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玉器中的蚕文化

















蚕可以说是人类古老的朋友,它吐出的丝是人类编织衣服御寒的主要材料之一,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在史前的考古发掘中,良渚文化就出现了蚕丝编织的衣服,它说明人们养蚕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以蚕丝为衣不仅仅是为了御寒,也是为了美观,以蚕丝为衣迄今为止都经久不衰,可以说蚕是人们永远的朋友,那么有没有用玉做的蚕呢?我们依然从史前玉器的几大板块中开始寻找,在红山文化的玉器中我们发现了红山玉蚕的踪影,红山玉蚕和历代的玉蚕造型有所不一样,红山玉蚕整体线条挺拔流畅,简约而不失精美。玉蚕的造型降至夏商周,特别是在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以玉为蚕的形制,可见蚕和人们生活密切联系,已成为了古代玉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造型。

 

 

在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植桑育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了。同时因为栽桑养蚕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来源,故当时的王后每年春天都要举行蚕桑仪式。《榖粱传》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秋,……天子亲耕以共粢盛,王后亲蚕以共祭服。”所谓“王后亲蚕”,就是在育蚕的季节里,王后率领一批贵族妇女们,用一定的仪式去喂蚕。这是宫廷中举行的一种典礼,表示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高度重视。

养蚕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述天象和物候的著作《夏小正》。其中有“三月:摄桑;委杨;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的记录。宫,即养蚕专用的蚕室,说明养蚕已在室内进行。也许,蚕业生产的丰富内涵特别富有诗意,也最适合于诗歌的表达。最早表现蚕事的诗篇是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篇作品,在这305篇诗歌中,与蚕桑丝织有关的就有27篇之多,内容涉及采桑、育蚕、贸丝、采集染草、染色、丝织、缝衣等全过程。

    诗经中反映蚕桑篇章最长的要数《豳风·七月》,详尽的描写了女奴们采桑育蚕和染布制衣的全过程。其中的“蚕月条桑(三月,修剪桑枝),取彼斧斨(拿着斧子),以伐远扬(老枝太长,全都砍去),猗彼女桑(留下嫩枝,以待成长)”以及“春日载阳(春阳明媚),有鸣仓庚(黄莺宛转),女执懿筐(妇女拎筐),遵彼微行(走上小路),爰求柔桑(为摘嫩桑)”等句,讲的都是采桑的事情。前者叙述了妇女们修剪桑枝的状况,后者描绘了采桑路上的图景。

   《夏小正》把养蚕列为要政之一,可见养蚕的规模已经较大了。大规模的养蚕,必有大规模的种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兮》中“十亩之间兮(在十亩桑园里),桑者闲闲兮(采桑者轻松从容),行与子还兮(就要同你归家了)。”描述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悠闲快乐的情景,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蚕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不但有大面积的桑林、桑田,人们也广泛在宅旁和园圃中种桑。如《郑风·将仲子》中有“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的诗句,意思是“求求你呀小哥哥,不要翻越我院墙,不要撞折院墙边的桑树。”反映了一位女子劝告欲翻墙和她约会的男子,不要莽撞行事的复杂心理。

   《小雅·小牟》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庭院栽种的桑树和梓树,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即出自此处。再如《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妇女们既不担负劳役,怎能不从事蚕织?”可见当时养蚕缫织是妇女们的主要工作,蚕业已成为劳动和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

蚕丝宜于暖湿气候环境中生长,《诗经》中以蚕桑丝织为题材的诗篇,多分布于黄河流域之河南、山西、陕西、山东等境内。前面所说的《豳风·七月》在今陕西省旬邑和彬县一带;诗经中最古的一篇缝衣歌《魏风·葛屦》,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鄘风·桑中》中有“……美孟姜矣。斯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是一首鄘国的一名青年与卫国一位女子在桑林中幽约的情歌。鄘国在今河南省汲县东北;卫国处于现在河南省的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再如卫风中描述弃妇怨歌的《氓》中有“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表明当时不但种桑养蚕已很普遍,生丝和丝织品也已在市场上物物交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之府湖州与丝绸文化(十三)
蚕桑产业重点在桑不在蚕!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强调:桑饲料要定位为特殊饲料
【早读17065】桑葚印记
春桑园
泾县蚕桑业的兴衰
【西南文学•蜀道杯•散文】袁瑞珍/四川/绿遍山原白满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