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玉器中的诗经诗意!(下)

随着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在商周时期,玉文化观念也已经形成,并且逐渐成熟起来,在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诸 多篇目写到玉或涉及与玉相关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玉文化,有祭祀礼器、赏赐  馈赠、朝聘之用、男女装饰、军事乐器等方面的玉文化内容,同时也赋予玉以美好高尚的精神诉求,以玉比德,赋予玉美好的人格美。

南宋 马和之《小雅·彤弓》

据统计,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别名之玉。如:“珪”、“璧”、“琼”、“玖”、 “琚”、“瑶”、“璋”、“瓒”、“琇”、“莹”、“珈”。可以说在《诗经》的风、雅、 颂三个部分中都有与玉相关的篇目,共计有40篇,《国风》中有15篇,分别是:《鄜风·君子偕老》、《卫风·淇奥》、《卫风·竹竿》、《卫风·木瓜》、《卫风·芄兰》、《王风·丘中有麻》、《王风·大车》、《郑风·有女同车》、《郑风·女曰鸡鸣》、《召南·野有死麝》、《齐风·著》、《魏风·汾沮洳》、《秦风·渭阳》、《秦风·终南》、《秦风·小戎》;《大雅》中有11篇,分别是:《大雅·民劳》、《大雅·公刘》、《大雅·旱麓》、 《大雅·江汉》、《大雅·卷阿》、《大雅·抑》、《大雅·板》《大雅·云汉》、《大雅 ·崧高》、《大雅·韩奕》《大雅·械朴》;《小雅》中有8篇,分别是:《小雅·鹤鸣》、《小雅·大东》、《小雅·瞻彼洛矣》、《小雅·都人士》、《小雅·斯干》、《小雅·采芭》、《小雅·鼓钟》、《小雅·白驹》;《颂》中有6篇,分别是:《鲁诵·泮水》、《商颂·长发》、 《周颂·执竞》、《周颂·有瞽》、《商颂·那》、《周颂·载见》。

宋 白玉龙纹饰件 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诗篇分别描写玉、玉填、圭、璋、璧、琼琚、琼瑶、琼、玖、杂佩、佩玉、充耳、琼华、琼莹、琼英、六珈、琼玖、瑞、琼瑰、玉佩、珩、琇、玉瓒、瑶、珪、白圭、介圭、磬等美玉,品种繁多且用途不一。大致来看,《诗经》中的玉描写主要涉及宗教和政治生活中的玉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玉器和玉饰,及从实际用途抽象出来的美德意义。从上述的统计中可以看出,玉是广泛存在于《诗经》中的,通过对《诗经》中涉及到玉的篇目的梳理,可以为下文讨论分析玉在《诗经》中的文化意蕴提供材料。

宋 白玉浮雕礼乐纹立人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葛兆光在《中国宗教与文学论集》中指出“诗歌当然不是思想的符号,诗人写诗也不是在作理论文章,他不必先牵扯一种思想理论来表现自己的立场,不过正因为诗人写诗并不考虑思想理论的分野,所以他平时感受到的各种思想与当时 的境缘凑合,会不自觉地在诗里通过意象流露出来。”这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举 动正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思想文化氛围对他创作的影响。玉在《诗经》中如此频繁且广泛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由玉引发出的特殊的心理情感,其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一方面是在《诗经》时代之前就存在的,那就是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念,在这种原始宗教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之下,“逐渐形成的玉观念。

《诗经》中大量的玉描写,是这种古已有之的玉观念的一个延续、发展及强化。我们知道当人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原始公社后,伴随着人们的大脑、手及劳动工具的日臻完善,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能够有意识地去找寻自己和大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寻求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这才有了原始宗教意识的萌芽。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的那样:“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认识。原始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对自然界斗争软弱无力,面对变化莫测、庞大而神秘的世界,常常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不可理解的现象,如雷电、风雨、做梦、疾病、死亡等,由于对这些自然现象和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正确认识,从而引起恐惧、惊惶和缺乏信心,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众生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幅,才能使生产和生活顺利进行,就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而人们把玉作为一个自然物来崇拜,就是这种原始宗教意识和独特思维方式的一个表现形式。

宋 黄玉浮雕双螭云纹水丞 故宫博物院藏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制造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些材料具有普通石头没有的颜色、光泽、质地等特点,便开始注意到这种特殊石头具有的材质美,于是远古先民逐渐懂得把这些石头和其它石头区别开来,用于专门制造精美的装饰品及器具,这不仅体现出先民开始有了除实用及功利性之外的最初的审美意识,同时也说明原始先民开始有了朦胧的对于这种不同于一般石头的、玉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虽然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总体来说,科技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十分的有限,当人们在面对日月风光、云雨雷电、洪水猛兽等自然现象,对衣食住行、农耕渔猎、生老病死等社会活动中的许多问题的不认识、不理解,人们为了得到解脱、得到护佑,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并“没有把自己与自然区分开,也就是没有把自然同自己区分开。即不是根据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来解释自己,而是根据关于自己的知识,用人类自身思维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对自然作类比判断”,便产生了许多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于是人们把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作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高山河流、奇树怪石,猛虎憨熊、毒蛇鸣蝉等,把这些大自然的存在作为人们顶礼膜拜、精神寄托的支柱,加之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之下,玉这种早就被人们发现的美丽的自然之物,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先民们崇拜的物质。在《诗经》 中,原始先民对于玉的这种原始宗教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渗透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周代完善的礼制及用玉制度的影响。

《新定三礼图》 宋 聂崇义集注 清康熙12年通志堂刊 1673年 72、73页

周代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地域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民族上,夷夏融合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制度上,宗法和礼乐文明形成并趋于完善;在思想上继文武周公之后有孔子,随之而形成百家争鸣之势。”“尤其在政治生活中实行分 封制和典章制度,而在分封之前都要举行重大的活动,“择日礼行太庙以承祭统:借神灵之威以服众;授民田山川,颁舆服器用,借珠玉圭瓒以明等级,遂成封建礼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活动之中,无论是属于实质性的典礼,还是属于礼仪性的动作,无论是礼祭先灵,还是赏赐功臣,总是离不开玉器。”在所实行的典章制度《周礼》中,已建立了完善的用玉制度,并把用玉制度纳入了礼仪体系,它遍及“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中,“运用在'礼、祭、丧、佩、财、军、节、嵌、食、乐’这十个大项目中,全方位的规定了用玉的指导思想、品种形制、礼用方式,借以昭示法度、明辨等级、维护国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玉器提高到国家政治标志的高度。”

宋 白玉螭纹单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礼制不仅渗透在《诗经》 时代,也渗透在历代王朝各个社会层面,特别是宋代建国崇尚周礼,宋人的用玉理念仍然经久不衰,它促进了中国传统玉文化的不断发展。以上我们从两个方面对玉在《诗经》中广泛存在做了源流探究和背景梳理, 目的在于更好的理解并分析玉在《诗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反之我们也可以通过对《诗经》中玉描写的分析去窥视其所蕴含的玉文化内。《诗经》中的玉,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先民用作祭祀礼器、赏赐馈赠以及朝聘之用的,原始先民认为玉是山川精华,可以润泽万物,滋养生命,凝聚天地灵气可以沟通天地,福佑人间,玉本身材质的优美、坚硬、稀少,加之先民对自然界诸多变化莫测的现象难以理解,从而逐渐形成对于玉的喜爱和崇敬,把玉赋予诸多的意义,用来祭祀馈赠和朝聘,这无不蕴含着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无不是《诗经》中玉蕴含的文化意蕴之体现。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祭祀在古人心中是一件重要的大事情,十分看重它及与其相关的宗教活动,不仅因为是对神灵所代表的神奇自然力的崇拜,同时也是因为随着文明的发展,神权与政权合一,祭祀的政治意义逐渐浓厚,《诗经》中玉用作祭祀,同样也体现出周  代玉在政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对象和时刻有各种各样,祭祀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神灵喜悦,还包括请求神灵赦免罪行,乞求恩宠,得到回报,获得佑助。《诗经》 中的祭祀诗主要体现出古人对祖先的崇拜,他们相信死去的祖先和自然万物都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是因为周人认为“凡祖者,创业传世之所自来也;宗者,德高而可尊,其庙不可迁也。”在周代,祭祀活动已经趋于系统化和完整了,这在《周礼》中有诸多记载。玉用作祭祀礼器是玉被原始宗教化的典型代表,原始先民因无法解释玉较其它材质的石头所呈现出的美丽,坚硬,润泽,而把它视为自然界的精英,去崇敬,从而让其拥有了特殊的地位,古人用它来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和山河社稷,希望通过各种娱神、媚神的宗教仪式活动,把自己与神灵联系起来,把上天和大地联系起来,获得神赐的力量,已沟通天地人神,同时把自己对自然大地以及祝愿等心思寄托在玉之中,以玉为桥梁,怀着无比敬畏的情感来祈福和祝愿,借此达到神灵降幅免灾且福佑人间的美好目的。《诗经》中有诸多用玉制作的器具被用作祭祀活动中,既包括玉做的祭祀礼器,也包括以玉祭祀(即以玉事神)。

宋 白玉匙 故宫博物院藏

在《诗经》的篇目中,出现“瓒”、'圭'、“璋”和“璧”这些用玉制成的器具,用于祭祀活动之中,体现了玉被用于祭祀礼器成为沟通天地祖先的桥梁,这是一个重要的玉文化内涵之一。“瓒'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玉勺子,“据考证,瓒为玉柄铜勺之器,玉柄为圭状时称圭瓒,为璋形时称璋瓒。”这在《诗经》也有篇目可循:

《诗经·大雅·旱麓》

瞻彼旱麓,榛楷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

意飞戾天,鱼躍于淵。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清酒既载,辟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瑟彼柞械,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矣。

莫莫葛榻,施于條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这篇是歌颂文王祭祖求福的祭祀诗歌,周文王祭祀上天,对神灵充满了感恩之情。本诗第二章中的“瓒”,即圭瓒,为“古代祭祀时舀洒用的器具,玉柄,铜勺。”色泽鲜明的玉簪,把金黄的黍酒盛在其中,和乐贤良近人的君子,大福大禄自天降临来得丰隆。

宋 青玉凤头笄 故宫博物院藏

再如:

《诗经·大雅·江汉》第五章

厘尔圭瓒,柜岂一卤。告于文人,锡山土田。

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诗经·大雅·江汉》记载了周宣王中兴时期用兵江淮暨黄淮平原,征伐和平定淮泗流域的东南夷族群,以及册命封赏召穆公姬虎的相关历史事件,诗歌生动形象的为我们描绘了受赐祭祀的场面,这里的瓒不仅是赏赐品也用作祭祀礼器。周宣王赐穆公召虎以圭瓒,黑黍香酒以进行祭祀,告祭召虎的文德祖先,以求得福泽,同时受赐的召虎也向周宣王礼拜叩头发出美好的祝愿:“天子万年”。

“圭”、“璋”、“璧”也是用来祭祀的礼器之一。“圭”是“古代一种玉制礼器,天子、诸侯在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上尖下方,形制大小因爵位和用途不同而异。”“典型的圭是扁体,剖面长方形或近长方形,下部的底边与两条侧边垂直,上部若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两腰与两侧边成大于度的折角,即肩。他还指出考古发掘报告中称为圭的玉器虽五花八门,但典型意义上的圭并不多见 。一般说来,体扁平,底部平直,上部尖锐或弧圆,剖面呈长方形或近长方形的便可称之为圭。”

宋 玉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诗经》中有:

《诗经·大雅·板》第六章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

诗歌中把上天对人们的诱导,看作是埙篪之音的和谐,璋圭的相契合不分,我们知道璋圭这两种玉器是作为用于沟通上天和人们之间的桥梁而出现,要让璋和圭相合璧,沟通人与上天,那么祭祀便是很好的方式之一,如璋如圭的祭祀之意,是引申而来。“璋”,“壮如半圭,古代朝聘、祭祀、丧葬、治军时用作礼器或信玉。”古代帝王或大臣举行典礼时拿在手里。《诗经》中有:

《诗经·大雅·械朴》

芃芃械朴,薪之標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奉璋峨峨,髦士攸宜。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之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周王寿考,遐不作人?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宋 青玉浮雕蟠螭勾云璧 故宫博物院藏

《诗经·小雅·斯干》第八章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其泣唣唣,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诗经·大雅·械朴》描写了周文王祭天出征,歌颂的是文王能任用贤人。这里的璋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在举行祭天出征的重大祭祀活动时,大臣们把“璋” 捧执,朝拜天子,借手捧“璋”之大臣的话来歌颂周文王注重人才的美德。在《诗  经·小雅·斯干》中,祭祀用的“璋”,要让生出的男子玩弄,并发出美好的祝愿,  让其成为有德的君王。《毛诗序》:“斯干,宣王考室也。”“考,成。宫室落成时  曰考。”宫室成就可以祭祀祖先了,“在当时的社会中,男子则具无疑负担着传  承和祭祀的责任,因为璋是用于祭祀的器具,所以生男孩便予璋。”“璧”,“平圆而正中有小孔的玉。古代贵族在朝会或祭祀时用作礼器。”《诗经》中有:

《诗经·卫风·淇奥》第三章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君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大雅·云汉》第一章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饥谨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在《诗经 ·卫风 ·淇奥》中的“如圭如璧',并不是祭祀之用,而是用“圭” 和“璧'这两种祭祀的器具来形容君子的品格,而在《诗经·大雅·云汉》中的“圭璧'则是用来祭祀的器具,该文描写的就是因为大旱,祭神求助,以苍璧礼天,以玉事天地,用“圭璧”来与神沟通,祈求消除大旱的灾祸。无不透露出古人的原始宗教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诗经》中描写到玉被用作赏赐馈赠的的诗篇中不难看出,玉不仅作为一种等级的象征,同时也被赋予了很多感情色彩,随着一些用玉制度和心理的转变,玉不再是像西周时期和春秋初期那样有着强烈严格的用玉制度,到了春秋中期及末期,玉不再是上层贵族独享之物,在身份等级低下的民众间,玉也成为了互相礼仪交往,赠送亲友,男女交往的信物。玉本身材质上的润泽,坚硬等特征,与人们追求的纯洁与真挚的情感相联系,玉被认为是圣洁的灵物,用来赏赐馈赠便能够寄托和表达人们之间的真挚情谊,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追求。由《诗经》将玉视作珍宝,作为通灵宝物,用于赏赐馈赠以表达情意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活动。《诗经·大雅·江汉》的第五章写到:'厘尔圭瓒,柜邕一自。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在上节中我们已经具体的分析过,这里的圭瓒被用作是祭器,其实“圭瓒”在这里也同时是被用作君王赏赐给臣子的礼物的,这里带有明显的等级色彩,是君王把“圭瓒”赐予臣子,用于祭祀之用。对比《诗经》中其它关于玉用作馈赠之物,其传情达意,寄托真挚情感,以玉喻人的意味浓重,而用玉的等级制度已没有用于祭祀中的“瓒”、“圭”、“璋”、“璧” 这些祭祀礼器使用严格。玉作被人们视为圣洁具有灵气的物件,用来表情达意,沟通情感已具有了人们共同使用的普遍意义。

宋 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诗经·秦风·渭阳》

我送舅氏,日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本诗中秦康公送别舅舅晋文公时,馈赠他“琼瑰玉佩”,表达对舅舅的惜别 之情。“琼,玉之美名。瑰,美石之名。琼瑰,美玉。”《毛诗序》曰:“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晋献公之女。文公遭丽姬之难未返,而秦姬卒。穆公纳文公。康公时为太子,赠送文公于渭之阳,念母之不见也。我见舅氏。如母存焉。”文 中以美玉相赠,已不局限于诸侯臣子身份等级的馈赠,其中已经给予了浓浓的舅甥情谊,也有美玉赠君子的意味。

宋 白玉透雕绳纹璧式佩 故宫博物院藏

可以说在《诗经·国风》中有很多诗篇都写到用玉及玉制成的饰物,作为人们表情达意,传递真挚情感的重要工具之一,并且在玉及玉饰品作为赏赐馈赠沟通人们情感的媒介的时候,与本身具有的自然属性与人们赋予的情感寄托相结 合,这时玉受到人们的喜爱及崇敬已经有了坚实的文化心理认同,认为它能传情达意,表达美好的的事物,玉是能通灵的信物。

可以说玉在《诗经》中的文化意蕴是《诗经》时代中国玉文化内涵的一个立体写照。而在玉的“形而上”意义上,在《诗经》中的以玉比君子,以玉比德的基础上,玉成为君子的象征,随着玉与儒家思想结合,使得中国玉文化一直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并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人格的审美追求,在千年的玉文化发展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华夏民族“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精神、“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总之,玉在《诗经》中的文化意蕴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它的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玉在《诗经》时代的使用情况,从而丰富中国传统玉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古代先民们特有的原始思维方式、风俗民情,进而去理解中国人崇玉爱玉尚玉的历史文化心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中的玉文化:两周时期,玉如何成为道德品质的象征?
《诗经》课堂:《大雅·旱麓》/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540期)
读诗手记
读诗经·大雅·旱麓​·赋意(280)[五律]
我国古代常见玉器的主要种类
《诗经》中的玉文化(下)|诗经|玉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