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小咳嗽,处理不好害终生
作者:奥贝思

今天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一篇对咳嗽治疗的经验总结,甚为认可,转载在此,望对朋友们有帮助。

  疏金利肺汤  疏金利肺汤是清代名医顾松园(靖远)手定之方,主治伤风咳嗽﹕  荆芥10克、防风10克、前胡6克、杏仁10克、苏子6克、桔梗6克、橘红6克、甘草3克  初起恶寒,加麻黄3克,无汗加苏叶6克,久则风化为热勿用。  (按)此方看似平常,而组合有法,微辛微温,轻清灵动,外则宣肺散邪,内则肃降化痰,用于伤风咳嗽初起,较之程钟龄止嗽散更胜一筹。加麻黄则合三拗汤,加苏叶则有杏苏散意,如此极简单的一味药物的加减,也颇具功力。当然,风寒化热,而见痰稠,咽平舌红者即不适用,当改用桑菊饮、麻杏石甘汤加减了。  伤风咳嗽本非大病,而迁延难愈者,多是初起失于疏散,早用凉润,冰伏其邪所致,如贝母梨膏,二冬二母、蛇胆川贝、养阴清肺、川贝枇杷之类,方非不佳,用于伤风咳嗽却大谬,闭门留寇的后果是想止咳而咳愈不止,学者鉴之

  前人曾经很形象地把人体的肺比喻为一口钟,即所谓“肺体属金,譬如钟然”。外感之邪,从外撞这口钟;内伤之邪,从内撞这口钟,钟都会响。这么一个比喻,竟把咳嗽的病因病机囊括无余了。  我想在这里谈谈外感咳嗽。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个病,但是如果辨证不清,治不得法,却不易见效。有的人一咳就是十天半月,甚至还有连咳好几个月的。实际上中医治疗外感咳嗽,效果是好的,较之西医有明显的优势。现将我多年的体会,分以下几个方面陈述,谨供同道参考。  一、外感咳嗽,当究六气  “治嗽当分六气”,语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内经》亦早有明训﹕“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以,对于外感咳嗽的认识,首先要注意时令的变化,这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  六气在一年之中是循环往复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六气过则为淫,外感咳嗽的发生,即与六淫攸关。  六淫引起的咳嗽,因邪气的性质不同而呈现不同临床表现,因此不可能用任何一方一药去解决它。  六邪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温热  临床特点    恶风喉痒、鼻塞、咳痰呈风泡状、脉浮滑    恶寒发热、无汗、咳痰清稀、脉浮紧    头昏、恶风、咳嗽、小便短赤、脉浮数    形寒、胸闷腹胀纳呆、痰多、易咯出、苔腻、脉滑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干、脉细数    呛咳气逆、面赤痰黄或白而胶粘、口干舌红、心烦引冷、脉滑数    初起多兼表证咳嗽  治法宜忌    辛平疏散外邪    辛温散邪、大忌寒凉    清暑利湿、大忌发散    燥湿化痰、大忌凉润    宜凉润或温润、大忌苦寒辛温    清热泻火、大忌辛温    清肺泄热、初起兼表须透达  发病季节    多在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见,多与其它病邪相兼为病(如风寒、风热、暑风)  多在冬季、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在夏季发病    多在长夏,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多在秋季    六淫皆可比火(热)故四季均可见    多在春季(风温春温),但其它季节亦可见,称做风热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用一方一药去解决不同邪气引起的咳嗽,就无异于企图用一把钥匙去开所有的锁。这样,即使有个别有效的,也是幸中而已。当然,强调重视时令,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说不考虑其它诸如体质、居处环境等因素。例如虽当盛夏,因为空调、电扇开得太大,或贪凉饮冷,睡卧当风而引起的咳嗽,即不可仅仅从发病季节考虑,而要从风寒辨治,对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处理。  二、风是重要的诱发原因  六淫之中,风是最活跃的,善行而数变,前人因此说它是“百病之长”。外感咳嗽,往往以风为先导,风与寒或热(温)合,则为风寒、风热(温),风与暑相合,则为暑风;风为阳邪,故易化燥,而燥为秋季之主气,其罹病,必兼风邪,即所谓风燥袭人,风挟温热而燥生;湿盛阳微,则易感风邪而致病,为风湿相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外感咳嗽证治  伤风咳嗽﹕即是风寒咳嗽的轻证。恶寒发热都不明颢,或微恶风,喉必痒,一痒就咳,鼻必塞,咳出的痰呈风泡样,舌象一般无特殊,脉浮滑。其治宜用辛平疏解为主,稍稍佐一点降气祛痰药。所谓“平”,即既不能太温,也不要太凉之意。《内经》说﹕“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常用止嗽散,但我嫌它袪风解外之力不足,常加薄荷、杏仁。我更欣赏顾松园疏风利肺汤(荆芥、防风、前胡、杏仁、橘红、桔梗、甘草)。  头胀痛加薄荷,鼻塞加辛夷,痰多加浙贝,气逆加苏子。恶寒加麻黄少许,咽干加天花粉。肺位最高,药宜轻清,故药量不宜大,煎煮时间也不要太长,否则就会药过病所。把药物研成粗末,合匀,每用20-30克作煮散,只煎几分钟,去渣服,效果好。风咳其来也速,其去也快,如无兼挟及宿恙者,一、二付即愈。  风寒咳嗽:风寒之邪伤人,多在冬令严寒之时,但春季天气多变,忽而春光明媚,忽而春寒料峭,使人很难适应,一不小心就受凉了。夏天虽说很热,但偏偏易于受寒,古人多责诸睡卧贪凉,今天外则空调冷气,内则冰水雪糕,这就应了古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这句话了。风寒咳嗽,或有兼恶寒,发热无汗之表证者,更多只有恶寒而无发热者,或只有背心发冷者,咳痰清稀,舌淡脉浮。其治宜辛温之药解其外,稍佐化痰降气。轻者在麻黄汤、桂枝汤二方中选择,如寒不甚,麻黄汤减桂枝,即为三拗汤;背冷即咳,叶天士常用桂枝汤去芍药加杏仁,同属辛温法而用药却有所弃取。重则苏陈九宝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苏子、陈皮、薄荷、桑白皮、大腹皮、乌梅、生姜),此方看似用麻黄汤为底子,但麻桂用量均较轻,一般只用3克,取“轻可去实”,温散风寒外邪之效,方中桑白皮、乌梅,略同于小青龙汤之芍药、五味,寓发中有收的意思。呕,加半夏;痰多加苏子、白芥子。  此证当然亦可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只要中外皆寒,即无痰饮宿恙者也可以用。我学习宁波范文虎先生的经验,小青龙汤除半夏外,其全的药都只用2-3克,颇验

  寒咳可不可以不用麻桂?寒甚者必用,寒不甚者,就可以变通。诚如明人缪仲淳说:仲景之法不可改,其用药则有时可改,淮阳荆广,虽值冬令,也不甚寒,就可以从时从地而调整用药。新安吴楚常用的温肺汤(苏叶、防风、前胡、杏仁、半夏、茯苓、生姜、桔梗、甘草、细辛)的用药就可以参考。寒咳也多由误治引起,最常见的就是误用、久用寒凉之剂,伤及中阳,当然这已经是内伤咳嗽,离开我的议题了。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明,有些寒咳表现并不典型,杏苏散、小青龙汤、华盖散大家都学过,可一到临床,遇到具体的病人,说是寒又非寒,说是热又非热,很拿不住。我的经验,五个字:无热便是寒。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热象,如舌不红,口不渴,尿不黄,就可以照寒证处理。这不是我的发明,是我从张介宾的书中学到的。  暑风咳嗽:暑是夏天的主气。暑热本同气,“在天为热,在地为暑”,但二者也有不同,热在一年四季都可见到,暑则专主于夏天。暑热挟风,袭于肺卫,也就是夏季感冒,其以咳嗽为主证者,即暑风咳。夏暑发自阳明,是说暑热由口鼻吸受,但初起仍多兼表卫症状,如头额胀痛,无汗畏风。其治宜清暑泻热,挟湿者兼用利湿,勿拘拘乎止咳,忌大发散。常用六一散加香薷、杏仁、蒌皮、天花粉、西瓜翠衣,此叶天士药法。热盛加黑山栀、黄芩,伤阴加沙参、地骨皮,咳甚加川贝、枇杷叶。  香薷,前人称之为“夏月之麻黄”,实际上它发汗作用并不强,只微微发汗,但可以化湿(其气芳香),兼“去宿水”,实为暑热证初起较理想之药。吾乡农民,夏季在农田劳作时,自采香薷煮水代茶饮,一大碗喝下去,一汗而暑湿顿消。  湿痰咳嗽:其发病不惟长夏,四季均可见,病者皆多湿多痰之体,有酒茶嗜好者居多,平时咯痰,痰滑易出,不一定咳,咳则由风寒外邪,引动在里伏痰。其证憎寒喜暖,面色黄晦,或兼头重身痛,或兼发热,胸闷呕恶,腹胀纳呆,便溏尿少,苔腻脉滑,即丁甘仁医案所谓“外寒袭于表卫,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者。其治,在外解散风寒,在里燥湿化痰,和胃行滞,常用平胃散(苍朮、厚朴、陈皮、甘草),二陈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合方,是为平陈汤,加苏叶、防风、羌活、独活一、二味解外,此证麻桂亦可用,加白蔻、杏仁、苡仁、建、紫菀、前胡、枳壳、车前仁、桔梗和胃畅中,多效。犹记三十年前,我在甘肃水电站工地作医生,三营参谋李诚友罹此病证,我为之处方后即因事返川。同道赵君,见我的处方,说此非感冒之方,改用银翘散加栀子、黄芩,药后诸恙不减,咳嗽愈剧,更增腹泻不食,改用原方一、二付即愈。读《蒲辅周医案》沈某感冒案,正与此案相似。蒲老指出,外感六淫之邪,皆可致感冒,不得执银翘一方,通治六淫外感。此湿痰咳嗽,实际上是表里兼病,也就是广义的“新感引动伏邪”。湿胜则阳微,更何况苔腻、脉滑、憎寒、胸闷、腹胀纳呆者乎!  燥咳:燥是秋天的主气,在北方,因天气干燥,燥咳尤为多见。如从时序而论,诚如沈目南所说“燥为次寒”。甚么叫“次寒”?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寒不甚寒即为凉。凉比寒差一等,形似风寒,唯唇干咽燥舌干。故沈氏强调燥邪属性非是火热之邪,而是“次寒”。叶天士则说秋燥很像春月风温化燥,吴鞠通来个折衷,从胜复立论,大旨胜气属凉,复气属热,而有凉燥温燥之分。证之实际,秋气凉劲肃杀,感之者即为凉燥;若久晴无雨,又碰上“二十四个秋老虎”,感之者即为温燥。而据我从南到北四十年的观察,燥邪不仅出现在秋季,全年都可见,其原因很多,如居处几十层高楼,接不到地气(水泥地上泼水即干),空气污染,尤其是大城市汽车尾气的污染以及饮食积热等等,故以温燥为多。其证呛咳,气促痰少而黏,音哑,喉痒,唇干,鼻干,渴喜凉饮,舌红而干,脉细数。初起或兼恶风,发热等表证。治宜清凉甘润,轻宜肺燥,药如桑杏汤(桑叶、杏仁、北沙参、象贝、栀皮、梨皮、豆豉),恶风加薄荷,热甚加连翘、石膏,咳甚咽痒加枇杷叶、瓜蒌,口干加天花粉、玉竹、麦冬。豆豉根本无解表作用,可去;梨皮不如将整个的梨连皮切开入煎,也可用麦门冬汤去半夏、人参加天花粉、北沙参、梨、枇杷叶。  凉燥,其证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咯痰清稀而多,舌淡,脉弦或浮滑,与风寒袭表无异而较轻,所异者,鼻干咽干而已。可用杏苏散(杏仁、苏叶、半夏、茯苓、橘皮、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姜枣),我常用此方合止嗽散或只取止嗽散的紫苑、百部,以增强温润止咳之功。  温邪咳嗽:  指风温、春温以及不同时令的冬温引致的咳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风温为新感,即风与温合,风挟温热;春温为伏邪,其热自里发外,也就是说,甫病则里热亢盛,热多由新感引发,所以初起都可有不同程度的表证。冬温则多属客寒包火。其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咳嗽、鼻干、口干或渴,或声音嘶哑,或咽痛舌红,脉浮数,右寸(肺)独大。其治宜清泻肺热,然必兼用透表,清热是针对温邪,透表的意义不仅是解除恶风头痛症状,散热,更重要的是给病邪以出路,减削病邪对机体的损害,使病邪外解,不至深入。一般地说,风去热撤,消除了病因,咳嗽亦可随之而愈。轻者桑菊饮,重则银翘散,万友生先生主张重证可合桑菊、银翘于一方,收效较捷。实际上,两方用药都不必拘泥,更不宜原方照搬,因为两方对于肺胃郁热者,清热之力都不足,而邪在卫分,恶风寒而无汗者,即叶天士所说的“冷束”,解表之力也嫌不足。我对于温邪咳嗽,则首选麻杏石甘汤。我小时候读过的一本《温病四字诀》,就主张用此方。  “风温春温,微兼表证,初起恶寒,主以麻杏”(麻杏石甘)。张锡纯则认为此方本来是温病之方,但温病忌用温药,麻杏之性皆温,所以用薄荷蝉退换麻黄,用牛蒡子换杏仁,保留石膏、甘草。  实际上,麻杏石甘汤之麻黄,在方中用量轻,其用意也不在发汗,而在宣肺;杏仁微温,更不至助热,何况还有较麻杏二味药多十倍用量的石膏呢。但我汲取了他用牛蒡子的经验,因牛蒡子外可散风热,内可利咽喉,化热痰。胸闷加枳壳、桔梗(一降一升)。里热亢盛者,加银花、连翘、鱼腥草、黄芩、知母、芦根,痰多加桔梗、蒌皮、车前仁袪痰,咳剧加枇杷叶、浙贝,肺气上逆加射干、桑白皮,口干加天花粉。初起恶寒无汗,应合葱豉汤,或只加葱头,表解则去之,不可再用。总之,温邪咳嗽,无论风温、春温、冬温,重点不在咳嗽,而在温邪。透之,清之,病邪去,咳嗽就不成大问题。  但痰热留连不解,亦颇费周章。痰热不去,则气化不展,所以反复发热,咳嗽不爽,痰黄而黏,胸闷,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时间长了,阴也伤了。治宜清热化痰,通利三焦,俾气化得展,治节乃复,阴虚也才有可能慢慢恢复。常用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仁)、千金苇茎汤(桃仁、苡仁、冬瓜仁、鲜苇茎或芦根)温胆汤(半夏、茯苓、陈皮、枳壳、竹茹、甘草)等方化裁,胸闷加郁金、菖蒲,发热加石膏、竹叶,发热持续加黄芩,重加葎草、鱼腥草。虎杖既能透表,又有清热活血,化痰通腑之力,我也常用。前面已经说过痰热久,其阴必伤,此际若多用滋腻,则适以助痰,所以不能早用滋腻,唯北沙参养阴而不腻滞,且有袪痰作用,可在清化痰热的同时用以护阴。  葎草又名拉拉秧、过沟龙、锯锯藤,乡村田野,路边荒地处处有之。最早见于《别录》﹐谓“主瘀血”,《唐本草》亦载,谓“主五淋”,并说“古方时亦用之”。《三因方》用治“血淋”。性味甘苦寒,无毒。有清热、利尿、清瘀、解毒之功。不知为何,此药竟遭冷落,挤到草药堆里去了。近世始有葎草及其花“治肺结核”(叶橘泉),“肺病咳嗽,大叶肺炎”(《贵州中草药》)及呼吸道炎症,气管炎,菌痢的报道。我体会葎草清肺泄热,利水活血,故用于温热性质的咳嗽是比较适宜的。但用量宜大,常用量鲜者可用至 120克(煎汤代水)。   火咳:   如前所述,六淫皆可化火:伤寒由表及里,温病由卫入气,燥邪化火,暑风化火,痰热化火…… 不一而足。火为热之极,熯万物者莫过于火。其证面赤、发热、汗多、烦躁、口渴引冷,咳嗽痰少、痰色或黄或白,但无论黄痰白痰,必黏而稠,难咯出,痰中带血,咽痛、声音嘶哑或胸痛,便秘。舌红、苔黄、脉洪大滑数。古方有泻白散,泻白者,泻肺也。出钱乙。但此方适用于小儿,而且是热势不盛者,用于火咳则病重药轻矣。但后世许多治疗火热咳嗽的方子,多从此方衍化而出,如《医学统旨》的清金化痰汤(黄芩、栀子、桑白皮、知母、贝母、桔梗、麦冬、茯苓、橘红、甘草),《景岳全书》的桑白皮汤(黄芩、黄连、桑白皮、栀子、贝母、杏仁、半夏、生姜、苏子),《医宗金鉴》的加味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知母、贝母、麦冬、桔梗、薄荷、甘草)。但火热太盛,里热成实者,仅用清热却如扬汤止沸,凉膈散(大黄、玄明粉、甘草、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白蜜)可收釜底抽薪之效,不治咳而咳自止。

   我前文就外感咳嗽当究六气、外感咳嗽证治以及伤风咳嗽、风寒咳嗽、暑风咳嗽、湿痰咳嗽、燥咳、温邪咳嗽、火热咳嗽等谈了我的认识和治疗体会,现再就有关外感咳嗽临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关于桔梗的使用  桔梗在外感咳嗽方药中颇为常用。徐灵胎在评批《临证指南医案》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出异议,他认为桔梗升提,究非嗽家所宜。桔梗汤(桔梗、甘草)虽是仲景方,但也应该多用甘草,少用桔梗。桔梗的主要作用是祛痰,古今论者皆以桔梗升提,故为“诸药之舟楫”,实际上不过指其祛痰的作用而已。咳嗽痰多者,当然可用。桔梗虽升,但配以枳壳之降或前胡之降,升降相合正适以舒畅气机,利胸膈咽喉。但对于干咳无痰者却当忌用。金荞麦、远志祛痰作用似较桔梗为强,刺激性干咳用之多不佳。桔梗的用量,一般以3~6g为宜。  二、关于止咳方  如前所述,外感咳嗽的治疗,应当以病因治疗为主。这也是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思想之一。“治病求本”的概念较广泛,对于具体的病证来说,就是症状(如咳嗽)为标,病因(如风寒、风温)为本。张介宾说阳气、阴精、胃气这些内容是万病之共本;起病之因,才是病本。《灵枢》说“治之极于一,一者因得之。”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外感咳嗽,当分六气论治,原因消除,咳嗽可止。  但是,也有风去、寒散、热清、燥复,而咳嗽仍然不休不止者。这时,要看有无兼挟(如痰饮、瘀血、食积等),有否脏腑虚损(如脾虚、肾虚、肺虚),如有,则须兼治兼挟,脏腑虚损更需要把虚放作重点,例如咳嗽不止,而食少、便溏、乏力、汗出畏风这样的脾肺两虚症状出现了,再用宣散降气、消痰止咳,势必更加损伤已虚的脾肺,应改以调理虚损的治法,甚至可以完全不管咳嗽,诚如叶天士所说:“已经食减便溏,何暇纷纷治嗽”。通过健脾、益气、温肺,治本为主,不治咳嗽而咳嗽自止。这里本的概念又调整成为“病为标,人为本”了。  如果已无六气为病的表现,也不见兼挟及脏腑虚损而咳不止者,可以考虑用止咳方来止咳。于此宋元多用罂粟壳、冬花,《圣济总录》多用百部(如百部丸方:百部、款冬花、天门冬、贝母、桔梗、紫苑,此方很可能是程钟龄止嗽散方的蓝本;百部煎方:百部、生地、生姜、百合、麦冬;紫苑散:紫苑、冬花、百部)。以及九仙散(冬花、罂粟壳、贝母、人参、桑白皮、五味子、乌梅、阿胶、桔梗)。  今人姜春华先生用截咳汤(南烛子、百部、马勃、天浆壳),久咳正虚去马勃加五味子;姚善止医师用咳停方(焙蜂房、蝉衣、诃子、浙贝、川贝、木蝴蝶、桔梗、白前、玄参、野荞麦、连翘),张孟林医师用速效止咳汤(炙冬花、炙僵蚕、川贝、炙粟壳、桔梗、全蝎),这些处方,可供临床者参考。一般来说,表证未解者,痰多者皆不宜用,久咳正虚者应结合扶正。  南烛子即南天竹的红色果实,成人用量每剂不超过6g,天浆壳又名天将壳,即罗摩的果实,每剂只用三枚。  三、关于痰白为寒,痰黄为热  此固其常也,教科书上这样写,原不为过。但是,只凭痰之颜色分辨寒热是不够的,有些时候甚至会导致判断出错。痰白痰黄不要紧,关键是痰稠不稠,黏不黏,黏稠之痰,始为真热痰,这种痰,很难咯出,病人会告诉你:“黏在喉咙里出不来”。黄而黏稠为热,白而黏稠更是热。痰色黄而稀,易咯出,即不能判断为热,亦只不过说明其在体内停蓄的时间稍长而已,而白而胶黏的痰,却是津液因为燥火熏灼煎熬成痰,还没有来得及在体内停留,即变为胶黏,因此属热属燥。当然,这只是就痰论痰,并不是说不要四诊合参。  四、关于燥邪  前面已经说过秋燥,由于诸多原因,使燥邪致病更为多见,除了风挟温热而燥生,风寒化火化燥这些之外,还有诸如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吸烟、居处高楼这些致燥的现代因素。我在这里想说,燥要分别内燥与外燥。外燥有二,一是指秋令感受的燥邪时邪,二是指风寒、风温化燥的病理变化。时邪初起,病在表卫,故虽见干咳无痰,口干咽干燥象,但仍须透达外邪。寒温化燥,清其热则燥气自平,略加些养阴生津之品就可以了。这些都属于外燥。内燥则不同,属于杂病的内燥由五脏精血津液枯涸所致,虽然燥象相近,但其程度却严重得多。知此,喻氏所论乃是阴虚肺燥,而清燥救肺汤为什么要选人参而不是沙参的道理也就出来了。此方之适应证,也应当不是“温燥伤肺”,更不当在什么“轻宣肺燥”之列,而是杂病内燥之方。25年前我在西苑医院侍诊于方药中老师时,北京某厂有一老工人患肺癌来就诊,其证干咳,喉有黏痰,但胶黏不出,气逆喘促,方老即处以清燥救肺汤用人参的方,加浙贝、虫草粉,效果不错。此病例我曾留心随访过数年,所以印象颇深。  五、关于喉痒  外感咳嗽常见喉痒的症状。痒属风,故风咳,风寒咳、风热咳初起,外邪袭肺,都可见喉痒,祛风药如荆芥、防风、薄荷、牛蒡子、蝉退都可以止喉痒。风寒化热,因热而动风之喉痒,清其热,则火平风息喉痒可止。燥邪伤肺,燥甚则干,气道失润,则取甘凉濡润。湿痰咳嗽,气道受阻,肺气上逆,则降其气,化其痰,气道通达,痒才能止,前者如射干、苏子,后者如橘红、半夏,有时我也用僵蚕、蜂房。  六、关于体质  叶天士说:“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见《临证指南.呕吐门》蔡妪案)。故我此文虽然是说外感咳嗽,但患者的体质不可不究。就临床而言,体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不同病邪的易感性和既病之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大抵体丰肉柔,阳虚之体,本来就多湿多痰,而且腠理空疏,故较易为风寒之邪伤;而形瘦色苍,阴虚之体,本来就多燥多热者,则易感受风热之邪。是以风热、燥热咳嗽,在阴虚体质者,常须照顾到阴分,叶天士处方中常选用玉竹、沙参、花粉、麦冬、蔗浆等一、二味,就是这个道理。风寒咳嗽,在阳虚体质者,直须扶其阳。郑钦安说阳虚者,定见困倦懒言,四肢无力,人与脉息无神,唇舌青或淡白,而喜热饮热食,身无发热,吐白泡沫痰,尤喜食辣椒、姜等热物。扶其阳则咳嗽自止,不可见痰化痰,见咳止咳。我曾治过这样一些病人,咳连数月,吹点冷风,沾点冷食就咳,追溯其治疗经过,大都如郑氏所云,所用无非市俗之杏仁、贝母、紫苑、冬花、半夏、南星、芥子、百合、桑白皮、化橘红、苏子、枇杷叶,一味杂投,治成“坏病”了。改从体质论治,根本不管咳嗽,温其阳,散其寒,咳嗽即愈。这也就是前面说过的“病为标,人为本”了。

  金沸散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金沸草为旋复花梗,近代用其花。故该方由旋复花、麻黄、前胡各三两,荆芥四两,甘草、姜半夏、赤芍、白芍各一两组成。用法:为粗末,每服3钱,加生姜三片,枣一个,水煎,不拘时服。主治:外感风寒,咳嗽喘满,痰延不利。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散”。江尔逊江老用此方临床治咳嗽,无论新久,无论外感内伤,无论表里寒热虚实,常常变散剂为汤剂,以之加减化裁。我行医11年,习用之,效果不错,特整理如下:1. 喉痒咳嗽不爽,似燥咳而实非者,加桔梗2. 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3. 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4. 痰多而清稀,合二陈汤5. 痰黄而挟热,加黄芩,或者合泻白散6. 兼喘合三拗汤7. 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8. 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9. 脾胃虚弱,合五味异功散或六君10. 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按】:何以治咳嗽,无论新久,无论外感内伤,无论表里寒热虚实,均以之加减化裁?盖咳嗽无非为肺、脾(胃)、肾三系统之病。谚云::“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其肃肺降胃、豁痰蠲饮之力颇宏;其味辛,辛者散而横行,宣散肺气于皮毛。其味咸,入肾纳气以下行归根。如此一宣一降一下,一药之功,而三脏戴泽,三焦通利。且方中寓“芍药甘草汤”,酸甘合化,滋养肺津,收敛肺气。是故,旋复花、芍药、甘草三味,为此方之骨架。诸药皆可加减,唯此三药不轻易易之。【注】1:旋复花入煎,味劣难咽,甚有呕吐者。除了煎法上包煎外,服法上也要注意。一是服药时机可选择在半饥半饱时服药;二是活用生姜,如在半饥半饱时服药时仍呕吐者,可先咀嚼生姜一小片,徐徐咽汁,隔一会儿再服药。也可将姜汁少许,兑入药汁中。以之制作糖浆服用,也可。【注】2:各药剂量,并非必按原方比例。以症定药味,以症和体质定药量。【注】3:在善后方面,或金水相生从肾以七味都气丸,或补土生金以香砂六君收功。【附注】*《类证活人书》中,无麻黄,有细辛。古医书上有两个金沸草散。一见于《南阳活人书》,由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一见于《和剂局方》,方中无茯苓、细辛,而添麻黄、白芍。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旋复花汤,又在《和剂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础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本方与止嗽散都是治疗风邪犯肺的常用方。止嗽散以紫菀、白前、百部、桔梗等利肺止咳药为多,而解表祛邪之力不足,故主治外邪将尽,肺气不利的咳嗽,本方则以旋覆花、半夏、前胡与麻黄、荆芥穗等相配,则解表化痰之功略胜,故主治风邪犯肺初起,而咳嗽痰多者

  治咳用干姜五味子说,肺,阴经也,而所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者,实阳为之运也。若内外之寒邪相合,阻遏阳气,阳气之郁于内者欲发越而不发越,则咳病生焉。干姜乃辛温横散之品,所以横散内郁之阳气而解散相合之寒邪者也。然肺之阳气固贵有以发越于外,而尤贵者有以退藏于密。盖非发越无以为退藏之用,非退藏无以为发越之根。干姜虽能解散寒邪,而辛温太过设无物以监制之,则肺为娇脏,畏热畏寒,而寒去热留,反耗阴精,变为喘促等症,未可知也。仲景以五味子配之,五味虽酸涩甘苦咸毕具,而酸涩为多。本草言其入肾而有纳气之功,肾者肺之子,正肺气退藏之所也。用之一以制干姜之辛热,一以保肺家之精液,一以使肺气下归于肾,而藏子宫,得金水相生之妙。观仲景于伤寒证中,凡兼咳嗽者,即小青龙、小柴胡等汤,必加五味、干姜,可知五味、干姜乃治咳之圣药。用五味子所以保肺之体,用干姜所以达肺之用,诚有缺一不可者。细考《金匮》治咳五方,止有一方不用干姜,而所不用之故,全在冲气之逆与不通,进退其间,原不在咳满禁忌之例。至于五味,则断未有不用者。今人不知五味与干姜并用之妙,又不解其与表散药并用则有敛而不敛之权,执定表邪禁用之说,置而不用,无怪乎治咳者之百无一效也。

  李洁生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举要李洁生老先生,幼承庭训,学识渊博,积六十余载诊疗经验,精研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小儿咳嗽的诊治见解独到,疗效卓著。笔者有幸侍师数年,揣其遣方用药,获益匪浅。兹撷李师辨治小儿咳嗽之经验,整理如下,谨供同道参考。  1 欲明因机须重声舌之辨  咳嗽一证,小儿颇多常见。临床若辨治不当,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变生他疾。由于小儿有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病情反应与成人有别,况乳婴儿不会言语,年龄偏大的小儿也往往不能明言病情,就诊时多啼哭动乱,常致脉证信息不属,其辨治之难,不言而喻。小儿脏腑柔弱,反应灵敏,病证每能形诸于外。在该病的辨证中,李师尤重咳声舌象,闻咳声之轻重,窥脏腑之虚实,舌象最能反映病性之寒热,据舌以甄别寒热,则爽而不谬。如风寒咳嗽,咳声清扬而流涕,气急不平,舌淡苔多薄白;风热咳嗽,咳声多频剧而息粗,舌红或舌边尖红苔薄黄;痰热咳嗽,咳声清脆,咳呛连作,舌红苔黄或黄腻;风寒挟痰湿而咳,必声重兼有痰鸣,舌苔多水滑而润;若外寒内热,俗称寒包火,则以咳声重浊,沉闷不畅,舌苔多水黄而腻为特点;肺燥咳嗽,多咳声响亮,干咳无痰,舌干苔白而欠润;痰湿咳嗽,多声重而浊,其音不扬,舌淡苔白腻;久咳不瘥,咳而汗出,声音低微,舌淡嫩,属肺虚不固;若咳而无力,舌苔浊厚或附有不化乳食,为脾虚食积。总之,大凡咳声重浊响亮,多属肺实邪盛;咳声低沉无力,属肺虚邪少。尚有素体不足之小儿,触感而咳,咳声或重或轻,或浊或扬,舌象变化不一,所见各有不同,临证当详察内外,明辨虚实,治疗上才能主次有序,经渭分明。  2 外感咳嗽治当祛邪为先  咳嗽病因虽多,但其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之后才能发生。肺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上连气道喉咙,与大气相通,主气司呼吸,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只有宣肃协调,才能保证肺气的出入通畅,呼吸均匀,反之,肺气失宣或肺失肃降,皆能引发咳嗽。小儿形气未充,体禀“稚阴稚阳”,卫外藩篱稀疏,加之寒温不知自调,易为六淫邪气侵袭,致肺气郁闭不宣,肃降之令不行而咳嗽。小儿脏腑娇嫩,如草木之方萌,对药物的反应,远较成人敏感,病情转变迅速,在病理上有易虚易实的特点,故临证选药颇为不易。如《温病条辨?解儿难》谓:“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  李师针对肺为娇脏,易受邪侵和肺失宣肃,痰升气逆之特点,认为治疗小儿外感咳嗽,当以宣肃肺气,透达祛邪为先,立方遣药注重“轻灵”二字,力求因势利导,驱邪安正。小儿生机旺盛,易趋康复,若施方恰当,药中病所,常随拨随应,一药可愈。  如风寒咳嗽,痰白质稀,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脉浮紧。李师以疏风散寒,轻宣肺卫之华盖散化裁。药用:炙麻黄、杏仁、炙桑皮、橘红、紫苏子、桔梗、紫菀、款冬花、前胡等;若兼痰湿,见咳嗽痰多,胸闷脘痞,加苍术、半夏。  咳痰不爽,痰黄质粘,咽喉红赤,脉浮数,为风热犯肺,治宜辛凉疏散透表。药用:桑叶、杏仁、桑白皮、炙枇杷叶、百部、薄荷、连翘、牛蒡子、象贝母、芦根等。外寒内热,治宜散寒宣肺,药以辛温为主,辅以苦凉清解。三拗汤加连翘、炒山栀甚为合拍。如内热甚,不妨少佐黄芩、知母之类,寓清于辛散之中,使其温而不热,清而不寒。  凡干咳少痰,痰或稀或粘,口干鼻燥,身有微热,或头身隐痛,此属肺燥而咳。燥有温凉,其治有温润、凉润之异。温燥药有:沙参、栀子皮、鲜梨皮、香豉、杏仁、川贝母、瓜蒌皮等;凉燥药有:杏苏散加减。  若小儿触风而咳,嗽痰稀薄,无寒热之证可查,俗称伤风咳嗽,李师习用止嗽散化裁。轻宣透过,舒展气机。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医学心悟》)。诚为治疗小儿咳嗽之佳剂。临证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总之,治疗小儿外感咳嗽,既不可专事辛散,也不宜滥施苦寒,以免寒凉郁遏,小儿为纯阳之体,阳气受伐,生机顿挫,临床上常见过用寒凉之药,每每邪郁不解,中阳损伤,气机郁滞,反致患儿病趋慢性,缠绵难愈。但寒凉之药并非避而远之,若患儿体壮邪实,火盛咳急,此又非苦寒之品不能折其邪势。故临证时,必须详察病机,明辨虚实寒热,药如葶苈子、生石膏、黄连、生大黄之属,亦当审证择入。  3 久咳补敛勿忘制痰消食  小儿外感咳嗽,久医不瘥,正气伤损无疑,常致咳嗽屡作,且易反复感邪。李师认为,此虽与肺气虚而无主及阴伤失润有关,但与中州虚馁不无关联,脾为肺之母,久咳肺虚,子盗母气,脾必受累。一般施以补脾益肺,养阴固卫之剂,初服尚有小效,继服则嗽痰不减,咳反不止。缘因小儿饮食之冷热不能自调,况生理上有“脾常不足”之特点,易为乳食所伤,常致中焦及肠腑痰食停积,腑气通降受阻,必气逆挟痰食上冲,肺气肃降无力。此时若能变纯补为补消并用之法,寓化痰消食之药于相应补益方中,每收相辅相成之功。  如见久咳无力,痰稀色白,咳甚则呕逆不化乳食,气味酸秽,面色萎黄,懒言气短,脉细弱。此脾肺气虚,痰食停滞。法宜培土生金,化痰消食。治宜六君子汤加白芥子、扁豆、鸡内金;兼自汗畏风,易感冒,加玉屏风散;若脾阳虚者,理中汤合二陈汤加神曲、麦芽。  咳久阴伤,肺津不布,每见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喉痒音嘶,手足心热,颧红艳唇,脉细数。药用: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生地、玉竹、川贝母、木蝴蝶、炙杷叶等。兼精神萎靡,神倦易疲,与生脉散合用,方中人参易西洋参。  尚有久咳之小儿,虽外无客邪,内无痰食积滞,但见咳而不已,终日不宁,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李师认为,此必肺气大伤,欲肃无能。治宜扶正补虚的同时,当审证择入敛降之品。药用:五味子、罂粟壳、乌梅、生磁石、生牡蛎等。  此外,清淡饮食,限量摄入,保暖避寒,此虽曰小事,但与病瘥颇有裨益。
  近人龚士澄先生曾撰文盛赞龙牡治咳之效,读后非特有所感悟,且用之辄效,今且简要而绍介之.龙骨揆其功用,不外平肝潜阳,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三者,惟神农本经和名医别录言其亦治"咳逆,喘息".陈修园谓:"龙骨若与牡蛎同用,为治痰之神品".张锡纯谓:"其性又善利痰,治肺中痰饮咳嗽,咳逆上气".是陈张二氏均是禀<本经>,<别录>治咳逆喘息之义而阐发运用于临床耳.牡蛎功用大致有二:一为潜阳固涩,二为软坚散结,而本草纲目言其化痰软坚,<本草备要>谓其"咸以软坚化痰,...止嗽敛汗".是牡蛎亦能化痰止嗽.综上,龚老认为二者合用,具有独特之镇咳化痰作用.起初只用于夜间及黎明时之咳嗽,认为平卧则痰涎易于上泛,咳嗽遂作,用生龙牡各15~20克于应服方内,结果不仅奇效,并睡眠亦自美焉.又用于内伤咳嗽,虚火炎上,咯痰代血,颧红面热,胶痰着于喉间,口干心烦,以生龙牡各20克加于所服方中,疗效亦如人意.更有一些外感咳嗽,表里寒热不清.睡眠饮食尚可,惟连连咳嗽,久久不愈.服常方总不见效,我们又欲用龙牡,然恐收住表邪,肺气益不得宣而咳甚,尝欲投又止,后思伤寒论柴胡加龙牡汤证,乃少阳之邪未解,热邪内陷热盛伤气之病机.复思徐灵胎有"龙骨敛正气不敛邪气"一说,乃试用于外感咳嗽之难愈者,具体方法是:止嗽散随证化裁,再加龙牡,居然心想事成,有效无损.余读此文不久,恰遇一病者,女性,年50余.患咳嗽吐痰,夜甚,痰色白,粘稠不利,舌淡脉弱,已多日不愈,遂用止嗽散加龙牡法,方用桔梗10,前胡10,荆芥6,炙紫菀,冬花各10,陈皮9,百部10,杏仁10,生龙牡各20,二付咳止,因白痰尚多,减杏仁,冬花加三子三服而安。

  马悦凌 : 小儿咳嗽的食疗与按摩咳嗽对西医来讲仅仅是一个症状,许多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肺炎、咽喉炎等均可能会有咳嗽现象,治疗上主要是消炎、止咳。中医认为咳嗽虽然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但自古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指出咳嗽不仅为肺脏疾病的表现,其他脏腑有病累及肺时,也可发生咳嗽。咳嗽发生的原因,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多因风、寒、热、燥等外邪侵袭所致,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常常并发感冒;内伤咳嗽则有脾虚、肺虚、肾虚之别。其特征是病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小儿咳嗽与大人咳嗽一样,同样分外感与内伤咳嗽,但孩子的咳嗽比大人反应重,多数会咳嗽不止,父母看到孩子咳个不停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所以只要孩子有点咳嗽就想到去找医生,吃药、打针、挂水,用药的结果是孩子的胃口伤了,没了食欲,食欲不好,营养跟不上,孩子的抵抗力就差,抵抗力一差,孩子更容易感冒、咳嗽,所以这类孩子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孩子往往长的瘦小、面色瘘黄,有的孩子还会引发哮喘。所以当孩子有咳嗽的症状时,父母要先稳定心情观察咳嗽的性质,有无并发症以及全身症状,再决定是否立刻就医。一、要赶紧就医的咳嗽1、孩子突然咳得很严重,并有呼吸困难时,可能有异物堵住了气管,容易误吞的东西有花生、铅笔套、药丸、钮扣、硬币、糖果等,如果能够立刻发现,采取急救措施取出来还好,如果一直没有发现有异物卡在气道就十分危险了。2、发高烧、咳嗽、喘鸣伴呼吸困难时,需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3、婴儿很容易患毛细支气管炎,这是肺炎的一种,这时孩子脸色不好,常会发紫,或有呼吸增快、抬肩呼吸,加上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也应及时送医院救治。二、长可以先观察,不急于送医院的咳嗽1、虽有咳嗽、发烧,但是精神好,大多是感冒或扁桃体炎。2、感冒、发烧和咳嗽后又一直咳嗽。3、咳嗽、痰多,但不发热,精神好。4、只发生在清晨的咳嗽。5、紧张时或运动后会轻微咳嗽。以上5种咳嗽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可以先通过食疗的方法缓解症状,治疗咳嗽。因为咳嗽有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之分,而外感咳嗽又分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不同类型的咳嗽在用药上是完全不同的,那么食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区分起来比较复杂,在这教给家长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的,就如同冬天下的雪一样,说明孩子寒重,咳嗽的痰也较稀、白粘,并兼有鼻塞流涕,这时应吃一些温热、化痰止咳的食品。如果孩子的舌苔是黄、红,说明孩子内热较大,咳嗽的痰是黄稠,不易咳,并有咽痛,这时应吃一些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内伤咳嗽多为久咳、反复发作的咳嗽,这时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吃一些调理脾胃、补肾、补肺气的食物,具体的方法如下:风寒咳嗽1、生姜+红糖+大蒜:孩子患风寒感冒时,喝温热的生姜红糖水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如果孩子同时还伴有咳嗽,可以在生姜红糖水里再加2-3瓣的大蒜头,一起煮,要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孩子才肯喝。2、蒸大蒜水:取大蒜2-3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在碗上加上盖子,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已不烫了,还较温时喂给孩子喝,大蒜可以不吃,般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如果是5-6岁的孩子,大蒜头可放4-5瓣,成人可用7-8瓣,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孩子也愿意喝。3、烤橘子: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的翻动,烤到橘皮发黑,并从橘子里冒出热气就烤好了,放一会,不要太烫了,剥去烤黑的橘子皮,让孩子吃里面温热的橘子瓣,如果是大橘子,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如果是小的贡橘,孩子一次可以吃一只。最好配合着大蒜水一起吃,一天2-3次。橘子性温,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尤以橘子果皮的外层红色部分作用更强,又叫橘红,风寒咳嗽并且痰较多时,是白色的稀粘痰,吃了烤橘子后,痰液的量会明显减少,镇咳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孩子都愿意吃。4、麻油姜末炒鸡蛋:将一小勺麻油放入炒锅内,油热后放入姜末,稍在油中过一下,随即倒入1个鸡蛋炒匀,在孩子临睡前趁热吃下,不要烫着孩子,孩子风寒咳嗽及体虚咳嗽时,每晚给孩子吃一次,坚持吃上几天,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5、梨+花椒+冰糖:梨一个,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20粒花椒,2粒冰糖,把梨上部拼对好,放入碗里,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二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对治疗风寒咳嗽效果非常明显,但有的孩子不愿吃花椒的味道,家长可以自己选择。以上是治疗风寒咳嗽的食疗方,家长在运用这些方法治病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寒凉的食物孩子不能吃:绿豆、螃蟹、蚌肉、田螺、螺蛳、蜗牛、杮子、杮饼、柚子、香蕉、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苦瓜、荸荠、慈菇、海带、紫菜、生萝卜、茄子、芦蒿、藕、冬瓜、丝瓜、地瓜等,这些寒凉的食物在孩子受凉感冒、咳嗽的时间,尽量避免吃。风热咳嗽1、梨+冰糖+川贝:梨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的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上部拼对好,也可用牙签插紧,放入碗中,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2次给孩子吃,此方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治疗风热咳嗽的食疗方,有的家长孩子一咳嗽就做给孩子吃,有时挺管用的,有时孩子却越吃咳嗽越重,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不是什么咳嗽都可以用此方法的,必须是风热咳嗽,孩子的舌苔是红的或黄的,痰是粘稠发黄的,孩子的内热重,咳嗽还伴有咽痛,胸痛时,可用此方,效果较好。还有各种的消炎药及多数的止咳药都对风热咳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在多种原因引起的咳嗽中风热咳嗽是最容易治愈的。而现在的孩子普遍贪凉,热了有空调,一年四季都在吃寒凉的水果,一年四季都在吃冷饮喝饮料,所以现在风热咳嗽的孩子明显减少。家长在选择食疗方时应注意看孩子的舌苔,如果风寒咳嗽,舌苔是白的,而川贝苦、寒,吃了此方,是寒症以寒凉药治,尤如雪上加霜,适得其反。2、煮萝卜水:白萝卜洗净,切4-5薄片,放入小锅内,再加大半碗水,放火上烧开后,再改小火煮5分钟,关火,等水不烫了,温的给孩子喝,对风热咳嗽、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效果是不错的,特别是2岁以内的宝宝,就单煮白萝卜水给孩子喝,就能起到顺气、化痰、止咳、消食、健胃、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一日喝2-3次。3、还可以给孩子吃下列食物①、杮子:性寒,能清热、袪痰、止咳,但孩子一次只能吃一只杮子,因杮子性大寒,吃多了孩子会肚子不舒服。②、西瓜:性寒,夏天孩子有风热咳嗽,可多给孩子吃西瓜,西瓜能治一切热症。③、枇杷:性凉,能润肺化痰、止咳,适宜热咳吐黄脓痰的孩子吃。④、荸荠:性寒,家长可以了2-3只荸荠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锅中,加一碗水,在火上烧5分钟即可。给孩子喝荸荠水,能化痰、清热,对热性咳嗽吐脓痰者效果好。⑤、还可以给孩子用冬瓜煨汤、炒丝瓜、炒藕片、炒苦瓜,同样可起到消内热、袪火、止咳的作用。孩子风热咳嗽时,辛辣、容易上火的食物不要吃,如羊肉、狗肉、乌骨鸡、蚕蛹、鱼、虾、枣、桂园肉、荔枝、核桃仁、樱桃、辣椒,应禁止食用。内伤咳嗽就是指那些长期的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或是因感冒发烧引起的,感冒、发烧症状已消失、咳嗽就是一直不好,各种消炎药、止咳药都用了,仍止不住,虽然咳嗽的程度有所减轻,但孩子仍会常常咳嗽,这时家长可以运用食疗的方法帮助孩子恢复。反复咳嗽的孩子,使用的消炎药和止咳药多,这类孩子的胃口较差、没有食欲。舌苔也几乎都是白苔,所以家长先要调理好孩子的脾胃,配合补肾、补肺、补血的食物,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具体的做法如下:1、前面介绍的治疗风寒咳嗽的食疗方,都适合内伤咳嗽的孩子食用,而风热咳嗽的食疗方对久咳不愈的孩子应避免食用。2、煮山药粥:取山药一段,去皮,节成小块,放入食品粉碎机内,再加半碗水,将山药加工成稀糊状,倒入小锅内,放火上烧,一边烧一边搅,以防糊锅底,当山药烧开了,冒泡了,关火。最好是在孩子空腹吃,喂给孩子吃,做好的一碗山药粥可以分2-3次喂孩子食用。山药健胃、补肺气、益肾精,滋养强壮,适合脾胃气虚,肺肾不足所致的虚劳咳喘。但山药内所含的淀粉酶,又称消化素,能分解成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所以有滋补之效,这种淀粉酶怕高热,在持久的高热中久煎,功效可以丧失。因此,在煎煮时,不可过久。运用此方法加工的山药粥最适合婴幼儿食用,不但能止咳治哮喘,还对小儿的厌食、虚汗多、流口水、气虚胆小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3、红枣+白果:此方适合2岁以上的孩子食用。取红枣3粒、白果3粒去壳,放入小锅中,加上大半碗水,放火上烧,中火烧10分钟即可。让孩子吃红枣、白果,并喝水,每天一次,最好是每晚睡前给孩子吃。红枣性温,益气补气,健脾和胃,白果性平敛肺气,定咳喘,并有固肾的作用,所以对一些久咳不愈,反复感冒、发烧、咳嗽的孩子家长每晚给孩子吃红枣白果汤效果是很明显的。还可以同时治疗遗尿症,但红枣和白果的量一定要掌握好,只限于3粒,量多了孩子容易上火、气滞。4、核桃+芝麻+红枣+蜂蜜或黄酒:核桃仁半斤,黑芝麻2两,红枣半斤,核桃仁和黑芝麻可以放入粉碎机里碾碎,红枣去核切碎,将这三样放入大碗中搅均匀,再放入一饭勺的蜂蜜(夏天用蜂蜜,冬天用黄酒),3饭勺的水,因蜂蜜比较难搅均匀,所以先将蜂蜜和水在炉火上加热,蜂蜜化开了,趁热倒入碾碎的核桃仁、黑芝麻、红枣中,用筷子搅拌均匀,在大碗上要加上盖子,再放入大锅里去蒸,大火烧开后改小火40分钟即可。每天早晚给孩子吃一勺。核桃仁性温,有补气益清、润肠补肾、敛肺定喘、止咳化痰的功效,芝麻性平,有补血、明目、祛风、润肠、生津、补肝肾的功效,大枣性温,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补血的功效。这三样常用的补品合起来可以起到补血、补肾,调理脾胃、润肠的作用,再加上蜂蜜的补虚、润燥的作用,可以使此方补而不燥,冬季用黄酒可加强补肾、养血的功效。此方不但能治小儿久咳、支气管炎、哮喘,而且对小儿的便秘也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此方小儿可以长年食用,对增强孩子的体质效果很好,那些热衷于给孩子吃补品的家长不妨动手自己做。小儿咳嗽的按摩小儿咳嗽的按摩主要是家长经常帮孩子轻轻拍背,一些风热咳嗽并伴有扁桃体炎的患儿,家长再配合脚部的按摩,效果就会更好。1、拍背。婴幼儿不会吐痰,即使痰液已咳出也只会吞咽,反而将痰液吞下胃内。当剧烈咳嗽引起呕吐时,常可看到呕吐物中混有大量痰液,如果痰液过于粘稠也不易咳出,尤其是一些体弱儿或重病患儿,因身体虚弱,咳嗽无力,不能把痰咳出,家长在孩子咳嗽时,抱起患儿,用空掌轻轻拍孩子的背部,上、下、左、右都拍到。如果拍到某一部位时孩子就咳嗽,说明孩子的痰液就积在此处,应重点拍,多数在孩子肩胛下的部位,也就是肺底部容易积痰,只要有痰的刺激,孩子就会咳嗽,一旦痰液排出,咳嗽就能暂时缓解。所以拍背能起到宽胸理气,促进痰液排出的作用。家长一定要经常地轻拍孩子的背部,帮助孩子咳痰,一天内最好是在孩子刚睡醒时,还有是在孩子将要睡觉时拍孩子的背,使孩子的痰咳出,利于睡眠。2、对于风热咳嗽,并同时伴有咽痛、扁桃体发炎的孩子可以运用脚底按摩的方法,同样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具体的做法是:①、先搓孩子的脚心,一只脚搓30下,上下来回搓。②、每个脚趾都上下按摩20-40下。③、重点按摩双脚背面(不是脚底,大拇趾根部两侧的部位,这个部位就是扁桃腺的反射区,只要扁桃体发炎时,这个部位就会很疼,所以家长很容易找到,左、右大脚趾都要按摩,一只脚趾按摩5分钟,二个大脚趾共按摩10分钟。)重点按摩扁桃腺反射区后,孩子咽喉肿痛的现象会明显减轻,按摩后要及时给孩子多喝温开水,也可以喝放了一点盐的淡淡的盐开水,一天坚持给孩子按摩二次,再配合食疗,您孩子的病会很快痊愈的。以上所介绍的食疗方,大人也可食用,只是食物的量要稍多一些。

   外寒内饮辩证要点冬季遇冷后,咳喘不能平卧,吐白色泡沫痰,苔白,脉玄紧。小青龙汤原方用量除细辛6克外其余都是10克。口干脉唢数加石膏。评辩证要点还需要更加详细些,这点可以参照刘渡舟教授的论述。辩水色,痰,咳喘,舌,脉,兼证,由于我时间很紧不详细论述。毕竟此方较峻猛,谨慎行之更妥当。此方的加减很重要,朱老提供较少,如果嫌其峻猛,可仿照张锡纯的用法,或加杏仁,石膏,人参,或者去麻黄等等论之很详细,很值得借鉴。本人比较欣赏张锡纯。地龙是一味很好的平喘药,有制约麻桂的作用。痰多常常要加茯苓,这一点胡希恕很强调。原因在其书中,很值得一读。或者加茯苓杏仁甘草汤。痰饮再重可以用椒目,利水较好,再顽固性的甚至可以用甘遂。虚人加人参,但是人参服用又有讲究,直接加入煎剂剂量大反而加重喘,这是陈修圆的用法。看陈修圆的书真的很爽,就看他怎么骂那些低俗的中医。可以用少量散粉冲服。下虚之人用之就更慎了,加补肾之品,淫羊藿,枸杞等,附子有很好的作用,与半夏相反相激。加熟地等就有阳和汤之意,阳和汤有人认为更好,其实需要辩方证用之,如果肾虚明显,腰痛,阳痿,小便多等时用之更好。下实,便秘等,可以先加赭石,张锡纯通便法,还有加桃仁,当归法,有淤更好,满实时先用大黄通之,便通就停。当然还有其他加减,但是以上我认为是相对成熟的加减。此方化寒饮,仲景还有厚朴麻黄,射干麻黄,苓甘五味法,都是很精妙的方,一定要分析比较用之。千万不要局限于小青龙,那样疗效就会降低。用此方喘稍微平了之后,一般是用苓桂善后,坚持服用。或者进入冬季之前就服用。张锡纯又有一方专用于此,大家自己去找。所以一定要看张锡纯的书。好了由于时间关系就讨论到这里。今天谈的大都是自己的观点,没有体现朱老的,以后会有很多朱老的精妙的东西出来的。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伤寒论》一书中对不同原因所致的咳喘(包括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笔者现略陈己见,浅析如下。 1. 汗法 1.1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若太阳、阳明合病,病情偏重于表(如论中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237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其喘仍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故宜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 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伤寒论》中桂枝汤为调和营卫、解肌祛风而设,凡见发热、恶风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者,均可使用本方。若桂枝汤证兼有喘者,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之。论中19条“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两条同为外感伤寒表虚证兼喘,只是19条素有咳喘,又感风寒,为新感引动宿疾;43条则为外感伤寒表虚证误下,肺气上逆。两者发病原因虽有不同,但证候病机相同,故治法相同,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宣降肺气、下气消痰。 1.3 外解风寒,内化水饮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以上两条,均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之证。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外寒内饮,相互搏击,壅塞于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故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外感咳嗽如果病邪还在表必须解表。外感咳嗽常常并发于感冒之后,如表证仍在,治疗之法,当主以解表。陈瑞春教授云“治咳不治表,非其治也。”岳美中教授更是直言“治伤风咳嗽惟一之法就是宣达”。古人云:“咳无止法。”不可以见咳就一味止咳,全是百部、前胡、枇杷叶、紫苑等等罗列。观仲景治咳有麻黄汤、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等,并未予一味止咳之药,而是解表,表解肺气自然通畅,咳嗽自愈。更不可以用收敛止咳之药,用之邪气不得排出,虽能暂时止咳,但表邪趁机深入,必会再发,咳嗽必然加重。古人用五味子治咳嗽,必伍用干姜、细辛、半夏等,才可以制约它的收敛之性。亦不可以随便施用甘寒滋腻之二冬、二母、二地等,会影响表邪的宣发,又能助生痰液,病必不除。笔者认为川贝、冬花都应当慎用,亦是属于润肺之品,又有些收敛之性。治疗当选能解表之方,可用仲景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方等,当需辨方证而用之。笔者甚欣赏四川名医江尔逊治外感咳嗽之言“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验之临床,疗效显著。

  外感咳嗽如邪入少阳,必须和解。外感咳嗽伴随感冒,而感冒往往容易传变,最常见的是传入少阳。《伤寒论》37条云“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临床常见典型的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必效。如表证明显,可加防风、前胡、苏叶、荆芥轻宣肺气,如里饮明显可以用仲景加减法,去人参、甘草加干姜、五味子。另有不典型者,往往是感冒几天之后,出现37条所言,只见“脉浮细而嗜卧者”,同时有些“默默不欲饮食”或“胸胁苦满”,此时也可以放心用之。许叔微称赞“小柴胡治咳值千金。”唐宗海亦云“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兹有一方,可漫治肺胃,莫如小柴胡汤。”验之临床,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咳嗽常常可取“一剂知,二剂解”的功效

 喉源性咳嗽,病位在喉,必须治喉。对于喉源性咳嗽,首先使用这一病名的是干祖望老先生,言其与一般的外感咳嗽不同,此病位是在咽喉部,表现为咽喉干燥、痒,痒则咳,咳则呛。愈咳喉愈干、愈痒,喉痒又加重咳嗽。把这种咳嗽按一般咳嗽来治疗,有时候有效,可大多数治疗效果不理想。这种病人往往有慢性咽炎病史,发病就见咽喉不适,往往又无其他不适,治疗可以用喉科常用的六味汤加减,六味汤由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草、僵蚕、薄荷组成。我校老中医王行宽教授曾经拟用一疏风清咽汤,有薄荷、牛蒡子、桔梗、生甘草、僵蚕、蝉衣、杏仁、紫花地丁治疗这种咳嗽,用之临床确实有效。余国俊先生亦倡治疗喉源性咳嗽急性期先用六味汤加味打头阵,待扫荡浮邪之后,再缓用养阴清肺汤缓图之。临床可资参考。
  《内经》有云“形寒饮冷则伤肺”。外感咳嗽大多是由感受寒邪所致,诚如焦树德教授云“临床上外感咳嗽比内伤多见,外感咳嗽中又以风寒咳嗽最多见。”临床医生常以白痰为寒,黄痰为热定论。笔者认为,其实不然,如痰黄易出,质稀,则也是寒证。白痰如果较稠,难以咯出则也是热证。当需四诊合参,不可盖棺定论。临床医生碰到咳黄痰病人时往往不细察其证,轻率使用黄芩、桑白皮、南星、栝楼之类治疗。而市售止咳糖浆之类多是滋润寒凉之品,于寒证不符。用之,即使能够止一时之咳,但凉遏滋润致寒留不散,必然导致久咳不已。同时临床经过大量西药抗生素消炎处理的病人,往往出现咳嗽、吐大量白色泡沫痰等症状,此时可以用小青龙汤,有热象,可以加石膏。

  外感咳嗽实证是其常,虚则是其变。临床上有些年老体弱病人得外感咳嗽常出现上实下虚之证,上见痰多,胸闷,咳嗽;下有肢冷,便溏,浮肿等。张景岳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平时肾气不足,一得外感咳嗽,此时如果不扶正,病也常常不解。孙思邈立苏子降气汤一法治喘,移治这种咳嗽效果也很理想。笔者认为,此方可看作是半夏厚朴汤去茯苓加当归、肉桂、前胡,因此临床常见这种病人有咽喉不利的症状。现代著名中医张琪教授用小青龙汤治疗老年病人外感咳嗽常常加仙灵脾、枸杞、肉丛蓉等。上海颜德馨老中医云“小青龙汤为宣散之剂,温阳之力尚嫌不足……惟有加入附子一味,温扶阳气,使邪正对峙之局改观。”临床可供参考。
  临床上外感咳嗽病人常常夹有痰饮,甚至干咳也常常是由于痰饮所致。医家往往认定干咳就是肺燥,不予化痰。干咳常常见于小孩、年轻人,始终无痰,或者痰深难出,咽喉干痒,甚至还见到口干,此种咳嗽医家大多按照润肺之法治之,临床往往效失参办。不效者,细审其病,往往见舌苔白腻,脉滑,口干不欲饮水,更明显者可以见到便溏等。这种咳嗽是由于痰饮内阻,津不上承而致口干咽燥。一些外感咳嗽的内因还是痰饮,观仲景将咳嗽痰饮列为一篇就可知。著名老中医赵锡武亦强调“始终重视治痰”。治疗也当尊仲景治疗痰饮之法以温药合之,可用六安煎、金沸草散随症加减。常常也加当归、鲜梨、桔梗、枳壳、白芥子、紫苑、枇杷叶等。《经方传灯》亦记载一病例用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杏仁汤治愈。

  外感咳嗽病人有些兼夹气滞者,未予理气,常久治不愈。仲景有“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佳”言气滞者需理气,此种病人常常有胸腹胀满。《素问?咳论》有“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四逆散主之”这种四逆散证咳嗽的病人常常是肝肺同病,肝肺同主气机,肝气不行,肺气不顺。这种病人往往素有肝气郁结,表现有胁胀、情绪变化则咳嗽加重,治疗可用四逆散加桔梗、前胡、荆芥等宣肺解表。妇女素有肝气郁结得外感然后咳嗽,久久不愈,月经时加重,并有月经的变化,可以用逍遥散加减,必用生姜,薄荷,取其解表,不可过用辛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止嗽散加减治疗外感咳嗽90例1200字
第一章 肺系疾病
咳嗽停不下来,中医教你一招治咳!
落入凡间的音符--绍奇谈医--外感咳嗽的辨证与治疗
不可不知的七大养肺名方!
一个统治喉科72症的基本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