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疫情中的死亡恐惧与应对

       王云岭,山东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死亡教育,尊严死亡等。讲授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生命伦理学前沿、伦理学原理、人文医学、生物医学研究伦理等研究生课程。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参编教材十余部,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科研、教学课题等4项,出版专著《现代医学与尊严死亡》。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负责人,该课程同时在智慧树网作为慕课开设。



       谁也没有想到,在发生于2020年初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仅中国的死亡人数就已经有三千多,这已经是2003年中国因SARS死亡人数的十倍之多,是世界因SARS死亡人数的三倍之多。由于疫情还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终会导致多少人死亡,目前还是未知数。毫无疑问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的高度传染性,以及死亡人数之多,这次疫情带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理影响,尤其是给那些感染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等带来了死亡恐惧。

      怎样看待严重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死亡恐惧?如何应对这种死亡恐惧?

      所谓死亡恐惧,就是人们在面对死亡威胁时所产生的无助感以及恐慌、害怕、想要逃避的情绪反应。实际上,人的死亡恐惧就是一种怕死心理。很多人认为,死亡恐惧是一种负面情绪反应,因为它令人产生心慌、出汗、血压不稳等现象,严重者会出现焦虑、失眠甚至情绪失常,从而极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进行干预。有的人认为应该进行心理干预,有的人则认为应该通过死亡教育来施加影响。

       死亡恐惧真的是一件坏事吗?真的需要进行干预吗?我认为,简单地把死亡恐惧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反应,看作一件坏事,可能是有问题的。法国大哲学家卢梭曾经说,“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就此而言,死亡恐惧其实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一种情绪反应,它来自人的求生欲。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死亡恐惧有利于物种的保存。当一个个体在面对可能威胁生命的险境时,正是死亡恐惧令他产生逃避的行为。例如,一个原始人面对一种凶猛的野兽,他撒腿就跑以躲避野兽的攻击,从而改变了自己可能葬身兽口的命运。今天,也正是出于死亡恐惧,我们在疫情袭来的时候,才大动干戈,不计代价,封城封路,停工停学。也正是出于死亡恐惧,普通人才戴起口罩,医护人员才全副武装。所以,死亡恐惧并非一种毫无意义的负面情绪反应,而是对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具有重要积极意义的求生心理反应。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死亡恐惧过于强烈,可能会导致极大的身心不良反应,从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出现过激行为。所谓“杞人忧天”、“伯虑愁眠”就是恐惧过甚的症状。对过度的死亡恐惧确实应该予以适当的干预。从死亡教育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这种干预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

       1.科学的角度

       对出现过度死亡恐惧的人进行科普宣传,可以有效降低其死亡恐惧。现有研究表明,对于健康人来说,只要遵循勤洗手、勤通风、勤消毒、不参加聚会、不接触感染者等措施,就可以极大地降低被感染的可能。对于密切接触者、疑似患者以及感染者而言,应该向他们宣传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很低,不必太恐慌。现有证据表明,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远低于SARS(SARS死亡率约为10%),湖北省外的死亡率只有0.16%。武汉市在前期准备不足,医疗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死亡率也不到5%。后期在全国的支援下,在医疗资源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死亡率逐渐下降。从统计学的角度来说,发生可能性小于5%的事件就可以算作小概率事件,也就是不太可能发生。基于这些科学知识,我们就大可不必只对新冠肺炎“谈病色变”。毕竟,任何疾病都可以导致死亡,流感也会,没什么好害怕的。

       2.生死学角度

       不同意上面说法的人可能会拿下面这句话来进行反驳:“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也就是说,死亡对个体来说,毕竟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威胁。我们当然都懂得这一点。所以当科学的角度确实不足以帮助人们完全缓解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时,生死学的角度也许更有帮助。从这个角度来说,死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普通的一件事。它是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进行自我更新的一种方式。这一点看起来有些残酷,但事实就是如此。这个世界上每年都会有1%左右的人口死亡。对中国来说,这个数字大约在1000万左右。2019年全年,中国有998万人死亡,平均每天死亡人数约为两万七千多人。这个数字是新冠肺炎迄今为止致人死亡总数的9倍。但由于多数人从不思考死亡这个问题,生活中也很少见证人的死亡,因此人们对此没有感觉,不会觉得恐惧。可为什么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会产生死亡恐惧呢?这是因为新冠肺炎强烈的传染性把死亡问题现实地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你不得不注意到它,甚至不得不去注视它。越是从未思考过死亡的人,越是会感到恐惧。这场疫情让人们懂得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无常。所以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放慢生活节奏,思考一下人生有死以及生命无常这件事。我们真正对死亡有了思考,对死亡就会产生心理准备,这就像经历了一个免疫过程一样,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威胁时,就不会再那么容易恐惧和失去理性。

      生死学的角度其实告诉我们,人是有死的存在,死亡在人生中具有必然性。这虽然是个常识,但是很多人却在感性上拒不承认和接受这一点。一些非理性行为都是由此导致的。古代皇帝求神拜佛,服药炼丹,即是如此。现代百姓在病人死后打杀医生,也是类似的非理性行为。因此,承认人是有死的存在,接纳死亡,可以帮助我们在灾难性境遇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坦然地对待生与死。

       在疫情中,可能多数人都更多地关注那些被疫情吓坏的人,为他们提供各种援助以帮助其战胜死亡恐惧,而忘记了面对死亡的另一个极端:毫无恐惧感。过度恐惧是有害的,毫不恐惧也很糟糕。包头市一位男子拒不配合防疫工作期间居民小区封闭管理要求,肆意殴打防疫工作人员,造成防疫工作人员轻微伤,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是缺乏死亡恐惧的典型表现。另外也有人不是对自己的死亡毫无恐惧感,而是对他人的死亡毫无恐惧感。福建晋江一男子自武汉返乡,却谎称从菲律宾回来,多次参加宴席,后来被确诊,导致4000人被隔离。这类对死亡毫不恐惧的人其实缺乏对生命的敬畏。

       有一个群体的死亡恐惧需要给予特别关注,也就是那些即将离世的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对他们而言,医护人员可能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因为新冠肺炎的传染病性质,对这些病人而言,只有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才能留在他们身边。可以想象,病痛和衰弱会让这些病人承受怎样的恐惧。要缓解他们的死亡恐惧,我认为医护人员需要遵循下面的原则:第一,告诉病人,对他们的救治,我们始终不会放弃;第二,在他感到痛苦的时候,能陪伴在他的身边,并握住他的手,让他感受到医护人员与他在一起;第三,对那些经过专家反复评估确实无力回天的病人,要尽量采用舒缓医疗手段,减轻他们的痛苦。第三个原则如何落实,可能需要医学专家的权衡与确认。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哲学就是死亡的练习”,法国作家蒙田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真正地思考死亡,学习死亡,就是反思人生,学习生活。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静下来心来,思考一下人生有死这个问题,让我们都能学会敬畏生命,保持对死亡的适度恐惧,学会活在当下,过好自己的生活。也许,这也能算作经历这场疫情的收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应对埃博拉必须掌握的知识
疫情严峻,更要养心安定
疫情
李军 | 疫情中,我们如何助己助人-上篇
03年非典时期,中医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后会有抗体吗?白岩松再次对话防疫专家(含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