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来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鲁迅的多篇作品被踢出新版高中语文教材,再次成为大众议论的话题。虽被证明消息不实,但确实提起了一个公众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对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我不是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按理说,对教材的编写、文章的选择都没有发言权。但作为一名曾经历过高考、接受过高中语文应试教育的考生,内心不免有些感想。

  记得钱理群教授在《我的精神自传》中是这样解读《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

  这篇文章重点不是讲刘和珍怎样的勇敢,军阀怎么镇压,而是讲鲁迅自己内心的困惑。文章一开始,学生问:“先生,你写了纪念文章没有?”鲁迅说:“没有。”“你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那就写吧。可是要写了,鲁迅又想:“写了又有什么用?”所以又想不写。但不写也不行啊。日子过去了,人们会忘记了……整篇文章就是这“写”还是“不写”,“说”还是“不说”的矛盾。这背后就是一个“纪念”还是“忘却”的困惑。所以后来鲁迅还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也是让鲁迅困惑终生的。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鲁迅都被政治化、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鲁迅是文坛斗士、是民族脊梁,他高大、伟岸、不妥协、敢于斗争,这类“神话”的教条虽然塑造了鲁迅铁铮铮的革命形象,但也将一个无比丰富、有爱有恨、内心纠结的生命个体远远地疏离了读者。

  钱先生的解读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站在鲁迅的立场上,把鲁迅内化为自身,这样,鲁迅就被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感很强的人。鲁迅当时内心的挫败感,就好比现在许多媒体时评人的内心感触——写还是不写,写了又有什么用?这种矛盾、无奈与纠结正如有时评人所说:“无力感可能是每一个作评论的人最大的困惑。”两年前读到钱先生这般解读,我感到很震撼,所以至今难以忘怀。

  9月10日一位一线教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中学教育来说,教师的水平可能比教材的篇目影响更大。”也许,钱先生的解读对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深度,但能够真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影响、启发思考的也正是那些发自内心、真实的感触,而不是课堂上冷冰冰、机械地、过分纠缠于对错的题海战术。

  然而,长久以来,学生习惯了老师的灌输,习惯了标准答案的腐蚀,致力于掌握解题技巧,教师的授课方法早已被“应试”固化,千人一面,而独特、新颖的思想则被视为“异端”,不被现实接受。尽管我们的媒体报章、教育专家、学者乐此不疲地呼吁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但又有多少学校、多少教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升学率,不顾各种行政考核标准,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前途为代价,大胆地改革和实践呢?

  其实,不管媒体人怎么争论,落实到课堂上影响甚微,一线教师最清楚,备考的高中生也最明白——“应试”才是硬道理。谁的文章入选、谁的文章被踢出,考生们会真的很在意吗?只要应试教育体制不变,再好的文章入选,也难逃沦为应试作品的命运,学生们最终还是要面对高考这张试卷,而一线教师也早练就一手操刀的好本领,都能按照考试要求将任何美文“格式”化、肢解成无数带有标准答案的考题。踢出鲁迅作品与否、保留几篇,这些小修小补都无法撼动我们的整个教育方式。如果鲁迅在天有灵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踢出”,恐怕也会觉得是万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呼唤阅读教学“回家”(徐金国)
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的有效方法(转自“三槐居
教你写作文,这位老师有办法
种下一粒种子——钱理群教授中学开课记 吴非(原名 王栋生)
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生本教育学习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