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韵蚕桑
userphoto

2019.02.07

关注

蚕桑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

《豳风·七月》中“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春风和煦,艳阳高照,黄莺鸣唱,少女采桑的图画。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发达,蚕业已成为劳动和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采桑女在当时已成为典型农家女的代表。

而《诗经·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诗则借描述桑树凋落前后的差别,落之前挂满枝头绿萋萋,落之后又枯又黄任飘零。以此来描述女主人公自己的青春年华,借“桑”这一意象来咏叹自己炽烈而痛苦的爱情。


 

唐代白居易的《缭绫》和《红线毯》等都以桑、蚕、丝及蚕业劳作为素材,以表达作者对蚕业生产的敬仰,对社会现实的郁愤等情怀。《缭绫》和《红线毯》中以“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等诗句描写了缫丝、织造、染色、熨烫等一系列高难度的技艺,从侧面生动反映了唐代丝织业的惊人水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感慨。


在千千万万的“蚕诗”中,出现得最多的、内涵最丰富的应该就属“采桑诗”了。在整个蚕业生产过程中,采桑这头道工序应该是大多数农家女所喜爱的了。走在一派生机盎然的桑园阡陌之间,感情也就自然流淌出来了。在这之中,南北朝的乐府诗《采桑度》以“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这样轻松抒情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阳春三月,少女采桑的优美画卷,而“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则描写了少女采桑时妩媚动人,活力四射,却不乏劳动生活的自然和质朴。



养蚕阶段是整个蚕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蚕农对此也最为重视。《王祯农书》中宋代梅圣俞的《蚕槌》中“三月将扫蚕,蚕妾具其器。立植先得括,室内亦涂剂。众材疏以成,多箔所得寄。拾老归簇时,应老惭弃置。”介绍了蚕具及其具体的使用。


而清代杨双山的《幽风广义·图说》则详细地说明了古代养蚕和缫丝技术,分为了四个部分介绍了小蚕饲养技术、大蚕饲养技术、簇中保护、缫丝技术,分别是《头眠图》《大眠图》《上簇图》以及《缫丝图》。作者大多运用了“一眠一变一番新,蚁形脱换见蚕身。室中宜暗常加暖,此时爱护惜如珍。”这样通俗易懂的诗句,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养蚕和缫丝。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诗中了解到古代的蚕品种是三眠蚕,而不是现代的四眠蚕。


类似的还有清代朱奕曾的《蚕妇谣》等,“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这些诗句都在向我们讲述古代的养蚕生活,也描写出了养蚕时节蚕农们对养蚕的各种担忧和愁绪。



虽说养蚕是整个蚕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但要将蚕丝变成绫罗绸缎,缫丝和织造的工序也是必不可少的。民间将这些描写织造生活的诗歌称为“机歌”或“织歌”,它们并不像前面的诗歌那样富有文采,而是有点劳动号子的味道。它们最初的出现只是为了提神解乏,协调两人配合的动作节奏,但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千千万万的机坊工人都会把自己的辛酸血泪融入机歌,久而久之,它自然成了劳动者诉说苦楚,抒发情感的最好手段了。最著名的机歌当数宋代的《九张机》了,《九张机》抒写了织女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缠绵悱恻,细致入微,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后来经过文人的艺术加工,它已经不是纯粹的机歌,而成为一种格式相对固定,借机歌之名而行吟诵之实的诗歌形式了。




我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蚕桑文化源远流长,蚕丝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吟咏古代人们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诗词,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诗词,以蚕丝业为主题的诗歌还有很多。我们应该珍惜和铭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存并将它们好好地传承下去。


(文中图片源网络)



总编辑:牧羊人

科学编辑:海楠

文字编辑:H

美术编辑:栎&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中的礼仪文化——蚕祀礼
时令风物|中国蚕桑故事
吴江蚕丝诗词欣赏
古代玉器中的蚕文化
丝绸,编织美丽的发明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