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程】《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22_4.1 道德情感的概述
 
 

第四章 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情感的概述

一、道德情感的内涵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到的心理活动,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激发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的内部动力。

道德情感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其次,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领域表现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再次,道德情感是人们心理体验的情绪反应。

道德情感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产生制约作用的基础。

二、道德情感的特征

1.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道德标准,对一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进行估量,并产生的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

道德情感受道德理性所制约,但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心理形式依然具有一般人类情感的内容、特征和功用。

道德情感作为个体在道德生活中无数次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情感经验结合的结果,其情感是有理性集中的情感,其理性是有情感渗透的理性。

2.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道德情感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对由道德联系而接触的个体或事物,以及就自身与他人道德行为而生发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凝聚、积淀,才逐渐明朗起来,以至达到“无意识”、自动化的程度,这就是道德情感“成于内”的过程。

3.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情感的产生和变化总是与主体某种需要、利益相联系。主体由于对象满足了自身需要而产生肯定性情感,由于对象未满足自身需要或损害了自身利益而产生否定性情感。道德情感虽有别于人的自然情感,它接受了道德理性的制约,不再是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快乐源泉。但这并不表示道德情感彻底与功利化的利益追求“背道而驰”了,因为社会道德无论是其产生的原因还是具体内容都是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相连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一定阶级或群体的共同利益。

4.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道德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为一切人类所具有,这是道德情感社会普遍性的第一层含义。第二,道德情感的外显方式及其引发条件大体类似,如履行了道德义务会欣慰,违背了道德规范会感到内疚。第三,道德情感也如人类其他情感一样,具有交流、共享的机制,可以相互生发、互相感染进而实现普遍化的弥散。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别人产生与自己相同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与别人相同的情感。这种情感共鸣正是道德情感具有社会普遍性的原因。第四,道德情感的基础是个人的道德需要,在阶级社会,个人最根本的道德需要是为了阶级利益,遵守普遍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规范。因此特定阶级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在道德情感方面的要求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普遍适用。

道德情感的社会普遍性是就社会总体而言的。道德情感的社会普遍性存在于个体特殊性之中,道德情感的个体独特性中包含着社会普遍性,这就是道德情感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独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5. 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

正因为道德情感可以作为记忆元素被储存和提取的特性,使得它可长期、稳定地存在,并会在个体之后的各种社会交往中反复表现、不断地强化。

另一方面,道德情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具有人的自然情感可变的特性。道德主体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其道德情感会随道德需要的转化而转化,随外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随道德认识的变化而变化。道德情感的稳定性使得道德情感在道德活动过程中具有了参考价值和预测作用;道德情感变易性又为人类情感的升华提供了可能、开辟了天地。从长远来看道德情感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变易性是绝对的。稳中有变,以变求稳,是道德情感活动的一条重要规律。

三、道德情感的作用

1.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导与深化的作用

道德情感可以促使人乐于接受某种或某人的道德教育,努力地掌握有关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这种引导与深化的作用常常是德育成败的关键。

2. 道德情感对知与行的统一起着催化的作用

品德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来说,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 ( 即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过程 ) 。

3. 道德情感对道德行为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没有道德情感的作用,人是不会产生道德行为的,简单的道德行为是如此,复杂的道德行为更是如此。道德情感的强度,决定行为的强度。

四、道德情感发展的制约因素

1. 生理因素

人的情感的具体发生包含情绪激活、认知评估和情绪体验三个相互关联、过渡的环节。由此证明,道德情感的形成要受到道德主体生理基础的影响。另外,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年龄、性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等生物特性,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人的道德情感的生成。

2. 认知过程

道德情感总是伴随一定的道德认知过程而产生的。一般来说,人的道德认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常要经过“感性 ——知性 ——理性”三个阶段,即对道德信息、道德教化的顺从、选择与认同直到内化。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伴随而来的是不同的道德情感。

( 1 )顺从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儿童或青少年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通过对个体的道德社会化来传递给道德主体以一定的道德信息,而此时的道德主体还缺乏内在的道德尺度,因而对社会的客观道德要求显现出顺从的特点。当然,这种顺从是通过主体的感性、直观、具体的形式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其行为主要以模仿为主。由于主体将道德原则和规范看作是来自于外在的约束,因而对自己能否遵守此规范,并能否得到社会的赞许产生了焦虑,一方面怕这种外在的规范太多地束缚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另一方面怕当自己没有按照外在的要求行为时,受到周围人群和社会的谴责。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痛苦和惧怕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在焦虑的同时,个体逐步认识到遵守道德规范是人的合群性需要的体现。于是克制了自己的某些欲望,遵从了社会道德规范,其行为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赏。此时,个体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正如康德所说,道德情感使人对道德律令产生一种敬重心,从而能够自觉遵守律令。

( 2 )选择与认同阶段

选择与认同是一个阶段的两个方面。在这一阶段,伴随道德认知的深化,产生了羞愧感和自足感。所谓羞愧感是指当个体的行为违反了他已经选择并开始认同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特别是当被人觉察到了这种行为时,其内在的道德需要没有得到实现,主体的内心就会产生道德上的羞愧。这种时候,主体特别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此相反,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同自己认同的社会需要相符合时,个体内心涌起的是一种自足感和自豪感。这种自足和自豪足以使道德主体产生了一种愉悦的幸福的感受,并以此能坚定道德信念。

( 3 )内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已经上升到理性认知水平,其道德责任感已经深化,个体内在的道德需要也进一步上升,遵守道德规范已经成为内在自觉和强烈的愿望。此时,道德情感的体验更侧重于内部。在个体的道德活动中,一旦发现自己的行为破坏了道德准则,不管有没有被外人觉察,主体内心都会产生一种深深的自责和内疚。内疚感的出现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高度体现,它激活了个体潜在的道德信念。

3. 环境条件

首先,民族和时代精神是个体道德情感形成的文化背景。道德情感不是无控制、非调节的自然状况,而是人可以用一定的价值标准控制、调节自己的情感表现和情感体验的产物。道德主体的个性心理、价值观、精神需要都要受到其所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影响。特别是道德主体所处时代的社会情绪、社会道德态度和社会道德风气对其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其次,道德情感还要受到道德主体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的影响。人的实践活动不外乎三大领域, 即家庭、学校与社会公共活生活领域、职业场所。在这些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由于道德活动产生了道德情感的共鸣,彼此感染,相互熏陶,形成一种道德情感效应场。所以在这些场所,人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场力的影响。因此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道德情境,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道德情感的实践性决定了个体只有在处理具体的道德事件,特别是偶然事件而出现道德冲突的氛围时,能刺激人的道德反思,存在于道德心理中潜在的良知、良能有可能被当前的情境所激活,道德情感由此而爆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良心及其作用和培植的心理机制
品德
2016山东教师招聘考试专业知识:教师招聘考试模拟练习题(3)
什么是道德教育思想?
个人品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
第十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