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宋辽金元)
 无色透明。呈葫芦形,分三节,下端为圆球体,中部为椭圆形球体,上部为葫芦顶。造型比例恰当,线条丰腴,雍容典雅,再配以晶莹剔透的水晶,可谓巧夺天工

南宋 石珠串饰
直径0.5-0.7厘米
江西省波阳县四十里公社华岭大队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灰白色,杂有红、绿色。共计73颗,小珠较匀称,有两颗大珠已有部分钙化,其中一颗有三通穿。石雕鸳鸯,两面随形雕刻,三角阳纹眼,斜方格纹及阴刻线的羽、尾,腹背有一大圆穿。


南宋 玛瑙扇柄
长11.6、宽1.8厘米
江西省波阳县四十里公社华岭大队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乳白中杂有棕红色。椭圆柱体,上端作子榫,中有一孔,孔内残留金属料榫。


南宋 石狮子
高3.4、底径4厘米
江西省波阳县四十里公社华岭大队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1对。黑色,石质稍亮。作卷卧状,头微抬起,米粒眼,小耳朵,狮子发用细密阴线雕刻。


南宋 滑石簋
高8.2、口径10.5厘米
江西省樟树市杜师伋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灰白色,石质细腻,外表颇似玉。卷折沿,束颈,鼓腹,小圈足微外撇。口沿下刻一周回纹,中腹饰一圈“米”字形花卉及异兽纹,异兽形像夸张,两角长延回曲相连,下腹为一周三角星条纹。圈足及两耳的侧面刻有三角星条纹。


宋代 水晶璧
直径4.7、孔径2.8、厚0.8厘米
江西省南丰县琴城镇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质地透明,稍泛茶色。扁平圆形。中部有一孔,双面对钻,内孔沿留有较宽的斜面,中间一周留有切割时的毛面。


金代 玉舞人
高4.7,宽1.8,厚0.6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白玉呈乳白色,质莹润细腻,圆雕,舞女头戴高冠,耳上有圆形装饰,身着圆领窄穗长裙,腰束带,脚着尖头鞋,上身右前倾,双膝屈立,右臂从胸腹际绕至左肩下,左臂上举作翩翩起舞状,后颈至脚部有一孔眼。


宋代 玉罗汉
高9.5厘米
上海市松江区西林塔天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玉,玉料表面带皮并有沁泽,罗汉面相长圆,前额宽广,额间有白毫和皱纹,双目前视,鼻翼高挺,双耳垂肩,上有穿孔,身着袒右袈裟,双手合十,双脚直立,佩臂钏,手镯和足钏。通体圆雕,形神兼备。


荷苞形玉瓶 南宋
高6.3厘米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现藏于衢州博物馆
白玉,整器如未开之荷苞,通体刻荷瓣,敛口,配蘑菇形盖,盖上刻辐射状直线,瓶口两侧及盖各钻两个小孔,用以系挂。


形玉镇 南宋
长6.7,宽2.6,高3.6厘米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现藏于衢州博物馆
青玉,圆雕玉兔,线条简练,形态逼真,雕琢细腻。


玉印 南宋
高3.1,边长3.2厘米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王家乡瓜园村南宋墓出土,现藏于衢州博物馆
白玉,印为正方形,素面无字,兽形纽,动物造型生动,简洁有力,或未及刻字,或也可作为镇纸。


水晶狮子 南宋
上:长8.3,高4,宽5.2厘米
下:长7,高4.5,宽4.1厘米
浙江省海宁市智标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宁市博物馆
2件。出土时分置于释迦牟尼佛像前之两侧,象征佛教的护法狮子。为圆雕卧狮,并用阴线刻划胡须。鬃毛等细部,两只狮子一雌一雄,一胖一瘦,造型栩栩如生。


玉卣 南宋
口径3.05-3.7,底径2.5-4,壁厚0.3,宽7.8,高6.85厘米
安徽省休宁县城关朱晞颜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玉色青白,局部黄色沁和白斑。扁圆体,平沿直口粗颈矮圈足,足微外撇,颈部左右两侧琢耳,饰兽首,中钻孔为口,前后侧出扉棱,两边饰相对的龙纹,腹部左右两侧镂雕卧伏回首状小螭龙,前后雕刻兽面纹,通体抛光细致。


金扣玛瑙碗 宋代
口径13.25,底径7.4,高6.2厘米
安徽省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晶莹透明,圆形,深腹,直口,口沿金扣,弧腹,下内收,平底。表面抛光细致,通体光素无纹,利用玛瑙的自然纹理及柔和的光泽,金玉巧妙的结合,交相呼应,互为衬托,更显得富贵典雅,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玉童子 金代
高4.95、宽1.74、厚0.92厘米
黑龙江省绥滨县中兴墓葬出土,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淡青色,夹杂黑褐色斑沁。圆雕。玉童头戴帽,短衣长裤,左手执蕉叶负于肩上,右手下垂,颈佩链,双腿交叉作行走状。


莲鹭纹玉炉顶 金代
吉林省扶余市风华乡班德古城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乳白色。整体呈扁长方形,采用浮雕、透雕、圆雕、镂空相结合的技法雕刻鹭鸶、莲叶、莲花图案。顶部为两枝卷曲的莲叶,两旁各有一只展翅的鹭鸶及莲花;中部有繁褥的莲枝、莲叶和盛开的莲花;下部两面各雕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四只鹭鸶,曲首静立。



玉盘 金代
口径15、沿宽0.6、底径11.5、通高1、壁厚0.35厘米
吉林省农安县城内出土,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青褐色,夹杂较多黑褐色斑点。窄圆唇,口沿外折,较平,内侧起一周凸棱纹,浅腹,壁斜直,平底。


玉水盂 辽代中期
口径5.6-6.9、底径3.7-4.4、高2.3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青绿色。呈椭圆形,四曲浅花口,方唇,口微敛,弧腹,平底。


蹀躞带、鞧带镶玉银马具 辽代中期
全长320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蹀躞带用薄银片制成,每侧各有四条长带、一条短带,每条长带上各镶8件马形玉饰件。鞧带由一条长银带和二条短银带连接而成,带上镶玉节约、马形玉饰件。


镶玉银马胸带 辽代中期
长170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胸带由两条长银带和两条短银带用玉节约连接而成,连接部位钉有银带扣。胸带上钉马形、狻猊形玉饰件。


交颈鸿雁形玉佩 辽代中期
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青龙山镇陈国公主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白色。圆雕。雁体修长,呈交颈而卧状,足曲于腹下,颈背间有穿孔。



玉骨朵 辽代早期
直径8.4、高8.8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葬出土,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
青白色。扁球体上多为菱形棱角面,唯近孔处为三角形棱面,中穿一孔为五角形,内加木柄,顶端加一铜帽钉。



胡人击鸡娄鼓纹玉带銙 辽代早期
长6.55、宽6.1、厚0.8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葬出土,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
青白色。正面刻一人,双腿弯曲盘坐。左腿与左腋间夹一鸡娄鼓,右手作拍击状,左手在摇鼗牢。


胡人吹觱篥纹玉带銙 辽代早期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葬出土,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
青白色。正面刻一人,面向左,双腿弯曲盘坐。双手持觱篥,作吹奏状。


胡人饮酒纹玉带銙 辽代早期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葬出土,现藏于敖汉旗博物馆
青白色。正面刻一人,双腿弯曲盘坐,双脚叠交,左脚在上,面部朝正前方。其右手托一杯,左手按于膝上,边饮酒边在欣赏乐舞,左手似随着乐舞的节奏在膝上打节拍,这是富有成效玉带人物中的最尊者。


玉铊尾 北宋
长4.7,宽2.1,厚0.9厘米
河北省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现藏于定州市博物馆
玉色青白,质地莹润,一端呈弧形,器身正面浮雕一展翅大雁飞翔于云朵之间,雁体肥壮,引颈作长鸣状,充满生机。
 


玛瑙塔模 辽代
左:高6,座底边长1.8厘米
右:高7.1,座底边长1.9厘米
天津市蓟县独乐寺塔出土,现藏于天津市博物馆
2件。黄褐色,分别为五层和七层,由基座,塔身和檐组成,除前三部分外另有刹,双塔身为四面方体,基座底平



龟巢荷叶形玉佩 金代
长10,宽7,厚1.3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乡金代乌古伦金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1对,青玉质,温润细腻,佩成对,为一块玉料制成,椭圆形,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慈姑及水草纹,单阴刻线示叶脉,纹理清晰,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的龟,以双阴刻线琢出六角形甲纹,背面仅以粗犷的刀工雕刻出枝梗。古代将这种纹饰称之为“龟游”,寓祥瑞之意





练鹊形玉纳言 金代
高4.5,宽7厘米
北京房山区金陵遗址石椁墓木棺内出土,现藏于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1对。白玉质,莹润细腻,以镂雕,阴刻技法制成二件相互对称呼应的练鹊。造型生动,镂刻精致,抛光极好,练鹊,有人推测是古人对白色喜鹊的一种美称。纳言,是连缀于冠后的重要佩饰。“纳言”本寓意身居高位能纳良言贤论之辞语。用“纳言”作为佩饰,推测是这类辞语礼制化与形象化,以练鹊纹作为纳言造型,取之祥和平安寓意。


鸳鸯柄圆盒 宋代
通长9.5,盒直径7厘米
北京市密云县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润洁细腻,局部有浸蚀后的黄色绺纹。圆形盒上圆雕一对鸳鸯,口,胸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子母口,鸳鸯却是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对鸳鸯。

青玉迦楼罗鸟饰件 辽
长4.4厘米 宽4.1厘米 高2.8厘米 重28克
青白玉。迦楼罗是佛教说法中较为著名的一位说法神,其在佛龛的上方,居于佛的头顶。迦楼罗脸上在眼睛和耳边留有空洞,应有镶嵌的宝石,现已失去,但其面部表情极为生动,其双手为四指鸟爪形立于胸前,头发似浪花般向前卷曲,肋下的双翼用阴刻线刻划得极为精致生动,是辽金时期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白玉石榴饰件 宋
长4.3厘米 宽2.9厘米 重22克
白玉,此饰件遍身桂花浸。石榴,别名海石榴,可能是从海引进之意,传为汉张骞从西域带回,唐宋纹样中时常使用,宋《营造法式》中有海石榴花纹样。石榴果实有“千房同膜,万粒如一”的特点,特别是在封建子嗣伦理观念的支配下,牠是象征多子多孙、家庭兴旺的一种吉祥物。


白玉萱草花佩 金
长9.2厘米 宽7.5厘米 重99克
萱草,又名宜男草,忘尤草。此玉佩单面透雕,背后对穿孔,为嵌件。玉质极温润纯净,造型生动优美,工艺精湛,是一件金代艺术珍品

白玉巧作云龙炉顶 金元
宽4.7厘米 高5.8厘米 重103克
白玉,有沁色。立体圆雕一腾空穿云回首威龙,弯曲盘旋于柞树之间。花心深挖,龙鳞、花茎、叶脉均用细小阴刻线表示。整个画面动感十足,形象生动。利用金、元时惯用的做法,以黑褐色玉质巧妙地雕出灵芝祥云,衬托出龙的威武神灵的气质。




青玉巧作双鹿炉顶 辽金
宽4.2厘米 高3.9厘米 重34克
青玉,带皮子。立体雕刻出秋天的景色,林木呈黄色,四周共雕刻出六只鹿,形态不同,神态各异,生动、写实。




青玉镂雕双鹿饰件一对 金元
宽3.9厘米 高6.6厘米 纵重130克
青玉。立体雕柞树林木和一对遥遥相望的鹿,侧面有横向矩形孔,可知原是穿在带上使用。此件与前件做工、内容均同,应为用一时期的作品。牠的雕法前后呼应,立体感强,与唐及唐以前剪影式镂雕全然不同,可以看到玉雕艺术的新发展。


白玉巧作双兔望月饰件 辽金
宽6.9厘米 高5.1厘米 重68克
白玉,立体雕刻。以玉皮色表现秋天的柞树,以玉的本色雕刻洞石、玉兔和月亮。一只玉兔蹲在柞树下面,仰望天上的月亮,呈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


白玉巧作花卉饰件 金元
宽5.1厘米 高7.8厘米 重49克
白玉。此饰件巧妙地利用白玉的皮子作为叶子、花心,而用粗阴刻线来表现叶脉、花蕊和花瓣,再加上金元时盛行的深挖、翻卷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青玉巧作树龙摆件 金元
宽7.8厘米 高13厘米 重424克
青玉,立体圆雕,巧作。一条威龙盘旋在一棵枝繁叶茂的柞树周围。此龙张嘴昂首,曲身向撒谎能够,烈烈狂风,吹弯了柞树,画面很是壮观。柞树和龙相结合的玉制作品较为罕见。



玉耳饰 辽金
长4.3厘米 宽3.8厘米 重14克
青玉。光素,饰体呈U形,侧面有圆形突起物,底部为桃形饰,接U形钩,从现有资料看,这种形式仅见於辽代早期。与《辽代金银器》中辽宁锦州张扛村辽墓出土的鎏金银耳饰造型基本相同,应为辽金时期玉器。



玉孔雀簪柄 宋
长5.9厘米 宽3.7厘米 重19克
白玉,扁平体。孔雀口啣绣球欲飞行状,翘尾展翅,造型舒展优雅;孔雀为尖嘴、长颈、圆点眼,此种眼形为宋代鸟、兽类常用;尾部上下并列两个钻孔,应为嵌接金属簪(或钗)体之用。


宋 白玉婴戏饰件

金扣玉带
金(公元1115年—1234年)
玉片长11厘米
1958年7月吉林省扶余县出土
吉林省博物馆藏
玉带由十八块玉{}和二十九枚金钉连缀而成,有金扣、金环、玉铊尾,并挂一贝为饰物。


龙首形玉车饰
辽、金(公元916年—1234年)
长17.2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青玉。龙首,口含珠,颈部呈椭圆形管状,有三孔供穿钉。此器可能是帝辇扶手上的玉饰。


玉佩饰
辽(公元947年—1125年)
玉饰长4.9-7.5厘米,金链长3.5厘米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白色透雕玉佩以绶带纹长方形玉饰为主,下部用金链连缀鱼形、双龙、双鱼、双凤、龙鱼形盖五件玉饰





 
                                 二,元朝
 


元代玉器在继承宋、金玉器雕琢技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粗率豪放的特色。善用重刀,常采用多层透雕法、深凹雕法,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透视效果。也常用俏色雕法,巧妙地展现动植物纹饰,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
 
 
元 青玉雕人物炉顶。长3.8厘米宽2厘米高5.9厘米重42克。青白玉。透雕、圆雕工艺,主题纹样为仙人指鹿,一面雕刻仙人驾云下方刻一卧鹿,鹿身刻有排列整齐的短小阴刻线,另一面雕刻山石松柏一仙人立在旁边,其双面的人物刻划生动,眉、鼻、嘴一笔点画,衣纹刻划流畅,为元代典型作品。
  


  

元 白玉镂雕鹭鸶荷莲炉顶。高6.4厘米宽6.2厘米重124克。玉质洁白莹润,主题纹为镂雕鹭鸶荷莲纹。利用淡黄玉皮色巧作叶面、叶茎,鹭鸶回首刻划生动,羽毛简洁精美,卷曲长叶相互啣接,
整体的工艺手法粗中有细,为元代风格的作品。

元 青玉鱼形佩。5.5厘米 宽2.3厘米 20克。青玉,圆雕。此鱼头部制作夸张,体宽,嘴微张,大口厚唇,身饰网格鳞纹,背鳍分鳍左右两孔通到底部,可供系绳用。此鱼名呌鳜鱼,以鳜鱼为佩,盛行于元代,传世较多,与上海市嘉定法华塔出土的白玉鱼形佩很相似
 


   元墨玉鱼莲佩。6.5厘米 宽4.8厘米 重54克。墨玉,透雕。鱼身饰细密的网格纹,表现一鳜鱼游弋于荷莲之中的景象。


元 青玉龙穿花炉顶。高6.1厘米宽5.7厘米重86克。白玉。龙穿花为玉雕作品传统纹样,龙首上昂,眼突起,角翻卷上弯并有三钩形脊,五爪。龙身藏在花丛中更显龙的神秘,花丛采用深打凹工艺,使花茎、叶面、花朵更显立体感,工匠利用玉石的皮色,巧雕叶面、花朵,其工艺技法独到,透雕、圆雕、平雕结合,底部微凹有两对穿孔,为元代典型作品之一。

元 白玉凌霄花饰件。10.4厘米 宽7.5厘米重76克。白玉。陆游曾用“高花风坠赤玉盏”来形容凌霄之美,此件玉佩玉质纯净细腻,构图巧妙优美,刀工简练而生动。

元 青玉双狮。长4.4厘米高4.7厘米重53克。青玉,圆雕。大狮坐立,小狮在侧面玩耍。形象生动、宛肖。狮子玉雕唐宋时代开始出现,宋元时期的作品较多。中国传统文化,把大狮寓意太师,小狮寓意少师。太师少师是官名,太师是朝中地位最高的职衔,少师地位仅次于太师。
 


 浮雕蟠螭纹白玉带板。4.5、宽3.3厘米。带板以质地细润的白玉雕琢而成,作倭角长方形,器表饰浮雕蟠螭纹,镶嵌在一铜带扣上。

元代 螭纹玉带钩
长14、宽4.8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小寨瓦胡同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白玉,玉色纯净,龙形钩首,前额呈三角形隆起,龙眉上扬,眉下双眼,蒜头状鼻,唇端刻两排牙,侧面对钻一孔,以示口腔,浮雕猫形耳,耳尖向后方耸立,双耳根部呈“U”字形,角根部刻两条平行线,龙首后披三绺长发,钩背宽阔呈琵琶形,钩纽原作长方形环孔,大部分已残失,钩背上高浮雕一螭,口衔灵芝。

 

元代 俏色鸳鸯纹玉粉盒
直径2.9、厚1.2厘米
陕西省户县张良寨贺胜墓出土,现藏于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玉呈茶色,浮雕鸳鸯为褐色,圆盒,由盒身和盒盖组成,盒身盒盖之间有子母扣,盒底外面和盖面上均浮雕一对鸳鸯,神态各不相同,一在空中展翅飞翔,一站立在石坡上振翅回首而仰望,鸳鸯轮廓为浮雕,又以细线阴刻鸳鸯五官及羽翼。盖顶和盒底均抛光。
 

  

元代 童子牧牛形玉坠
长4、宽3.5、高2厘米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何家村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青玉,灰白色,两侧牛呈青灰色,三头牛两大一小并排四肢而卧,中间一牛与两侧牛首尾方向相反,边旁一牛侧着憩息,中间一牛抬头张望,另一侧小牛依偎其身旁,牧童盘腿背靠牛背上,双手捧笛吹奏,浮雕牛角和耳部,牛眼鼻孔以圆孔表现,中部的大牛背两侧及腹部正中各钻一透孔。

 

元代 缠枝花纹玉簪首
长9.2、宽4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有黄褐色沁斑,器呈片状,近三角形,头部尖圆,有一小圆穿。器两面透雕出盛开的莲花和莲蓬,莲花和莲蓬花蕾盛开,花茎则纤细流畅,交错缠绕。

元代 莲鹭纹玉炉顶
高4.5、宽3.1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青玉,杂有铜器沁斑,炉顶作多层透雕,顶部有一外翻的荷叶,叶上以阴线勾勒出叶脉纹,其旁有下坠的莲叶,中部镂雕穿插交织的枝梗,四只鹭鸶鸟在水草与枝蔓间或低头寻食,或仰首望天,或回眸观望,形态各异,闲适优雅,底部为椭圆形,上有穿孔。


元代 双鹅形玉带銙
长9.8、宽3厘米
四川省成都市利牧民巷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成都博物馆
白玉,质地温润,呈蜡状光泽,器上有少许点状铜沁,双鹅平行,作向前游弋状,鹅均为圆眼,细长曲颈,躯体肥硕,双翅上扬,体部线纹简洁明快,双鹅之间粘附有一圆形铜片饰。器两端有长方形孔,便于革带穿过。


元代 玉卧犬
长6.2厘米
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秦江村明万历年间朱守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白玉质,局部带玉皮,圆雕,俯卧,嵌于木质尺上,头颅狭长伏靠在前肢上,额上有脑门线。吻部前耸,双耳下耷,凹点眼,前肢屈曲交搭,后肢弯曲,尾下坠,背部阴刻三条肋骨线



元代 玉炉顶
高4.6厘米
上海市青浦区北庙村任明墓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青色玉质,质地优良。多层镂雕,顶部由一张一合两片莲叶组成,莲叶旁是饰菱格纹的莲蓬,莲叶下苇叶和水草穿插交织,水草厚而长,栖息在丛叶中的鹭鸶神态各异,或昂首正视,或回首顾望,或作俯首觅食状,鹭鸶头长翎毛,三角形眼,翼羽用细阴线刻出,椭圆形薄底座,有四个穿孔。


元代 水晶摩尼佩
小径2.6,大径3.2,高5.2厘米
上海市嘉定区法华塔元代地宫出土,现藏于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由大小两个圆球组成,形似葫芦。小圆球平顶,上有两个牛鼻孔眼,用于佩挂,摩尼佩是佛教信徒常佩的一种佩件,既可装饰,又能净心。



玉佛 元代
通高19.3厘米
浙江省海盐县镇海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海盐县博物馆
灰绿色叶腊石质。由跏趺坐佛像和莲花须弥座两部分组成,佛像造型饱满,面目安详,头微低,左手掌心向上放于腹前,右手触地,作降魔印,莲花须弥座由可拆卸的四层叠放而成。


元代 天鹅水草纹玉带环、钩
环长8.3,宽6.7,厚2.2厘米 钩长7.4,宽2,高2.4厘米
江苏省无锡市山区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
环,钩由同一块玉料设计雕琢而成,青白玉质,通体遍布土沁及灰斑,环以镂空技法,正面雕琢惊天动魄的“春水”场景,背面以一圆环衬托浮雕的画面,环的一侧附一带钩,不仅玉质一致,花纹也完全吻合,应是同时琢磨与环配套使用。


玉卣 元代
通高7.1,口径2.75-3.25,底径2.62-4.45,盖径2.76-3.22,厚3.52,壁厚0.25,贯耳孔0.2-0.25,盖孔0.3-0.6厘米
安徽省安庆市棋盘山元代尚书右丞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白色,晶莹温润,局部灰白沁,瓶体扁圆,瓶口平沿,斜直颈,两侧各饰一竖直贯耳,口腹之间饰四道凸弦纹,宽扁圆腹,圈足底,微外撇,盖子口,盖面浅浮雕一蟠螭纹,有一个穿孔,反面呈台阶式,玉瓶雕琢精细规整,润亮。


玉凤金簪 元代
通长20.7,玉鸟长5.6厘米
河北省石家庄市后太保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凤鸟为白玉质,质温润有光泽。凤鸟头部高冠为镂空,双翼欲展,镂空花纹的尾部微翘,头部与双翼均刻有细阴刻线,似羽毛,凤鸟下部是一刻有云纹的条形玉饰,与凤鸟连接处为镂空,高冠上部有沁呈土黄色,长条玉饰的一头插入簪顶的巩部,再用金丝固定,簪柄为长条形。


凌霄花形玉佩 元代
长12.8,宽7.4厘米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师范大学工地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羊脂白玉,色如凝脂,润泽秀丽,体扁,正面透雕缠结在一起的凌霄花,花口翻卷,两侧是盘结的花梗,背面平素,上下各有三对相互穿通的小孔,可嵌镶,器物造型端庄俏丽,雕,琢,碾,光等工艺十分精细。




仕女纹玉带饰 元代
高6.5,残宽4.8厘米
北京市西城区元大都遗址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白玉质,色白润晶莹,扁片形,镂雕孔洞为地子,平雕二个仕女,身穿交领宽袖迆地长裙。前者手中似捧物,后者双手合于胸前,单阴线刻眉,眼,口;双阴线刻琢衣裙褶纹,线条流畅飘逸,依据仕女足下残留的边框,推断该物应为带銙残片。
 


花卉纹玉暖砚 元代
长6.2,宽6.2,高14.6厘米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岫岩玉质,受土浸蚀通体呈黄褐色,杂以白瑕,不透明。砚为正方形,由砚盖,砚,砚底三部分套合组成。砚盖上浮雕四层莲瓣纹,顶端是花蕊,四周镂刻几何纹,砚面凸起,上有长方形砚池及遗留的朱砂颜料痕,四周镂刻菊花,牡丹花纹。束腰式方案形砚底,下有四个蹄形足,正中的方形深凹,可容炭灰或温水,用以暖砚。


水晶力士烛台 元—明
长9.8厘米 宽6.2厘米 高16厘米 重1221克
崑崙奴的形象,宋元艺术中常见。此水晶雕刻似之,然刀法粗犷,应为明代制品

青玉镂雕连环花结帔坠 宋
长6厘米 宽5.3厘米 厚0.6厘米 重34克
青白色玉质,局部有棕色沁斑。椭圆扁平体,外缘为四个花瓣形环相连,中间是相互联结的花叶纹。与故宫所存玉镂雕双凤佩为同时代同用途的制品。据孙机先生考证,认为是妇女使用的霞帔坠子。



青玉狮戏球縧环 元
宽6厘米 高4.6厘米 重42克
青白玉,立雕一狮戏球。正面衹见狮与舞动的飘带,巧妙地把球甩在了背面,两侧各有一隧也可供縧带穿缀用。狮子头上的鬣毛呈球状,高高隆起,尾巴两侧为捲云纹,中间拂尘状;飘带翻捲,立体感很强。狮子,古称狻猊,人们视其为神兽。自宋以后,随着社会意识向世俗化发展,狮子开始步入民间艺术领域,成为后期作品中最典型、最流行的题材。



白玉双兔饰件(三件)元
大 长7.9厘米 宽2.4厘米
小 长5.6厘米 宽2.4厘米 总重81克
白玉,温润。长方形,镂雕追跑状双兔,左侧兔的身上有石绺,此饰件主题纹饰的内容、兔奔跑的方向及尺寸相同,应为同一带上的饰物。背面六对鼻穿孔,可穿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文物典藏 玉器篇 魏晋南北朝(下)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8
馆藏丨杭州博物馆典藏美玉
清代玉器(上)
略论古代玉器上的翅羽纹
欣赏 | 珍贵资料:各地博物馆藏唐代玉器(高清多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