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 | 《最好的告别》:坦诚面对生命的困境

“科学进步把生老病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但实际上,医学并没有阻断生老病死的能力”。面对“终有一死”的结果,如何成功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技术可以让死亡的过程拉得很长很长,但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过程?葛文德用了一本书的时间,展开了思考。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无法维持时,应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我们该如何照料垂垂老矣的父辈?我们自己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并没有清晰的观念。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成了如今我们面对死亡时的习惯。


50岁,从医几十年,曾作为《时代周刊》评选出的“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中唯一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经历了技术的追求、疾病的抵抗后,发现生命是一条单行线,谁也不是全能全知。于是,他写下了这本《最好的告别》(《Being Mortal》, 2015年7月31日,浙江人民出版社)。该书是葛文德外科医生生涯手记中的第三本,也成为奥巴马去年为自己选的9本书中之一。作者在书中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试图为生命的末期关怀开辟安宁缓和医疗的新路径。




阿图·葛文德



无法通过安宁照顾、安详离世这才是医疗的失败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本讲道理的书,那就错了。“这本书里讲了8个故事,不要小看这8个故事,它们确定了未来医学的模型甚至新的医疗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说,技术可以让死亡的过程拉得很长很长,医疗技术模型让我们今天的死亡变得扑朔迷离。葛文德问:这个过程长了怎么办?“因此他提出新的医疗观就是,通过安宁缓和疗护以提升病人生命品质。另外是重新认识诊疗的价值,比如绝症患者离世并非医疗的失败,在生命终末期未能得到陪伴和安抚,无法通过安宁照顾、安详离世这才是医疗的失败。”


60岁的拉扎罗夫是位行政官员,他的妻子死于癌症。因曾看过妻子去世前所受的折磨,拉扎罗夫决心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时一定要安然离去。后来,他前列腺癌全身转移,消瘦、腹水,压迫胸椎……可这时他却忘了当初的决定,不敢面对死亡,作出了一个并不明智的选择——进行手术。一周后,拉扎罗夫终究还是在无法挽回的并发症中走完了一生。


《最好的告别》是去年奥巴马为自己选的9本书中之一


这是书里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当年,葛文德亲手拔下了拉扎罗夫的呼吸机,听着他的心跳逐渐消失。正是拉扎罗夫面对死亡时的恐惧,让葛文德第一次陷入了思考——“科学进步把生老病死变成了医学的干预科目,但实际上,医学并没有阻断生老病死的能力”。


面对“终有一死”的结果,如何成功地跨越生命的终点?技术可以让死亡的过程拉得很长很长,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个过程?葛文德用了一本书的时间,展开了思考。


在生命尽头,该不该与死神拔河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不包括死亡。”这是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中的第一句话。在医学院学习的第一个学期,葛文德得到一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仅仅是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衰老、衰弱和濒死,葛文德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也几乎只字不提。因而在刚做医生的几年间,当面对无数即将面临死亡的患者时,葛文德并没有做好帮助他们的准备。


“医学生以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必须完成强大的精神发育,在葛文德身上完全体现了这一点。刚开始,他也是跌跌撞撞,慢慢从浅思到深思,从技术思到哲理思。”王一方说。


在医院里,当人们面对死亡时,本能的反应是倚重生物学和技术,急于寻找抵抗死亡的方案。整个社会似乎都是这样的,当一个老人被送到医院去,我们更关心的是医生用了呼吸机了吗?进了ICU了吗?书中,葛文德就为大家讲了这样几个老人的故事。


爱丽丝是个倔强的老太太,“一直以来健康状况都好得令人诧异,从没住过医院”。但一天下午,爱丽丝腿上出现青紫色的瘀斑,医生检查后,开了一些新处方,彼时爱丽丝已经步履不稳、记忆衰退、失能失智愈发严重,但她自己并不承认,不愿接受自己越来越糟糕的身体状况。而菲利克斯是顶级的老年科专家,87岁的他没有早早退休,而是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此外还监测自己的骨骼、牙齿和体重的变化。他希望自己有一位具有老年病医疗技术的医生,能够帮助他维持独立生活,但老年病学的医生太少,他不得不做自己的那个专家。和爱丽丝不同的是,他已“做好了迎接灾难的准备”。


当人们面对死亡时,本能的反应是倚重生物学和技术,急于寻找抵抗死亡的方案。


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让葛文德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生命末期,我们该如何跟死神拔河?“医生有一个口号叫做永不言弃。但作为一种宿命,我们无法战胜死神,所以患者死亡并不代表医生失败,死亡是自然秩序中的必然节目,顺应死亡就是尊重生命的圆满。”王一方说。


最后,葛文德与自己达成和解,也与生命达成和解。“死亡可能是我们的敌人,但是,死亡也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葛文德认为,医学不应该辜负本应帮助的人,诚实地面对衰老和垂死的窘境,给予患者缓和的医疗,给予生命最后的安宁。


在医疗尽头,怎么守住尊严与安宁


葛文德在完成《最好的告别》一书时,查阅资料发现,1945年之前,大多数死亡发生在家里;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比例降至17%。而在家中亡故的人,大多是因为死得太突然,来不及去医院(比如严重的心脏病、中风,或者剧烈损伤),或者住得太偏远。“到医院阻止死亡”早已成了我们惯常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无疑赋予了医院“起死回生”的能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葛文德在书中写道,一对医学专家夫妇,他们双双迈入衰老的栈道,亲历失能、失明、失智,生活品质逐渐下滑,却谁都无能为力……此外,他还写道,1799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喉部感染,经过6位医生实施放血后,第二天晚上就被宣布死亡;他还写道几位总统,亚当斯、菲尔摩斯、约翰逊都死于中风,海斯心脏病发作三天后即过世……


由此我们发现,高端技术、高昂代价境遇中的无效医疗,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反而降低了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帮了倒忙。美国抗癌协会对此也有具体的调查。他们发现,美国25%的医疗保险费用花在5%的生命终末期患者身上,在生命终末期入住ICU的癌症患者,其最后一周的生命质量比不接受这些干预的患者差很多;不仅如此,患者去世前6周,照料者患严重抑郁症的比例要比普通人高3倍。


“好死”和“善终”,是我们中国人对生命获得完满终结的传统希冀。在生命的结尾,生命品质与尊严大于治疗。在书的最后,讲完故事的葛文德提出了很多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的必死性可以被技术颠覆吗,医学的无奈是医学的无能吗,尊严死与安宁缓和医疗有什么关系……


葛文德的一个个诘问,像是在问读者,又像是在问自己。著名心理学学者陆晓娅说: “人们恐惧死亡有很多原因,死的过程很痛苦,死了以后去哪里,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然而一个充分活出自己的人,临终时一定是平静坦然的。”

生前预嘱、安宁缓和、亲人陪伴,这些是生命尽头的阳光;勇敢美好地活着,安宁平静地离开,是对待生死的态度。或许,这是葛文德通过《最好的告别》,最想告诉我们的生命真谛。(健康报)



阿图·葛文德,生于纽约的印度人,外科医生。年轻时先后获得斯坦福、牛津和哈佛的学位,是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2014年《展望》杂志年度“全球十大思想家”。先后出版了4本书。其中三本是他的外科医生生涯手记——《阿图医生》(第1季)、《阿图医生》(第2季)、《最好的告别》。



回音


在与癌细胞交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未知生,焉知死”。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他从医者的角度思考,对病人及其陪伴者来说,人生最后阶段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这是《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李开复 创新工场CEO


我们该怎样照料我们的父辈?他们能独立生活吗?他们该怎么养老呢?我们要进入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会骤然面对许多生死攸关的问题。这些严峻的问题构成了最为冲突刺激的人生故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也许未来,我们的平均寿命能上升到100岁,但我们还是得接受一个残酷的现实:人终有一死。


——苗 炜 《新知》杂志主编


我想把阿图医生称为医学界的精灵,因为他具有一种回到本源的智慧。他以“人”的眼光和心灵带我们重新认识衰老与死亡;他善于运用生命叙事,探索死亡医学化带来的困境。《最好的告别》把死亡从哲学的抽象议论、现代医学的技术思维拽回到真实的生活场域,让人在不平静中知晓选择仍在手中。


——陆晓娅 心理学学者


由于职业和年龄的关系,我一直关注老年人。我们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我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也将有最好的告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优雅从容地跨过生命的终点?
彭小华:《生命的余韵》译者后记
推荐给医学爱好者的8本书!
<生命的告别》总序
请和我一起读书:了不起的葛文德----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
悦读 |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