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博馆藏出土古玉欣赏(二)



 随着周王室日趋衰落,西周传统礼制亦告崩溃,用于祭祀、象征权威的礼玉因之式微。秦汉以后,饰玉作为俗世的珍宝越来越多地用于寻常生活。古人认为玉有祥瑞之征,能远祸近福辟邪除祟,所以玉常被制成衣冠发饰或其他随身物件。吉祥是饰玉一贯的母题。仙神瑞兽琼花,这些造型往往以含蓄或谐音的手法组成一定的装饰纹样,寓意着福寿绵长、富贵康宁、好德高洁以及夫妇和合、子孙繁盛等内容。



名称:“公孙谷印”玉印

年代:秦

尺寸:高1.6厘米 边长2.2厘米

说明:玉为白色,坛纽。印面为正方形,白文篆书公孙谷印四字。四字篆刻在字形方格内,纽及印边单线阴刻勾连云纹。该印制作精美,纹饰线条流畅,玉质精良,洁白温润。其上勾连云纹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秦代玉高足杯上的勾云纹饰基本相同。印文字体为秦篆。秦印文字字形略长,笔画柔曲引长,线条较细,转折处多有圆转。

秦代虽然只有十五年,但统一了文字,叫小篆。秦相李斯还对玺印作出规定,在少府专设符节令丞主管其事。从秦朝开始,规定只有皇帝、皇后及诸侯王的印才可称为,作为权力象征。老百姓的印称。古印章中的字就是从秦朝开始的。秦印传世不多,而玉印就更为稀少了。

秦代官印形制大小较一致,不像古玺悬殊很大。不论官印、私印都是白文凿印。官印都有界栏,一般官吏都有“田”字形界栏,低级官吏有“日”字形界栏。秦印文字都统一采用了小篆文字,故印文的结体大致为平直方整,而不像古玺中奇肆错落的六国文字。此印是研究秦代玺印篆刻和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名称:“淮阳王玺”玉印

年代:汉

尺寸:高1.6厘米、边长2.2厘米、边宽2.2厘米,重20克

说明:白玉,有黑褐色沁。正方形,覆斗形纽,最上端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也为正方形,其上阴刻篆书“淮阳王玺”四字。文字篆刻精美,字体端正流畅,线条刻划有力,文字排列整齐工丽,是汉官印中之精品,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书法史上亦有较高的地位,是研究汉代印文篆刻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印为汉官印。历史上汉代淮阳王有三系五人,一系为高祖子刘友、二系为文帝子刘武、三系为宣帝子刘钦。据此印形制及印文特点,应是宣帝子刘钦一系用印。《汉书·诸侯王表》载:“刘钦于元康三年立为淮阳王,传三世。”《汉旧仪》称:西汉诸侯王印为黄金玺,枣驼纽,刻某王之玺。此玺质地、纽式与记载异。当时官玺之使用,世袭者可世世传授。该印于1959年故宫博物院拔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皇后及诸侯王印称之为玺,一般则称之印和章。汉袭秦制,这件玉玺与上述定制相吻合。1968年陕西咸阳韩家湾公社狼家沟水渠边出土一件汉代“皇后之玺”玉印,玉质白润,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螭虎纽,是一件目前所发现唯一的汉代帝后用印,是汉印中之珍宝。



名称:龙纹玉璧

年代:西汉

尺寸:直径26.3厘米

说明:先秦时,壁、琮、璋、璜等物被称为祭玉和瑞玉,用于祭祖和朝觐等礼仪。到汉代,祭玉和瑞玉的使用已渐趋衰落。不过璧在燎(烧柴祭天)和沉(沉壁祭川)这样的大祭祀中仍被使用,用于随葬的也不少,有的放在死者的胸部和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中间,还有的镶嵌在棺外作为装饰。这件碧玉谷纹壁,谷纹细若“粟文”,由排列有序的同形颗粒组成,外缘饰以一圈图案化的夔龙纹,质地坚硬,晶莹悦目,代表了汉代石器工艺的水平。




名称:玉蝉

年代:

尺寸:长6厘米 宽2.8厘米 最厚0.5厘米

说明:玉料为青白色,上有灰白色沁。体扁平,背部、腹部均雕刻纹饰。玉蝉双目向外凸起,跳出轮廓线外。嘴部前凸,用寥寥数刀雕刻出双翼、腹部。腹部从头部到中间阴刻十字叉形。下腹皮纹为5-7道,呈弧形线,尾端见锋,非常尖锐。

西汉玉蝉刀法简炼,线条流畅,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素有“汉八刀”之称。在汉代玉雕中风格独具,其特点为玉蝉琢磨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线条以直线、弧形线为主。1959年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一件东汉白玉蝉,玉质为羊脂白玉,剔透莹润,抛光精良,白润如新,洁白无瑕。



名称:云纹玉剑珌

年代:

尺寸:长5.1厘米 宽5厘米 厚1.4厘米

说明:青玉,有褐色沁。器表呈两腰略收的梯形,两面饰隐起云纹及“二”字纹。上端一侧并排三孔,中间孔大,两边略小,以固定剑鞘下端。珌下端饰云纹、二字纹和直线纹等。

此器为剑鞘下端玉饰。《说文》云:“珌,佩刀下饰。从玉必声”。玉珌为玉剑饰之一,在汉代较为盛行,多为梯形。汉代玉剑珌,纹饰多种多样,有云纹、兽面纹、螭纹、虎纹等,造型丰富,雕刻技艺也十分精湛。成套的玉具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和玉剑珌四种,盛行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件玉剑珌,为透雕,通体雕刻螭纹和凤鸟纹,制作精美,造型别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珌数量多且精美,代表了西汉时期琢玉水平。



名称:蟠螭玉剑璏

年代:

尺寸:长7.1厘米宽2.6厘米高1.9厘米

说明:玉为绿色,局部有褐色沁。上部俯视为长方形,两端向下卷,其上雕琢蟠螭纹。下部有一长方形孔。螭纹雕刻呈浮雕,躯体呈“S”形。头部为圆形,头立有双耳,头顶后有长角,双眼像猫眼,阔鼻。颈部较粗且从头左侧伸出。躯体弯曲度大,挺胸,腹下沉,臀部与头部等平。前腿向颈前翻卷,后腿弯曲,绞丝纹尾。右下角雕琢一小螭,只雕刻出头部。下部孔上方呈弧形。此器雕刻纹饰精美,玉璏是剑上的嵌件,蟠螭纹在玉具剑上雕刻较为常见。



名称:蟠螭纹玉剑璏

年代:

尺寸:长7.3厘米 宽2厘米

说明:玉为白色,局部有褐色沁。器俯视为长方形,两端向下勾卷,侧视上部成拱形,其上雕刻蟠螭纹,雕双耳,像猫耳,长角,长眉上挑,眼成圆角度方型,并向外凸起,前额正中竖刻阴线纹,粗颈。螭背脊有一条阴刻线,后面一腿弯曲,卷云形尾。下部靠近一端有一长方形孔,孔两端较宽,下部稍窄,洞壁上留有拉丝痕。

玉璏为剑饰之一,玉质洁白光润,螭纹雕刻精致。汉代是玉剑饰发展的高峰时期,出土和传世品都很丰富,这是因为当时尚武,人们对剑术十分重视,当时战争使用的武器,就是利剑。成年男子随身佩剑既威武又可防身作战,成为一种时尚。《晋书·舆服志》载:汉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作为镶嵌在剑及剑鞘各部位的玉剑饰,便大量制作生产出来。螭纹是汉代常见纹饰,在玉剑饰中经常使用。




1946年河北省邯郸五里村汉墓出土

名称:“刘安意”玉印

年代:汉

尺寸:高1.7厘米 边长2.5厘米 边宽2.5厘米

说明:器呈白色。覆斗形纽,最上面两侧有一对横向穿孔,可系绳。印面为正方形,其上阴文篆书“刘安意”三字。

印制作规整,玉质光亮,刻工精美,笔画流畅,为汉印中之佳作。此印为汉私印,《汉书·王子侯表》载:刘安意为象氏节侯贺之子,赵敬肃王刘彭祖之孙,汉景帝的曾孙。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封象氏侯。死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书·地理志》载:巨鹿郡有象氏县,为侯国。王先谦《汉书补注》认为此地为象氏侯国所在地。此墓同出有许多玉片,有长方形、方形等,可能是玉衣片。

汉代印体比战国印体大,多为方形,印纽多为覆斗形与兽形。印文多为阴刻。所刻文字俊秀流畅,苍劲有力,排列整齐,洒脱清新,极具艺术魅力,代表了汉代书法水平,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



1951年山东省东阿县曹植墓出土

名称:组玉佩

年代:三国

尺寸:上:云形玉佩:长8.6厘米 宽3.3厘米 厚0.5厘米 中:玉璜:长8.4厘米 璜宽2.5厘米 厚0.5厘米 下:梯形玉佩:长11.9厘米 宽3.6厘米 厚0.5厘米

说明:上:云形玉佩:玉为青绿色。大致呈长椭圆形,上部为弧形,正中边缘有三个连续凸起的弧形脊,正中弧脊下部有一透孔。下端平直,正中边缘有两个连续凸起的弧形脊,每个弧形脊上部各钻一透孔,用以垂系下面的玉佩。玉佩两侧为圆弧状。器表光素无纹。是组玉佩中最上面的佩玉,也称为云形玉珩。

中:玉璜:2件。玉为青绿色,两件玉璜形制基本相同。体扁平,似半璧形。璜上端一侧有一透孔,另一侧有两个透孔上下排列。器磨制光润,光素无纹饰。是组玉佩中间的佩玉。使用时将玉璜竖起侧立,分别垂挂于两侧,上下串联。

下:梯形玉佩:玉为青绿色,近似长梯形。上部正中边缘有三个连续凸起的弧形脊,中间弧形凸下部有一透孔,用于穿系,两边斜直,底部向上凹呈弧形,是组玉佩最下面的佩玉,也称梯形玉冲。

曹植墓位于山东省东阿县城南19公里处的鱼山西麓。1951年6月,原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东阿县文化部门,对三国魏东阿王曹植的陵墓进行发掘。共出土文物132件,除上述四件玉器及玉珠和玛瑙珠外,其余均为陶器和石器。由于当时没有发掘报告,这四件玉器出土的具体位置和情况无法了解。据推测,这四件玉佩应是与玉珠相串连在一起的组玉佩。魏晋以后,玉佩出现了新形制,玉佩的组合形式也发生了变化。


名称:玉辟邪

年代:南北朝

尺寸:高5厘米 长3.5厘米 宽1.3厘米

说明:白玉,立体圆雕。器呈蹲卧形,昂首仰天,双角后伏。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颔下长须齐胸。长颈,挺胸。身饰双翼,长尾上卷。前足前屈,后足曲踞,刻出爪纹。口部镂空一孔。

辟邪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神兽,而非现实世界有形的动物。造型奇特,综合玉辟邪的形象为:虎和狮的头,龙的角,马或牛的蹄,羊的须,是神猛勇兽之化身。此器琢工精致,形象生动凶猛。《汉书·西域传》孟康注: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辟邪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神兽,可除群凶,还可以乘其升仙。玉辟邪在西汉时期较为多见,并且十分精美。如1972年陕西咸阳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的玉辟邪,尺寸较大,高5.4厘米,长7厘米。雕刻技艺高超,神态威猛,雕刻精细。《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今邓州南阳县北,有宗资碑,旁有两石兽,镌其膊,一曰天禄,一曰辟邪。因辟邪之名有辟除邪恶之意,故石刻辟邪,多置陵墓之前,有镇墓之用意。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名称:金扣玉杯

年代:隋

尺寸: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

说明:盛水器

此杯由上等的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其柔和的玉质、凝练的造型使得这件玉器虽小却显得高贵典骓、气宇不凡,成为隋代玉器的一件代表作品。

两汉时期是我国玉器生产的盛期,然而自东汉灭亡后,从魏晋至隋唐,玉器发展走入了低谷,在这个时期出土的玉器为数甚微。但是,就在这少数的几件玉器中,可以发现我国的玉器生产已逐步完成了从礼器开始向日用器皿的过渡。这件白玉杯便明显摆脱了汉代玉器制作程式的束缚,向着写实与实用的方向发展,已经是非常生活化的器物了。

当时这种镶金边的器物很少见,但随着瓷器的发展,碗类由于采用复烧,碗口无法施釉,均为芒口,为美化器口的不足,因而有时用贵金属来镶边,后来发展到口沿施釉的也用金属镶边来美化,更收提高价值之效。这件白玉杯镶上金边,不仅显得更加精致、富贵,也包含了金玉满堂的寓意。



1957年陕西省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名称:玉刻刀

年代:隋

尺寸:长4.4厘米 宽0.6厘米

说明:白玉制成。呈扁平长方形,下端部位磨有斜刃,较锋利。柄端为环首,略宽于刃部。器光素无纹,形制小巧玲珑,玉质洁白无瑕,细腻润泽。既可作刮削之器,又可佩带。此器出土时位于墓主随葬的铜钵之内。

隋唐时期,玉器一改前代古拙传统的风韵,朝写实和艺术性的方向发展,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礼仪用玉及组玉佩等大大减少,有的甚至消失。纹饰也有很大变化,如前代常见的谷纹、云纹、螭纹、蒲纹等基本不见,代之以卷草纹、卷云纹、连珠纹、鸟纹、花卉纹和人物纹等,贴近现实生活,实用器逐渐增多。



名称:玉狮

年代:唐

尺寸:高5厘米、长7.8厘米、宽3.2厘米

说明:白玉,狮呈蹲卧状。昂首,头部较大且圆,双耳,双角向后勾卷。双眉向上卷,双圆眼凸出,阔鼻,张口露齿,胡须向下,与胸相连。短颈,挺胸,身体两侧有飞翼状纹饰。臀部肥硕,尾向上卷,上刻细阴线纹。四肢曲卧于腹下,前后肢有细阴刻线纹表示茸茸细毛。

狮子原产于非洲、南美洲和印度等地。到东汉章帝时,狮子作为贡品传入我国。《后汉书·章帝本纪》载:“章和二年(公元88年),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狮子。”这是狮子传入我国最早的史书记载。此后,有关狮子的记载多了起来。顾恺之、阎立本等大画家都以进贡狮子为题材作过画。狮子传到中国后,深受人们喜爱,逐渐被神化,并赋予各种寓意。广泛应用于陵墓、宫室、官邸建筑前等,起辟邪和祥瑞作用,也作为陈设器。

唐代玉雕动物题材十分丰富,除玉狮外,还有玉兔、玉狗、玉鹿、玉羊、玉马、玉鱼、玉骆驼、玉狻猊、玉兽等,形象威猛,雕刻生动精美。此狮玉质白润细腻,刻工精致,身体肥硕丰满。狮的形象有六朝辟邪之遗风。



名称:玉花卉纹梳背

年代:唐

尺寸:长12.3厘米,宽4.8厘米,厚0.2厘米

说明:玉为青色,局部有褐色沁。片状,上部呈弧形,下部扁薄平直,可用来镶嵌金属等其他质地的梳齿。两面纹饰相同,上部雕刻三朵海棠花,两侧各有一朵未开的花朵,下面雕刻花叶脉。下端一角有一钻孔。

为传世品。是唐代贵族妇女头部饰品。唐代玉梳背多雕琢隐起的花卉纹、叶纹和花鸟纹等,是唐代创新的纹饰。雕刻技法娴熟,花蕊多雕刻成细密的斜网格形,花朵轮廓用阴线雕刻,花叶上雕琢细密的短阴刻线纹,纹饰对称,雕刻细腻。



名称:孔雀形簪首

年代:宋

尺寸:长5.9厘米,宽3.7厘米

说明:此器扁平体,双面雕。孔雀凹点眼,衔绣球正欲飞翔。翅膀用两排竖阴线雕刻,间以横线相隔。花尾上翘,尾根部上下并列两个钻孔,应为嵌接其他材质的簪体之用。



名称:玉发冠

年代:宋

尺寸:高7.3厘米 长12厘米 宽5.7厘米

说明:器呈白色,有黄色沁。冠呈长方体,冠内掏空,冠壁厚约0.2厘米。冠顶呈弧形,两边低平,其上镂空月牙形纹。冠正面与背面中间凸起三竖道阳纹,两旁各凸起一道曲线阳纹。两面正中各钻一直径为0.8厘米的透孔,便于穿簪固发。冠两侧为梯形,下口呈弧形,冠边角及纹饰皆用减地起棱的雕刻技法,线条流畅,雕刻工艺高超,造型古朴。

五代出现束发冠,是男子束在发髻上的发罩,又被称为小冠或矮冠,宋代较为流行,是上层贵族所使用的一种束发用具。既可单独戴,又可罩于巾帽之内,从绘画作品中,看文人雅士所戴玉发冠,形象雍容儒雅,清新不俗。北宋时期也有妇女戴冠的风气。




名称:“崇宁四年”赵佶投龙玉简

年代:宋

尺寸:高37.7厘米 宽8厘米 厚1.8厘米

说明:青玉,有土沁。器呈长方形,一面光素无纹,另一面竖刻七行楷书,并填朱:“大宋嗣天子臣佶伏为月临仲夏,时乃炎蒸,保佑眇躬,祝延万寿于明威观崇禧殿功德前,命道士三七人,开启保夏金箓道场一月,罢散日设周天大醮一座,二千四百分位,闻天告地,请福延龄,恭祷真灵,特陈大醮。今者告祈已毕,斋事周圆,谨依旧式诣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十二河源,江河淮济,溟泠大神,鉴此丹恳,乞为腾奏,上闻九天,谨诣水府,金龙驿传。大宋崇宁四年(1105),太岁乙酉六月丙寅朔三日戊辰,于道场内吉时告闻。”

投龙玉简,是道教在法事投龙活动中所使用。此玉简为北宋皇帝宋徽宗所投。宋徽宗赵佶(1082-1135),神宗子,元符三年(1100)即位,尊崇道教,广建宫观,称教主道君皇帝。靖康二年(1127),被金兵所俘北行。徽宗嗜古物,对玉器十分喜爱,在他的倡导下,玉器在宋代得到了很大发展。他还擅书法、绘画等。他还命人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等。以嗣天子自称的皇帝投龙所用玉简简文是从宋神宗(1067-1085年)时开始兴用的。从此后,帝王举行投龙活动,大都使用玉简,有的也用石制品。道教所有简牍,除玉简外,还有金简、银简、铜简、铁简和木简等。目前发现有唐玄宗投龙铜简、唐武则天投龙鎏金铜简、五代吴越王投龙玉简和银简与明代投龙简等。这些投龙简使用后多沉埋于名山大川,又有山简水简土简之分。该玉简是投入水中的水简。此器为研究道教提供了实物资料。此器原为罗振玉先生旧藏,1954年由文物局拨交国家博物馆。


名称:飞天

年代:宋

尺寸:长5.8、宽2.7厘米

说明:唐代飞天一般身体扭转,胸以上部位做正面造型。宋代以后飞天多俯身,面向前飞行。这件飞天是典型的宋代风格,身体平展而略有起伏,通过宽窄不同的阴刻线刻划的衣纹及镂空飘带将云中飞行的动感表现地自然流畅。



名称:云龙佩

年代:宋

尺寸:长6.9、宽5厘米

说明:器双面雕。龙身粗壮,向上高高翻卷与前爪形成环形,间以寥寥数刀刻云纹连接。通体鳞纹,爪部雕刻有细密的锯齿纹,张口吐舌,上唇上卷,眼为长菱形,角及长鬣向后飞扬。



名称:鹘啄鹅饰件

年代:宋

尺寸:长8.3、宽7.6厘米

说明:器以圆环为托高浮雕、镂雕鹘捉天鹅图案。天鹅体形肥硕,曲颈仰天悲鸣,正在拼命挣扎。鹘身形虽小,但勇猛矫健,双爪有力地抓住天鹅头部,短喙锐利地伸向鹅的颅顶。这种只雕刻鹘、鹅,没有花草杂饰的造型是早期春水玉特征,圆环托至元也演变为椭圆形。



名称:鹘啄鹅带环

年代:元

尺寸:长8.5厘米,宽4.7厘米

说明:器表浮雕、透雕鹘啄天鹅的“春水”图案,周边饰联珠纹。带环是带饰的一部分,侧面有横向矩形孔,可穿带,下面有椭圆形扁环,用于悬挂饰物,又称蹀躞带环,盛行于金元时期。



名称:狮蛮纹带銙

年代:元

尺寸:桃形銙:长5.8、宽5.4厘米,方形銙:长6.8、宽5.9厘米 ,钅宅(chá)尾:长10.7、宽6厘米

说明:狮蛮纹即胡人戏狮纹,早在宋代就出现在官员的带銙上,代表品级尊卑。后使用范围渐渐扩大,元明时的戏曲和小说里常常提到“狮蛮带”。这几件带饰采用留边剔地的雕琢方法浮雕人物与狮子,神态各异,但又相互呼应。桃形和方形的为銙。钅宅 尾为长方形,左右两端一边平直,一边弧形。双钅宅 尾带自宋代渐流行。


名称:山石卧虎摆件

年代:元 金元时期

尺寸:宽6.8、高5.9厘米

说明:一只体形健硕的虎伏卧于山石柞树旁,双目圆睁,尾巴高高翘起,皮毛用排列有序且弯曲的长三角形表示。柞树树叶宽大,用阴刻线表现树叶茎脉。山石上方刻有灵芝纹。采用巧作技法使虎、柞树和灵芝纹用黄褐色玉皮雕刻,山石用青白色玉雕刻。





年代:元

尺寸:长16.3厘米 宽7.1厘米 厚2.5厘米

说明:青玉,长方形。上部呈弧形,两侧及底部平直,左下角有伤缺。六面都有阴刻填朱铭。册正中镌道符一通,笔画弯曲,似九叠篆。其下部符内有“敕召万神”四字。册背面朱铭竖刻六行楷书,共99字:“玉清始清,玉符告盟,召命三界,统摄万灵。符到速遵,符到速行,女青诏书,如帝亲行。上元、中元、下元之精,敢有不顺,拒逆张鳞,万神斩首,不得留停。符召本坛,诣省、府、司、院帅雷神,速赴特来,王皇诏书,刻行万程。谨如太上昊天金简玉皇上帝律令。星火奉行疾”。玉册上方侧面横刻5字,从左向右依次为:“风、云、雷、电、雨”。玉册下方侧面也刻5字,从左向右依次为:“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字位于右下角缺角部位,根据文意补出。玉册左、右两侧,刻有周天二十八宿星名,顺时针转读,左侧刻字为:“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右侧十四字为“[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其中“奎、娄”二字位于缺角处,根据文意补出。

此器是反映元代道教的符铭册,从册背面铭文可知,这是一道“玉符”,道教把玉看成是一种高贵的神灵之物。“玉清”是道家最高仙境元始天尊所治的玉清天境。玉符告盟,是玉清所发出的神符,即元始天尊颁下的盟威信物。而玉册上、下、左、右侧面所刻铭文除自身含义外,还有另外意义。上方所刻风、云、雷、电、雨,代表上天,下方所刻金、木、水、火、土,即五行,代表生养万物的土地,左右两侧所刻写的二十八宿星名,是东、北、西、南的代表,故表示这件玉册上的道符可以覆盖天地四方。玉册正面道符上方有“□”,表示道教最高神玉清降临,日、月表示天境各自光辉。原本馆研究员王育成先生对道教很有研究,认为此玉册正面道符可称为玉清总召符或玉清敕召万神符,是元代道教使用的玉符。此玉册符铭基本意思为:四方尊天,天清临御,日月照辉,皇天降命,太上治职诏诸天,万神万鬼擎奉行,此符敕召万神。并认为此玉册为元代器物。

元代崇尚道教,元末明初编纂的道教法术总集《法海遗珠》中,录入了许多元代及元代以前的符箓道法。此件玉册是目前仅见的元代道教符铭册,为传世品,有很高的价值,为研究元代道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名称:玉坐龙

年代:元

尺寸:高4.8厘米 长5厘米 宽1.9厘米

说明:白玉,镂空雕刻,龙蹲坐状,昂首,挺胸,弓背。头上有角,角向上勾卷,并镂空一孔,可系佩。张口露齿,嘴中吞一颗珠,双眼为椭圆形,腮部有卷云纹。双眉很粗,眉骨凸起,嘴下颔有胡须,与颈相连,颈胸处刻有横阴线纹,一股长发飘伏在脑后,尾从后腿下穿过,尾尖向上翘,与发相连。龙身光素无纹,四肢粗壮,前肢直立,后肢卧伏,刻出爪纹。

通体光润亮泽,抛光精细,龙纹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元代崇尚白玉。元末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元代:“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蹲坐状的龙形象,在唐以前很少见。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元代青玉莲托坐龙,造型十分优美,龙纹雕刻精妙。元代玉龙雕刻精美,龙纹成为玉雕中的传统纹样,而且向艺术性方向发展,并加以规范化,形象凶猛,气势非凡。不仅在玉器上,而且在青花瓷器中,龙纹被刻画得更为生动,小头、细颈、长身、蛇尾,形象凶悍,为明清龙纹打下了基础。元代玉雕龙纹在器物中常见,如玉押纽部的龙纹、玉坐龙、玉炉顶、玉帽顶上的玉镂雕龙穿花纹、龙纹带钩、玉樽上面的浮雕龙纹等等,形态各异,姿态优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古玉真赝图文对比【中】
馆藏丨湖南省博物馆藏玉器精品鉴赏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西周玉器
商代高古玉精华部分赏析(二)
【古玉知识】玉璜的演变
中国传世玉器全集(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