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二百年、被尊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 北京东正2016秋拍

北京东正201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展时间:11月8日-11月10日

拍卖时间:11月11日-11月12日

预展及拍卖地点:北京嘉里大酒店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历史上提到与“苦瓜”有关的人物,当首推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石涛自号苦瓜和尚,据传餐餐不离苦瓜,甚至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他对“苦瓜”的这种感情,与他的经历、心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石涛生于明朝末年的广西桂林靖江王府,出生不久,便注定了一辈子做异族统治之下的前朝王孙,其父亲被唐王所擒,孤死狱中。国破家亡,石涛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为人推崇的,是他画中那种奇险兼饶秀润的独特风格,笔墨中蕴含的那种萧瑟苦涩之味。



石涛《种松图》局部,1674年,纸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涛形象虽在作品中出现多次,但面容刻画如此细腻,却仅见此图。图中石涛作佛僧装扮,但眉宇间神情亦有文人雅士怡然自得之态。


石涛一生绘画作品中,无论是尺页小品,还是大幅巨制,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气息,观之令人难以忘怀。石涛学习字画之初从“师古人”临摹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使他大量接近自然的真山真水,尤其是在康熙17年以后,南北壮游,这样的历练使他整合前人的经验,再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组合,力求拓展前人之法。


石涛的作品从时间顺序和作品特征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武昌时期,即石涛学习传统技法时期。

石涛早年正值康熙初年,董其昌的画风和理论对中国画坛产生着重要影响。

 

2、宣城时期,是石涛艺术创作中的融会和创新阶段。

在宣城十余年里,石涛广交友人,往来于歙县、太平、黄山、宣城、芜湖一带。石涛和梅清的交往颇深,石涛与其初识于南京奉圣寺,后受梅氏兄弟的邀请,于康熙9年(1670年)移居宣城,俩人经常谈诗论画,画法亦受梅清影响。

 

3、南京和扬州时期。

石涛于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移居南京,并在此生活八年之久,更兼在京师眼界大开,最后回扬州时已是画艺臻妙,连梅清都反过来学他,以致声名远播。这时期可以说是石涛艺术历程中最重要的时期,他的绘画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开始发生变化。

 

石涛在文人荟萃的南京地区与当地许多名仕结识,特别是当时活动在金陵地区的石溪、龚贤、戴本孝、程邃等都是声名卓著的画家,对来自宣城的石涛很有刺激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批社会名流里有不少是收藏古画的鉴赏家,他们保存有前代不少名人的墨宝,使石涛有机会观摩前人的作品,进一步了解董源、倪瓒、沈周以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从中吸收丰富的绘画技艺,而他所处钟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体会到这些名家的笔墨成就。这时期他的画风逐渐由浓而淡,属于自己个性的面目变得更为清晰,随之而现的笔墨更为得心应手,在经过临摹学习,融会创新的阶段,以他娴熟的笔墨技巧,形成了恣肆洒脱的艺术风格。《溪山策杖》正是作於这一时期的壬戌(1682)年。



石涛(1642-1708) 溪山策杖

纸本立轴 1682年作

18.3×14 cm 约0.2平尺

RMB: 3,000,000-5,000,000


《溪山策杖》前景石坡二树斜出一树,枝干曲折,岸边有一树直立,于前树互为掩映;高士居坡岸左边策杖眺望,作品尺幅虽小,在构图留白处精心安排,似背山与远山之间似有广阔空间,通篇枯湿关系处理巧妙,惜墨如金,笔简墨淡,使山林景色呈现轻淡、苍茫、悠远的意境。虽然与南京地区画风接触日增,然此图干枯淡雅的风格,仍明显地继承了居留宣城时期黄山画派的影响,这一风格也持续地出现于石涛晚期的作品当中。



石涛(1642-1708) 仿云林溪山闲亭图

纸本立轴?1702年作

86×38.5 cm 约3平尺

RMB: 12,000,000-18,000,000



款识:“诗情画法两无心,松竹萧疏意自深;兴到图成秋思远,人间又道似云林”,

“壬午五月清湘老人大涤草堂”。

此作为石涛61岁时所作,其重要的绘画思想“笔墨当随时代”即于此时期形成,在中国画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该作品系仿自元代倪瓒。倪瓒是影响后世最大的元代画家,他简约、疏淡的山水画风是明清大师们追逐的对象。中国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们的尚古之风和对传统绘画风格的研究之盛是无与伦比的,通常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仿”黄公望、倪瓒、王蒙或尊敬的古代画家的名字,当时的画家坦率地承认其“灵感来自于”某个古代大师或者甘心情愿地“模仿”某个古代大师的艺术风格。



倪瓒《容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时年七十二,画赠其友檗轩,檗轩藏之三年,再请云林补题,寄赠潘仁仲医师。容膝斋是潘仁仲休闲居处,采一河两岸构图,笔墨极为淡雅,山石土坡以干笔横皴,再用焦墨点苔,画树墨色层次较多,近坡皴多染少,特觉清劲,画面简逸萧疏,风神淡远。 


石涛一生对倪云林独有偏爱,他的书法题画,从精神到体式皆是以倪瓒为法的。此幅作品便见云林衣带之风,而山石竹树点皴,画面逸宕之气及“无法之为法”的笔墨境界,却分明为石涛的自家面目。“诗情画法两无心”正是石涛老年之作由烂漫归于平淡的一种升华。但见恣意天纵的“一画”缓缓写出,而直见“愚去智生,俗除清至”之境。笔墨布白之间无不浸透着石涛绘画的哲学思想,而看似平淡无奇之景却又传达出画家对人生、自然及艺术风的彻悟。


石涛晚年绘画风格多变善化的创造能力,正是建立在前期刻苦钻研传统技巧以及兼收并蓄同时代画家优秀技法的根基上的。他曾说:“古人虽善一家,不知临摹皆备。不然,何有法度渊源。岂似今之学者,如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为书画中龙矣”,“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不拘泥一格,取其为己所好者学之。”既要承袭传统又要以造化为师、我用我法。他的天赋才能正是在这两者关系的辨证认识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访云林溪山闲亭图》局部


画中近处山石叠加以方笔折角为外形,松竹萧疏,中景处高山耸峙,山脚处有幽居的茅亭;远处峻岭以圆笔为使转,方圆结合,行笔舒缓而自然,墨色浓淡相掺,既保留黄山画派的气息,又融会了倪云林的骨格,具清丽幽雅、清谧淡远的韵味。




左:《容膝图》倪瓒、右:《秋景山水》渐江 黄山画派代表人物


倪瓒画风一萧索枯寂景象和极端干渴笔法著称,一江两岸的构图以及折带皴描绘之方正山石形状为其基本风格特征。其清冷冷峻画风既图写身居元人统治下的汉人心境,也被后人诠释为其高洁个性的表现。弘仁画风受倪瓒影响极深,他借用倪瓒之笔法、主题、构图,以渺无人迹的冷寂山水象征内心的孤独落寞,图写明朝遗民心中的亡国之痛。而石涛在宣城时期又受弘仁的影响,这些间接的关系,也正是画家、文脉,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石涛《访云林溪山闲亭图》局部与倪瓒《容膝图》局部对比



石涛《访云林溪山闲亭图》局部与渐江《秋景山水》局部对比


二十世纪中国画之革新实与石涛有颇为密切的关联。而石涛作品中所散发出的丰沛创作与生命力更使他至今画名不坠,仍为画史上最为名垂千古的画家之一。


近代画坛巨子无一不是他的“迷弟”。






“中国现代美术始于何时,我认为石涛是起点。西方推崇塞尚为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贡献属于发现了视觉领域中的构成规律。而石涛,明悟了艺术诞生于“感受”,古人虽也曾提及中得心源,但石涛的感受说则是绘画创作的核心与根本,他这一宏观的认识其实涵盖了塞尚之所见,并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等等西方美学立论之先河。这个17世纪的中国僧人,应恢复其历史长河中应有的地位。世界现代艺术之父。事实是他的艺术观念与创造早于塞尚二百年。”


这段话即出自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石涛不仅是一名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也是一名艺术理论家,著有《石涛画语录》。



左:石涛《石涛画语录》、右: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


石涛的艺术观“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直接影响了一批艺术家的创作。



左:石涛《为禹老道兄弟作山水册》局部,

右:吴冠中《巫峡魂》局部,此作品与三百年前之石涛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涛画风中呈现之丰沛创作力与独创性,使他成为民国以来最受重视的画家,民国以来上海、北平有许多画家受石涛笔法或构图影响,以石涛作品中的原创性为灵感,谋求改革传统国画之途,其中尤以张大千为著。


张大千爱画成癖,平生最好石涛,所藏石涛作品多至百余,搜求无止,有时为一幅名迹,不惜倾囊以付,曾请名家刻“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印述其得意之事。著名学者傅申先生在《大千与石涛》中说:“大千是历来见过和收藏石涛画迹最多的鉴藏家,绝对不是夸张之词,不要说当世无双,以后也不可能有‘’。北京东正2016秋季拍卖会“如逸”—中国书画精品专场推出的两张石涛之作,著录无数,且经张大千鉴定收藏,收录于其编纂的《大风堂名迹第二集》、《清湘老人书画编年》,足见张大千对这两幅作品的认可和珍爱,相信定会得到研究者和藏家的关注。



【如逸—中国书画精品专场】


拍卖时间:2016年11月11日19:30

拍卖地点:北京嘉里大酒店 二层大宴会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水技法:倪瓒课徒稿,清净的画家赶快读!
清 唐岱《仿倪瓒清閟阁图》高清此幅虽言仿倪云林,实则是为倪瓒作画赞而已。苍厚的笔墨展示了乾隆时...
比倪云林还孤傲的渐江
刘松岩临仿历代传世山水名作
高洁的山水画面!
敢言天地是吾师——“清初四僧”弘仁作品中的黄山风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