头联、回文联、趣味联、谐音联和单对求偶的绝对等等。

四、对联的特点

《文心雕龙、丽辞》中说:“句句相衔”“字字相丽”。《史通·叙事篇》中说“编字不织,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都说明对联有其固有特点。具体说来,对联有如下五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如果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或字数不相等的两句话贴在左右两边,就不成为其对联。如文革时期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这只能算作政治口号。

第二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彼此对仗。这里包括三个方面:

1、词性相当。即上下联相对应的位置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地说,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

2、结构相应。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

3、上下联结奏(即句式)要一致。在语气上,上联在何处稍作停顿,下联也应在相应的位置稍作停顿。以明人解缙的一幅句联为例: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其节奏即四—四—三)

第三个特点,是上下两联平仄对立。平仄,是律诗和音韵方面的术语,对联也是要讲究平仄的。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联是平声的,下联一般都应该是仄声;上联是仄声的,下联一般就应该是平声。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

学海无涯苦作舟。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个特点,是上下两联的用字不重复,特别是处在同一位置上的字。上下两联完全同义,叫“合掌”。合掌为诗词所忌讳,也为对联所忌讳。

第五个特点,是上下两联语意连贯。只有语意连贯,才能浑成一体。字不能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词不能拼凑和生造,否则读起来就令人费解。我们讲浑然一体,也并非所有对联都是半斤八两,根据语意创造意境的特殊需要,有时上联强,下联弱,有时又是上联弱,下联强。弱联往往是为强联铺垫,陪衬,而突出宣染的则是强联。如清代书法家何绍基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东安寺死个和尚,西竺国添一如来。”这是对联创作中一种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

五、怎样写对联

撰写对联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结合性很强的问题。如果没有理论,盲人瞎写,无法实践,有了理论,不去在实践中摸索,探求,也很难写出像样的对联作品。写对联的理论知识很系统,应该说也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并不是深不可测,难不可学。

对联的基本理论就是对联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清代李渔就著有《笠翁对韵》,清代的车万育也著有《声律启蒙撮要》,洋洋洒洒,好几万字,我们不可能去掌握。前面在第三和第四部分中,就对联的分类和对联的特点中已经介绍了部分内容。我再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口诀和一些基本要求,便于大家记忆和掌握: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这是一种定例,不得随意打破。在对句中,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要想使对联声律优美,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才能使节奏铿锵有力,吟读起来自然心生曲韵、琅琅上口。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没有对对仗的要求严,逢单的字常常可平可仄。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和谐,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律诗和对联都是如此。 
   
词类相当,这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如“石堡孵成千只凤;圭河育出万条龙”,联中相应的“石堡、圭河”为名词,“孵成、育出”为动词,“千只、万条”为数量词,而“龙、凤”为名词。 
   
结构相应,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比如“守住基层阵地;善和邻里乡亲”,上下联都为动宾结构。 
   
内容相关。对联不仅要求对偶,而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使之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上下联不能“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很受商界欢迎。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 

关于写对联的横批

所谓横批,就是悬贴在壁柱间或者门的横眉上,对全联意思带着总结归纳性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或者五个字的。但也有个别对联是不需要横批的。横批写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吕蒙正的那幅对联为便: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上联的意思是“缺衣”,下联的意思是“少食”,横批再题“南北”二字,人们一看就明白他所表示的意思是“缺东西”。这样就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效果。甚至还有个别对联,以上下联作铺垫,用横批来表达思想和揭示主题(举例)。

关于写对联的忌讳

对联人的对句原则是:力求工对。能工则工,能宽则宽。

一是忌合掌,所谓合掌,一是同意字的合掌,如出句用“红”,对句用“赤”。二是语意合掌,即上下联的意思雷同或者基本雷同而拿掌,如出句用“神州”,对句又用“赤县”等等。

二是韵律的禁忌:

1、不许三平尾

2、不许三仄尾

3、前面不许四连平

4、前面不许四连仄

5、不许孤平

6、不许孤仄

最后谈谈怎样贴对联

要想把对联贴正确,必须弄清两个概念,即什么是上下联,什么是大小手。

上下联的区分很简单,最末一个字为仄声的,必须是上联,最末一个字为平声的,必然是下联。还有一个验证的办法,就是按照竖排版的文字方向念,前面念的为上联,后面念的为下联。所谓大小手,也称上下手。按中国传统,左手为大,右手为小,我们所说的左右是指与门、柱同向来区分的。上联贴在大手,下联贴在小手。如与门、柱相对,则刚好相反。

弄清了以上两个概念,正确贴对联就容易了。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灿烂的文明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古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它宜雅宜俗,因此雅俗共赏;它宜庄宜谐,所以它又庄谐同用。它短小精悍,艺术感染力强,可以说它在所有文学艺术形式中,是一支轻骑兵。

最后,希望大家学好,用好对联这种艺术形式,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之州、之县、之乡(镇)的活动中,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素位而行,唐虞后其谁与共?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纵心所欲,天地间惟我独尊。

这是近代画家、美术史家郑昶撰于1940年的对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对联的基本常识
(9)对联三十六忌
和你一道温习诗词韵律和对联规则(25)
对对联当然要“对”
应绿霞讲对联第九课《对联的“避”与“忌”》1.逻辑 2.音律 3.对仗
对偶、对联、对仗的知识——让你学会鉴赏春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